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6 12:0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夫子喟然叹曰(kuì) 曾皙(xī) 以俟君子(sì) 舍瑟而作(sè)
B.毋吾以也(wú) 莫春(mù) 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铿尔(kēng)
C.冠者五六人(guàn) 愿为小相(xiàng) 饥馑(jǐn) 哂之(shěn)
D.千乘之国(shèng) 吾与点也(yǔ) 风乎舞雩(yú) 浴乎沂(xīn)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子路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而对曰 夫子哂(讥讽)之
B.且知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也 非曰能(能力)之
C.如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 吾与(赞同)点也
D.舍瑟而作(作诗) 由也为(治理)之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唯求则非邦也与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风乎舞雩 B.赤也为之小
C.曾皙后 D.端章甫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吾一日长乎尔
A.不吾知也 B.浴乎沂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为国以礼
6.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语气词,吗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连词,或者
C.子路率尔而对曰 而:连词,表修饰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连词,至于
7.下列对课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毋吾以也:因为 率尔:急遽不加思考的样子 会同:诸侯朝见天子 三子者之撰:才能
B.牛羊何择:区别 有复于王者:禀报 挟泰山以超北海:用胳肢窝夹着 权然后知轻重:称量
C.莅中国:统治 恒产:不变的财产 放辟邪侈:逃避 救死而恐不赡:足 隐其无罪:痛惜
D.春服既成:穿定衣服 端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以王为爱:吝啬 诚有百姓:确实
8.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
C.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D.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文中的“小相”,是公西华的谦辞。
二、名篇名句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政治设想中要治理什么样的国家:“ , , ,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 , 。”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 , ”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文本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三处答案按顺序分别对应答题卡上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A来B之C则D安E之F今G由H与I求J也K相L夫M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一的“夫子”是指季氏,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
C.萧墙,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臣至此屏,便会肃然起敬,萧通“肃”。这里比喻内部。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是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是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B.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拟人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冉有进行批驳: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尔而对”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14.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莹与田侯牟①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犀首②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③,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第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④之所苦也令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
君曰:“然则若何?”
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自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⑤也;吹剑首⑥者,吷⑦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有删改)
[注] ①魏莹:魏惠王。田侯牟:齐威王。②犀首:官名。③内热发于背:内心焦急而病发于背。④胥靡:服役的犯人。⑤嗃:洪亮而悠长的声音。⑥剑首:剑鼻环的小孔。⑦吷:细微的声音。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莹与田侯牟约 约:结盟
B.善言伐齐者,乱人也 伐:攻打
C.臣请为君实之 实:证实
D.王与蛮氏有辩乎 辨:辩论,争
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分( )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创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齐国毁约而主张发动战争的,是要争一口气;反对发动战争的,是顾及帝王基业。这两者本质上都是主张“有为”。
B.华子既不支持主战,也不支持反战,是最合乎“无为之道”的,但是华子却不愿意讲,只是让君主求助虚静之道。
C.戴晋人用“蜗角虚名”的寓言,让魏莹明白了为名利而战是多么渺小。“蜗角虚名”的故事,想象奇特,形象中蕴藏着不易领悟的“道”。
D.文章一方面指出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是为了名利,予以否定;同时也宣扬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的有五日而后反。
(2)客出而君悄然若有亡也。
(3)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
D.“浴乎沂”的“沂”应读为“yí ”。
故选D。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哂:微笑。句意: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B.能:动词,能做到。句意:我不敢说能做什么。
D.作:立起来,站起身。句意:放下瑟直起身子。
故选C。
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与,通“欤”,语气助词,表疑问。句意: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B.莫,同“暮”,晚。句意: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做成。
C.希,同“稀”,稀疏。句意:(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
D.没有通假字。句意: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故选D。
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风”,名词作动词,吹风。句意:在舞雩台上吹风。
B.“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相。句意:公西华只能做它的小相。
C.“后”,名词作动词,留在后面。句意:曾皙留在最后。
D.“端章甫”,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句意: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
故选B。
5.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以吾一日乎尔长”。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
