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生物中 考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培优训练卷7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植物生殖方式(如图所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①是嫁接,是人工营养繁殖
B.②是组织培养,植物繁殖的速度很快
C.③中种子萌发最先长出的是胚轴
D.①②是无性生殖,③是有性生殖
2.若△、口、☆表示具有血缘关系三类生物,如图示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出现情况,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
A.△→□→☆ B.☆→□→△ C.△→☆→□ D.☆→△→□
3.下列对DNA的说法、错误的是( )
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C.DNA是双螺旋结构 D.每个DNA分子上有一个基因
4.在农作物培育过程中,往往采用异花传粉的方式得到新品种.某研究员把红色果皮(基因组成为WW)辣椒的花粉人工传粉到黄色果皮(基因组成为ww)辣椒上,则当年得到的辣椒果皮的基因组成和颜色是( )
A.Ww、红色 B.WW、红色 C.Ww、黄色 D.ww、黄色
5.潍坊作为“风筝之都”也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关于潍坊的各种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潍县萝卜经过培育有大樱、二大樱、三大樱三个品系,其中有“水果萝卜”之美称的是二大樱
B.寿光大棚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主要优势是能人为控制植物所生长的温度等环境因素
C.已发现的山旺化石中,数量最多的无脊椎动物是昆虫纲
D.繁殖诸城板栗的方法一般是嫁接繁殖或实生苗繁殖
6.假如亲代都有耳垂,基因型都是Dd,则子代出现的性状可能是( )
A.一定有耳垂 B.一定无耳垂 C.多数有耳垂 D.多数无耳垂
7.人类从哪里来?在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
B.古人类进化过程中,手被解放出来,有利于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
C.古人类的大脑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群体中就产生了语言
D.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8.2022年4月,《科学》杂志以封面的形式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最新成果:由大约科学家组成的团队首次完成了对整个人类基因组的完整测序。据图所示,下列有关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和DNA分子构成染色体 B.基因通过体细胞传递给子代
C.基因在所有细胞中成对存在 D.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9.下列关于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都是显性性状
B.生物体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隐性性状
C.出现频率低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D.表现出显性性状的个体可能含有隐性基因
10.油桃果实甜、无毛,毛桃果实酸、有毛,将油桃(接穗)接在毛桃(砧木)上,成活后接穗结的果实是( )
A.甜、有毛 B.甜、无毛 C.酸、有毛 D.酸、无毛
11.遗传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如图是与遗传有关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细胞核是遗传和发育的控制中心
B.[②]染色体由[③]DNA和蛋白质组成
C.[③]DNA分子是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D.[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条DNA长链上只有一个基因
12.下列生物变异中,由于遗传物质——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一项是( )
A.将萌发的水稻种子放到宇宙飞船中,在太空中一段时间返回地面后播种,选育出了新的水稻品种
B.北方栽培的又香又甜的苹果移栽到广东后,其苹果变得又酸又涩
C.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其杂种第二代豌豆中有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出现
D.一对表现正常的表兄妹近亲结婚(他们的外祖父是白化病患者),生了一个白化病和色盲的儿子
13.对下列性状产生原因的解释,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长颈鹿的长颈,是经常吃高处的树叶形成的
B.细菌抗药性的变异,是因青霉素的大量使用而产生的
C.非洲人的黑色皮肤,是被赤道附近的强烈日光晒成的
D.雷鸟的保护色,是在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上,经过天敌的选择形成的
14.古长颈鹿的颈和前肢不太长,经过长期进化成为现代长颈鹿。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其主要原因是( )
A.颈长者凶悍,攻击力强 B.取食高处树叶使颈越伸越长
C.颈长者的繁殖力比较强 D.竞争中颈长者的生存机会大
15.从一名健康成年男子体内取出一个精子和三种成熟血细胞各一个,这四个细胞最多含有多少条Y染色体( )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16.下列各组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B.兔的白毛和卷毛
C.小麦的抗病和易感染疾病 D.棉花的绒长和绒短
17.如图为六种生物进化关系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相应生物血红蛋白与人血红蛋白的氨基酸数目差异。下列关于这六种生物说法错误的是( )
A.六种生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B.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是短尾猿,最远的是七鳃鳗
C.六种生物血红蛋白的差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
D.六种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1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有精子和卵细胞内才有性染色体
B.对性染色体来说,人的精子有两种:含X和含Y的
C.精子内染色体数是肝细胞的一半
D.受精卵内染色体与体内任何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相同
19.猫的体细胞中有19对染色体(18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性别决定与人类相似。猫正常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 )
A.18条+X B.18条+Y C.18对+XX D.18对+XY
20.人的性别是由下列哪种结构决定的( )
A.细胞器 B.性染色体 C.DNA D.性腺
二、综合题
21.表是某家庭成员某些特征的调查结果,请据表回答:
父亲 母亲 女儿
能否卷舌 能 不能 不能
单、双眼皮 双 双 单
有无酒窝 有 有 有
(1)表格中涉及的能否卷舌、单、双眼皮、有无酒窝等特征在遗传学上称为 .
