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
第1课时 教读引领课
【学习内容】
教材:《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知人论世,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古诗中的“登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思考:这些诗句在内容上有何共同点?(登高望远)
2.资料助读。
登临诗:登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楼、阁等)而生发某种情思的诗词。题目主要有“登某处”“上某处”“望某处”等。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三首登临诗,感悟古人登高的情怀。
二、望其景
诵读诗歌,思考:三位诗人登临分别望到了怎样的景?诗人是如何写景的?
参考示例: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他看到了广阔的天地。“天地之悠悠”写出了天地的广阔,时间的久远。
杜甫登泰山,望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雄伟壮观。诗人先远望五岳之首泰山,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再近望,天地间的神奇峻秀,都在这泰山凝结聚绕,那泰山仿佛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将山北山南切割成一边暗一边明。再细望,峰峦层云迭起,诗人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大双眼凝望并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王安石登飞来峰,望到了飞来峰的高耸入云和灿烂明亮。前两句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飞来峰上耸立着的高高的宝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在高塔上看到红日东升的景象。
三、感其心
再读诗歌,思考:景因情生,情因景动。哪一联诗让你在登临中感受到诗人的内心?请结合关键词句走进诗人内心。
参考示例:
我从“独怆然而涕下”感受到诗人在无垠的时间与空间面前的孤独、寂寞、悲凉,以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我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傲视群雄的雄心和气概。“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体现出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是一种大气魄。
我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看出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浮云”既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自己推行政治变革的决心。这是一种大抱负。
四、识其人
诵读诗歌,再结合背景资料,思考: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
资料助读:
陈子昂胸怀大志,曾任右拾遗。他多次上书陈述时弊,他的忠言不但不被采纳,甚至因此遭受打击。后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谁知武攸宜无才无能,且刚愎自用,不听忠言,致前锋大败,更将陈之昂降为军曹。陈子昂处此境遇下,写下此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杜甫离开长安,开始过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他后来在《壮游》中记载了他这一时期的游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王安石在鄞县知县(今浙江宁波)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故里时,途经绍兴城外的宝林寺,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29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参考示例:
李泽厚说:“陈子昂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满腹牢骚、一腔愤慨的,但他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孤独感。它豪壮而并不悲痛。”陈子昂有着济世救民的情怀,他写下这些苦闷,实际上是为了宣泄,以使自己超越这些“伤愁”,继续直面人生,入仕为用。
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雄伟高大激起了杜甫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也体现出他是一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诗人。
王安石初涉宦海,虽有保守势力的阻挠,但是依然对前途充满信心。他是一位有着雄心壮志的诗人,也是一位无所畏惧的改革家。革命导师列宁就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登临诗,认识了虽壮志难酬仍豪情满怀的陈子昂、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青年杜甫和积极推行新政的改革家王安石,感受到了三位优秀诗人的家国情怀。我们应通过三位诗人的境遇悟出人生的真谛:无论我们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不要畏惧,不要悲观,不失凌云之志,永葆赤子之心。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丛书中的“单元学习任务”,挑选其中你感兴趣的两个任务,完成后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万古情怀此登临
望其景
感其心
识其人
第2课时 教读引领课
【学习内容】
教材:《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
【学习目标】
1.品味诗句,领略不同诗人笔下的不同风光,感受田园和自然风光带给诗人的慰藉。
2.感悟和体验诗中蕴含的情怀和理趣。
【教学重难点】
感悟和体验诗中蕴含的情怀和理趣。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很大,但我们大多数人兜兜转转,都走不出自己的心境。走得再远,都是局促于一室之内。人的一生都要经历世事的沧桑,那么何不让心灵去旅行,让生命在旅途中回归最本真的状态?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去田园,去山水之间,去广阔天涯……
二、反复吟诵解诗意
1.读出韵味。指导学生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出重音、拖音,句与句之间气息的连贯。
2.浅吟低唱。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个人或小组展示朗读。
4.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摹这两首诗描绘的景象。
参考示例:
田园之旅——《游山西村》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怡人;
这里柳暗花明,风光秀丽;
这里民风淳朴,尽展开心颜;
这里闲适自由,让人流连忘返;
这里山水环绕,品腊酒,食鸡豚;
这里朝看春社,夜赏月,与田家翁攀谈;
这里自有真意,怎一个美字了得!
