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古代官职
考情分析
考情分析:
自全国卷开始考查古代文化常识起,古代官职一直是古代文化常识中考查频次最
高的知识点。其考查内容不仅有中央和地方官职,如“大理丞”“太守”“尹”等,还涉及
官职变动,如“居摄”“告老”等,更有古代官署等内容。如此繁杂的内容,要想记得牢,
首先要搭建起整体的知识框架,然后在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分类分层次进行记忆。
1 /
三省六部
2 /
三公九卿
3 /
地方官职
4 /
武官官职
目录
CONTENTS
5 /
中央官职
6 /
官职变动
7 /
古代官署
目录
CONTENTS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一、三省六部
中书省:起草、颁发政令。
长官: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
链接教材:陶弘景写有《答谢中书书》一文,“谢中书”指中书舍人谢征。
门下省:审议政令。
长官: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等官职。
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等。
户部:堂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一、三省六部
尚书省:执行政令 。长官:尚书令
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
兵部:掌管全国军事。
刑部:掌管法律刑罚的政令。
工部:掌管工程、工匠、屯田、水利等。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二、三公九卿(三公)
丞相:从主的最高行政长官。
太尉:秦宫,掌军事。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复名
太尉。后代多沿置,但一般皆为加官,无实权。
御史大夫:六为工21 感理劫纠察以及掌管图籍秘书。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二、三公九卿(九卿)
奉常(太常):秦置奉常,汉时改称太常。掌管宗庙礼仪。
郎中令(光禄勋):秦置郎中令,汉时改称光禄勋。掌宫殿掖门户。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掌管车马畜牧。
廷尉:掌管刑狱。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二、三公九卿(九卿)
典客(大鸿胪):秦置典客,汉时改称大鸿胪。掌管接待少数民族和诸侯来朝等事务。
宗正:掌管王室亲族的事务。
治粟内史(大司农):秦直治来同史,掌官毅食钱货。汉武帝时改称大司农。
少府:堂管国家的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家手工业制造。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三、地方官职
京城——
京兆:尹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
县——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秦汉,万户以上之县称“令”,不足万户之县称“长”。唐代之县分上、中、下三级,故不再分称令、长。
链接教材: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选择性必修
下册《孔雀东南飞并序》)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三、地方官职
县——
县丞:古代多用作辅佐官的称号。战国时始设县丞,秦、汉
两代相沿,为县令的辅佐之官,主管文书、仓、狱。
县尉:秦代始设,两汉相沿,大县二人,小县一人,主管一县的军事,历代所设略同。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三、地方官职
省、州、郡——
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简称“守”。
刺史:秦时设刺史,监督各郡。隋以后,刺史为一州的行政长官,后为太守的别称。元明废除,清用作知州的别称。
链接教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选择性必修下册《陈情表》)
州牧:古代天下分九州,每州设牧,为一州的长官。后来指朝廷委派的州郡长官。汉武帝设置刺史,成帝时改为州牧。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三、地方官职
巡抚:明初设,负责巡视地方。清代为省级地方政府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民政等。因兼兵部侍郎衔,也称抚军。
总督:明代始置。清代始正式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
知府:宋代始设,由朝臣充任。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官名,管辖州县。
链接教材: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
登。(必修上册《登泰山记》)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三、地方官职
知州:宋代始设“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原为暂时主持本军本州事务,为朝臣充任。明清两代,知州始定为官称。
乡——
三老:掌管教化的乡官。战国魏有三老之官,秦代设乡三老,汉
代县、郡也设三老,辅助郡守、县令等推行政令。
里正:春秋时即有此乡官,负责掌管户口、赋役之事。明代
改里正为里长。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三、地方官职
亭长: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诉讼等。
书吏:古代承办文书的吏员,也称“书办”。
下吏:低级官吏、员属。
教材: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史。(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四、武官官职(统帅)
太尉:秦官,掌军事。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复名太尉。
元帅:后代多沿置,但一般皆为加官,无实权。
大将军:全军的主帅,北周始设行军元帅和元帅作为军事职官名称职掌统兵征战,历代职权有不同。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四、武官官职(军事参谋)
参军:李课军务”的简称,位任颇重。晋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长史为官员。沿至隋唐,兼为郡官。
长史:秦置,东汉时职责颇重,号称“三公辅佐”。
幕僚:地方军政长官衙署中参谋、书记、顾问之类的官佐。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四、武官官职(统兵官)
将军: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故卿通称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后历代有不同的职权和地位。
链接教材: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必修下册《鸿门宴》)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西周时掌管军政、军赋,唐代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四、武官官职(统兵官)
节度使:唐代感视数州手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唐贞观二年,在边远的州设置经略使,后来多由节度使兼任。宋置经略安抚使,掌一路之军政。明不常设,有兵事暂置。
提辖:官统辖军队、训练教阅、督捕盗贼等事务。
总兵:明代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无定员,后逐渐成为常驻武官。清代总兵直接受提督统辖,掌管本镇军务。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四、武官官职(其他)
部曲:古时军队的编制单位,又指豪门大族私人的军队。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行政管理)
司徒:周代始置,主管民事、户口、籍田、徒役和财赋诸事。东汉时主管教化。
司空:西周始设,主管土建工程。西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司空,后称“司空”。也指主管囚徒之官。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
链接教材: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
徒。(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行政管理)
尚书:重工出间堂签于书的宣 后卖权势渐大。隋代始分六
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以尚书为各部长官。以后历代相承。
侍中:秦始置,为丞相属官。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地位渐高。魏晋以后,实际上已相当于宰相。
链接教材: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
死节之臣。(九年级下册《出师表》)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行政管理)
太宰 :①解丛置 周名为冢宰,辅传帝王治理国家。②掌膳食之官。
大夫:①职官等级名。三代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大夫上、中、下三等。②爵位名。秦汉时,分爵位为公士、上造等二十级,大夫居第五级。
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设置的官,主要掌管昭、屈、景三姓宗族事务。屈原曾任此职。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行政管理)
