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雷雨》(节选)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节选)
黄会林 陈刚
①中国古典戏剧有悠久的传统,但作为现代戏剧主要剧种的话剧,却发源于欧洲,20世纪初经日本传入中国。
②话剧作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在中国诞生并不断得到发展,演出活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现代话剧既有现实主义的潮流,也有浪漫主义的以及其他的艺术流派;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都不断有所开拓,而且越来越多样化,产生了郭沫若、田汉、曹禺、夏衍、老舍等杰出的剧作家。
③中国话剧的发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分为现代和当代两个时期,它们既有联系又各有特色。
④中国现代话剧运动与创作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为人生”的启蒙主义思想相一致的精神特征。反对封建思想传统的束缚,反对以戏剧为游戏人生的工具,坚持戏剧创作与演出同社会人生的密切联系,使现代话剧在它的诞生期就表现出生气勃勃的积极趋向。
⑤中国现代话剧的滥觞时期,在向西方戏剧广搜博采的同时,就注意了对不同艺术流派和多种艺术表现方法的吸收与借鉴。洪深的《赵阎王》不仅有深刻的现实生活的描绘,也有深入的心理描写。田汉早期话剧明显地在浪漫主义的色调中掺杂着唯美主义的感伤成分。丁西林吸取西方话剧中轻快幽默的喜剧手法先后创作的《一只马蜂》和《压迫》,以结构巧妙和委婉的嘲讽见长,在初期话剧中独树一帜。
⑥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主革命的深入和民族抗战的勃起,促进了中国话剧运动的迅速发展。更密地为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服务,是这一时期的戏剧运动的重要特征。
⑦这个阶段戏剧创作队伍更加扩大,作品质量普遍提高。剧坛上除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丁西林等,又涌现出曹禺、夏衍、阳翰笙、陈白尘、于伶等著名剧作家,他们一些优秀作品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日臻成熟。曹禺1934年发表了震动剧坛的《雷雨》,翌年又创作了《日出》,通过家庭的悲剧或社会的悲剧,在更加宏观的角度上透视了旧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下层人民的痛苦与悲惨。曹禺这两个剧本和不久完成的《原野》,不仅显示了剧作家向更深的社会题材开掘的努力,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新阶段的到来。
⑧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出现了“中国自有戏剧以来没有对国家民族起过这样伟大的显著作用”的局面。这时期出现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戏剧运动,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新的一页。随着戏剧运动的发展,话剧创作也进入生命力旺盛时期。曹禺的《蜕变》、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老舍的《面子问题》郭沫若的《屈原》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⑨中国当代戏剧,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戏剧传统的继续和发展;它和新的时代、和更广大的人民群众相结合,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⑩新的时代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新的生活素材和表现主题。戏剧艺术仍然保持了敏感地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特征。由于众多剧作者的努力实践,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曾出现不少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好剧本,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曹禺的《明朗的天》《胆剑篇》、老舍的《龙须沟》《茶馆》《方珍珠》、田汉的《关汉卿》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成就。
自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文学艺术普遍受到摧残,数年之间只有所谓“革命样板戏”独步舞台。话剧一度完全凋零。
1976年10月以后,话剧迅速复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党的正确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广大剧作家焕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话剧艺术百花齐放。崔德志的《报春花》,苏叔阳的《丹心谱》,宗福先的《于无声处》等,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综观60余年的中国现代和当代戏剧——话剧的发展历程,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色,但紧密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矛盾,努力表达人民的心声和愿望,从历史潮流中去摄取不同的典型人物及其思想情绪,并在移植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力求做到这一外来的戏剧品种和形式日益民族化,大众化,使之成为中国人民能够接受和喜闻乐见的一门文学艺术形式,这正是自五四时期迄今的中国戏剧家共同的追求。
材料二:
周朴园 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鲁侍萍 旧衬衣?
周朴园 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侍萍 老爷那种纺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 要哪一件?
