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马说》学习笔记
学习准备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o lì)
食马者(sì) 粟(sù) 邪(yé) 外见(xiàn)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4.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2)是马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
食不饱,力不足 ____________
(2)能: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
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
(3)策: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
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
4.其他重点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________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__________
(3)不以千里称也
称:______
(4)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
道:____________
(6)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____________
(7)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
5.虚词意义及用法
(1)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__
(2)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
(3)而:而伯乐不常有 ______________
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
(4)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______
马之千里者 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
(5)以: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
(6)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
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
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
二、特殊句式
1.策之不以其道。( )
2.马之千里者。( )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章中心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______问题,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意理解与探究
1.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后有怎样的命运?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现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句中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加深巩固,强化记忆:
请将原文抄写并准确无误的翻译在下面:
参考答案
一、1.(1)同“饲”,喂(2)同“现”,表现出来
2.(1)有时;或者,表示选择 (2)这;是,表示判断 (3)同样;等候,或者表示复数或者列举 (4)怎么;安全,安装(5)方法;道路
3.(1)sì,同“饲”,喂 shí,吃 (2)能力 能够
(3)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马鞭子
4.(1)只,仅 (2)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3)著称 (4)吃一次 (5)正确的方法 (6)才能、才干 (7)面对
5.(1)介词,在 (2)犹,尚且 (3)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4)结构助词,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指千里马 音节助词,不译
(5)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6)代词,指千里马 代词,它的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恐怕,表推测
二、1.省略主语 2.倒装句(定语“千里”后置)
3.倒装句(状语“于奴隶人之手”后置)
三、1.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3.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四、人才 愤世嫉俗之意、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五、1.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不重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人志士。“食马者”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5.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三个“之”字用法不同。
6.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人才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