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题乌江亭》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03 10:0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马嵬驿兵变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次年六月,叛军攻占潼关,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西逃入蜀。途经马嵬坡时,六军不发。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遂请求处死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被迫赐杨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 过华清宫 (唐)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华清宫 (宋)杜 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扬作雨声。 【注]① 朝元阁:唐朝宫殿。
②长扬:指长扬宫,汉代宫殿。 1.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他们都属于 诗。 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
描述 ,讽刺了 ;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 感慨。咏史送荔枝一事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兴 衰题乌江亭杜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 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题目(乌江亭)项羽乌江自刎江东子弟 乌江亭,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遂自刎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唐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千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紧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与心乎!”遂自刎而死。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这一语,认为表现了
一种英雄气节。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百姓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人心尽散,不可能卷土重来。杜诗如何评论项羽?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辱的胸襟气度。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是男儿 胜败兵家事不期 ? 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士重来未可知。这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刚愎自用,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杜牧《题乌江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此诗通过议论(借古抒怀)重评历史,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批判之意。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对于项羽自刎乌江,你觉得作者抱怎样的态度?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后面题目。1、王安石、李清照的观点是什么?2、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自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自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牧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王安石、李清照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杜牧乃世家子弟,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牧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耻”,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
?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2、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①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③第一首好。作者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④第二首好。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而第二首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第一首。1、咏史怀古诗的类别:
A、咏古迹 B、怀古人 C、忆古事
古事——借古讽今 借古伤今
古人——A、借古人自比(相似之处)
B、与古人对比(相反之处)
2、思想内容:
A、感慨盛衰无常 B、感慨国运衰微
C、抒发爱国情怀 D、评价历史是非
E、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F、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小结 怀古咏史诗在赏析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对比、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