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隆,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的,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侍萍 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周朴园 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侍萍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周朴园 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侍萍 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
鲁侍萍 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个个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做过的事。
周朴园 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
鲁侍萍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周朴园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俱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 (低头)哦。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 (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不必说了。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鲁侍萍 你不要怕。他永选不会知道的。
——节选自《雷雨》
1.材料一第⑤段加点词“滥觞”的意思是指中国现代话剧的 时期。
2.根据材料一,完成“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的表格。
时间 主要特征 发展阶段
(1) 倡导“为人生”的启蒙思想 吸收借鉴期
大革命失败到抗战爆发 (2) 成熟期
抗战爆发后 对国家民族起重要作用 (3)
3.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当代戏剧”相关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继承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戏剧的传统并与时俱进。
B.文革时期陷入低谷完全是由于错误文艺方针路线所致。
C.戏剧成就的起伏,从根本而言是作家创作热情的体现。
D.戏剧创作只有和时代共振且贴近群众,才有其生命力。
4.请以材料一第②③两段为例,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5.读剧本,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舞台说明和台词,分析人物形象。结合材料二,完成以下题目:
(1)下面一段文字中所缺的“舞台说明”,依次填写最准确的一项是( )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1)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2)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A.悲愤 愤怨 B.怨愤 悲愤 C.冷静 悲愤 D.悲愤 冷静
(2)戏剧中的台词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有重要作用。请分析以下两处的人物心理。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3)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并没有将之扁平化,而是勾勒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言行,展现人性的复杂。请结合本选段内容,分析侍萍这一人物形象。
6.材料一写于上世纪80年代,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了中国话剧的发展经验。如果站在新时代的角度,你对中国话剧的发展还可以提出怎样的建议?(不超过1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归(节选)
[日本]菊池宽
【简朴的中等家庭。傍晚时分。母亲阿贵和儿子贤一郎、新二郎、女儿阿胤一起吃饭。突然门被人打开了,面容憔悴的宗太郎走进屋。贤一郎和母亲的脸色顿时大变,异常激动。新二郎和阿胤睁大了眼睛望着来人。】
母亲 啊,是你!你真是大变了啊!(对孩子)孩子们,他是你们的父亲。
新二郎 是爸爸吗?我是新二郎。
父亲 啊,已经长成棒小伙子啦!我走时你还是个站都站不稳的……
阿胤 爸爸!我是阿胤。
父亲 我听说过,生了个女儿,长得多秀气啊!
母亲 我说……唉,真不知从何说起呢!孩子们都长成人了,这比什么都好。
父亲 这实在是太好了!我老了,很想念你和孩子,便不由自主地跑了回来。我已经是个活不了多久的人了,希望你们都能原谅我。(望着贤一郎)贤儿,你能替我斟一杯酒吗?爸爸很久没有喝过好酒了。嗯,只有你的模样我还记得起来。
(贤一郎不睬。)
父亲 新儿,那你替我斟上一杯。
新二郎是。
(正要把酒杯递给父亲……)
贤一郎 (口气坚决地)放下!不能给他敬酒!
母亲 贤儿!你在说些什么呀?
(父亲怒视贤一郎;新二郎和阿胤低头不语。)
贤一郎 (理直气壮地)我们根本没有父亲!我们哪有什么父亲呢?
父亲 (抑制着愤怒)你说什么?
贤一郎 (稍稍冷静下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母亲也不会在我八岁的时候牵着我的手到筑港去投海。幸好找错了地方,跳进浅水里,才被人救了出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我也不会十岁就给人家当小杂工。我们从小到大没得到过一点温暖,就是因为没有父亲!
(母亲、阿胤和新二郎眼含泪花,父亲由愤怒渐渐转为悲伤。)
新二郎 哥哥,既然妈妈都原谅了他,你也忍一忍,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贤一郎 (更加冷酷地)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连母亲为我积蓄的十六块钱的存折也偷去了。
新二郎 (含着泪)但是,哥哥,父亲现在不是……已经老了吗?
贤一郎 新二郎,你怎么能不明不白地称他父亲?他年轻时不顾一切地寻欢作乐,现在上了年纪,动不了啦,才跑回来的。不管你怎么讲,我也决不承认他这个父亲。
父亲 (色厉内荏地)贤一郎!对你的生身父亲怎么能这样讲话?
贤一郎 你还好意思说你是我们的生身父亲?二十年前,你已经抛弃了你做父亲的权利!(沉默,母亲和阿胤在抽泣。)
父亲 好吧,我立刻就走!无论落到什么地步,我还能混上碗饭吃。
新二郎 请等一下!哥哥不管您,我会想办法奉养您老人家。
贤一郎 新二郎!你受过他的什么好处?我可是尝过他拳头的滋味!你想想,是谁把你抚养大的?你念书的学费是哪里来的?那是我当小杂工挣来的钱!应当说我才是你和阿胤真正的父亲,尽到父亲责任的是我。现在,你愿意奉养他就奉养好了,从今以后咱们断绝来往!