(2)父母均为双眼皮,而女儿是单眼皮,此现象称为 .
(3)若控制双眼皮的基因是A,写出家庭成员的基因组成:父 ,母 ,女儿 .
(4)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则孩子眼皮的性状为 .
22.下表为某家庭成员部分性状的调查结果,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性状家庭成员 血型 眼睑 耳垂
父亲 A 双眼皮 有耳垂
母亲 O 双眼皮 无耳垂
女儿 A 单眼皮 有耳垂
(1)父母都是双眼皮,女儿是单眼皮,这一现象叫 。
(2)在遗传学上,有耳垂和无耳垂被称为 。
(3)若用B和b分别表示人眼睑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女儿眼睑的基因组成为 。如果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双眼皮儿子的可能性是 。
(4)如果女儿因病需要输血,家庭成员中最佳的供血者是 。
23.家蚕起源于中国,是一种专以桑叶为食的寡食性昆虫,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1)家蚕发育经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其发育类型属于 。
(2)家蚕取食湿桑叶后,出现发育延缓、体重下降等现象,检测发现家蚕肠道内蛋白酶活性发生了如图1所示变化。据检测结果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研究发现控制家蚕食性的基因位于3号 上,该基因可通过 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4)为获得广食性(可食用多种植物)的家蚕,研究人员利用生物学方法改变家蚕控制寡食性的基因,并在其后代中选育出广食性家蚕。
①寡食性和广食性是一对 性状。
②将寡食性家蚕与广食性家蚕进行杂交,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2所示。据此判断 是隐性性状。若用B、b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则子一代的基因组成为 。
③为判断选育出的广食性家蚕能否开展规模化养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取食多种食物后家蚕 (多选)。
a.生命周期变化
b.产丝量的多少
c.产生受精卵数量
d.防御病毒能力
24.人类的双眼皮由基因A控制,单眼皮由基因a控制,请根据下列简单遗传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1)父亲是双眼皮的基因组成为 .
(2)该夫妇如果再生一个孩子,基因组成可能由 种类型;这个孩子是男孩且为双眼皮的机会(概率)是 .
(3)女儿逐渐长大,以双眼皮为美.成功地做了“人工双眼皮”,结婚后,该双眼皮能否遗传给她的后代? (填“能”或“不能”).其生物学道理是 .
