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19 08:0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选择题
1.“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从北京学生的示威游行发展到上海工人的大规模罢工,再到商人的罢市斗争,这场波及全国的斗争轰隆烈烈,说明五四运动的核心主题是( )
A.自由 B.民主 C.爱国 D.平等
2.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这一转变( )
A.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瓦解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运动方向的引导
C.折射出五四运动影响力剧增 D.表明了列强对于社会剧变的强烈排斥
3.如表内容为《新青年》不同时间所刊发文章的对比。其内容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期数 发行时间 所刊发部分重要文章
第五卷第4号 1918年10月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戏剧改良各面观》《再论戏剧改良》《予之戏剧改良观《我的中国旧戏观》
第六卷第5号 1919年9月 《马克思学说》《俄国革命之远因近因》《马克思传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从文化运动变为政治运动 B.从主张改良变为主张革命
C.从学习西方变为反对西方 D.从启蒙优先变为救亡优先
4.1920年5月1日,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工人和先进知识分子纷纷举办“五一”纪念活动。这些活动( )
A.促进工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B.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作了准备
C.引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潮流 D.是国人救亡图存愿望的体现
5.1920年张东荪、梁启超等认为,中国经济落后,不会发生劳农革命,要救中国只能“增加富力”“开发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对此,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人,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对他们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这场论战( )
A.反映思想界的混乱局面 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方向
6.如图为1919—1921年中国报刊译文主要来源国家一览表,据此判断( )
A.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B.苏俄革命受到国人的关注
C.中共成立的条件已经成熟 D.反帝反封建成为国民共识
7.某高中学习小组搜集了如下史实: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国民革命,井冈山的斗争,红军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解放战争。据此推断,该小组的研究主题是( )
A.马列主义的传播 B.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C.国共关系的演变 D.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8.从1925年4月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青岛支部的领导下,青岛日商纱厂工人举行了三次大罢工,历时100多天。工人们提出了"承认工会"的要求,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这一事件( )
A.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推动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的到来
C.宣传了抗日救亡的主张 D.积极配合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9.中国的产业工人在1913年只有60多万人,到“五四”之前,已达到了200万人。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成长,并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表现出不可估量的阶级力量,产生其政治代表已是大势所趋。材料可用于说明( )
A.五四运动过程具有曲折性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符合中国的国情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10.如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这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年1月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2月 开办上海平民女校,培养妇女运动的骨干
1922年5月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一个秘密农会
1922年9月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A.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C.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D.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11.建党之初,因政治环境所限,中共与广大无产阶级几乎处于“隔绝”状态,因此充分利用知识分子渗透到工人群众中去,把党建设成为由工人构成的“群众党”,是最为紧要的工作。这表明早期中共的中心工作是( )
A.发动领导工人运动 B.无产阶级化的实践
C.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D.摆脱共产国际指导
12.如图为某高一学生整理的中共一大内容。其中“(2)”处应填( )
A.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
B.通过了国共合作决议
C.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D.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13.五四运动后大批青年和知识分子脱掉长衫,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众疾苦,到工人中间去举办各种讲习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如在陈独秀等人的指导下,上海各业5000多名工人于1920年5月1日举行集会,喊出了“劳工万岁”的口号。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
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创造了条件
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D.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4.1924年,中共中央通告:“此时国外列强之压迫,国内旧思想之反攻,都日甚一日,因此,五四运动之精神仍有发挥之必要。”1925年,青年团中央提出“继续五四运动的精神,参加民族解放运动”的口号。这一时期强调“五四精神”意在( )
A.推动工人运动的高涨 B.加速新思想的传播
C.配合国民革命的开展 D.开启国共合作序幕
15.下表所示为中共一大到中共五大的基本情况。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
时间(年) 会议 地点 出席代表人数(人) 全国党员总人数(人)
1921 中共一大 上海、嘉兴 13 53
1922 中共二大 上海 12 195
1923 中共三大 广州 40 432
1925 中共四大 上海 20 994
1927 中共五大 武汉 82 57967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适应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C.维护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D.注重吸纳农民阶级力量
16.1926年11月,天津某报发表社评:此每年递增数万以上之毕业学生,欲求学不可得,欲作事不可能,生机断绝,路路不通,……近来南北学生,纷纷投效革命军。每年加增数万知识阶级之失业者,即无异每年加增数万知识阶级之革命者。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
A.社会经济状况影响了革命进程 B.知识分子是革命主要力量
C.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必然性