三、品词论句悟诗情
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杜甫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人大都注重锤字炼句,讲究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学生自由品词论句。
1.田园之旅——《游山西村》
(1)品词:“足”的只是鸡豚吗?
参考示例:
一个“足”字写出了农村生活的富足、友人的热情淳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满足。
(2)论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这句话来鼓励一下同学或自己。
参考示例:
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
②出示背景,深入理解。
陆游屡次遭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这首诗是他第四次被罢官归故里时怀着苦闷和激愤的心情所作。
结合写作背景,再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参考示例:
读出了诗人对前途抱有希望,在山水田园中得到慰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天涯之旅——《己亥杂诗(其五)》
(1)品词:“浩荡”一词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示例:
这离别之愁,不仅是因为离别家眷、朋友,离别京城,更是因为要离别朝廷。“浩荡”一词写出了离愁之无边无际,表达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论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示背景:《己亥杂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王朝行将没落;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本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
学生根据背景,谈对这两句的理解。
参考示例:
诗人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四、课堂小结
人生,就是一路遇见。有些遇见,就像一阵风遇见了一片云,风吹云就散;而有的遇见是一种注定,就如陆游与田园的遇见,龚自珍与天涯的遇见,既入了眼,又入了心,也浸入了肝胆……感谢我们与他们的遇见,这遇见将为我们留下深刻的回忆。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田园之旅
天涯之旅
2(共37张PPT)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教读引领课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思考: 这些诗句在内容上有何共同点?
登临诗:登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楼、阁等)而生发某种情思的诗词。题目主要有“登某处”“上某处”“望某处”等。
活动一:望其景
诵读诗歌,思考:三位诗人登临分别望到了怎样的景?诗人是如何写景的?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他看到了广阔的天地。
“天地之悠悠”写出了天地的广阔,时间的久远。
《望岳》
杜甫登泰山,望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雄伟壮观。
【远望】望到了青翠绵延的泰山山脉
望到了巍峨秀丽的泰山山体
【近望】望到了昼夜悬殊的阴晴分割线
【细望】望到了翻卷不定的云海
望到了傍晚归巢的鸟儿
【想象俯望】望到了矮小的群山
《登飞来峰》
王安石登飞来峰,望到了飞来峰的高耸入云和灿烂明亮。
前两句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飞来峰上耸立着的高高的宝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在高塔上看到红日东升的景象。
活动二:感其心
再读诗歌,思考:景因情生,情因景动。哪一联诗让你在登临中感受到诗人的内心?请结合关键词句走进诗人内心。
参考示例:
我从“独怆然而涕下”感受到诗人在无垠的时间与空间面前的孤独、寂寞、悲凉,以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我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傲视群雄的雄心和气概。“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体现出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是一种大气魄。
我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看出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浮云”既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自己推行政治变革的决心。这是一种大抱负。
活动三:识其人
诵读诗歌,再结合背景资料,思考: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
【资料助读】
陈子昂胸怀大志,曾任右拾遗。他多次上书陈述时弊,他的忠言不但不被采纳,甚至因此遭受打击。后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谁知武攸宜无才无能,且刚愎自用,不听忠言,致前锋大败,更将陈之昂降为军曹。陈子昂处此境遇下,写下此诗。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做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绪。
【陈子昂】有着济世救民的情怀,同时也善于自我开解。他写下这些苦闷,实际上是为了宣泄,以使自己超越这些“伤愁”,继续直面人生,入仕为用。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24 岁的杜甫离开长安,开始过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他后来在《壮游》中记载了他这一时期的游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资料助读】
《望岳》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雄伟高大激起了【杜甫】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也看出他是一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诗人。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王安石在鄞县知县(今浙江宁波)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故里时,途经绍兴城外的宝林寺,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 29 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资料助读】