(4)由此可见,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父母是通过 把
控制性状的基因传给了下一代。
25.某校学生在学校调查了人的拇指能否向背侧弯曲的情况,他们以年级为单位,对各班级统计结果进行汇总和整理,见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双亲均为拇指能向背侧弯曲 双亲只有一个拇指能向背侧弯曲 双亲全为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
子女 拇指能向背侧弯曲 480 480 0
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 288 448 全部子代均为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
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你根据表中第 组婚配情况调查,就能判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 。
(2)设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A,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a,请写出在实际调查中,第二组双亲中可能有的婚配组合的基因型 。
(3)第二组中有对夫妇生有一个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的孩子后他们又生一个拇指能向背侧弯曲的孩子,这种可能性是 。
(4)生物的性状受到 的控制,也受 的影响。
(5)在第三组中,母本的卵细胞向子代传递了 ( )
A.性状 B.全部染色体
C.一半染色体 D.全部遗传物质
(6)父母有耳垂,小红无耳垂,说明了生物的 现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图中①是嫁接,②是组织培养,③种子繁殖的有性生殖。
A、①是嫁接,是无性生殖的方式,是人工进行的营养繁殖,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②是组织培养,植物的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或是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的范畴.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可见B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
C、③种子繁殖的有性生殖,种子萌发时,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C说法错误,C符合题意。
D、①是嫁接,②是组织培养,两者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属于无性生殖,③是种子繁殖。种子是由受精后的胚珠发育成的,属于有性生殖,D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植物的生殖方式,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有性生殖是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是不经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从本质上讲,是由体细胞进行的繁殖就是无性生殖,主要种类包括: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嫁接、压条、扦插等)、组织培养和克隆等。
2.【答案】A
【解析】【解答】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从图中可以发现:在底层出现的“△”,在中间一层除了“△”,还出现了“□”,在最上层又出现了“☆”,故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3.【答案】D
【解析】【解答】解:A、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正确;
B、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B正确;
C、DNA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呈双螺旋结构,是遗传物质的载体,C正确;
D、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1)DNA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呈双螺旋结构,是遗传信息的载体。(2)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等组成,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3)基因是DNA上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有显隐性之分,它们控制的生物性状就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4.【答案】D
【解析】【解答】植物的果实是由子房发育来的,种子是由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来的,种子内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因此将红色果皮(基因组成为WW)辣椒的花粉人工传粉到黄色果皮(基因组成为ww)辣椒柱头上,所结果实的果皮基因组成仍然是ww,果皮的颜色也仍然是黄色,但是种子的胚的基因组成发生了变化:其控制种子的基因来自于红色辣椒的花粉和黄色辣椒花的胚珠,即Ww.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5.【答案】D
【解析】【解答】解:A、潍县萝卜皮色深绿,肉质翠绿,香辣脆甜,多汁味美,具有浓郁独特的地方风味和鲜明的地域特点,是享誉国内外的名特优地方品种.素有“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县萝卜皮”之说,二大缨素有肉质翠绿色,生食脆甜、多汁,味稍辣,主要用做生食,素有“水果萝卜”之美称.A正确;
B、大棚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主要优势是能人为控制植物所生长的温度、等环境因素,B正确;
C、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已发现的山旺化石中,数量最多的无脊椎动物是昆虫纲,C正确;
D、板栗可用实生苗繁殖,属于有性生殖,不能用嫁接繁殖,D错误;
故选:D.
【分析】板栗的实生苗繁殖属于有性生殖,嫁接繁殖都属于无性生殖.
6.【答案】C
【解析】【解答】亲代都有耳垂(Dd),基因型均为Dd,控制有无耳垂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如图:
故答案为:C。
【分析】1、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控制显性性状的是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是隐性基因。
2、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7.【答案】D
【解析】【解答】A、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故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不符合题意;
B、在古人类进化过程中,手被解放出来,有利于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不符合题意;
C、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的能力,提高了工具的效能。又经过若千万年,古人类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不符合题意;
D、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森林大量消失,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上肢慢慢解放出来,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因此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有直接关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古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古猿没有尖牙利齿进行攻击获取食物,也不能快速奔跑逃避敌害,因而它们只能尽量发挥前肢的作用,利用树枝和石块等来增强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的能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古猿要用后肢行走,而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天然的工具。经过漫长的时期,它们的前肢越来越灵活,躯干和头也逐步适应直立的姿势,如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长、骨盆变短变宽、脊柱从弓形变为“S”形,脑容量不断增加。随着制造工具的越来越复杂,他们的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并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逐渐发展成现代的人类社会。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促进了脑的发展,而脑的发展又提高了他们制造工具的能力;他们用火烤制食物,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语言的产生,使得相互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是一个重要因素,劳动是人类的身体得到协调发展,最终演变成自然界的强者。地上生活的过程中,这样,四肢行走的古猿逐渐变成两足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类。
8.【答案】D
【解析】【解答】A、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分子构成,A学错误,不符合题意。
B、基因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B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C、人类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而生殖细胞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C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DNA是遗传物质,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做基因,D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DNA分子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染色体上相对应的位置上。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所以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及上面的基因都是成单存在的),即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9.【答案】D
【解析】【解答】A.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有的是显性性状,如双眼皮,有的是隐性性状,如单眼皮,A不符合题意。
B.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没有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是隐性性状,B不符合题意。
C.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性状的显隐表现取决于亲本传给子代的基因组合。出现频率高的不一定是显性性状,出现频率低的性状也不一定是隐性性状,C不符合题意。
D.若表现为显性性状的个体是杂合子(如Aa),则其含有隐性基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0.【答案】B
【解析】【解答】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由题意可知,油桃的果实无毛、果实甜,油桃的枝条是接穗,因此这个枝条将来所结果实的味道应该和接穗的一样,是甜的、无毛。
故答案为:B
【分析】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优点:能够保持植株的优良特性,又能加快开花结实,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花卉和果树的栽培中.