新二郎 可是……
贤一郎 我受够了没有父亲的痛苦,所以不想让弟弟妹妹再受那种罪。我晚上连觉也舍不得睡,吃苦受累,才供弟弟妹妹中学毕了业。
父亲 (轻声地)不必再说了,我回来是你们的累赘。好,我走啦!保重吧!
新二郎 (追着走去的父亲)您身上带钱了吗?不是还没吃晚饭吗?您有地方去吗?
父亲 (沮丧地)我本不应该再进这个家门,因为上了年纪,又体弱多病,不知不觉地就走回家里来了。(颤巍巍地站起)唉,算啦!我这把老骨头还愁没地方扔掉吗!(望了老妻一眼,开门走出。)
母亲 (哀求地)贤一郎!
阿胤 哥哥!
贤一郎 阿新!快去把父亲喊回来!
(新二郎迅速地跑向门外,三人紧张地等待着。少顷,新二郎脸色苍白地跑回来。)
新二郎 在南路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我再到北边去找,哥哥,你也来吧!
贤一郎 (惊慌)怎么,没找到?一定能找到的!(贤一郎和新二郎发疯似地奔出。)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世界独幕剧选》,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贤一郎对父亲的反驳斥责,多次都是从“如果我们有父亲”这句话开始,表明了父亲的缺位让家庭遭受了巨大痛苦,也反映了他对父爱的渴望。
B.母亲善良软弱,任劳任怨,她哀求长子与父亲和解,除了对当时日本父权家长制的顺从,也有对完整家庭的渴望。
C.剧本最终没有呈现父亲是否找到,未采用大团圆结局,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也真实反映了此时剧中人物对是否接纳父归的矛盾的心理。
D.本剧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父权家长制的批评态度,呼唤健康伦理关系,一方面,也表现了亲情的可贵。
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剧的语言有丰富的潜台词。如“我们根本没有父亲”一句,潜台词是:“父亲没有尽到责任,不配做父亲;我们没有得到父亲的抚养,不会承认这个父亲。”
B.本剧通过贤一郎如泣的倾诉,把一个家庭几十年间的变化展现出来,对剧情之外的故事背景做了交代,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
C.“父归”是剧情展开的起因,围绕这一事件各个人物的感情波动描摹得细腻丰富、含蓄深沉,结构紧凑,矛盾集中。
D.剧中新二郎对于父亲归来表现出积极接纳的态度,是为了和贤一郎的冷漠和无情形成反差,在对比中凸显人物性格。
9.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处“色厉内荏地”的作用。
10.有评论家评价《父归》中的人物贤一郎身上有“理与情的矛盾”,课文《雷雨》节选部分中周朴园的身上是否也有这种情理矛盾的体现?请结合两篇文本的剧情分别加以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雷雨》运用“三一律”,让周、鲁两家两代人之间三十年的恩怨、矛盾在周公馆的一个夏日午后集中爆发。这场控诉旧中国社会罪恶的大“雷雨”,在今天读来依旧有_____________的力量:第二幕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_____________地再现了当年的纠葛,也让人_____________了剧中人物的亲缘关系。这段剧情,在全剧的情节结构上至关重要: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虽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造成的根源。《雷雨》在紧张激烈的冲突中,用鲜活生动的剧本语言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现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即便是集中了大量反面性格特点的周朴园也不例处。他怀念记忆中的旧时恋人或许不假,但现实中他又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痛苦悲愤、善良自尊的鲁侍萍认清周朴园面目后,虽想尽快离开周公馆,可又忍不住要看看自己分别三十年的大儿子,但见到周萍与鲁大海的冲突,她极度失望、悲愤,以至差点失言,曹禺非常巧妙地运用语言转换,让鲁待萍的内心痛苦与克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可见作者在创作上的_____________。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振聋发聩 拨云见日 洞察 独辟蹊径
B.振聋发聩 抽丝剥茧 洞悉 匠心独运
C.摄人心魄 抽丝剥茧 洞察 独辟蹊径
D.摄人心魄 拨云见日 洞悉 匠心独运
12.和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
C.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萍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
D.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13.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选项是( )
A.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虽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但也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的产生。
B.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虽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但也造成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
