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自要求,请将答案填涂到答题卡相应区城)
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颗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世人对①星球进行生命探测时首先查找液态的水存在迹象,其原因是( )
①存在液态水,说明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才能形成云雨现象
③液态水可以形成多样的地表形态④生命起源于海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若地球在②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
A. 变为寒冷的“冰球” B. 变为火热的“火球”
C. 大气层将会消失 D. 公转方向将发生变化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液态水在一定的温度范围才可能存在,有液态水存在,表明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温度适宜,①符合题意;能形成云雨现象、多样的地表形态不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②、③不符合题意;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有液态水存在,生命才可能有适宜的诞生环境,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题详解】
根据图中运行轨道形态及位置,②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应是金星,金星轨道距离太阳更近,若地球在②行星的轨道上运行,接受太阳辐射更多,温度更高,地球可能变成火热的“火球”,A错误,B正确;大气层和质量体积相关,和轨道位置无关,地球改变轨道不会导致大气层消失,C错误;目前金星公转方向和地球一样的,因此若地球改变轨道不会导致公转方向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包括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其中地球上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有: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能接受到的太阳光热适量,水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的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都不太大。
“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景观的代表,桂林“山水”的形成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下图示为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对桂林“山水”形成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①②③④序号分别代表( )
A. 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B.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C. 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4. 关于①②③④四个圈层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圈中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 ①②③各圈层分界线明显
C. ③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 各圈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答案】3 B 4. B
【解析】
【3题详解】
①提供CO2,存在降水现象,为大气圈;生物可以分泌有机酸,因此②为生物圈;石灰岩位于岩石圈,因此④为岩石圈;降水进入水圈,因此③为水圈。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①圈为大气圈,大气中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正确;①②③分别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各圈层没有明显的分界线,B错误;③为水圈,是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正确;各圈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了地理环境,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故ACD不符题意,选B。
【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2022年5月6日,科考人员完成了珠峰地区大气垂直探空实验,探空气球最高飞升至距离珠峰大本营地面39.1km处。下左图为科考人员释放探空气球,下右图为四条气温垂直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右图中,能正确反映当日该地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气球在上升过程中( )
A. 气球不断膨胀变大 B. 测定的气压越来越大
C. 测定的紫外线变弱 D. 测定的水汽含量增多
【答案】5. B 6. A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大气的垂直分层中,0-12km左右为对流层,气温大致每升高1km降低6℃;12km-50km为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所以当日气温垂直变化应该是随海拔高度上升,先递减再递增。故B项正确;①曲线中对流层气温降低的规律与1km降低6℃的规律不符,且近地面温度偏高,故A项错误;③、④曲线不符合随海拔高度上升,先递减再递增的气温变化规律。故C项、D项均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气压越小,则分子间隔越大。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气压减小,分子间隔变大,气球的体积不断膨胀。故A项正确、B项错误;空气越来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测定的紫外线强度增加。故C项错误;空气越稀薄,空气中的水汽减少,测定的水汽含量减少。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0-12km左右为对流层,海拔大致每升高1千米气温降低6℃,海拔越高气温越低;12km-50km属于平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研究发现,近年来南亚地区棕色云团的季节性爆发加剧了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含硫化合物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下图分别为南亚地区1月份棕色云团分布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棕色云团加剧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消融,与其成因密切相关的是( )
A. ①增强 B. ②减弱 C. ③增强 D. ④减弱
8. 为减弱南亚棕色云团爆发频率及强度,从根源上应该( )
A.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B. 限制氟氯烃的使用