士大夫:①去代指受职居官的人。②作为社会上层人物的通称。 链接教材: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必修上册《师说》)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后成为尚书的属官。隋唐以后中书、侍郎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以侍郎为长官的副职。明清
两代,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行政管理)
郎中 :①始置子战国,职学内各司政务。秦汉沿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②宋代以后对医生的称呼。
链接教材: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选择性必修下册《陈情表》)
尚书郎:东汉时,取孝廉中有才干的人进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尚书郎 各 地亚以出长少发黄有传郎、郎中等官员,综理政务,
通称“尚书郎”。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行政管理)
大学士:唐代时为掌文学著作之官。明代时为皇帝顾问,参与机务,大学士识今、批答奏章等。明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
司农:汉代官名。主管钱粮,为九卿之一,又称大司农。清代因户部主管钱粮田赋,故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行政管理)
主司:既可指主考官,又可指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
有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链接教材: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
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行政管理)
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
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专指行政管理的各种杂务。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中枢决策)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
链接教材: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选择性必修下册《蜀相》)
宰相:泛指高级执政者,也特指辅佐皇帝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
古时宰相之职,或数人同任,居首位的人称首相。
相国:秦置,位尊于丞相。汉初亦袭秦制。后为宰相、丞相的通称。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中枢决策)
三公(三司) :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
周代:太师、太傅、太保
西汉: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东汉至魏晋:太尉、司徒、司空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中枢决策)
尹、令尹:①官名,如京兆尹、左尹等。京兆尹是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左尹是楚国官名。②令尹是春秋战国时楚国最高的官职,执掌军政大事。也指县官别名。
链接教材: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必修下册《鸿门宴》)
②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中枢决策)
上卿:①周代天子、诸侯皆有卿,最尊贵的称“上卿”。
②泛指朝廷大臣。
尚书令:本为少府属官,掌管章奏文书。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汉成帝改用士人。魏晋后,职位渐高,至唐即成真宰相。
仆射(yè):秦始置。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于尚书令。汉献帝置左、右仆射。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中枢决策)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者担任,负责传宣诏命。西汉后期改为中书令“中谒者令”。唐初为中书省长官。元代典领百官,例
由皇太子兼领。明代废。
参知政事:唐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为宰相。以他官而居宰相职位的,有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名目。宋于宰
相外,另设参知政事,为宰相的副职。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中枢决策)
枢密使:唐代宗时始以宦官掌枢密。昭宗时,始以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同平章事等合称“宰执”,
共同负责军国要政。
军机大臣:常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并参与国家庶政之讨论等。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监察谏议)
御史:春秋战国时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以御史监郡,遂有弹劾纠察之权 。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
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动、纠察以及掌管图籍秘书。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监察谏议)
补阙:唐始置,掌讽谏,有驳正诏书之权。分左、右补阙,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
拾遗:唐始置,掌谏议。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
大理:掌刑法。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卿,历代相沿。
大理丞 :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文史编修)
学士:南北朝时掌典礼、撰述等事。唐宋时代为文学侍从之臣,明清时期内阁、翰林院等均设学士之职。
翰林:①指翰林学士。②指唐宋翰林院官员,有茶翰林、酒翰林之称 ③清代翰林院属宣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的通称。
侍读、侍读学士:给帝王、皇子讲学。
侍讲、侍讲学士: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文史编修)
著作郎:三国魏始设,属中书省,主管编纂国史。唐代主管著作局。著作郎下有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等属官。
太史:史官之长。管修史及天文历法等。秦、汉设太史令,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链接教材:太史公曰……(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皇帝近臣)
起居注:原指皇帝的言行录,多以他官兼修。北魏始置起居令史,掌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
给事中:秦代始设,西汉沿置。职责是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其性质如清代的“内廷行走”。
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和接待工作。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皇帝近臣)
黄门驸马: 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链接教材: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
奉车都尉: 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驾。
舍人: 历代都置,至清废。各代舍人职权大小不一样。战国及汉
初,也指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左右亲近之人。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皇帝近臣)
宦官: ①宫内侍奉的官,后以“宦官”指太监。②官吏的通称。
链接教材: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选择性必修下册《孔雀东南飞并序》)
近侍: 亲近侍奉。也指亲近侍从之人。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五、中央官职(太子辅官)
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都是太子的老师,一般以朝官兼领,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洗(xiǎn)马:太子的侍从官。
链接教材: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选择性必修下册《陈情表》)
太子宾客:唐高宗时正式定为官员,掌调护、侍从、规谏。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六、官职变动(授予官职)
拜、除、授:授予官职。
链接教材: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选择性必修下册《陈情表》)
起:举用,征聘。
赏:对有功者赐予财物、官爵等。
封:指帝王以土地、爵位、名号赐人。
链接教材: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必修下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六、官职变动(授予官职)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察:考察后予以举荐。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六、官职变动(上任做官)