C.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既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是造成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
D.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既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是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
14.下面这则文字存在多处错误,请指出其中四处并加以修改。
①曹禺先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雷雨》《北京人》《龙须沟》等。②他的作品《雷雨》曾经多次被各大院团用各种艺术形式搬上舞台,引起轰动。③2019年10月19日,《雷雨》在济南的演出落幕后,仍有不少观众给主办方打来电话,垂询有关演出的信息。④《雷雨》何以久演不衰 除了该小说本身具有超越时空的深刻内涵外,还在于两代艺术家们的成功演绎。⑤“《雷雨》几十年的演出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话剧导演艺术史和社会接受史”。曹禺研究者田本相说。⑥如今,第二代演员多数年过半百,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让《雷雨》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能一直传承下去。
(1)序号___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
(2)序号__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
(3)序号_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
(4)序号__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起源 2.(1)新文化运动到大革命失败前;(2)为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服务;(3)旺盛期 3.B 4.用词严谨俭省,简明明确,对说明对象概念极其明确;说明中国话剧情况时分条概述,发展阶段分明,条理分明;以人们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进行划分,通俗易懂。 5.(1)A (2)从周朴园的语句缓慢、停顿及重复,能看出周朴园的紧张、恐慌和惊讶的心理。首先可以体现出美好回忆土崩瓦解之后的恼火;自知理亏,从利害考虑料定鲁此次来是来者不善,肯定要有所图,因此而产生的警惕。(3)在本选段的开始部分,侍萍以询问哪一件衬衣来揭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她被周朴园的怀旧情怀所打动,也在回忆里想起以前的美好生活,体现出其深情的一面。但是当周朴园确认了她的身份并严厉质疑之后,她的悲愤、痛苦在短时间内爆发,发出了对周家的怒斥和控诉。当周朴园对她稍加安抚之后,她又变得平缓下来。最后对于周有目的的商谈,她表现出理性和自尊的一面。她既有感性深情善良的一面,也有着痛苦纠结、自尊理性的一面,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多元性便展现出来。 6.在现代影音技术影响下,话剧影响力逐渐减弱,应与时俱进,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让话剧再度兴盛,要多创作关于中国文化的独特内容,对外进行文化传播,话剧创作应紧跟时代,反映新时代的矛盾与人民心声愿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滥觞”指事物的开始或起源。由原文“中国现代话剧的滥觞时期,在向西方戏剧广搜博采的同时,就注意了对不同艺术流派和多种艺术表现方法的吸收与借鉴”可知,这是指中国现代话剧最初的阶段。所以“滥觞”的意思是指中国现代话剧的起源时期。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中国现代话剧运动与创作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为人生’的启蒙主义思想相一致的精神特征”可知,中国现代话剧的第一个阶段为新文化运动到大革命失败前,主要特征为倡导“为人生”的启蒙思想。由原文“中国现代话剧的滥觞时期,在向西方戏剧广搜博采的同时,就注意了对不同艺术流派和多种艺术表现方法的吸收与借鉴”可知,这一阶段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吸收借鉴期。
由原文“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主革命的深入和民族抗战的勃起,促进了中国话剧运动的迅速发展。更密地为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服务,是这一时期的戏剧运动的重要特征”可知,中国现代话剧的第二个阶段为大革命失败到抗战爆发,主要特征为为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服务。由原文“这个阶段戏剧创作队伍更加扩大,作品质量普遍提高。剧坛上除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丁西林等,又涌现出曹禺、夏衍、阳翰笙、陈白尘、于伶等著名剧作家,他们一些优秀作品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日臻成熟”可知,这一阶段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期。