C. 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D.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答案】7. C 8. A
【解析】
【7题详解】
从图中信息可知,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辐射。材料信息表明,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地表冰雪颜色加深,使得地面反射减弱,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升高,使得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加剧,C对;棕色云团会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削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AB错;地面辐射增强后,大气获得更多热量,大气辐射可能会增加,D错。故选C。
【8题详解】
从棕色云团的成分 (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含硫化合物等)看,主要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有关。氟氯烃的使用导致臭氧的减少,与棕色云团暴发无关,B错;植树造林主要防止温室效应,与棕色云团无关,C错;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可以减弱棕色云团爆发频率及强度,但治标不治本,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方法,D错;调整能源结构,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才是从根源上减弱南亚棕色云团爆发频率及强度的方法,A对。故选A。
【点睛】冰雪下垫面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对太阳辐射的高反射率和很低的热传导性。反射太阳辐射热量,阻止陆面下大气散发热量。所以其对近地面大气有强冷却作用。变脏后吸收太阳辐射增多,会导致冰雪融化。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冷却降温到0℃以下,水汽在地面或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民间有“雪落高山,霜打洼地”之说。下图示意山谷风的形成原理。完成下面小题。
9. 华北地区“霜打洼地”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 )
A. 5∶30左右,晴朗无风 B. 11∶30左右,大风呼啸
C. 18∶00左右,浓云密布 D. 24∶00左右,雨雪交加
10. 造成“霜打洼地”的是图示气流(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该地“夜雨”较多,其直接原因该地区( )
A. 夜晚①上升气流 B. 夜晚②山风影响
C. 夜晚③谷风影响 D. 夜晚④下沉气流
【答案】9. A 10. B 11. A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霜打洼地”常出现的时间应在一天气温最低的时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一天气温最低的时候在日出前后,5:30左右最有可能。同时,晴朗无风的天气云层较薄,大气逆辐射较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地面温度降低的幅度更大,A正确。其他选项的时间气温均较日出前后高,排除BCD。故选A。
【10题详解】
右图盛行谷风,应在白天,出现“霜打洼地”的可能性不大,CD错;左图吹山风,表示夜间,夜间山坡降温快,山坡冷空气下沉至洼地聚集,应对应图中序号②。左图中序号①为山谷暖空气上升至谷地上空并向山坡上空运动,不是造成“霜打洼地”的气流,B正确,A错。故选B。
【11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③④气流出现在白天,不是该地“夜雨”较多的原因,CD错;①②所示气流位于晚上,而不是白天;夜晚,谷地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①,若上升气流含有较多水汽,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至雨,②为山风,为沿山坡下沉的气流,降水少,A正确,B错。故选A。
【点睛】山谷风的形成原理总结如下:白天为谷风,白天由于山坡受太阳照射早,坡度大,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而谷底地势低洼,受太阳照射时间晚,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此时风由谷底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夜晚为山风,晚上山坡坡度大,散热快,温度低,形成高压,而谷底地势低洼,温度高,气压低,此时风由山坡吹向山谷,为山风。
下图示意部分海区某年2月份洋流与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四地中,海水温度最低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3. 图中M、N两海域海水盐度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M<N太阳辐射 B. M>N降水量 C. M<N陆地径流 D. M>N寒暖流
【答案】12. C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图中是冬季北半球海域水温分布状况,从甲到乙是从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水温越来越低;丙位于沿海,乙位于深海,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受陆地 影响,从乙到丙水温变低;图中是冬季北半球海域水温分布状况,并根据丙和丁所处的位置,丙的水温低于丙丁之间的等温线,丁的水温高于丙丁之间的等温线,丁海域水温高于丙处,所以海水温度最低的是丙,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3题详解】
根据图中M和N的位置可知,M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河流从陆地上带来大量淡水起到稀释作用,海水盐度低,M海水盐度低于N,BD错误;M地海水盐度低与N的原因是M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河流从陆地上带来大量淡水起到稀释作用,原因是主要是受陆地径流影响,并不是受降水量影响,C正确,A错误。所以选C。
【点睛】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纬度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纬度、河流、海域轮廓、洋流等的影响。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
2023年8月24日,日本当地时间13时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右图为日本附近海域洋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关于图中的洋流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处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B. ②处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
C. ③处的表层海水温度最低
D. ④处为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渔场
15. 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主要影响是( )
