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题,总计60分)
1.图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青铜鸟足神像,这件文物
融合了三星堆文明、夏商文明的典型特征,也兼具了
良渚、仰韶、石家河等文明的印记。这一文物印证
了( )
A.区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国家初始形态基本具备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D.宗教蒙昧主义思想盛行
2.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韩非子也提
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他们的共同追求是( )
A.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B.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重视先王的治理经验 D.厉行改革推动社会发展
3.如图为“秦朝统治机构示意图”,对此解读不正确的
是( )
①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朝相权被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③这一制度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④秦朝地方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表为汉武帝统治时期(公元前 133—112年) 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下面对此
表解读有误的是( )
时间 主要事件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对匈奴开战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收复河套,同年颁布推恩令
元朔五年至元狩四年 (公元前124—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连续4次大战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年实行盐铁专卖
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 统一货币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
A.反击匈奴的战争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B.出使西域使西域地区得到有效管理
C.采取经济措施为集中财力支援战争
D.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势力
5.下表为不同典籍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影响是
( )
文献 评述
魏收《魏书》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欧阳修《居士集》 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赵翼《廿二史札记》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率多摈弃之,有同奴隶。
A.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 B.削弱了草原民族的武装
C.推动了鲜卑族汉化进程 D.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6.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边疆的管理经营,有关下图所示的朝代民族关系的表述正确的
是( )
A.西南边疆各族称唐玄宗为“天可汗”
B.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进行管辖
C.在东北设都司、卫、所
D.先后设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7.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也是宰相。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务。这一
变化反映了( )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皇权的逐渐加强 D.官员队伍的不断扩大
8.表4所示为某同学搜集的学习材料,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表4
奈良时代(710—794年)的日本文献中关于茶的记载极其少见
从630年到894年,日本共遣使赴唐15次
平安时代前期(794—930年),人们开始种茶、制茶、饮茶、咏茶,茶文化之风大盛
815年,嵯峨天皇临朝时,入唐法师空海上书《献梵字及杂文表》云“观练余暇,时学印度之文,茶汤坐来,乍阅震旦(梵文‘中国’的音译)之书”
A.遣唐使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在日本传播 B.唐朝实行“厚往薄来”的外贸方针
C.唐文化对东南亚国家具有巨大吸引力 D.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9.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
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等;
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三司担任,其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宋太祖
的举措( )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 B.分散决策权力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有利于加强皇帝对朝政的掌控 D.意在提高文官和士人的政治地位
10.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有利于( )
A.消除藩镇割据 B.促进民族交融
C.强化地方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11.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京的繁华。我们于图中十字路口,会看到一家卖小吃的流动摊位、一间招牌为“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香药铺;右上方是一个说书摊位、一间羊肉铺、一个小吃摊、一个鲜花摊、一家豪华大酒店“孙羊正店”;一个销售“香饮子”(饮料)的小摊;一家“解库”(当铺)。这些细节反映了宋朝城市( )
A.生活便利丰富 B.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C.纸币投入使用 D.商业繁盛外贸发达
12.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直为后人所传颂。该思想( )
A.利于统治者进一步控制百姓 B.体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C.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D.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13.《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明朝政治体制做了这样的描述:“虽然帝国并不由知识阶级即‘哲人’在进行管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必须承认他们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关于这种政治体制,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
A.这种政治体制下的大臣拥有票拟权 B.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C.这种政治体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D.这种政治制度正式形成于明成祖时
14.据估算,中国古代人口从西汉末至南宋绍熙年间才实现翻番,历经近1200年;从南宋的1亿人到17世纪中叶增加50%用了450年的时间;18世纪前期至19世纪前期人口则增加160%—170%。清朝中期这一人口发展趋势( )
A.加剧了人地矛盾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推动了科技进步 D.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5.明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大思想家其思想实质上是( )
A.资产阶级思想的呈现 B.宋明理学的不断深化
