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微夫(fú)人之力 共(gōng)其乏困
C.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D.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
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因击沛公于坐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击破沛公军
D.以乱易整 移风易俗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活用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欲辟土地,朝秦楚
D.项伯杀人,臣活之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不能早用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7.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越过晋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越过秦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8.下列对本文有关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B.“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C.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名,上古婴儿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成人加冠礼时取字。称名是对人的尊称。
D.最后一段的“公”是指晋文公,晋国国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伊尹、微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______,很少见到他们______的变化。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______。( ),这样的历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来。所谓“《春秋》谨严”,即是叙事艺术的庄重矜持,因此《春秋》依旧带有上古史学正襟危坐的美学风格。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在“正笔”之外,《左传》由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充满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曲跌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这种文学上的闲笔、侧笔看似闲情逸致______却更富有艺术趣味,更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动声色 心理 置疑 轻描淡写
B.不动声色 心灵 质疑 云淡风轻
C.不苟言笑 心灵 置疑 云淡风轻
D.不苟言笑 心理 质疑 轻描淡写
1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
B.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
C.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
D.由于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左传》在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充满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
B.《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产生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
C.《左传》由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凸显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追求。
D.《左传》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转化为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追求。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13.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失其所与,不知 知:知道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C.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16.烛之武因何事见秦君,结果如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出亡卜适齐楚狐偃曰夫齐楚道远,不可以困往,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走之易达。”乃遂之狄。公子在狄十二年,狐偃曰:“初,吾不适齐、楚,避其远也。蓄力一纪,可以远矣。齐侯长矣,而欲亲晋。”众皆以为然。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①,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再拜稽首,受而载之。遂适齐。齐侯妻之,甚善焉。有马二十乘,将死于齐而已矣。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齐姜氏曰:“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君国可以济百姓,而释之者,非人也。败不可处,时不可失,怀不可从,子必速行。”公子弗听。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遂行。过卫,卫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礼焉。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曰:“若不礼焉,则请杀之。”公弗听。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既飨,楚子问于公子曰:“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②,以与君周旋。”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秦伯归女五人,怀赢与焉。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挥之。赢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囚命。秦伯见公子曰:“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唯命是听。”十月,晋惠公卒。十二月,秦伯纳公子济河归晋。辛丑,秦、晋大夫盟于郇。
(节选自《国语·晋语》)
【注】①象:征兆。②橐鞬:箭囊弓袋。
17.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公子重耳出亡A卜适B齐楚C狐偃D曰E夫齐楚F道远
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往,到。它和《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意义用法相同。
B.再拜:指拜两次。这和《鸿门宴》中张良所说“再拜献大王足下”的意思一致。
C.乘,古代一车四马叫“一乘”。文中的“有马二十乘”意思是二十辆车、八十匹马。
D.三舍,九十里。古时行军日行三十里则一宿,故三十里为一舍。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重耳在狄国流亡了十二年,狐偃认为这时已经具备了远行的条件,建议到齐国去寻求机会。
B.路过五鹿时,农夫拿土块给公子重耳,子犯不以为忤,说这是上天的恩赐,是夺得政权的征兆。
C.公子重耳到齐国后,贪图安逸,想要老死于齐国,齐姜氏深明大义,极力劝说他马上离开齐国。
D.公子重耳到秦国后,秦伯送给他五个婢女,其中包括自己的女儿,并护送他渡过黄河回到晋国。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
(2)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21.文中哪些情节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联?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C.“若不阙秦”的“阙”应读quē。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济:渡河。句意: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
故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因”,动词,顺着;第二个“因”,介词,趁机。
B.第一个“封”,名词用作动词,把……作为疆界;第二个“封”,名词,疆界,边界。
C.两个“为”意义、用法相同,介词,替、给。
D.第一个“易”,动词,替代,取代;第二个“易”,动词,改变。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使动用法,使……撤退;
B.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奇怪;
C.使动用法,使……朝拜;
D.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故选B。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知”通“智”,明智;句意为:失去同盟者,是不明智的。
C.“说”通“悦”,高兴;句意为:秦伯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
D.“共”通“供”,供给。句意为:使者来来往往,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故选B。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B.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古今都是对人的尊称;
D.古义:那人,此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故选C。
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
“国”在此处指“晋国”,不是“秦国”,排除CD。
“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可译为“您”,而不是“国君”,排除AC。
故选B。
8.C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名”和“称名是对人的尊称”错误,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称字是对人的尊称。C错误。
故选C。
9.C 10.B 11.B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不动声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根据语境“庄严崇高”,所以用“不苟言笑”。
②心理: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心灵:指内心、精神、思想等。根据所填词语前后语境“很少见到他们_____的变化”分析可知,此处表达是“内心、精神、思想”之意,故应填应选“心灵”。
③质疑: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置疑:怀疑(用于否定)。原文横线前有“不容”二字,因此应用“置疑”。
④轻描淡写,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云淡风轻,形容天气晴好,也形容一种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从前面“闲情逸致”可知,应选“云淡风轻”。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具体分析,在结构上,该处应该填写一个过渡句,“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应该是对上文的-一个总结“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是对这种风格的解说,紧随其后。此题还要注意到括号后面的逗号。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的病因有两处,一是介词“由”使用错误,一是“充满了……审美转向”搭配不当。
A.只修改了介词,但“充满了……审美转向”搭配不当,应改为“产生……审美转向”;
C.修改了搭配不当,但“《左传》由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介词使用错误,应把“由”改为“在”;
D.虽修改了两处,但“转化为……的审美追求”造成了新的病句。应改为“转化为……的审美标准”。
故选B。
12.B 13.C 14.D 15.(1)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16.原因: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结果: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③晋国退兵。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错误,是郑伯去劝说烛之武。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知:同“智”,明智。句意: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鄙”,把……作为边邑;“远”,远方的国家;“陪”,增加。
(2)“因”,依靠;“敝”,损害;“所与”,同盟者;“知”,明智。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原因:由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可知,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
结果:①由原文“秦伯说,与郑人盟”可知,秦郑订立盟约;②由原文“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可知,秦国驻兵守郑;③由原文“(晋)亦去之”可知,晋国退兵。
参考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而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17.ACE 18.A 19.D 20.(1)如果将来事业不成功,我即使吃了你这当舅舅的肉,怎么能满足呢?