注意:①嫁接后果树结果的枝条是接穗,结的果实也与接穗的品质相同,因为它们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
②嫁接、扦插、组织培养属于植物克隆,动物克隆为无性生殖,试管婴儿为有性生殖;
③嫁接时应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11.【答案】D
【解析】【解答】A.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①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A不符合题意。
B.②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③DNA两种物质组成,B不符合题意。
C.③DNA分子是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独特的双螺旋结构,C不符合题意。
D.④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12.【答案】A
【解析】【解答】A、由于宇宙射线等的影响,水稻种子体内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遗传物质的改变,A正确;
B、苹果味道变了,是因为环境改变了,不是基因改变,B错误;
C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其杂种第二代豌豆中有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出现,是因为杂交的结果,不是遗传变异引起的形状改变 ,C错误;
D、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表兄妹体内携带有白化病的基因,所以会生出白化病的儿子,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生物学变异是指生物体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生物有机体的属性之一。变异分两大类,即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与进化无关,与进化有关的是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由于环境变化而造成,不会遗传给后代,如由于水肥不足而造成的植株瘦弱矮小;后一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致,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鱼基因重组。
13.【答案】D
【解析】【解答】A、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颈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在青霉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不能被青霉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青霉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可见,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青霉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B错误;
C、非洲人的黑色皮肤,是体内的黑色素含量多,吸收紫外线,防止被赤道附近的强烈日光晒伤,C错误;
D、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现象称为保护色.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如冬天雷鸟在雪地上活动,体色接近雪的颜色为白色,夏天雷鸟在土地上活动,体色接近地面颜色.雷鸟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D.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4.【答案】D
【解析】【解答】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如图所示:而食高处的树叶使颈愈伸愈长,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因此竞争中颈长者是适应环境的生存机会大。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知: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包括四个内涵: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15.【答案】B
【解析】【解答】男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是XY,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彼此分离,即性染色体就为X或Y,所以精子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和血小板中没有细胞核,所以不会有Y染色体;白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属于该男性的体细胞,一定有Y染色体,所以一个精子和三种成熟的血细胞各一个,这四个细胞中含有的Y染色体总数最少可能是1条,最多是2条,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决定着人的性别.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女性的卵细胞只有一种类型:X;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类型:X精子和Y精子.
16.【答案】B
【解析】【解答】解:A.水稻的早熟和晚熟,是水稻的成熟时间不同,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故A不符合题意;
B.兔的白毛和卷毛是同一种生物的两种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故B符合题意;
C.小麦的抗病和易感染疾病,是小麦的抗病能力不同,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故C不符合题意;
D.棉花的绒长和绒短,是棉花绒的长短,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 )。
17.【答案】C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六种生物有共同的蛋白质,因此,可判断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A不符合题意。
B.生物之间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多,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大,亲缘关系越近;生物之间的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小,亲缘关系越远。因此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是短尾猿,最远的是七鳃鳗,B不符合题意。
C.六种生物血红蛋白的差异是由变异引起的,C符合题意。
D.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生物的进化历程可概括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大多数生物都具有由104个氨基酸组成的细胞色素C,这说明这些生物之间都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与人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小,与人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大。
18.【答案】A
【解析】【解答】A、染色体与遗传有关,但与遗传有关的染色体不仅存在于生殖细胞中,还存在于受精卵和正常有核的体细胞内.故A错误.
