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 (“先秦时期就已形成重‘行’的传统”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到汉唐,中国哲学重行传统已经形成”,而先秦是“肇始”,并未形成重行的传统。故选C。)
2.B (A.“只要掌握了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了实践、理论离不开实践检验的精神,就能够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错误。过于绝对化,“只要……就”表述太绝对,由材料一“不掌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可知,要真正发挥例论作用需要这样做,但不代表这样做就能发展例论的作用。C.“最后在二者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错误。原文“力图达到‘知’与‘行’、‘心’与‘物’融为一体的境界”,追求达到“知”与“行”、“心”与“物”融为一体的境界。D.“‘知行合一’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发生质的改变”错误。由“从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观的历史流变,到新时代对于知行观内涵的注解,我们发现,只有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反对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才能切实解决问题”可知,从古至今,我们要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可知知行合一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故选B。
3.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意思是“学习得广博,不如掌握住要点;掌握住要点,不如付诸实际行动”,重点强调的是“实践”,不是“知行合一”。故选D。)
4.(1)结构上:文章开端引出论题,接着采用分总的论证结构(1分)——先概述中国文化的重行传统,然后转向论证和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论证层层递进,脉络清晰(2分)。
(2)方法上:通过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1分);梳理了知行观的历史流变和新时代对于知行观内涵的注解,丰富文章内涵,增强文章说服力(2分)。
5.(1)重视理论。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我们要从实践经验出发,使理论不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2分)
(2)坚持实践。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我们要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去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2分)
(3)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做到知行合一,坚持以理论为旗帜,以实践为导向,做知而行之的行动者。(2分)
B (B.“伙计的伤没有治好,就心生怨恨,口出怨言埋怨医道不行”错误。对人物特定语言的理解,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后面的话是“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可见这个伤残的战士是乐观、积极的,他这样说,只是为不能上战场杀敌而感到遗憾,并没有怨恨医道的意思。故选B。
B.“突出了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从侧面表现了掌柜一家生活的艰难”错误,这样的分析就与整体意义相抵触。“一毛钱的搅缠”体现了掌柜女人泼辣、处事不十分妥当的特点。作者只是客观再现了掌柜真实的家庭生活,这样能更全面展示“战士”的形象特点,并未带有明显的贬抑色彩。故选B。
①英勇善战。不怕牺牲,追敌受伤;指挥民兵打赢伏击战。
②刚烈不挠。身受重伤,渴望再上战场杀敌报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③爱恨分明。枪林弹雨中救助班长,不放走一个敌人。
④自立自信。受伤后和残疾战友开合作社谋生,相信自己还有能力杀敌。
⑤率直急躁。对掌柜言语粗鲁,因不能上战场急坏了眼睛。 (写出任意三点得6分)
①增加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
②进一步强化“战士”英勇善战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
③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主题意蕴更丰富。(每点2分,共6分)
C (句意:这时皇上下诏搜捕阳陵县人朱安世,还没捕获,皇上急于将其逮捕归案,公孙贺自己请求追捕朱安世来赎公孙敬声的罪。皇上允许了公孙贺的请求。后来,公孙贺果然抓获朱安世。“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中,“逐捕安世”是动词“自请”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后果得安世”中,“后”是“果得安世”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故应在“后”前断开,排除AD。故选C。 )
11.A (A.“都是古代中原华夏族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少数民族的称呼”错误,“蛮夷戎狄”是中原华夏族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称呼,而非仅仅是“北方边地及西域”的各少数民族。故选A。)
12. A (A.“虽屡次出兵都是无功而返”错误。材料一中有“以骑将军从大将军有功”、材料二中有“从军数有功”之语,这两次公孙贺都立下功劳。故选A。
13.(1)公孙贺七次担任将军,出兵攻打匈奴都没有建立大功,却两次被封侯,当了丞相。(“七”,七次;“再”,两次,“侯”,封侯。)
(2)武帝交付有关的主管部门审讯/审查公孙贺,彻底追查他所犯的罪行,最终父子二人死在狱中,全家被灭族。( “下”,交付;“有司”,有关的主管部门;“穷”,彻底;“治”,追查;“族”,灭族。)
14.(1)其子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有私情;(2)指使巫师在祭祀时诅咒皇上;(3)在上甘泉宫的驰道上埋偶人,诅咒的语言十分恶毒。
15.A.“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婉转清丽的基调”错。应是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故选A
16.①拟人。写桃花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著上了人的感彩。
②动静结合。“竹禽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含笑”“溪柳自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③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对眼前美好怡人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每点各2分)
(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8.①湿地的丧失 ②却从来都不缺少生机 ③如果失去了湿地
19.而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搭配不当、语义重复两处问题各2分,共4分。)
