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16 22:5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七 年 级 历 史(统编版)
说明:1.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2.闭卷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唯一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在答题栏内)。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2.远古先民们利用大自然的馈赠——泥与火,发明了陶器,并在日常生活、丧葬祭祀中广泛使用。如图中河姆渡人使用的猪纹陶钵出土于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3.《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天下为家”代替“天下为公”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两种制度的更替
A.封建制代替奴隶制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禅让制代替世袭制 D.奴隶制代替禅让制
4.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改革 B.遵循先代旧制保持稳定
C.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D.强化专制统治维护集权
5.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翻开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我们可以了解的是
A.中国最早王朝的日常祭祀 B.商王出征的占卜记录
C.甲骨文中使用最多的造字方法是形声字 D.它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周朝开始
6.“可怜赵军作坑魂,自此群雄不敢西。”与以上诗句有关的重大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长平之战 C.逐鹿之战 D.牧野之战
7.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记者会上说:“我经常担心贫困山区的人民群众,因为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习书记这句话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 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了货币 B.焚书坑儒
C.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D.统一了轨道
9.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 周年, 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勃勃生机。 西汉时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的起点是
A.洛阳 B.大都 C.开封 D.长安
10.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发生在公元前 209年,应该出现在如图年代尺的
A.前 3 世纪 B.前 2 世纪 C.2 世纪 D.3 世纪
11.2021年 12月 14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霸陵的外藏坑没有太多的贵重物品,除了印章、陶俑之外,还有一些车马器,很少有金银器物。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汉文帝时期
A.豪强乱政 B.经济凋敝 C.崇尚节俭 D.尊崇儒学
12.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说: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指的是汉武帝采取的
A.盐铁官营、专卖政策 B. “推恩令”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北击匈奴
13.图中物品(技术) 交流主要得益于
汉朝(中原)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班超经营西域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文成公主入藏
14.在河南南阳市的温凉河畔,有一座巍峨壮观的古老祠堂,一对子母阙耸立门前,阙上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郭沫若为祠堂题写“医圣祠”三个大字。与该祠堂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 孙思邈
15. “迁儿,《太史公书》我已初拟,上启尧舜美德,下至汉兴一统;往后你续写青史,要敬畏写下的每一个字……”材料中的“迁儿”编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A.编年体通史 B.国别体通史
C.纪传体通史 D.断代体史书
1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成
17.如图为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反映了魏晋时期“胡人牛耕” “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民族隔阂彻底消失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18.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③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区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齐民要术·种谷》写道: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该记载
A.凸显了宋应星以民为本的精神 B.强调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C.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D.反映了贾思勰多种经营的思想
20.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人们称他的行书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 “他”指的是
A.钟繇 B.王羲之 C.胡昭 D.顾恺之
二、非选择题。(5大题, 共30分)
21. (5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右图为西周克岙,盉盖内侧及器沿内侧铭文,记载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实。
材料二 2002年6月,考古队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1号井发现秦简,共 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史记》 《汉书》等文献中并无“洞庭郡”的任何记载,里耶古井出土的公文简牍中却频繁出现“洞庭郡”这个行政地名。里耶秦简是用明确的文字颠覆了历来对于秦朝行政区划的结论。
—某门户网站
(1)材料一中文物的记载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秦朝实行的哪一政治制度 请简要说说秦简的史料价值。(2分)
(3)综上所述,我们在运用各类史料探讨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1分)
22. (7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 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 诸族错居,接触交通(相互往来),各去小异而大同(留存了共同之处) ,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
材料三 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四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1分)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该历史事件在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 (3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孝文帝这次改革的意义。 (2分)
(4)根据材料四,谈谈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 (1分)
23.(6分)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
材料二 西汉以来,在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中西往来密切。
中国输出西方的物品和技术 西方输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大量的丝织品和漆器②凿井、冶铁等技术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等农作物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 ,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江南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对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描述
(1)根据材料一,请指出春秋后期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分)
(2)根据材料二,“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被称作什么 这条通道在中外往来中有何重大意义 (2分)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两个表现。 (2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1分)
24.(7分) 博物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学习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其中的“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展览,展现了肇始于新石器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文明的发展。