由原文“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出现了‘中国自有戏剧以来没有对国家民族起过这样伟大的显著作用’的局面。这时期出现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戏剧运动,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新的一页。随着戏剧运动的发展,话剧创作也进入生命力旺盛时期”可知,中国现代话剧的第三个阶段为抗战爆发后,主要特征为对国家民族起重要作用,属于中国现代话剧的旺盛期。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完全是由于错误文艺方针路线所致”错误。由原文“自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文学艺术普遍受到摧残,数年之间只有所谓‘革命样板戏’独步舞台。话剧一度完全凋零”可知,文章只是阐述了文革期间话剧一度完全凋零这一现象,并没有说原因,所以完全是由于错误文艺方针路线所致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②③两段是在介绍中国话剧,是从诞生和得到不断发展的时间、流派等等,语言非常的简练,并没有使用过多修饰性的词语,用词严谨俭省,简明明确,对说明对象概念极其明确。
这两段在介绍中国话剧时,从不同的角度分条进行概述,说到中国话剧的诞生并得到不断发展的时间、潮流流派、成就、划分标志等等,条理分明。
在说到中国话剧的划分标志时,文章以读者比较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进行划分,通俗易懂。
5.本题考查学生对舞台说明、人物心理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1)第一处,鲁侍萍谈到“不公平的命”,表明她对自己的悲惨命运充满悲愤之情。第二处,鲁侍萍说“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说明鲁侍萍早就看透周朴园这个伪君子的真面目,并对他恨之入骨,充满怨恨之情。
故选A。
(2)“徐徐”表示动作缓慢的样子,表明周朴园在得知鲁侍萍的真实身份后,一下子没缓过神来,吃惊的样子。一个“哦”和三个连续“你”,表明他终于认出鲁侍萍后,感到难以相信和震惊。周朴园从怀疑对方身份,到渐渐确认其身份,态度也由缅怀变为质问,怀疑鲁侍萍前来的目的,生怕威胁到他的地位和身份。这些体现出周朴园虚伪、冷酷自私的性格特点。
(3)在本选段的开始部分,侍萍以询问哪一件衬衣来揭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她被周朴园的怀旧情怀所打动,也在回忆里想起以前的美好生活,体现出其深情的一面。但是当周朴园确认了她的身份并严厉质疑之后,她的悲愤、痛苦在短时间内爆发,发出了对周家的怒斥和控诉。当告朴园对她稍加安抚之后,她又变得平缓下来。最后对于周有目的的商谈,她表现出理性和自尊的一面。她既有感性深情善良的一面,也有着痛苦纠结、自尊理性的一面,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多元性便展现出来。
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中国话剧在发展的历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色,而现代社会多媒体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话剧可以借助多媒体影音技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时俱进,扩大话剧的影响力,使话剧再度兴盛。
反观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话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紧密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矛盾,努力表达人民的心声和愿望,从历史潮流中去摄取不同的典型人物及其思想情绪,所以在新时代,话剧要紧密结合当今时代的特色,选取代行人物和思想情绪,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矛盾,努力表达人民的心声和愿望。
中国话剧要在移植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力求做到这一外来的戏剧品种和形式日益民族化,大众化,使之成为中国人民能够接受和喜闻乐见的一门文学艺术形式,所以在现代社会,话剧要多创作关于中国文化的独特内容,对外进行文化传播。
7.C 8.D 9.剧中的“色厉内荏地”属于剧本的舞台说明,色厉内荏指外表强硬,内心怯懦,父亲出现这样的神情反映出他矛盾的心理:因为权威被藐视而色厉,因为没有尽责而内荏。 10.①贤一郎对父亲的态度有情与理的矛盾。于理,从血缘关系、家人期盼、责任意识,贤一郎应该接受父亲,不能弃之不顾,所以他要把再次离家的父亲找回来;于情,父亲的归来是贤一郎没预料到的,他恐惧、厌恶、憎恨和悲哀,无法忘记父亲过去抛妻弃子的行为以及全家人为此遭受的苦难,不愿意接受父亲。②《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有情与理的矛盾。于理,阶层的悬殊和现实的利益让他怀疑侍萍有所图谋,表露出冷酷和虚伪;于情,年轻时的爱情让他对鲁侍萍有美好的回忆,流露出温情和不舍。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也真实反映了此时剧中人物对是否接纳父归的矛盾的心理”理解错误,从“一定能找到”“发疯似的奔出”可以看出剧末包括贤一郎在内的家庭成员都选择了接纳和原谅父亲,此时心理并无矛盾。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D.“是为了和贤一郎的冷漠和无情形成反差”理解错误,根据剧本内容可知,贤一郎并非冷漠无情,而是在多年缺失父爱后表现出的悲愤和冷静,而且最后他主动急于找回父亲,说明他是善良、有责任心的。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首先准确理解“色厉内荏”的含义。“色厉内荏”意思是:外表强硬,内心虚弱。这一舞台说明主要是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结合上文情节,在贤一郎说出“你怎么能不明不白地称他父亲?他年轻时不顾一切地寻欢作乐,现在上了年纪,动不了啦,才跑回来的。不管你怎么讲,我也决不承认他这个父亲”的时候,这一舞台说明体现了父亲听完这话之后的心理,“色厉”,是因为父亲权威被藐视,他说:“贤一郎!对你的生身父亲怎么能这样讲话”,是作为父亲这一身份被抨击被藐视后的反击,表现的强硬。“内荏”,是内心虚弱,因为年轻时抛妻弃子,让年幼的贤一郎受尽艰辛,年老时候落魄了却来找他们母子,可以说他是心虚的,所以用“色厉”来掩盖自己的“内荏”。“色厉内荏地”是表演时候提示人物应具有的矛盾心理。