20.①用数字说明增强了可信度,具有说服力。②通过比较来说明湿地在固碳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面积虽少,但占碳库的总量却多。(两点各2分)
2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为六句诸子百家的名言。第①句出自《老子》,意思为:自我表现者不能显露自己,自以为是者未必明白事理,自我吹嘘者没有功劳,自我夸耀者不能被别人认同。第②句出自《论语》,意思为:见到品德好的人就向他看齐、学习,见到品德不良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看看自己也是否有和他一样不好的地方。第③句出自《礼记》,意思为: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第④句出自《孟子》,意思为: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第⑤句出自《墨子》,意思为:天下人互相爱护就安定,互相仇恨就混乱不堪。第⑥句出自《庄子》,意思为: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
写作要求是读了上面的名言之后,写出感触与思考,并且需要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也就是说找出其中有关联的两、三句,结合在一起进行立意;此外还需要联想、引用课内外的名句。
比如②③句,主要讲提高自身修养的问题,因此可以确定立意为:端正内心,向榜样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④⑤句,则是从怜悯和爱的角度来谈的,关心别人,互相爱护,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和谐安定。①⑥句,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谈赞誉等问题的,人不能自我夸耀,如果别人夸奖可以不放在心上。也就是说,面对称赞或毁谤不要放在心上。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心存怜悯和爱,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文章的主体可以安排成正反对比结构:正面主要写因为有爱,人间才美好;反面主要写是恨和怨,天堂就会变成地狱。结尾处,重申观点,照应开篇。
立意:
1.端正内心,向榜样学习,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②③句)
2.世界有爱才更和谐幸福。(④⑤句)
3.看淡毁誉。(①⑥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将军公孙贺,是义渠人,他的祖先属匈奴种族。公孙贺的父亲公孙浑邪,汉景帝时被封为平曲侯,因为犯法而失掉侯爵。公孙贺在汉武帝当太子时担任舍人。汉武帝即位八年,公孙贺以太仆身份做了轻车将军,驻军在马邑。四年之后,公孙贺以轻车将军的身份出兵云中。又过了五年,公孙贺以骑将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攻打匈奴有功,被封为南窌侯。过了一年,公孙贺以左将军的身份两次跟随大将军从定襄出兵打匈奴,没有功劳。过了四年,因为酎金(汉时诸侯于宗庙祭祀时随同酎酒所献的黄金)的罪名而失掉侯爵封号。过了八年,以浮沮将军的身份从五原出兵,远征两千余里打匈奴,没有功劳。过了八年,以太仆的身份出任丞相,受封葛绎侯。公孙贺七次当将军,出兵攻打匈奴都没有建立大功,却两次被封侯,当了丞相。后来因儿子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有私情,又搞巫蛊之事,被灭族,没有留下后代。
材料二:
公孙贺年轻时当骑士,参军作战,多次立下战功。公孙贺的夫人卫君孺,是卫皇后的姐姐,公孙贺因此而受宠幸。元光年间,公孙贺任轻车将军,驻军马邑。四年以后,率军出云中攻击匈奴。八年以后,最终代替石庆任丞相,被封为葛绎侯。当时朝廷多事,监督责罚大臣。从公孙弘以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连着因事获罪而死。石庆虽然因为谨慎得享善终,但多次遭受谴责。当初公孙贺被任命为丞相时,不愿接受丞相印绶,叩头哭泣,说:“我本来是边远地方的人,靠鞍马骑射的本领当了官,才能实在不能胜任宰相的职位。”皇上和左右大臣看见公孙贺悲哀,都触动感情流下泪来,武帝说:“扶起丞相。”公孙贺不肯起来,皇上就起身走了,公孙贺不得已接受了任命。出宫后,左右大臣问公孙贺不愿当丞相的原因,公孙贺说:“皇上贤明,我当丞相不称职,害怕受重责,从此就危险了。”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代替公孙贺做了太仆,父子同居公卿之位。公孙敬声仗恃自己是皇后姐姐的儿子,骄纵奢侈不守法令。征和年间,擅自挪用北军的一千九百万军钱,事情被发现后,被逮捕入狱。这时皇上下诏搜捕阳陵县人朱安世,还没捕获,皇上急于将其逮捕归案,公孙贺自己请求追捕朱安世来赎公孙敬声的罪。皇上允许了公孙贺的请求。后来,公孙贺果然抓获朱安世。朱安世是京城的大侠客,听说公孙贺想用他为儿子赎罪,笑着说:“丞相的灾祸牵连到他的宗族了。把南山上的竹子砍伐完也写不完我的讼辞,用斜谷的木头做桎梏也不能成为捆绑我的刑具。”朱安世于是从狱中上书,告发公孙敬声和阳石公主有私情,以及指使巫师在祭祀时诅咒皇上,并且上甘泉宫时在驰道上埋偶人,用很恶毒的语言诅咒。武帝交付有关的主管部门审讯查验公孙贺,彻底追查他所犯的罪行,最终父子二人死在狱中,全家被灭族。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正因为这样,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不掌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
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我们说,是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批判修正主义的锐利武器,也是我们论证的根据。我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这些基本原理是马、恩、列、斯和毛主席从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概括起来的,它们被长期的实践证明为不易之真理;但同时我们用这些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仍然一点也不能离开当前的和过去的实践,只有从实践经验出发,才能使这些原理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我们的批判只有结合大量的事实分析,才有说服力。不研究实践经验,不从实践经验出发,是不能最终驳倒修正主义的。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研究新事物、新问题,不断作出新的概括,把理论推向前进。这些新的理论概括是否正确由什么来检验呢?只能用实践来检验。
毛主席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97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摘编自普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删改)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范畴的讨论主要围绕知行的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展开,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
重行传统肇始于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论述,提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以行为本。除此之外,荀子对于重行讲得更为透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他用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将“行”置于最高层次,使“行”成为检验“知”的标准。
