4《扬州慢》《望海潮》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扬州慢》《望海潮》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6 08:3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扬州慢》《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两首词的音韵美和艺术美。
2.在比较阅读中把握两首词的内容、意象和风格,鉴赏词的艺术手法。
3.把握两首词的创作背景,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不同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时数】二课时
一、导入
作家冯骥才在《城市记忆》里写道:“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
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以城市文学为核心不同,中国古典诗词是以乡土文学为主的,以城市为表现对象的并不多,城市文学处于一种他者地位,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与南宋姜夔的《扬州慢》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我们一起来了解两位作家笔下的城市。
二、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教师熟悉学情。(学习任务单提前一天发放,内容以查阅现成资料为主。)
1、制作柳永、姜夔两位作家作品资料卡片,卡片信息至少包括作者姓名、字号、籍贯、生活时代、传世作品集、创作缘起或背景、后人对作品的评价(至少一则)等内容。
2、有感情地诵读《望海潮》和《扬州慢》,圈画出两词的韵脚,特别注意古今读音有变化的韵脚。
3、查询资料,结合教辅资料,了解两首词的创作背景。
4、搜集资料,结合教辅资料,了解“慢词”及其特点。
三、新授
任务一:初见古城,确定基调
同样是歌咏城市,这两首词在主题表达上有何不同呢?
请从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中,各选择一个字概括所写城市的特点,并加以解释说明。
【参考资料】关于“黍离之悲”
——王朝颓倾、宫殿为墟、国破家亡之悲情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示例】从比较的角度,得出“这两首宋词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结论。
任务二:反复诵读,读懂意
【参考资料】城市景观的呈现,城市景观具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性。城市的清晨,往往是一幅在建工地和工人的剪影,或者是急匆匆上学上班的车流,是带着运动发带的晨跑青年,或者是高速飞驰的地铁上那些日常又复杂的表情。城市的夜晚,月色下鳞次栉比的楼宇,万家灯火的窗口,霓虹闪烁,觥筹交错……
【参考资料】杜牧笔下的扬州
——杜牧时代的扬州有车水马龙,歌管满城的盛唐遗韵,是繁华富庶诗意浪漫的名都。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怀》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参考资料】在我国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宋朝时期有着显著的特色:其是我国古代经济、人文最为发达的时代,经济总量远居世界各国之首,物质生产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宋朝强调以文治国,这是由宋太祖建国时就立下来的规矩,掌兵的武将调动频繁,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是当时的常态,结果全国军力非常薄弱,国家军队的战斗力不值一提。
【参考资料】关于“扬州的繁华与血泪——怀璧其罪”
扬州,古时也被称为广陵、维扬,因为河道纵横、交通便利,也被称为“天下运河第一城”。此地四方商客汇集于此,物阜民丰,从隋朝到清朝繁华一直是天下富庶之地,是无数才子向往的地方。
中国古代频繁改朝换代,而在乱世之中,繁华的扬州城就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对这种现象最好的解释。在从宋末到明末短短的四百年中,扬州城经历了至少三次浩劫,每一次都元气大伤,百姓死伤惨重,最严重的一次,扬州城竟然只剩下十八户人家。两宋北方异族入侵,北方金兵大举南侵,北方沦陷,昔日中原腹地富庶安定的地方成为两军交战之所,两军烧杀抢掠大军所过之处,都膳腥满地,脚下血流成河,原本富庶安定之地几乎都成了人间炼狱。
任务二:交流阅读体验,比较 “盈”与“空”
活动一:请从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中,各选择一个词概括所写城市的特点,并加以解释说明。
【示例】《望海潮》描写了杭州城的“繁华”,表现在 :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优美的风景,繁华的市井,人民的安乐平和。《扬州慢》小序中交代了扬州城的“萧条”,表现为 :城外是“荠麦弥望”,扬州城不是城,似乎是乡村 ;城内是“寒水自碧”,一个“自”写出了无人欣赏的寂寞,而“戍角悲吟”,是说扬州城成了战争的前沿,在悲吟。
活动二:如果杭州城的繁华可以从诗句中提炼出一个词“盈”来表现,扬州城可以用哪一个词来表现其“萧条”呢?
点拨:从比较的角度,分析《扬州慢》所描写的劫后孤城的景象,进行提炼。
【示例】:空。
活动三:比较“盈”与“空”
在写作内容上,杭州城“盈”的是什么?扬州城“空”在何处?
