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1.1有关光的思考 课 时 1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目标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2.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光源,并会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
教学难点:认识到没有光就看不到物体。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一、聚焦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单元首页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你们看到图片后想到了什么?(预设:阳光;清晨;树林;雾气;……) 2.讲解:光,我们都很熟悉,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光。但是你们了解光吗?它是怎样传播的?它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本单元将带领大家认识奇妙的光世界! 3.布置任务:发放调查表并展示汇总结果。 4.揭题:大家对光的了解可真不少!虽然光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但它也包含了很多奥秘,本节课让我们先来进行一些有关光的思考。(板书:有关光的思考) 二、探索:哪些物体是光源 1.讲解:我们先来认识光源。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比如太阳,而且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但是
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直视太阳,因为它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2.布置任务:出示本课教材中的部分图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图片中的物体,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并简单说明理由。 3.展示:课件出示“哪些物体是光源”班级记录表。 4.提问:仔细观察班级记录表,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第3组和第4组认为月亮是光源,其他小组都认为不是。) 5.交流:指导学生再次分组讨论月亮是不是光源,并说明理由。(预设:月亮不是光源,因为它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了太阳的光。) 判断月亮是不是光源,学生容易出错,在这个环节让小组再次讨论,加深学生对光源的理解。 6.追问:没有点燃的蜡烛还是光源吗?请说明理由。(预设:不是光源,因为没有点燃的蜡烛不能发光。) 7.小结: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前提是该物体要能发光,然后正在发光且是自身发出的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这样的物体才是光源。如蜡烛本身不是光源,而燃着的蜡烛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因为它的光不是自身发出的,而是反射了太阳的光。 三、研讨: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1.讲解:光源自身能发光,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光源。而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照到物体上,物体再将这些光反射到了我们的眼睛里。 2.提问: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 我们还能看见物体吗 (预设:如果没有光,我们将什么都看不到。)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体验“能否看到黑暗中的红苹果”活动。 4.研讨汇报。 5.小结:只有在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后,我们才能见光源或该物体。没有光,我们将什么也看不见。 四、拓展 1.过渡:在黑暗的环境中,由于光线不足,我们会看不到 或看不清黑暗中的物体。人们为了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够看清 物体,便发明了夜视仪。(教学提示:出示夜视仪图片。) 2.讲解:夜视仪一般是安装在照相机中的一种发光仪,它 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发出人眼看不见的光,这种光能被照相机感知并照亮物体,夜视仪再将其转换成电子信号,我们便看到了“黑暗”中的物体。 3.布置任务:生活中还有什么跟光相关的设计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