C.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儒家思想批判和继承
16.以下表格描述了清政府对不平等条约某些条款的态度,这反映出清政府( )
相关条约 清政府的态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荒岛、孤峙海中、贫困、有伤国体、暂行赏借。
中英协定关税 每种货物应纳多少关税明白的载于条约,可省除争执。
领事裁判权 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B.“天朝上国”的观念
C.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D.对中英外交博弈的态度
17.近40年来,有研究者从社会经济视角,关注太平天国运动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造成的破坏;有学者从情感史角度认为,这场运动使江南尽成废墟,给民众留下难以释怀的伤痛;也有人全盘否定太平天国运动,称之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大灾难。这启示我们( )
A.拓展研究视角有助于客观认识历史 B.研究视角越新颖越能接近历史真相
C.研究视角的选取能够决定历史结论 D.近期研究视角比传统视角更加可信
18.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委派一批官僚或买办作为洋务企业中的“督办”“会办”“总办”“帮办”等,他们难以避免因“官”“商”两种角色的相互排斥性而产生一系列冲突,结果造成官办企业中封建国家利益及官督商办企业中资产主体利益的承载者被虚化了,企业的主体性泯灭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洋务运动对晚清社会的影响有限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官府压制
C.洋务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存在弊端 D.民族工业无法抵御列强商品输出
19.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陆续废止了种种变法政令,但她认识到在领导权以外的各项事业,必须依靠新人去办;而新的人才旧办法是培养不出来的,只有改用新办法,为此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其根本目的是( )
A.借此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B.培养精通西学的各类人才
C.改变自己的政治保守形象 D.认识到新式教育的先进性
20.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这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可作为上述观点佐证的是,辛亥革命(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结束了中国的专制制度
C.实现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21.图是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于1915年创办的上海申新纺
织厂的“人钟”商标,这是中国第一件经政府核准注
册的纺织品商标。商标采用了“人敲古钟”的造型,
寓意警醒世人,勿忘民族兴亡。该商标说明当时中国
的社会状况为( )
①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在中国沿海投资办厂
②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④反帝爱国,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的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某时期,广东、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会数量大量增加,工会领导者积极组织工人群体参与“减时加薪”斗争。此间,不少工人逐渐意识到争取“八小时工作和工人自由权”是“打倒帝国主义、军阀、中外资产阶级和解放工人阶级的唯一方法”。这( )
A.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有力配合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C.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条件 D.缘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23.下面诗歌反映出的长征精神是( )
A.坚持不懈,革命首创 B.民主科学,爱国进步
C.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D.艰苦奋斗,谦虚谨慎
24.表3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作出的部分规定。这表明国民政府( )
表3
发表时间 出处 内容
1937年7月12日 《卢沟桥事件第二次会报》 必要时令第三者出绥东侵内蒙,以扰敌之侧背
1937年7月底 《第三者使用方面及经路之建议》 建议红军部队“一切旗帜、符号、服装,均改换”,并“以察东龙关为根据地,经赤城向丰宁、承德方面活动”
1937年8月3日 《卢沟桥事件第二十四次会报》 即令陕北朱、毛所部开绥东出察北,向热河挺进
A.意识到抗日根据地的价值 B.已经放弃反共的基本立场
C.调整对中国共产党的策略 D.主动建立与共产党的合作
2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同时,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这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
A.使中国取得与英、美同等的地位 B.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环 D.极大地提升了民族凝聚力
26.据某学者回忆说,“它从根本上废除了在中国大地上盘根错节的封建制度的根基,使农民大众翻身做了主人,使我党获得了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有力保证”。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B.陕甘宁边区的减租政策
C.一九四七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人民解放战争占领南京
27.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针对对共产主义的直接或间接攻击,周恩来在发言中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并说:我们允许不知真相的人抱有怀疑,但……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周恩来此举( )
A.有助于打破中国的外交僵局 B.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C.使中国成为主要的反帝力量 D.说明中国已经走出了外交低谷
28.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得经验,又曾发生过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左”倾错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
A.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社会主义建设在创新中引领潮流
29.1977年湖南全省水稻总产量只有1634.8万吨,1978年却很快超过了2050万吨,1983年超过2300万吨,2009年突破2600万吨。这些变化反映了( )
A.中国超级杂交水稻提高了作物产量 B.所有权变革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C.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D.湖南农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30.1981年2月,台湾《时报周刊》举办座谈会,与会学者提出:“和平统一……为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中国在这一代生活于台湾的年轻人而言,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或名词,不管是地理环境的隔阂或生活模式的相异,都无法改变历史与血缘关系。”这( )
A.凸显了台湾同胞的民族国家意识 B.表明“一国两制”成为两岸共识
C.说明谈判是祖国统一的唯一途径 D.促使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二、非选择题(共4题,31题10分,32题8分,33题10分,34题12分,总计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
材料一
时期 丞相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朝中枢机构以三省为核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摘编自《中国历代官制》
