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 (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 (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6 12:0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龁(hé)   觳觫(hú sù)   衅钟(xìn)
B.褊小(biǎn) 忖度(cǔn dù) 便嬖(pián bì)
C.吾惛(hūn) 邪侈(chǐ) 庠序(yánɡ)
D.赴愬(sù) 莅临(wèi) 厌恶(wù)
2.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B.欲辟土地,朝秦楚  朝:朝见
C.度,然后知长短  度:丈量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恒:守道不变
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通“型”,作榜样
B.无以,则王乎? 以:通“已”,止
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路途
D.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为何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牛何之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④然后驱而之善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A.貌恭而心不服
B.刑于寡妻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D.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6.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难道。
——难道您要拿起武器,危害您的臣下和士兵,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
B.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见:看见。见:被。
——一车木柴看不见,是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您不愿广施恩泽。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及:推及。
——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
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攀登。
——凭如此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7.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若是其甚与?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取材依据。
二、名篇名句默写
9.填空。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 , ; , ”。
(2)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除了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还要做到的是:“ , ”。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 , 。
(4)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 , ”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亦泛指外族、外国。如《尚书·大禹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B.“方千里者九”是指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这是当时流行的说法。《礼记·王制》:“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
C.“孝悌”是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孝”为善事父母,“悌”为爱护晚辈,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
D.“庖丁”是指名为“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也可解释为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因其固然 吾其还也
D.然后从而刑之 吾闻庖丁之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两文都是古代诸子文中的名篇,前者是对话体议论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后者是寓言故事,体现了庄子的“养生”主张。
B.节选两文都是古代说理文名篇,孟子通过取譬设喻论证霸道的不可行,委婉含蓄地引出王道措施;庄子通过夸张、对比、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追求的解牛之“道”。
C.节选两文语言特点鲜明,前者文词富赡,体现了孟子文章气势浩然,逻辑严谨的特点;后者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D.节选两文分别代表儒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的“仁政”思想提倡“以民为本”,庄子的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都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季氏①将伐颛臾②。冉有、季路③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④以为东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⑥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⑦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⑧。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面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史,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注】:①季氏,季康子,名肥,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②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③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④先王,指周之先王。⑤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⑥夫子,这里指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⑦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⑧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即今山东费县。
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古代的地方学校,属私立启蒙学校。序,是古代官办学校。庠序泛指学校。
B.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社稷”后来指代国家。
D.萧墙,指古代宫室用以区隔内外的当门小墙。“萧墙之内”即家里,比喻内部。
16.下列对两则短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是一篇对话记录节选,主要是孟子向齐宣王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B.孟子认为,先要让百姓有恒产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C.材料二节选的是孔子与弟子的一番对话,反映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主张。
D.两则选文在说理方面义正词严,破立结合。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8.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子路和冉有态度温和。但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对他们语气却很严厉。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B项,“忖度”,应读作“cǔn duó”。
C项,“庠”,应读作“xiánɡ”。
D项,“愬”应读作“shuò”;“莅”应读作“lì”。
故选A。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B. 动词使动用法,使……来朝拜。句意: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故选B。
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
B.正确。句意:一定要我讲的话,那就谈谈用仁德统一天下的道理好吗?
C.正确。句意: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
D.错误。“盖”,通“盍”,何不。句意:为什么不返回到事情的根本上来呢?
故选D。
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动词,到。句意:牛要到哪里去?
②助词,提宾标志。句意:畜养一些鸡、猪、狗。
③连词,表转折,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
④连词,表顺承。句意:这样之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
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故选C。
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句意:秦朝当政的时候,项伯和我一起出游,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A.“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句意: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B.“刑”:通“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
C.“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赡养、孝敬。句意: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D.“危”:使动用法,使……危险。句意:难道说大王要兴师动众,使将士们身陷危险,同别的国家结下怨仇。
故选D。
6.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A.“拿起武器”错误,“抑王兴甲兵,危士臣”的意思是:难道大王您要发动战争,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冒生命的危险。兴甲兵,发动战争。
故选A。
7.B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主谓倒装,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句意:你太不聪明了。
A.宾语前置句,应为“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句意:爱护百姓,推行王道,就没有谁能够阻挡。
B.主谓倒装,应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
C.状语后置句,“于百姓之以王为爱”是后置状语,“于”是标志。句意:大王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
D.主谓倒装,应为“其甚若是与”。句意:像这么严重吗?
故选BD。
8.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错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而非子思的“再传弟子”。
故选A。
9.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帛”“黎”“谨”“庠序”“悌”。
10.C 11.B 12.B 13.(1)老年人穿丝绸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2)(我)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筋骨连接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空处。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悌’为爱护晚辈”说法有误,“悌”应该是敬爱兄长。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介词,在;/介词,从。句意:使得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大王的朝廷里任职。/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
B.“而”:都表转折,却。句意: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现在他对你是有功的,你却要去攻打他。
C.“其”:代词,牛体;/表祈使语气,还是。句意: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我们还是回去吧。
D.“之”:代词,他们;/结构助词,的。句意: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委婉含蓄地引出王道措施”说法有误,应该改为“气势充沛地引出王道主张”。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然而”,这样却;“王”,名词作动词,称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
(2)“天理”,自然结构;“郤”,缝隙;“导”,引刀进入。
参考译文: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是这样,小的一方本来不可以同大的一方敌对,人少的本来不可以同人多的敌对,势力弱的本来不可以同势力强的敌对。天下千里见方的地方有九块,齐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凑集在一起,占有其中的一块。靠这一块地方去征服其他八块地方,这同邹国跟楚国打仗有什么两样呢?(大王)何不回到(行仁政)这根本上来呢?如果现在大王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大王的朝廷里任职,农夫都想到大王的田野里耕作,商人都想到大王的市场上做买卖,旅客都想从大王的道路上来往,各国痛恨他们国君的人都想跑来向您诉说。果真做到这样,谁能阻挡大王统一天下?”
(宣王)说:“我脑子昏乱,不能前进到这一步。希望先生辅佐我实现大志,明白地教给我方法。我虽然迟钝,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 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搞好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上了年纪的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14.D 15.A 16.D 17.(1)老年人穿丝织的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2)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 18.侍坐章是孔子组织学生谈理想,属于教学内容,需要启发诱导,故孔子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直截了当批评冉有、季路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缺少担当,他们不符合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故态度严厉。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句式相同,句意相关,中间要断开,排除BC。
“如是”,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后面断开;“故”引出下句,前面断开。排除A。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庠,古代的地方学校,属私立启蒙学校。序,是古代官办学校”错误,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无论私办公办,小学高校。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两则选文在说理方面义正词严,破立结合”错误。材料一不能说“义正词严”,也不是“破立结合”。这与对话的对象有关,孟子对齐宣王说理较委婉、形象,孔子对学生则比较直接、严厉。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衣”,穿;“然”,这样;“王”,统一天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2)“国”,诸侯的封地叫做“国”;“家”,卿大夫的封地叫做“家”;“患”,担心;“安”,安定。
18.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侍坐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因是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故孔子态度温和。开始就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态度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后来的“求,尔何如?”“点,尔何如?”等也透露出满满的温和与平易近人。
《季氏将伐颛臾》中,面对弟子的失职,孔子直截了当批评,“求!无乃尔是过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因为冉有、季路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并缺少担当,不符合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故孔子疾言厉色,语气严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达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丰衣足食,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很容易地跟着君主走。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就要回到根本上来:(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畜养一些鸡、狗、猪,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穿丝织的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材料二: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