(2)秦国、晋国是同等的国家,为什么瞧不起我? 21.①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郑国时,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对应“以其无礼于晋);②晋公子重耳回国后,秦晋结为盟国(对应“晋侯、秦伯围郑”)。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晋公子重耳离开晋国逃亡,通过占卜要到齐国或楚国。狐偃说:“齐国楚国道路遥远,……”
“晋公子重耳出亡”是主谓句,其后A处断开;
“齐楚”是“适”的宾语,宾语后C处断开;
“狐偃曰”“曰”后要停顿,即E处断开。
故在ACE三处断句。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
A.错误。往,到;女子出嫁。句意:我们不到齐国、楚国去。/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
B.正确。句意:重耳于是拜了两拜,行稽首礼。/拜两拜敬献给大王。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秦伯送给他五个婢女”错,原文是“秦伯归女五人”,“归”,古时称女子出嫁。应为“秦伯将五个女子嫁给她”,不是做婢女。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济”,成功;“餍”,满足。
(2)“匹”,同等(匹敌,地位相当);“何以”,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以何”,为什么(凭什么);“卑”,瞧不起(鄙视)。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可知,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郑国时,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烛之武退秦师》中写道“以其无礼于晋”,说的就是这个事件。
根据“十二月,秦伯纳公子济河归晋。辛丑,秦、晋大夫盟于郇”可知,秦伯护送公子渡过黄河回到晋国,然后秦、晋两国在郇地结盟。《烛之武退秦师》中写道“晋侯、秦伯围郑”,可知秦、晋两国是结盟国关系,对应文本中的“秦、晋大夫盟于郇”。
参考译文:
晋献公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离开晋国逃亡,通过占卜要到齐国或楚国。狐偃说:“齐国、楚国道路遥远,不可以在处于困境时投奔,按我的考虑,还是到狄国去,狄国接近晋国,容易到达。”于是就到狄国。公子在狄国生活了十二年,狐偃说:“当初我们不到齐国、楚国去,是避免路途遥远。现在我们的力量已经蓄积了十二年,可以远行了。齐侯年纪老了,但是他想和晋国交好。”大家都认为说得对。于是就出发了。路过五鹿时,他们向田地里的农夫讨吃的。农夫拿起土块给他们,公子重耳大怒,要拿鞭子鞭打农夫。子犯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农夫把土块给我们表示归服公子,我们还想求什么呢?上天注定的事一定先有征兆,您一定会获得这块土地。你们大家记住我这话。”重耳于是拜了两拜,行稽首礼,接受土块把它装进车里。于是到齐国去。齐侯为他娶妻,待他很好。赠送给他二十辆马车八十匹马,重耳心满意足表示要在齐国住到老死。他说:“人活着就是图安乐,谁还去想其他什么呢?”齐姜氏劝他说:“齐国的政治衰败了,晋国君主昏庸无道很久了,时机已经来到了,公子复国的日子快到了。做国家的君主可以拯救百姓,却要放弃这个机会,那简直不算人了。政局败坏的环境不适宜久住,有利时机不可错过,安于现状的情况不能再继续,您一定要赶紧离开齐国。”公子重耳不听。姜氏与子犯商量,把公子灌醉后载在车上离开齐国出发。公子酒醒后,便操起戈追打子犯,说:“如果将来事业不成功,我即使吃你这当舅舅的肉,也不会满足啊。”一行人继续前行。路过卫国,卫文公有邢国、狄国的进攻的忧虑,不能按礼节接待他们。路过郑国,郑文公也不按礼节接待他们。郑国大夫叔詹说:“如果不能按礼仪接待他们,就请您把他们杀掉。”郑文公不听。于是到了楚国,楚成王按照周礼接待重耳。举行过招待仪式之后,楚成王问公子重耳说:“您如果能回到晋国当国君,拿什么来报答我?”公子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回到晋国当国君,将来晋、楚之间不幸发生战争,双方军队在中原交会,我一定让晋国军队退兵九十里。仍然不能获得您的谅解,那么我只好左手握着马鞭和雕弓,右手摸着箭囊弓袋,来和您周旋。”秦伯派人到楚国召请公子重耳,楚王用丰厚的礼物送公子到秦国。秦伯将宗族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自己的女儿怀嬴也在内。公子重耳让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倒水给他洗手,洗完挥手让她走开。怀嬴生气地说:“秦国、晋国是同等的国家,为什么瞧不起我?”公子重耳害怕了,连忙除去衣冠自囚,表示听从秦穆公的惩罚。秦伯接见公子重耳说:“使公子受屈辱,这是我的罪过啊。听凭公子的处置。”十月,晋惠公去世。十二月,秦伯护送公子渡过黄河回到晋国。辛丑这天,秦、晋两国大夫在郇地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