10.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的关键有两点:其一,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重要人物形象的能力,其二,评论家认为这个人物形象是“理与情的矛盾”,作答时应依据剧情的发展,分析“理与情的矛盾”在贤一郎和周朴园身上的具体体现即可。
贤一郎:于理,从血缘关系、家人期盼、责任意识,贤一郎应该接受父亲,不能弃之不顾,所以当父亲走出去以后,贤一郎却又成了第一个要把父亲叫回来的人,虽然父亲年轻时劣迹斑斑,但他不会置年老体弱的父亲于不顾,结尾出现了突然转变,这是贤一郎理智的表现。
于情,大儿子贤一郎开始见到父亲时非常愤怒,对他父亲过去的行为进行了激烈的谴责,并拒绝承认他的父亲,他说“我们没有父亲”“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连母亲为我积蓄的十六块钱的存折也偷去了”,由贤一郎这一番话可知,父亲的归来是贤一郎没预料到的,他恐惧、厌恶、憎恨和悲哀,无法忘记父亲过去抛妻弃子的行为以及全家人为此遭受的苦难,不愿意接受父亲,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周朴园:于理,根据原文周朴园的话“(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可知,阶层的悬殊和现实的利益让作为资本家的他怀疑侍萍有所图谋,表露出冷酷和虚伪。
于情,根据原文周朴园的话“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不过也许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可知,在情感方面,年轻时的爱情让周朴园对鲁侍萍有美好的回忆,流露出温情和不舍。
可见,《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也有情与理的矛盾。
11.B 12.D 13.C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摄人心魄”,把人的心灵召去。形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形容美好的事物,让自己失去了自我,以至于像魂被取走了似的。结合前文“控诉旧中国社会罪恶”可知是“振聋发聩”,排除CD。
“拨云见日”,拨开云雾,看见了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再现了当年的纠葛”应该用“抽丝剥茧”,排除A。
“洞察”,意思是看穿,观察得很透彻;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悉”,意思是清楚地知道;凭直觉或以敏锐的洞察力察觉或辨别出。这里意思是让人清楚知道剧中人物的亲缘关系,用“洞悉”。
“独辟蹊径”,意思是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这里指作者在创作上构思巧妙,用“匠心独运”。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表解释说明。
A.表话题转换或话题突变。
B.表插说。
C.表中断。
D.表解释说明,与例句相同。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虽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造成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原句“虽是……但也”关联词使用错误,由“因由”“根源”等可知后面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所以应把“虽是……但也”改为“既是……也是”。
“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造成的根源”句式杂糅,“导致……”与“……的根源”杂糅,且“导致”侧重于结果,“造成”侧重于起因,句中侧重原因,用“造成”更好,故改为“也是造成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
故选C。
14.(1)序号:①;修改为:删去《龙须沟》或将其改为《日出》《原野》等。
(2)序号:③;修改为:“垂询”改为“询问”。
(3)序号:④;修改为:将“小说”改为“话剧”。
(4)序号:⑤;修改为:将句号(。)移到后引号(“”)前。
(5)序号:⑥;修改为:删去“目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正确使用标点以及准确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答题时,先写出错误句子的序号,然后进行修改。
本题,第①句,文化常识记忆错误,删去《龙须沟》或将其改为《日出》《原野》等。因为《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④文学常识识记错误,《雷雨》不是小说,是话剧。
第③句,词语使用不得体。“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此处不能用于观众与主办方之间,应把“垂询”改为“询问”。
第⑤句,标点符号错误。将第一个句号移到引号里面。
第⑥句,成分赘余。“目前当务之急”重复,可删去“目前”一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