B、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故B正确.
C、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因此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和受精卵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即受精卵内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相同,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成单存在.故C正确.
D、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22+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22+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因此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和受精卵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即受精卵内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相同.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染色体在生物体细胞内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进行减数分裂,成对的染色体要两两分开,所以,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且成单条存在的.通过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所以也是成对存在的.
19.【答案】A
【解析】【解答】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为XY时,是男性,性染色体为XX时,是女性。猫的性别决定与人类相似,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为XY时,是雄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为XX时,是雌性。猫的体细胞中有18对常染色体+1对染色体,产生的生殖细胞是19条,那么正常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18条+X。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成对,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每对体细胞的染色体各有一条进入生殖细胞,因此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成单,是体细胞的一半。
20.【答案】B
【解析】【解答】解: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X,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Y.女性产生的卵细胞仅含X,男性产生的精子含X或Y基因,当卵细胞X与精子Y结合的受精卵为XY时,受精卵发育为男孩;当卵细胞X与精子X结合的受精卵为XX时,该受精卵发育为女孩。可见人的性别决定于性染色体;但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在Y染色体上有一段DNA(即基因)与雄性性别的决定有关,X染色体上也有与女性性别有关的基因。因此,人类的性别是由基因和性染色体共同决定的。
故答案为:B
【分析】人类体细胞内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常染色体就是对性别决定不起直接作用,除了性染色体外的所有染色体。人类正常染色体为46条(23对),其中22对称为常染色体,男女都一样;第23对称为性染色体,人的性别主要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男性体细胞中的一对性染色体组成是XY,女性体细胞中的一对性染色体组成是XX。
21.【答案】(1)性状
(2)变异
(3)Aa;Aa;aa
(4)双眼皮或单眼皮
【解析】【解答】解:(1)“表格中涉及的能否卷舌、单、双眼皮、有无酒窝等特征”,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2)“父母均为双眼皮,而女儿是单眼皮”,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所以此现象称为变异;(3)单眼皮的基因组成是aa,因此父母遗传给单眼皮女儿的基因一定是a,因此父母双眼皮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图:
;从遗传图解看出,家庭成员的基因组成:父Aa,母Aa,女儿aa;(4)从遗传图解看出,“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则孩子眼皮的性状为双眼皮或单眼皮.
【分析】(1)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2)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3)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4)“若控制双眼皮的基因是A”,则控制单眼皮的基因是a,双眼皮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单眼皮的基因组成是aa.
22.【答案】(1)变异
(2)相对性状
(3)bb;3/8
(4)父亲
【解析】【解答】(1)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有差异的现象叫变异,所以,题干中,父母都是双眼皮,而女儿是单眼皮,这种现象叫变异。
(2)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所以,在遗传学上,有耳垂与无耳垂在遗传学上称为相对性状。
(3)从题干中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父母都是双眼皮,女儿是单眼皮,女儿的控制单眼皮的这一对基因由父母双方各提供一个,因此父母双方都含有一个控制单眼皮的基因,可以推测出,父母的基因组成都是Bb,女儿的基因组成是bb,再生一个孩子是双眼皮的概率为3/4,这个孩子可能是儿子也可能是女儿,概率各占50%,所以,这个孩子是双眼皮又是男孩的概率为:3/4X1/2=3/8。
(4)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女儿的血型为A型,父亲为A型,若女儿需要输血,最佳的根据输血时输同型血的原则,最佳的选择应为父亲。
故答案为:(1)变异;(2)相对性状;(3)bb,3/8;(4)父亲。
【分析】此题考查异的概念、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为基础题,熟知: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在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中,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就会表现显性性状,当控一对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3.【答案】(1)完全变态发育
(2)蛋白酶活性降低,影响家蚕对桑叶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3)染色体;生殖细胞
(4)相对;广食性;Bb;abcd
【解析】【解答】(1)家蚕发育经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属于昆虫发育中的完全变态发育;
故填:完全变态发育。