A.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知吾也”。句意:没有人了解我呀。
B.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乎沂浴”。句意:到沂水里游泳。
C.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乎三子者之撰异”。句意:跟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
D.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礼为国”。句意:用礼治理国家。
故选A。
6.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吾一日长乎尔”翻译为: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乎”,介词,比。
故选A。
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以”通“已”,“止”的意思。
C.“放辟邪侈”,指肆意作恶。“辟”,不正。
D.“端章甫”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的一种礼服,此处活用为动词,穿礼服。
故选B。
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错误,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成年。
故选C。
9.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莫春者 春服既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重点字有“摄”“馑”“俟”“莫”“既”等。
10.CFK 11.A 12.B 13.(1)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2)(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3)(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 14.①先王封国,不可伐;
②邦域之中,不必伐;
③社稷之臣,不当伐。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仲由和冉求呀,你们两个人辅佐季孙氏。
“来之”和“安之”结构一致,两个“之”分别是“来”“安”的宾语,宾语后断开,所以CF两处要断开;
“也”在句中为表停顿的语气词,“由与求”为句子的主语,“也”后断开,即主语与后面的谓语部分断开,起强调的作用,故应在K处断开。
故选CFK。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说法错误,应该是“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拟人的修辞”分析错误。第二段中没有用拟人的修辞,而是用的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有国有家者”,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患”,怕,担心;“寡”,少。
(2)“龟玉”,(占卜用的)龟甲;“椟”,匣子;“是”,这。
(3)“鼓”,弹奏;“希”通“稀”,稀疏;“舍”,放下;“作”,站起。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冉有、季路前来告诉老师“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此孔子一开始就用“无乃尔是过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接着陈述理由。
由“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可知,从前先代的君王让颛臾做东蒙山的主祭者,是先王封国,不可伐;
由“且在邦域之中矣”可知,颛臾在鲁国的邦域之中,不必伐;
由原文“是社稷之臣也”可知,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将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从前先代的君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是季孙大夫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这么干。”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展现才能担任职务,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地,现在不夺取它,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如果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不觉得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修治仁义礼乐去招徕他们,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仲由和冉求呀,你们两个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兴起干戈。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自家内部。
(选自《论语 季氏第十六》,有删改)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用(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过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国家的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5.D 16.D 17.B 18.(1)这两个国家时常相互争夺地盘而挑起战争,战斗中倒伏在地上的尸首就有数万之多,战胜者追击败军往往半月才返回。
(2)戴晋人离开后,魏莹心中失意,若有所失。
(3)在戴晋人面前提起尧、舜,就如同细微之音吧。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D项,“辩”,同“辨”,分别。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城者既十仞矣”意为“城墙已经修筑了十仞之高”,意思完整,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AB;“此胥靡之所苦也”是一个判断句,“此”是句子的主语,“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故“此”前、“也”后应断,由此排除C项。
故选D。
17.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是最合乎,‘无为之道’的”说法错误。由文章看,华子只是劝君主不要进行无谓的争论,而应去求助清虚淡漠、物我兼忘的无为大道。
故选B。
1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相与”,相互;“逐北”,追击败军;“反”,返回。
第二句得分点:“倘然”,失意的样子“若”,好像;“亡”,失去。
第三句得分点:“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状语后置,即“于戴晋人之前道尧、舜”。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魏莹与田侯牟订有盟约,田侯牟却违背了盟约。魏莹十分愤怒,将要派人去刺杀他。
公孙行将军听说后,认为这种做法很可耻,便对魏莹说:“您是万乘之国的国君,却用匹夫的手段去报仇。我恳请您授予我二十万披甲士兵,为您攻打齐国,俘虏齐国的人民,擒获齐国的牛马,让齐国的国君内心焦急而病发于背,然后攻占他的国家。等齐将田忌出逃,然后(抓住他,)鞭打他的后背,折断他的脊梁。”
季子听了公孙衍的议论,认为这样做很可耻,说:“(譬如)修筑十仞高的城墙,城墙已经修筑了十仞之高,却又毁掉它,这可是服役之人的辛苦劳动啊!现在不用兵打仗已经七年了,这是王业的基础啊。公孙衍是个挑起战乱的人,他的话不能听。”
华子听了后,认为这些观点都很鄙陋,便说:“鼓动攻打齐国的人,是好乱之人;鼓动不要攻打齐国的人,也是好乱之人;议论攻打与不攻打来搅乱人心的人,也是好乱之人。
君主说:“既然这样,那么该怎么办呢?”华子回答说:“君主寻求虚静之道就是了。”
惠子听说了这件事,引见戴晋人。戴晋人说:“有一种叫蜗牛的小动物,君主知道吗?”
魏莹说:“知道。”或晋人接着说:“有个国家建在蜗牛的左角上,称为触氏;还有一个国家建在蜗牛的右角上,称为蛮氏。这两个国家时常相互争夺地盘而挑起战争,战斗中倒伏在地上的尸首有数万之多,战胜者追击败军往往半月才返回。”魏莹说:“唉!这是虚话吗?”戴晋人说:“我请求为君主把话说实。君主认为四方上下有穷尽吗?”魏莹说:“无穷。”戴晋人接着说:“知道游心于无穷的境地,而返于通达之国,是不是感到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呢?”魏莹说:“是的。”戴晋人又说:“通达之国中有个魏国,在魏国之中有个梁都,在梁都之中有位君王,(试问)君王和蛮氏有分别吗?”魏莹说:“没有分别。”戴晋人离开后,魏莹心中失意,若有所失。
客人走后,惠子觐见。魏莹说:“客人真是位德才超群的人,圣人也比不上他。”惠子说:“吹奏管,尚能发出洪亮而悠长的声音;吹奏剑首,就只能发出细微的声音罢了。尧、舜是人们所赞誉的圣人。但在戴晋人面前说起尧、舜,就如同细微之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