到汉唐,中国哲学重行传统已经形成,但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则主要来自于宋明理学家的阐发。程颐首倡“知先行后”说,后朱熹修正了这种观点,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形成了“知轻行重”说的核心观点。至明中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力图达到“知”与“行”、“心”与“物”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之中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哲学智慧。
到了近代,“知行合一”也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知行合一”学说。
新时期,我们更是大力提倡“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强调我们在实践中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从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观的历史流变,到新时代对于知行观内涵的注解,我们发现,只有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反对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才能切实解决问题。只有始终坚持以理论为旗帜,以实践为导向,做知而行之的行动者,才能做到初心如磐,砥砺前行。
(摘编自2019年7月17日《光明日报》刘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能够指导实践,是因为他们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并且对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
B.材料一既有哲学理论的高度又有典型文献的支撑,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形成了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
C.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先秦时期就已形成重“行”的传统,荀子把“行”置于最高层次,并把它作为检验“知”的标准。
D.材料二中采取了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时期“知”“行”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层次的阐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掌握了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了实践、理论离不开实践检验的精神,就能够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
B.只有实践可以起到检验真理作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成功了,其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C.宋明理学家经由对“知”“行”的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的不断讨论,最后在二者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
D.“知行合一”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发生质的改变,在新时代被赋予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涵,焕发出蓬勃生机。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B.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C.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不行则为空言。
D.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特点。(6分)
5.“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用实践的眼光看问题,促进实践和理论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新时期公认的一个行为准则;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战 士
孙 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
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
“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
“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
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睛,眼珠好像浮在火里。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说:“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诫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
“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子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
“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
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
“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
“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石桥村冬季河边村妇淘菜、小战士捉鱼的场景,场面祥和、有趣,富有生活气息,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B.小说也注意展示伤残战士性格的多面性,拒绝脸谱化。比如伙计的伤没有治好,就心生怨恨,口出怨言埋怨医道不行,把英雄写得真实、动人。
C.小说讲述了一群退役的伤残军人相依为命,自力更生,独立谋生,不靠不要;有的身残志坚,保留了旺盛的革命斗志和战士本色,直至再上战场,杀敌立功。
D.小说的主人公是群像,他们是抗战中受伤的几位“战士”,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展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风貌,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情节集中于肉铺,直接描写了“我”与战士的对话,借对话插叙了几个战士受伤的经过。这样写使笔墨更减省,情节更集中,人物形象更突出。
B.“一毛钱的搅缠”,刻画了掌柜女人的泼辣和小气,与掌柜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从侧面表现了掌柜一家生活的艰难。
C.小说讲究叙事策略,以“我”为叙述者,巧妙地串联几次对话,将几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连接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