材料二 中国文字博物馆:坐落于河南省安阳市,荟萃了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展示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
(1)材料一中 A、B两地是我国新石器时期两处重要的人类活动遗址。 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等原因,两地的房屋呈现出不同的结构,请将两处遗址中的房屋复原图序号①、②分别填在对应的A、B处。 (2分)
A: B:
(2)依据材料二,选择适合的展示资料(填写序号) 置于相应展厅,呈现汉字与书法的发展历史。 (4分)
展厅 展厅主题 展示资料
展厅一 远古刻画符号
展厅二 商周两代纪事
展厅三 天下文字一统
展厅四 魏晋书道风度
(3)“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中学生,说说你打算如何利用好博物馆资源。(1分)
25. (5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摘编自《后汉书·蔡伦传》
材料二 我国的造纸术于12世纪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进步,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蔡侯纸”的特点。 (2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纸术的发明有何作用。 (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再列举一例两汉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科技方面的发明创造。 (1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1-5BBBAB 6-10BBCDA 11-15CCABC 16-20DDDCB
非选择题
21.(1)据材料一“如图为西周克岙,盉盖内侧及器沿内侧铭文,记载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实”可知,材料一中文物的记载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用该文物来证明这一制度的存在可靠,理由是西周克岙是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最高。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秦朝实行的郡县制。 《史记》《汉书》等文献中并无“洞庭郡”的任何记载,说明秦简的出土补充了文献的不足,起到纠正学术研究的作用。
(3)综上所述,我们在运用各类史料探讨历史时,应该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相互印证等。
故答案为:
(1)分封制; 可靠; 西周克岙是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最高。
(2)郡县制; 秦简的出土补充了文献的不足,起到纠正学术研究的作用。
(3)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相互印证等。
22.(1)依据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概括可知,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的。
(2)根据“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此后西汉政府设置机构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各民族。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3)依据材料三“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并结合所学概括可知 麦文帝的汉化措施有· 迁都洛阳·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根据材料四可知,民族交往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史为鉴,我认为当今我们应该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故答案为:
(1)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融合而成,意对即可)
(2)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 作用: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机构:西域都护。
(3)汉化措施:迁都洛阳;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思相近即可)应该建立起平等、 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23. (1)由材料一“春秋时期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可知,春秋后期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的主要因素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根据材料二可知,“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被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根据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指江南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可知,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表现有: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粮食产量提高; ③布帛丰富; ④人民丰衣足食。
(4)结合所学知,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得以开发的原因有: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等。
故答案为:
(1)主要因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名称· 丝绸之路 · 重大音义· 是古代东西方往来 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粮食产量提高;③布帛丰富; ④人民丰衣足食。(任意两点即可)
(4)原因: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等。(任意2点)
24. (1)根据材料一“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的分布” “西安” “余姚”以及“房屋复原图①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房屋,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我国在陕西西安发现半坡遗址; 河姆渡人是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他们建造干栏式房屋。我国在浙江余姚发现河姆渡遗址。故A处填②, B处填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④陶寺遗址朱书符号陶壶中的朱书符号属于远古刻画符号,应置于展厅一; ①刻有文字的甲骨中的文字是甲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故其可能含有商周两代纪事,应置于展厅二;②秦阳陵虎符是秦代青铜器,是秦始皇颁发给阳陵守将使用的兵符,其中的文字应是小篆,故其应置于展厅三; ③《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故其应置于展厅四。
(3)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利用好博物馆资源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多参观博物馆,深入继承、弘扬、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故答案为:
(1)A: ②; B: ①。
(2)展厅一: ④; 展厅二: ①; 展厅三: ②; 展厅四: ③。
(3)多参观博物馆,深入继承、弘扬、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言之成理即可)
25. (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树皮、敝布、渔网等为原料造纸,原料易得,造价低廉,易于推广。
(2)作用:根据材料一信息“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树皮、敝布、渔网等为原料造纸,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纸张质量,为人类提供了便宜、便利的书写材料; 根据材料二信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进步,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可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进步,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3)其他发明创造:注意题干要求是“两汉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科技方面的其他发明创造”,切忌超出时间范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等等。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只要是“两汉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科技方面的其他发明创造” ,史实准确,表述无误即可。
故答案为: (1) 特点:原料易得,造价低廉,易于推广。
(2)作用:为人类提供了便宜、便利的书写材料; 促进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进步,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3) 其他发明创造: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等等。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