《登飞来峰》借景抒情,从自然景象中很自然地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王安石】他初涉宦海,虽有保守势力的阻挠,但是依然对前途充满信心。他是一位有着雄心壮志的诗人,也是一位无所畏惧的改革家。
活动四:观其妙
再读诗歌,结合诗歌内容,梳理这三首诗歌的写作特色。
意境雄浑,形象鲜明。
这首诗只有四句,却展现了一幅雄浑、浩瀚、空旷的画面:楼台高耸,诗人独立幽州台上,临风远眺,面对悠悠天地,思绪万千。前三句粗笔勾勒,描绘出一幅北方原野苍茫广阔的图景,第四句饱含感情,凌空一笔,一个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深感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立于画面之上,十分鲜明。
借景抒情。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借写泰山之景抒发诗人的感情。前六句写泰山之景。开头两句写远望泰山之景,突出泰山的青翠、绵延、高大。三、四两句写近望泰山之势,表现出泰山的神奇秀美、高耸挺拔。五、六两句写细看泰山之景,描写了山中的层层云雾和翩翩飞鸟。 在描写泰山高大险峻和神奇秀丽的景色的基础上,诗人自然地抒发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豪迈之情。
寓情于景,寓理于景。
这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紧扣诗题,描写景物,引出丰富的联想。上句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飞来山上的塔之高。下句联想到“闻说鸡鸣见日升”,表现了诗人的蓬勃朝气。后两句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一展抱负的豪情壮志。
生逢盛世,可尽享“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好时代。“山登绝顶我为峰”,时不我待,愿同学们只争朝夕,登髙望远,成为中国梦的筑梦人!
【课后作业】
阅读丛书中的“单元学习任务”,挑选其中你感兴趣的两个任务,完成后与同学分享。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教读引领课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其五)》
【学习目标】
1.品味诗句,领略不同诗人笔下的不同风光,感受田园和自然风光带给诗人的慰藉。
2.感悟和体验诗中蕴含的情怀和理趣。
活动一:反复吟诵解诗意
思考:
1.《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描绘了何样的风土人情?
2.《己亥杂诗(其五) 》主要写了诗人的几种情感?
1.《游山西村》首联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好客的习俗。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这是多么淳厚的乡风。“莫笑”一句表现出农民的厚道。
写出了山西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美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新奇和亲切。
2.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情感。一是离别之情。诗人因为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排挤,仕途遇到挫折,不得不离开京城,奔向遥远的南方,心情是愁苦郁闷的。二是报国之情。诗人并未因此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开始新的奋斗历程,诗歌表现了其不忘报国、为国家奉献自己毕生精力的情感。
活动二:品词论句悟诗情
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杜甫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人大都注重锤字炼句,讲究精益求精,力求完美,请自由品词论句。
1.田园之旅——《游山西村》
(1)品词:“足”的只是鸡豚吗?
一个“足”字写出了农村生活的富足,友人的热情淳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满足。
(2)论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
(3)结合写作背景,再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读出了诗人对前途抱有希望,在山水田园中得到慰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背景资料】陆游生于两宋之交, 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多次遭受投降派打击, 在29-42岁期间,曾有四次被罢官经历,但爱国之志至死不渝。
陆游任隆兴府通判第二年(罢官后被启用的第二年)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遭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最终又被罢官归故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交织,此诗便于此种心情写下。
2.天涯之旅——《己亥杂诗(其五)》
(1)品词:“浩荡”一词,突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朋友,离别京城,更是要离别朝廷。“浩荡”之词写出了离愁之无边无际,表达了自己依依不舍之情。
(2)论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物春泥更护花。”结合背景谈理解。
诗人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背景资料】《己亥杂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本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
活动三:梳理特色明诗法
主线突出,层次分明。
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但处处写“游”,游兴十足,游意未尽,而又层次分明。尤其是颔联两句,对仗工整,写了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
先抑后扬,跌宕起伏。
诗的前两句描述离京的情景,表达愁苦的心情。三、四句移情于物,从浓郁的伤感中摆脱出来,表明自己虽遭挫折,辞官离京,但绝不会一蹶不振,会继续为国家、为人民效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世界很大,但我们大多数人兜兜转转,都走不出自己的心境。走的再远,都是局促于一室之内。人的一生都要经历过世事的沧桑,或仕途失意或苦求无果,那何不让心灵去旅行,让生命在旅途中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
【课后作业】
1.必做题: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选择题:尝试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摹《游山西村》中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