视事:治事,任职。
下车:官吏初到任。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做官。
就国: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践祚: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又可指帝王
即位,也作“践祚”。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六、官职变动(提升官职)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拔、擢:官职得到提拔,升迁。
链接教材:至微至陋,过蒙拔擢。(选择性必修下册《陈情表》)
加:①被授予(某种爵位)。②本职外,兼领他官。③官职升迁。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六、官职变动(调动官职)
转、调 、徙:调动(官职)。如《汉书·张释之传》:“事文帝,十年不得调。”
补:填补空缺。如《后汉书·宋均传》:“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六、官职变动(降、免官职)
谪:因罪被贬官降职或流放。
链接教材: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左迁、左除、左授、左转:降职,贬官。
罢、免、废、黜:解除,废黜,免去官职。“废”也有放逐之意。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六、官职变动(降、免官职)
谪:因罪被贬官降职或流放。
链接教材: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左迁、左除、左授、左转:降职,贬官。
罢、免、废、黜:解除,废黜,免去官职。“废”也有放逐之意。
贬:降级。又指降职并外放。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六、官职变动(降、免官职)
放:驱逐,流放。
出:驱逐,放逐。出官指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
链接教材:予出官二年。(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六、官职变动(兼职、代理官职)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行:指兼任官职。
署、权:指暂代官职。
摄、居摄:摄指代理。居摄则指大臣暂居帝王之位处理政务。
判:以高位兼任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叫“判”。
假:非正式的,暂时代理的。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六、官职变动(辞官)
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告老:请老 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
解官:辞去官职。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移疾:也称“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七、古代官署(中央官署)
御史台:西汉时称御史府,东汉改为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事实上的台长,成为封建国家的监察机关。
翰林院:唐玄宗始置。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
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明代将著作、修史、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清沿明制。
枢密院:五代后梁时建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沿置,以枢密使为长官。主要管理军事机密、边防等,与中书
门下并称“二府”,同为最高政务机关。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七、古代官署(中央官署)
大理寺:掌管刑狱的官署。汉景帝时改廷尉为大理,北齐始置
大理寺,隋唐以后多沿其制。
教坊司:唐代掌管排优杂伎的官署名,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宋元也置教坊,明置教坊司。
链接教材: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七、古代官署(中央官署)
锦衣卫:明代官署名。初为皇宫禁卫军,掌侍卫仪仗,明成祖后,兼管巡察缉捕。
内阁:明清时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明代设诸殿阁大学士,
因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故称“内阁”。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七、古代官署(地方官署)
幕府:将帅在外的营帐。军旅无固定住所,以帐幕为府署,故称幕府。后也称衙署为幕府。
行台:①晋以后,朝官称台官,军称台军。在地方代表朝廷行尚书省事的机构称行台。②古代帝王巡守所居之处。封建
时代大臣出巡所驻处也称行台。
仿真模拟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1.(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期末)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字,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古代男子在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取的。
B.郎中,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而把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C.干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我国历法一直使用干支纪年法,如“癸丑”“戊午”。
D.崩,指天子之死,也可以用作诸侯的死亡,等同于“霓”。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侍郎,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的副职。韩愈曾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B.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他们的名前面加一个可以表示职业的字眼。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职业。
C.侍中,战国始置,后从隋唐到清朝,朝廷六部都设立侍中一职,分掌各司政务。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3.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春秋》,纪传体史书,叙述历史寓褒贬于文笔之中,语言简练。
B.公车,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C.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眺望的楼。阙下,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
D.诏狱,指收押、讯问犯人的场所,多用以纠察、惩治朝廷要人,由皇帝下诏定罪。也指奉诏审讯的案件。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4.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里正,春秋时即有此乡官,负责掌管文书、仓、狱、赋役之事。明代改里正为里长。
B.东宫指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
C.太子洗马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洗马”即在马前做先导,“太子洗马”就是太子的侍从官。
D.刺史是古代的官名,不同朝代刺史的职权也不同。隋以后,刺史是一州的行政长官。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5.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知州,宋代始设,仅主持本州民政,由朝臣充任。明清两代,知州为州的长官。
B.盐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疏”“奏”“表”均属古代文件,是臣下向君王、皇帝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看法的文书。
D.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通常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和政治见解。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6.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巡抚,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明朝的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
B.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年号,比如北魏高祖元宏、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C.朱子,即朱熹,南宋理学家。他总结了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并校订四书。
D.食邑,由皇帝封赐给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