【示例】:杭州城的“盈”:景美——“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人多——“参差十万人家”;豪奢的物质——“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优美的乐声——“萧鼓、菱歌、羌管”;歌舞升平——“嬉嬉钓叟莲娃”“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扬州城的“空”:城市荒芜——“尽荠麦青青”;人心惶惶——“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音乐变调——“渐黄昏,清角吹寒”;无繁华热闹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无赏花之人——“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花依旧开,但早已物是人非……
三、交流赏析,铺叙用典
任务一:表现手法的相同点
在表现手法上中国古诗词同类诗歌确有其共性,比如山水田园诗的“写景”,咏史怀古诗的“写古”等。说一说这两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示例】
1. 描写眼前所见城市之景,均是景中含情。
2. 虚实结合的运用。《望海潮》中所写之景“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指,虚实结合间洋溢着生气,荡漾着欢乐,充满着和谐,形成美好的境界。《扬州慢》写扬州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乃是借用,组合一起,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 ;写扬州今日的萧条,都是实写。
3. 极富声韵之美。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谙音律的词人,《望海潮》和《扬州慢》的词牌均为二人首创,从词风上说,柳永是开创者,姜夔是继承发扬者。
任务二:比较阅读,归纳主要表现手法
活动一:参照下面的评价,说一说《望海潮》表现杭州之繁华,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
【参考资料】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ào)处能平,状难状之境,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冯煦《蒿庵词话》
【点拨】这里评价柳永的词曲折委婉,善于转折跌宕,在变化中传情。
【示例】《望海潮》一词,柳永采用铺叙的手法,渲染烘托,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过渡自然,仅以区区百十来字,就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杭州太平盛世的全景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活动二: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认为“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望海潮》一词中是如何运用点染手法的?请结合词的上阕加以说明。
【示例】
词的上阕先点明“钱塘自古繁华”,直接给出评价;
然后展开具体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活动三:结合注释,归纳《扬州慢》一词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生梳理词中典故。师生共同明确主要典。
作者使用典故,使得全词叙写虚实结合,内容从实写的眼前扬州,跳跃到虚写的昔日扬州,拓宽了意境,并可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作者专用杜牧一人的典故,是为了将本词的写作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上。杜牧的扬州诗写得最具特色,最能展现扬州的繁华。杜牧笔下的扬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突出了自己面对劫后扬州的沉痛和悲凉。
【教师补充】(此诗找对比更有难度)
反复使用对比手法,也是《扬州慢》的艺术特色。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阕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景象。下阕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活动四:两首词都用到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鉴赏。
《望海潮》上阕写杭州城内以及钱塘江的景色为实写,而下阕写西湖美景主要为虚写,如提到杭州两种典型的植物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句就是很好的例子。
《扬州慢》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任务三:思辨表达,探究主题
活动一: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记忆,《望海潮》和《扬州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示例】《望海潮》中柳永以清新秀丽的诗句, 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杭州居民生活画卷,所表达的是对承平盛世的赞美与歌颂。
《扬州慢》中姜夔运用丰富的表达技巧,传递了遭受兵燹之祸的黍离之悲。
【参考资料】
《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旧交两浙转运使孙何,写了这首词赠给他。
所以,有人说这是投赠之作(在宋代以长调来写景物投赠之作,当以柳永青年时期所写的这一首词为较早),但词中描写景物多于写投赠之意,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
《扬州慢》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这时距完颜亮南侵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
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写下了这首诗。
活动二:《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示例】
(1)喜欢柳永的表达。柳永以如椽之笔, 描绘的杭州城自然人文之景俱佳,展示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对杭州城的讴歌、赞美, 体现了承平盛世的气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读来令人愉悦。
(2)喜欢姜夔的表达。灾难文学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灾难主题是中国文学的恒久母题。在灾难的视野里,人类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抒发郁积的情感,慰藉受伤的心灵。虽然一向清空骚雅的姜夔不习惯在诗词中与现实对接,但其中对衰亡时局的伤悼和战争劫难的泣诉,还是让人历历在目。读《扬州慢》,我分明看到姜夔用文字在言说两个时空中的扬州故事,在对立的城市记忆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悲凉诗心。
(3)这是两种不同的演绎,无论从历史的真实反映还是从文学的审美表达,都各有其价值。从历史的真实来看,繁华和灾难是人类进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就是在这样的起起落落中向前发展的。从文学的表达来说,讴歌太平与反映灾难都是文学的责任。《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 意趣亦相异,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
(对所持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四、课堂小结
宋词中有杭州如烈火烹油的兴盛喧闹,也有南宋末期站在扬州古桥如泣如诉的亡国悲音。宋朝是士与器的黄金时代,那有风雅世界里的世俗之乐,那有浅斟低唱的都市创作。通过两首词的比较,我们发现城市的繁华没落折射出时代的兴亡更替,无论是积极用世还是关怀国家志意,都是生命感发的力量,都是城市文化的一份注入。
五、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陈平原《城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和张柠《都市经验与城市研究》两篇文章,写一篇关于城市的记忆或思考的文章,不少于400字。。
2. 结合《扬州慢》《望海潮》的意象意境,如果可以穿越,你带着南宋衰亡的历史记忆穿越到北宋盛世,你想对北宋皇帝说些什么?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