17.1924年,共产党员罗汉、王文明、王大鹏等在海南创办农工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同时讲授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926年春,增设政治课,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 )
A.立农务本,学以致用 B.实业救国,富裕海岛
C.普及教育,发达文化 D.扶助农工,唤醒民众
18.历史上的国民政府曾经数易其所在地,每一次的变动,其背后都折射出丰富的历史意义,观察如图,在②处发生的事件,标志着(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
C.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
D.抗日战争的胜利
19.1926年11月18日,国民党决定将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迁到武汉。但北伐军攻占武昌后,蒋介石看到两湖地区工农群众运动高涨,国民党左派掌握武汉革命政权后,便提出迁都南京,挑起了所谓的“迁都之争”。这一争论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国共合作阵营开始出现裂痕 B.国民党内存在派系间的权力之争
C.国民党内部争夺革命领导权 D.国内迫切需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0.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伐军各军担负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到1926年12月已达1500人左右,可以说共产党人实际上领导了北伐军的全部政治工作。共产党员还筹建了北伐宣传队,印发宣传品,号召全国人民支持国民革命军的北伐。由此可知( )
A.国共双方达成共同出兵共识 B.北伐得到民众广泛支持
C.共产党重视革命的宣传工作 D.北伐战士革命愿望强烈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陈独秀积极参与并领导了五四运动,他在这场运动中受到了洗礼。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指出国民要有“不能单纯依赖公理的觉悟”以及“不能让少数人垄断政权的觉悟”,号召全体国民团结起来发挥民族自卫的精神。如果说巴黎和会前陈独秀只是深刻认识到中国民主共和前途的艰难,并没有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本身失去信仰,那么一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于是,陈独秀一改过去完全否定过激派的态度而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同情。
摘编自:令狐乔丽《五四运动前后促使陈独秀彻底完成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四重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
22.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也是中共二十大召开的一年,中国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进,救国救民。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伟大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
青春力量一经觉醒,先进思想一经传播,中华大地便迅速呈现出轰轰烈烈的革命新气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922年5月5日,在中国共产党直接关怀和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这在中国革命史和青年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须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1930年6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简析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如何思考中国革命方向和进程的。
(3)材料三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 其依据是什么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6年6月,中共广东区委在《广东农民运动报告》中写道: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广东省委农民部、省农民协会和农民运动特派员等,实际均受中共广东区委农民运动委员会(1924年8月成立)的指挥。“我们实际做了农民运动,把名誉送给国民党,可以说是我们成功不居。”“国民党的帮助使农民运动收到了许多效果;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农民得到了相当的自由。”
——摘编自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材料二 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江西兴国《土地法》,根据中共六大的决议,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同年7月,毛泽东指导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在土地革命中要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区别对待大地主、小地主与富农,的“集中攻击目标地主”,并提出“抽多补少”土地分配原则。1930年2月,毛泽东在江西吉安主持召开地方党和军队联席会议,推动土地革命深入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领导广东农民运动和开展赣闽地区土地革命的背景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开展广东农民运动和赣闽地区土地革命的意义。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C项正确;“自由”“民主”“平等”都不是五四运动的核心主题,排除AB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华捷报》在政治上站在英国在华商人的立场上,其新闻、言论反映在华商人的利益,对太平军与上海小刀会起义持反对态度。后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从此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上海租界报纸前期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北华捷报》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侧面反映出五四运动影响力剧增,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推动了革命的开展,C项正确;报纸对五四运动的态度转变并未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瓦解,且《北华捷报》在政治上站在英国在华商人的立场,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排除B项;列强并非对于社会剧变强烈排斥,而是随着五四运动影响力的扩大,威胁了其在华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18年10月的《新青年》注重文学革命,企图通过批判旧戏剧进而批判封建思想以实现对民众的启蒙,说明此时新文化运动的重点是思想启蒙;而1919年9月《新青年》宣传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马克思主义重点是宣传进行阶级斗争的政治革命,结合此时的历史背景,恰逢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这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的高涨,其集中体现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对西方启蒙的失望,对救亡的渴望,使国人把救亡的目光投向俄国,故这说明此时新文化运动的重点变为救亡优先,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治运动,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主张改良戏剧的本意是进行彻底反封建的文学革命,且B选项表达是表面现象,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反对西方,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1920年5月1日,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工人和先进知识分子纷纷举办'五一纪念活动’”可知,这些活动体现了工人阶级为争取合法权益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共同奋斗精神,这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工人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五一”纪念活动引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