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礼记》二则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6 21:0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礼记二则
第一课时逐字稿
一、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由此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文学常识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这本书。1.《礼记》为“四书五经”之一。“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礼记》:《礼记》: 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朝代)的戴圣编纂。《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有重要影响。
《虽有嘉肴》出自《礼记·学记》,《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文。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一篇《虽有嘉肴》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边读边参照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五、课文探究
1.了解了文章大意,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先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虽有嘉肴》告诉我们一个什
么道理
告诉给我们的是教学相长的道理。注意一下课文里所说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的学习成长的过程。在同-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是互相促进的。在现代汉语里边的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它指的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和《虽有嘉肴》里的教学相长意思有所不同。
2.文章要讲学习的道理,为何以“嘉肴”开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是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用“嘉肴”比喻“至道”,以“弗食”“嘉看”便“不知其旨”来类比“弗学”“至道’便“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3.文章在得出了结论教学相长后,为何得出结论“教学相长”后还要引用《兑命》里的话 作者通过引用《兑命》里“学学半”的名言,印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小结:
我们来综合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思路。
5.全文共五句话,每一句诵读时应该怎样处理才能更好体现文意呢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读出转折、假设句的层次感,“不知其旨”“不知其善”读出惋惜、遗憾。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不足”“困”重读,语速渐缓,表现出沉重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有所奋起,语调微上扬,重读“自反”“自强”,与人振奋感。
故曰:教学相长也。得出结论,读出语重心长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从前代经典《尚书》中发现了上述观点的佐证,读出欣喜感
6.背诵课文
六、小结
文章首先运用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引出了对教和学的关系的论证, 从而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最后再引用《兑命》中的话进行印证。这篇文章也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七、理解性默写:详见 PPT
八、拓展延伸
礼记学记里除了教学相长的道理,还谈到了很多跟学习有关的见解。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经过琢磨,就不可能成为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知道道理。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但是效果好,学生还会感激老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但是自己也收效甚少,还会埋怨老师。
希望同学们都是爱学习、会学习的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能够是事半功绝的效果好。今天的课到此结束,同学们,下课。
第二课时逐字稿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礼记二则的第二则。天下为公。这幅行书。作品是中山先生提写的。在传世的孙中山先生的题词中,最多的就是天下为公这四个字。人们看到天下为公这四个字,经常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中山先生的形象。先生一生以天下为公为己任。天下为公的出处就是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是礼运的节选。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写作背景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大意是:从前,孔子曾参加过鲁国的蜡(zà)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鲁国的现状。言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 ”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心向往之。可见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边读边参照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五、整体感知
1.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2.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大声背诵一遍课文。
六、深入探究
1.怎样实施“大道”,构建“大同”社会
答案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社会成员之间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讲究诚信,崇尚和睦,让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2.儒家思想的大同社会基本特征有哪些 首先,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每个人都能推已及人,把奉养父母、抚义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得到社会的照顾,都能做出合适的安排。尤其提到矜、寡、孤、独、废疾者,这 5种人在社会中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或者是最容易生活凄惨的。这类人能够有生活保障,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求。
第二点是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有分就有了稳定的职业,能够安心的工作,有归,也就是男女婚配及时,能有和乐的家庭。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满足了人们发展的需要。前边两层意思可以是从物质方面来谈的。
第三点,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也就满足了精神愉悦的需求。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人们珍惜劳动产品,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能够全力的去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
3.“大同”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哪里
大同社会不搞阴谋诡计,无人盗窃财物,作乱害人,夜不闭户,和平安定。
4.梳理知识框架小结
5.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和“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但是他笔下的世外桃源和儒家的大同社会也有相似之处。他们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最明显的应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这句话里边我们可以看出来,桃源中的老人孩子生活得极其幸福快乐。也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我们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 5种人同样受到了全社会的关爱,我们也可以把其中往来种作,和大同社会的男友分、女友归认为是相似的。大同社会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避。想必桃花源中的人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吧。
七、小结
孔子描绘出的“大同”社会表现出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美好社会的期许。在他之后的两千年多年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一直是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希望在你们这辈人的努力下,“大同社会能早日实现!
视频分享的是现在我们的大同社会的理念,正由国内,走向世界,倡导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一带路”思想。
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