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经》二首 蒹葭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2《诗经》二首 蒹葭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9 14:2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蒹葭
本文关联知识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其为“诗三百”。其内容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毛诗序》把它们合起来称为“六义”。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生字词
原文
标题内容
Your content is printed here, or by copying your text, select Paste in this box.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没有长穗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注释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
宛:仿佛。
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晞:晒干。
湄: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跻: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译文
大片的芦苇密又繁,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茂盛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高又陡。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蒹葭》的艺术特色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托物起兴,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第一章压ang韵,第二章压i韵,第三章压i韵。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征?
诗中描写了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等景物,
烘托出清冷孤寂、凄清迷离的氛围 。
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时间的内容?
秋季(深秋)的清晨(拂晓),从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可以看出。
关于《蒹葭》内容、主题的几种说法
政治说
诗中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 ”。今人苏东天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反之亦然。
爱情说
(现在人们往往将其当作爱情诗)诗中主人公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陷入烦恼。
理想说
人们根据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的曲折,所以就有了“理想说”,即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的,但对理想的态度应是坚持不懈的!
惜时说
诗歌之中反复的“白露”“流水”意象,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转瞬即逝。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
距离说
即为“距离产生美”。
朦胧美
主题 意境
意境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情感美
言有尽而意无穷
音乐美
押韵
诗经之美,美在哪里?
朦胧美
主题的朦胧。
意境的朦胧……
写爱情  写理想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之感。
朦胧的意境、朦胧的人物、朦胧的主题,给予人们的美感非常丰富。堪称中国史上第一朦胧诗。
意境美
芦苇-丛生茂密,霜后发白,摇曳风中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凄清寒凉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营造出清冷、孤寂、萧瑟冷落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惆怅、怅惘的心情。
情感美
诗中描绘的“伊人”是个怎样的形象?
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
这首诗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情感?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思念向往: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可知。
坚贞执着: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着、坚贞不渝。
惆怅失望:“伊人”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
重章叠唱——一唱三叹,加深情感
节奏鲜明——四字句,二二拍
音韵和谐——韵脚变化,双声叠韵
韵脚:
(第一章)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萋、晞、跻、坻;
(第三章)已、涘、沚;
叠韵:苍苍、萋萋、采采
音乐美
你是怎么理解“伊人”的?你认为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这也导致了对本诗主题理解的多义性。
诗中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 ”。也有人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反之亦然。
一、政治说
诗中主人公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陷入烦恼。
二、爱情说(现在人们往往将其当作爱情诗)
诗歌之中反复的“白露”“流水”意象,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转瞬即逝。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
四、惜时说
即为“距离产生美”。
五、距离说
人们根据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的曲折,所以就有了“理想说”,即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的,但对理想的态度应是坚持不懈的!
三、理想说
课堂笔记
《关雎》重在“叙事”,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故事,只选了一个场景,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课堂小测试
下列对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蒹葭
《诗经 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末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幕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这首诗以景物起兴,写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
B.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现出一种朦胧美。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采用重章叠句的方法暗示了地点的变化,写出了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汉族民间情歌。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D.正确;
C.有误,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故选:C。
【点评】名句赏析型答题技巧: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知识点
诗、诗歌对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雎》每节的第一、二句都采用了“兴”的手法。
B.《关雎》和《蒹葭》都是爱情诗,都使用了重章叠句的方式,都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念情感。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周南》。
答案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A.有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第一、二句没有采用“兴”的手法;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朝代、国籍等必须熟记。
写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