潮流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不是强调近代救亡图存的时代愿望,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据题意可知,张东荪、梁启超等认为只有发展实业才能旧中国,陈独秀、李大钊和蔡和森等对他们进行了批判,批判的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所以这场论战实际上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项正确;这场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不能说明思想界的混乱,排除A项;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是五四运动,排除B项;这场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没有改变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方向,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1919—1921年中国报刊译文主要来源于俄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苏俄革命受到国人的关注,因此中国报刊译文主要来源国家是俄国,B项正确;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进程,尤其是无法看出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变化,排除A项;中共成立需要诸多要素,题干信息无法看出这一时期中共成立是否具备条件,排除C项;D项错在“国民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据此推断,该小组的研究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B项正确;国民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与马列主义的传播无关,排除A项;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因此五四运动无法体现国共关系,排除C项;1927年在井冈山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时间不符合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国民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5年(中国)。根据材料“在中国共产党青岛支部的领导下,青岛日商纱厂工人举行了三次大罢工”、“工人们提出了‘承认工会’的要求,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中共组织工人罢工,并且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推动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的到来,B项正确;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是在1949年以及1978年,排除A项;宣传抗日救亡是在30年代,排除C项;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工人阶级逐渐成长,并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表现出不可估量的阶级力量,产生其政治代表已是大势所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五四运动的过程,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伴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而形成的,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五四运动时共产党尚未诞生,第一次国共合作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组织工人罢工,开办女校,组建青年团,成立农会等方式,发动工人、农民、妇女、青年等广大群众开展革命运动,D项正确;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材料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活动集中在1922年,与扶助农工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1924年以后才开始,排除B项;材料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涉及多个方面,不仅限于发动农民,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依据材料“充分利用知识分子渗透到工人群众中去,把党建设成为由工人构成的‘群众党’,是最为紧要的工作”可以看出早期中共的中心工作是发动、组织领导工人运动,A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共与无产阶级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而且材料反映的只是早期中共的中心工作,不是无产阶级化的实践,排除B项;中共二大才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即反帝封建的革命纲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当时中共并没有摆脱共产国际指导,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产家私有制,A项正确;中共三大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国共合作及共产党员是否加入国民党,最终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排除B项;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排除C项;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发生于中共一大之前,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青年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A项;材料与反帝反封建无关,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间是1924-192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及“此时国外列强之压迫,国内旧思想之反攻,都日甚一日,因此,五四运动之精神仍有发挥之必要”“继续五四运动的精神,参加民族解放运动”可知,此时国民革命运动开展,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发扬五四精神与这一阶段特征相符合,C项正确;此时的革命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不是推动工人运动的高涨,也不是加速新思想的传播,排除AB项;开启国共合作的是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出席代表人数不断增多,党员人数不断增加,说明共产党队伍在壮大,适应了革命形势的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只有党员数量的变化,并没有对思想的传播,排除A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当时就是获得土地,材料没有相关土地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党员的构成成分,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依据材料“此每年递增数万以上之毕业学生,欲求学不可得,欲作事不可能,生机断绝,路路不通,……近来南北学生,纷纷投效革命军”,可以看出毕业学生,求学作事,生机断绝,纷纷投效革命军。说明经济滞后导致失业问题严重,知识分子被迫走向革命道路,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知识分子投向革命,并不能得出其是革命主要力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阶层,不能得出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反帝反封建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农工职业学校除了教授农业、工业相关技术外,还进行政治思想的教育,说明其主要目的是扶助农工,唤醒民众,D项正确;农业只是农工职业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排除A项;创办者都属于共产党员,实业救国是实业家的主张,排除B项;结合时间可知农工职业学校重在号召工农参加革命,普及教育夸大了其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27年(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②处的事件指的是国民政府从武汉迁到南京,结合所学,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B项正确;第一次国民革命期间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北伐军胜利进军,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与题干中①相关。