(2)分析图1可知,家蚕取食湿桑叶后,蛋白酶活性降低,因此推测家蚕发育延缓、体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蛋白酶活性降低,影响家蚕对桑叶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故填:蛋白酶活性降低,影响家蚕对桑叶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3)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因此家蚕食性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基因可以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生殖细胞是亲子代遗传信息传递的桥梁;
故填:染色体;生殖细胞。
(4)①寡食性和广食性都是家蚕食性的不同表现,属于一对相对性状;②分析图2亲代和子一代可知,寡食性为显性性状、广食性为隐性性状;若用基因B、b表示,则亲代寡食性的基因组成为BB,亲代广食性的基因组成为bb,子一代的基因组成为Bb;③规模化养殖需要注意生命周期变化、产丝量的多少以了解蚕的吐丝情况和产量,同时需要了解产生受精卵数量和防御病毒能力,从而了解蚕的可养殖规模。
故答案为:相对;广食性;Bb;abcd。
【分析】(1)昆虫的发育过程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家蚕的发育方式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蝗虫的发育方式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2)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行为习惯等具有的各种特征。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在同一性状上的不同的表现。
(3)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因此生殖细胞是亲代和子代遗传信息传递的“桥梁”。
(4)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4.【答案】(1)Aa
(2)2;25%(或1/4)
(3)不能;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4)生殖细胞(或精子和卵细胞)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女儿为单眼皮,母亲为单眼皮,女儿的aa,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所以父亲的基因型为:Aa,遗传图解如下:
(2)根据遗传图解可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基因组成可能有两种:Aa、aa,生男孩女孩的概率为50%,遗传图解如下:
所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双眼皮男孩的概率为50%x50%=25%(或1/4)。
(3)女儿逐渐长大,以双眼皮为美,成功地做了‘人工双眼皮’,结婚后”,该双眼皮不能 遗传给她的后代,原因是:人工双眼皮是环境的改变引起的,她体内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这是不遗传的变异。
(4)由以上可知,基因是控制性状的单位,父母通过生殖细胞即精子和卵细胞为桥梁传递给下一代的。
故答案为:(1)Aa;(2)2、25%(或1/4);(3)不能、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4)生殖细胞(或精子和卵细胞)
【分析】此题考查相关的遗传问题,变异的类型、基因的传递等基础知识,解答此题需要熟记基本知识,会写遗传图解。熟知: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的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25.【答案】(1)一;拇指能向背侧弯曲
(2)Aa×aa和 AA×aa
(3)1/2
(4)基因;环境
(5)C
(6)变异
【解析】【解答】(1)从第一组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双亲均为拇指能向背侧弯曲,而子女中出现了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控制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的基因,一定来源于父亲和母亲,控制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的基因在父母那里没有表现出来,只表现拇指能向背侧弯曲,因此控制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控制拇指能向背侧弯曲的基因是显性基因。所以根据表中第一组婚配情况调查,就能判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拇指能向背侧弯曲。(2)设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A,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a。由于第一组双亲均为拇指能向背侧弯曲(AA或Aa),第一组双亲可能的婚配组合是:AA×AA,AA×Aa,Aa×Aa三种均有可能。第二组双亲中只有一个为拇指能向背侧弯曲,第二组双亲可能的婚配组合是:AA×aa、Aa×aa;第三组双亲全为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aa),第三组双亲可能的婚配组合是:aa×aa。(3)第二组的双亲中只有一个为拇指能向背侧弯曲,其中一个基因一定是aa,而他们生有一个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的孩子,其孩子的基因一定是aa,其控制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的基因,一定来源于父亲和母亲,所以双亲中的另一个的基因型为Aa。所以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拇指能向背侧弯曲的可能性是50%。(4)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不同的基因贮存着不同的遗传信息,也就是说生物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但有些生物的性状又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本来是双眼皮,在一次车祸中脸部受伤,经治疗整容后,他变成了单眼皮,这说明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也受环境的影响。(5)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都要分开,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因此在第三组中,母本的卵细胞向子代传递了一半的染色体。(6)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父母有耳垂,小红无耳垂,体现了亲子代之间性状上的差异,因此说明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分析】1、生物亲代和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特征现象叫生物的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生物的变异。
2、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性。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以基因为主,外界环境为辅。
3、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4、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5、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彻底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位于成对染色体上的基因也随着分开,因此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