D.小说的结尾再次写到“肉铺”,表明战斗结束之后,英雄回归生活,回归普通人的角色,这样写更加突出了这些战士的平凡和伟大。
8.小说中“伙计”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战士”的故事以“村干部”的讲述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将军公孙贺,义渠人,其先胡种。贺父浑邪,景帝时为平曲侯,坐法失侯。贺,武帝为太子时舍人。武帝立八岁,以太仆为轻车将军,军马邑。后四岁,以轻车将军出云中。后五岁,以骑将军从大将军有功,封为南窌侯。后一岁,以左将军再从大将军出定襄,无功。后四岁,以坐酎金失侯。后八岁,以浮沮将军出五原二千余里,无功。后八岁,以太仆为丞相,封葛绎侯。贺七为将军,出击匈奴无大功,而再侯,为丞相。坐子敬声与阳石公主有私,为巫蛊,族灭,无后。
(节选自《史记·列传第五十一》)
材料二:
贺少为骑士,从军数有功。贺夫人君孺,卫皇后姊也,贺由是有宠。元光中为轻车将军,军马邑。后四岁,出云中。后八岁,遂代石庆为丞相,封葛绎侯。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自公孙弘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比坐事死。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上乃起去,贺不得已拜。出,左右问其故,贺曰:“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贺子敬声,代贺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敬声以皇后姊子,骄奢不奉法,征和中,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发觉,下狱。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安世者,京师大侠也,闻贺欲以赎子,笑曰:“丞相祸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安世遂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有私,及使人巫祭祠诅上,且上甘泉当驰道埋偶人,祝诅有恶言。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
(节选自《汉书·公孙贺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
B.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
C.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
D.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跟“蛮夷戎狄”一样,都是古代中原华夏族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少数民族的称呼。在西汉时期,“胡”主要是指匈奴人。
B.平曲侯,是古代君主封赐给有功之臣或皇亲国戚的一种爵位。各朝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一般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C.印绶是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一般,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
D.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孙贺深为君主宠信,虽屡次出兵都是无功而返,还曾因犯法失侯,但后来仍能高居相位。
B.公孙贺谨小慎微,诏命丞相之职不受,担心自己无法担任重职,从此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C.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骄奢枉法,最终因擅用军中钱饷而身陷囹圄。
D.公孙贺爱子心切,想通过追捕朱安世来将功赎罪,不料弄巧成拙,反被朱安世从狱中告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贺七为将军,出击匈奴无大功,而再侯,为丞相。
(2)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
14.公孙贺被族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5-16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婉转清丽的基调。
B.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证”是从形的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 切、形象、生动。
C.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 烧笋,忙着春耕。
D. 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 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6. 全诗写景颇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
(2)李商隐的《锦瑟》中“ , ”两句运用鲛人泪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悲哀。
(3)陆游的《书愤》中追忆两次抗金胜利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
湿地的减少很快带来了恶果,20世纪90年代末期,暴雨等自然灾害在三江平原频发, ① 致使土壤对水资源的自然调蓄功能大为降低,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创伤,也造成了粮食的减产。随着近年极端天气的增加,水灾和旱灾也呈现出极端化的趋势,而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力量。与此同时,人们也逐渐开始意识到,尽管荒野人迹罕至, ② 。许多迁飞于高纬度与低纬度之间的水鸟和猛禽,都会在东北的湿地或者停留中转,或者繁殖,或者越冬。 ③ ,这些候鸟的生活将收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干系到种群存亡。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调节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6%,但碳储量却占到了全球陆地碳库的1/3,相当于大气中碳含量的75%。在“碳中和”的时代需求下,东北湿地强大的固碳能力开始得到人们认真审视。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
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数字说明,请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礼记》)
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⑤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
⑥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闪烁智慧,滋养精神,启迪人生。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上述六句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联想、引用课内外名句,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