材料三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门下)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摘编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七《官制总序》
材料四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中枢机构面临的问题。(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协调君权与相权的举措。(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的新变化。(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1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传统农具的定型和配套基本是在宋代完成的,以常用的犁为例,人们在其工作部位安装了“銐(chi)刀”,它能够确保以锋利的銐刀开垦土地,从而使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在农本思想的支配下,赵宋王朝大力鼓励甚至组织农户开垦荒地,“凡州县旷土,许民请佃为永业”,而且宋代的客户已经被视为与主户一样的国家编户齐民,“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乎”,他们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自由,具有迁徙和退佃的自由。客户与地主之间是以租佃契约方式暂时结合起来的经济关系。到了宋代,城市结构突破了坊市的限制,商品交易再也没有时间、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摘编自徐红《宋代经济型流动人口探析》
材料二
宋代政府常常通过禁榷专卖制度和货币经济的手段刺激经济发展,如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就试图通过货币借贷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宋代,由地方精英和政府共同倡导的公共组织不断渗透到经济领域,朱熹在地方推行由民间组织的社仓,以及义役、书院、宗族组织等。这些公共组织在从事公益事业的同时,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支撑,需要经营某些产业或田产,从而形成公共经济,故族产在宋代以来的公共经济中也就占据主要的地位。宋代民营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宋代一些重要行业,如纺织业、制瓷业等,民营规模都超过了官营,在国家专营的冶炼、酿酒等行业中,有的就由民间承包经营,其中已经有很大部分的民营经济成分。
——摘编自王一胜《宋代经济的现代韵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谈谈宋代经济发展的启示。(5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传统儒学中以“克已复礼”思想为代表的礼制思想对于协调社会关系、维持封建政权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北洋军阀深谙传统儒学的作用,因此,在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出现了一系列的“尊孔复古”逆潮。如:1913年袁世凯下令尊孔;1917年张勋拥溥仪复辟,理由是维护儒家的纲纪;黎元洪在1922年复任总统时发表的通电中指出,中国之所以乱七八糟,正是因为“下放其上……婚媾凶终,师友义绝,翻云覆雨,人道荡然”;1927年张作霖下令定礼制,次年祭孔。北洋军阀集团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有意识地利用封建儒家文化,构建起诸如吴佩孚的“内圣为体,外王为用”的治国理念。
——摘编自刘威张泽坤《论传统儒家文化对北洋军阀的影响》
材料二
1986年,当代学者李泽厚在《走向未来》杂志创刊号发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这是当时对新文化运动所能达到的“最为漂亮”的回答,自此“启蒙与救亡”即成为支配性的阐释范式,延绵至今。
——摘编自吴宝林《如何超越“辉格史”: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百年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军阀政府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其意图。(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4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表5:1949—1956年中国农、轻、重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变化情况表。
占比(%)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 70 30 22.1 7.9
1952 56.9 43.1 27.8 15.3
1956 48.7 51.3 29.6 21.7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以上材料均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的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的历史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总体设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一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B C B C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B A D A A C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C D C C A B C A
二、非选择题
31.(10分)
(1)丞相位高权重,阻碍皇权专制。(1分)
(2)分割相权;集体议政;皇帝诏书需宰相副署。(任意两点4分)
(3)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分理民(行)政、军政和财政,各自行使独立职权;中书省、门下省形同虚设;机构设置重叠。(任意两点4分)
(4)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1分)
32.(8分)
(1)表现:耕地面积扩大,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农具得到改进;市坊制度被打破,商业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程度提升。(3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商业发展自由化程度的加深(抑商政策的松弛);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手段;公共组织对经济发展的推动。(3分,答出三点即可)
启示:放宽经济发展的条件;对经济发展进行科学调控;采取多种形式推动民营经济发展。(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
33.(10分)
(1)态度:维护和宣扬儒家文化,极力推崇传统儒学。(2分)
意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借助儒学强化其政治的合法性,维系北洋军阀的统治。(4分,两点即可)
(2)评析:材料二看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认为其促进了思想解放;具有明显的救亡图存色彩。(2分)但没有看到它的局限性,如没有直接同北洋军阀进行斗争,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对待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以及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等。(2分)
34.(12分)
(1)变化:重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农业所占比重下降,轻工业所占比重增幅有限(2分)。
意义:“一五”计划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奠定了社会工业化的基础(2分)。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在华北、西北、华中地区同时进行。(2分)。
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东北靠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任答3点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