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中心对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旋转”后的必修课,也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作必要的知识储备,涉及归纳、类比等思想方法,对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更加完善,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促进了学生良好数学观的养成。
一、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与小学衔接的过度期—--七年级,可以说是真正步入了初中学习的正轨。班级学生具有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学习情绪易于调动,学习积极性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上课发言积极,能够畅所欲言。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并且班级中已出现分化现象。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①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
②探索并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
③能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画一个图形的中心对称图形或找对称中心
①初步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采用类比方法得出新知识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①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②让学生感受中心对称美
一、教材分析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心对称的定义和中心对称的性质
难点:中心对称的性质的探索
二、教法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启发、实践、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学习品质,以及猜想、类比、归纳、概括的思维习惯。几何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我运用了的多媒体技术,把动态的问题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中心对称的概念与性质。
三、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让学生在画图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并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使学生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温故导新
创设情境
发现新知
活动探究
总结归纳
交流讨论
及时消化
练习反馈
学以致用
链接生活
1、创设情境 温故导新
情景1
观察下面的2组图形,看一看各组中2个图形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怎样将一个图形旋转得到另一个图形?
活动5
观察下面的2组图形,看一看各组中2个图形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怎样将一个图形旋转得到另一个图形?
情景1
1、 创设情境 温故导新
1、创设情境 温故导新
情景2
观察
(1)如图(1),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2)如图(2),线段AC,BD相交于点O,OA=OC,OB=OD.把 △OCD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1、创设情境 温故导新
1、创设情境 温故导新
情境1、情境2的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感受到两个图案重合,重在帮助学生感性认识中心对称,并帮助学生弄清点与点的对应关系。
1、 创设情境 温故导新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如果它能够和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就叫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观察:C.A.E三点的位置关系怎样 线段AC.AE的大小关系呢
旋转三角尺,画出关于点O对称的两个三角形。
第一步,画出△ABC;
第二步,以三角尺的一个顶点O为中心,把三角尺旋转180度,画出△A′B′C′;
第三步,移开三角尺。
A′
C
A
B
B′
C′
O
●
2、活动探究 发现新知
2、活动探究 发现新知
探究
点O是AA′的中点。
△ABC≌△A′B′C′
C
A
B
O
●
A′
C′
B′
探究一:分别连接对称点AA′,BB′,CC′。点O在线段AA′上吗?如果在,在什么位置?
探究二:△ABC与△A′B′C′有什么关系?。
探究的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3、交流讨论 总结归纳
(1)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连接对称点的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反过来,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都被该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3、交流讨论 总结归纳
想一想
中心对称与轴对称有什么区别 又有什么联系
轴对称 中心对称
有一条对称轴---直线 有一个对称中心---点
图形沿对称轴对折(翻折1800)后重合 图形绕对称中心旋转1800后重合
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对称点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意图: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及时纳入到已学的知识体系中去。
灵活运用 体会内涵
例1(1)以点O为对称中心,作出点A的对称点A′;
点A′即为所求的点
(2)如图23.2-5,选择点O为对称中心,画出与
△ABC关于点O对称的△A′B′C′.
B′
A′
C′
O
A′
A
意图: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进行作图,加强对中心对称性质的理解。
灵活运用 体会内涵
如图,已知△ABC与△A’B’C’中心对称,求出它们的对称中心O。
A
B
C
A’
B’
C’
意图:交流一题多解,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加深了学生对对称点连线与对称中心关系的理解。
解法一:根据观察,B、B’应是对应点,连结BB’,用刻度尺找出BB’的中点O,则点O即为所求(如图)
A
B
C
A’
B’
C’
O
解法二:根据观察,B、B’及C、C’应是两组对应点,连结BB’、CC’,BB’、CC’相交于点O,则点O即为所求(如图)。
A
B
C
A’
B’
C’
O
4、 练习反馈 及时消化
意图:本体考察学生如何画对称轴在“形外”的对称图形,既提高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又会简单应用中心对称的性质。
1.如图,D是△ABC的边AC上一点,画出△EFG,使它与ABC
点D成中心对称.
B
C
A
D
2. 已知四边形ABCD,画四边形A’B’C’D’,使它与已知四边形关于点A对称。
4、 练习反馈 及时消化
A
B
C
D
意图:学生画对称中心在“形上”的对称图形进一步加深对中心对称的性质的理解。
征稿启事
我校计划在长方形花坛中种植2种颜色的花卉,现向全体同学征集设计图稿。
要求:作一条直线,利用中心对称的特点,将长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A
B
C
D
O点
5、 链接生活 学以致用
由学生发言,教师概括本节知识,形成观点意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将课本的知识与实际结合。
五、课堂小结
我学习了……
我学会了……
我用它来……
必做题:
1. 3.3第1,2题;
2. 利用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为自己 班设计一个班徽.
选做题:3.3第4题
六、分层作业,能力提升
【设计意图】实施分层教学的活动,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体现了知识的“思想性”、“联系性”,将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板书设计
§ 3.3中心对称
1、中心对称定义: 3.中心对称 :
2、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 轴对称 :
既是中心对称又是轴对称: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各位老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