全面抗战开始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丧师失地,南京被日军占领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与题干中③相关,排除A项;1928年底,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这期间国民政府并未迁移首都,排除C项;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排除D项。故选B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但北伐军攻占武昌后,蒋介石看到两湖地区工农群众运动高涨,国民党左派掌握武汉革命政权后,便提出迁都南京”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看到国民党左派掌握武汉革命政权后,蒋介石便提出要迁都南京,这实质上国民党内部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是蒋介石准备公开叛变革命的重要步骤,C项正确;A项的“开始出现”表述与史实不符,中山舰事件后国共两党出现裂痕,排除A项;“国民党内存在派系间的权力之争”此表述并非这一争论反映的根本问题,排除B项;当时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以说共产党人实际上领导了北伐军的全部政治工作。共产党员还筹建了北伐宣传队,印发宣传品,号召全国人民支持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可见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积极投身国民革命,重视革命的宣传工作,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共双方对出兵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众对北伐的态度,无法得出北伐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伐战士的革命愿望强烈,排除D项。故选C项。
21.(1)历史贡献:参与领导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2)原因: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洗礼;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失望;民族危机的加深。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1919年,陈独秀积极参与并领导了五四运动”,结合所学,陈独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可知陈独秀的贡献之一在于参与领导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据材料“他在这场运动中受到了洗礼”“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同情”,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已是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宣传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本人也在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本身失去信仰,走上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因此贡献之二在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据所学,陈独秀是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早期主要领导人,因此贡献之三在于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1919年,陈独秀积极参与并领导了五四运动,他在这场运动中受到了洗礼”,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俄国已发生了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在于,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可知,陈独秀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洗礼;据材料“如果说巴黎和会前陈独秀……没有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本身失去信仰,那么一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可知陈独秀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失望;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也进一步体现了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22.(1)条件: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陈独秀、李大钊等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共产国际帮助。
(2)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初步树立了革命分两步走的历程设定。
(3)道路: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依据:无产阶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一“伟大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可推出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根据材料一“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可从指导思想、早期共产主义小组、阶级力量和外部力量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陈独秀、李大钊等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共产国际帮助。
(2)根据材料二“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并结合所学可推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初步树立了革命分两步走的历程设定。
(3)道路:根据材料三“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可知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依据:结合所学可知,无产阶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
23.(1)相同:中国是农业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无地、少地现象严重,且受多种剥削和压迫;民主革命需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不同:前者是国共合作,国民党实行扶助农工政策,国民革命的开展;后者是国共合作破裂,农村革命根坚持!据地的创建。
(2)意义:改善了农民的处境,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据地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高涨,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详解】(1)相同: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中国是农业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农民无地、少地现象严重,且受多种剥削和压迫;根据材料“国民党的帮助使农民运动收到了许多效”可分析出民主革命需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不同:根据材料“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可分析出前者是国共合作,国民党实行扶助农工政策,国民革命的开展;根据材料“毛泽东主持制定江西兴国《土地法》”可分析出后者是国共合作破裂,农村革命根坚持!据地的创建。
(2)意义:根据材料“国民党的帮助使农民运动收到了许多效果;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农民得到了相当的自由”可分析出改善了农民的处境,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根据材料“推动土地革命深入发展”可分析出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据地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高涨,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