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雾在哪里 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20雾在哪里 教学设计与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6 20:3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雾在哪里》
【设计理念】
《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因此整篇课文生动有趣。本教案设计理念着重体现“三关注” :一、关注识字写字目标的达成。这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因此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教学。二、关注语言的积累运用,注重朗读指导,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在停顿,语气上进行指导。三、关注语言能力的训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新课标,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语句练习说话,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比较乐于阅读童话类文本,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也是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有一定的基础。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我是什么》也是一篇科普类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让学生了解了这类自然现象的形成。所以对于雾的形成不会是本课的难点。难点在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于生活中的事物还不能做到细致的观察,所以在说话训练中,借助图片,积累句式,进行仿说练习。
【教材分析】
《雾在哪里》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想象”主题中的一篇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知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
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和动作,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全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运用“无论……还是……都……”等句式描写大雾笼罩下的景象。这些句式也为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积累语言的材料。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展开想象不仅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文中雾把大海、天空、海岸以及自己藏起来的情景进行朗读和获得情感体验,而且文后习题:读句子,照样子说一说,雾都把什么藏了起来 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也旨在引导学生借助“雾把……藏了起来”“无论……还是……都……”的句式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课标要求】
《雾在哪里》是一篇科普童话,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但教学中依然有识字写字、理解字词、积累语言等基础学习,而课后题“在你眼里,
雾又是什么呢?”的思考又让学习具有思辨性思维的特点。因此,教学不能孤立地用某一种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方式来思考,要兼顾学习任务群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共同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这个过程包含“阅读与理解”“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雾、淘”等12个生字,会写“岸”这一生字。会读“于是、甚至”等1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的语气。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
1.读出雾的淘气、天真的语气。
【教学难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材料】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前预习单、课堂学习单及课后作业单
【教学过程】
任务一:寻找雾孩子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利用课前预习单了解“雾”,通过小水滴的话引出“雾”
2.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雾”
3.引出课题,指导读出疑问的语气,生通过表情牌给予评价。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通过绘本故事范读课文
2.生交流对雾孩子的印象
3.联系生活,谈谈对“淘气”的理解。
[设计意图:情景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朗读方式,通过绘本故事的朗读,让孩子从中理解“淘气”]
任务二:绘制雾孩子旅行路线图
(一)整体感知,梳理路线
1.找一找雾孩子去了哪里,梳理路线。(海上,海岸,城市,消失)
2.借助支架,按顺序复述路线。(“先……再……然后……最后……”)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带着探秘心情去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脉络,落实新课标梳理与探究的学习。]
任务三:和雾孩子玩捉迷藏。
指导朗读,积累运用
1.梳理雾孩子把什么藏起来,找出雾孩子说的四句话,并用横线画出来。
2.发现四句话结构的相同之处,借助笑脸道具,指导读出开心淘气的语气。
3.圈画雾孩子藏起大海、天空后的景象,想象画面,引导读好“无论……还是……都……”。
4.引用课堂学习单,借助支架,想象练笔。
(二)观察探究,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岸”,引导观察生字特点,讲解书写要领,进行范写。
2.利用课堂学习单,引导学生完成“岸”字书写,并根据评价表自我评价。
3.展示学生书写作品,利用评价量表,生生互评。
4.总结回顾生词。
(三)课外拓展,学科融合
1.通过课后作业单,想一想雾孩子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发挥想象画一画。
[设计意图:运用支架,发挥想象,借助表情牌,创新评价方法,根据课堂学习单进行创意表达及完成“岸”字书写,并及时具体评价。利用课后作业单学科融合,发挥想象,画出心目中的雾孩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我想:我在上《雾在哪里》一课时,许多方面的训练都能追求“实而有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施教下来,效果不错。
一、朗读训练力求扎扎实实
语文学习“以读为本”,“读中体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读”更是重要,这对于理解语言、感受人物情感的能力培养,逐渐掌握朗读的技巧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课中,我把“雾”说的四句话作为朗读的重点,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雾”的淘气,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示范读来感染其他学生,再读时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淘气”的特点。另外,很多时间都花在朗读课文上,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和习惯,在熟读基础上理解,与文本间的交流更为密切。
二、语言训练力求扎扎实实
引导学生找课文中语言来说,自由选择内容练习说话,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并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培养了语感。而根据图片仿照课文,展开想象练习说话,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环节,因为有图片,学生有话可说,因为前面有句式训练的铺垫,学生语言表达也很流畅,连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了说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少数学生的课堂,学生们学得更积极、主动了。
不足之处: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个是我以后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