A. 促进海水运动 B. 海水蒸发增加
C. 提高海水密度 D. 危害海洋生物
【答案】14. D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处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日本暖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A错误;②处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B错误;③处纬度位置较低,表层海水温度较高,C错误;④处位于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大的渔场,D正确。所以选D。
【15题详解】
日本排放核污水中含有有害成分,主要影响海洋生物,对海水运动、蒸发、密度影响不大,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点睛】北海道渔场是北太平洋渔场的中心,也是世界第一大渔场,位于北海道东南海域,浮游生物丰富,故鱼群密集。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由于海水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冷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升,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海面,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从而使海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 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
“海绵城市”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既包括河湖水系、湿地、蓄滞洪区,也包括城市配套设施,如绿地、花园、集水池、可浸透路面等。完成下面小题。
16. 下列城市中,当前最适宜大面积推广“海绵城市”的是( )
A. 乌鲁木齐 B. 北京 C. 拉萨 D. 成都
17. 下列城市建设方式符合“海绵城市”理念的是( )
A. 填湖造地 B. 硬化河道
C. 裁弯取直 D. 增加绿植
18. 某城市推广“海绵城市”后,城市内部各自然要素年内发生了相应变化,结合水循环原理,推测下列选项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蒸发量减少 B. 地下水位趋稳
C. 湖岸线变直 D. 径流流速加快
【答案】16. B 17. D 18. B
【解析】
【16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海绵城市”在降水量大的地区作用较大。乌鲁木齐深居内陆,不受夏季风影响,降水稀少,因此乌鲁木齐不是最适宜建设成“海绵城市”的,排除A。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降水相对较少,因此拉萨不是最适宜建设成“海绵城市”的,排除C。北京属温带季风气候,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二者降水季节变化大,但与杭州相比,北京年降水量少,缺水严重,因此是最适宜建设成“海绵城市”的,B符合题目要求,排除D。故选B。
【1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海绵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因此,“海绵城市”能有效调节自然环境,“填湖造地”、“硬化河道”、“裁弯取直”都会破坏自然环境,不符合“海绵城市”理念,ABC错误。“绿植”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D正确。故选D。
【18题详解】
“海绵城市”的建设,使城市内部的水循环增强,蒸发量增加,地下水位趋稳,径流流速减慢,B正确,AD错误。“海绵城市”的建设对湖岸线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B。
【点睛】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一种举措,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方式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但是根本还在于要合理规程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然后在辅之以其他低影响开发手段,多方发力,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植被与土壤类型多样。下图为我国两个不同地区自然土壤景观示意图。图中甲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平原广袤,以黑土、黑钙土为主;乙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山地丘陵,以红壤、砖红壤为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与甲地相比,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是( )
A. 森林植被稀疏 B. 降水淋溶作用强烈 C. 微生物分解慢 D. 成土母质矿物质少
20. 甲、乙两地典型植被类型及其特征分别是( )
A. 甲—常绿阔叶林——附生植物较少 B. 乙—常绿阔叶林——垂直结构复杂
C. 甲—落叶阔叶林——乔木叶片宽阔 D. 乙—落叶阔叶林——乔木多革质叶片
【答案】19. B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甲地位于东北黑龙江,乙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与甲地相比,乙地纬度地,微生物分解快,降水多,降水淋溶作用强烈,B正确,C错误。甲乙都是我国林区,森林植被差异不大,A错误。成土母质矿物质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甲地典型植被类型是落叶阔叶林,附生植物较少,是乔木,叶片宽阔,C正确,A错误;乙地典型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乔木多革质叶片,垂直结构复杂、附生植物较多的是热带雨林,BD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2)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因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3)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4)地貌: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5)时间:在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6)人类活动: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喀斯特地貌分为地上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石笋是地下喀斯特的典型地貌,洞顶的水滴落在地面,会在地面上沉积一部分碳酸钙,这些碳酸钙如竹笋一样生长,故名石笋。石笋被称为喀斯特地区的“地质钟”,像树轮一样,石笋也有自己的“年轮”。图为石笋年纹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中的石笋年纹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②①
22. 峰丛为典型的地上喀斯特地貌,峰丛进一步溶蚀发育,可能逐步形成( )
A. 洼地—溶沟—峰林 B. 溶沟—峰林—残丘
C. 峰林—孤峰—残丘 D. 洼地—孤峰—残丘
23. 若图为沉积岩地层示意图,则最合理的是( )
A. 地层①比地层②③④先形成 B. ②距今0.55亿年,为中生代地层
C. 地层④中的生物化石最古老 D. 图示地层之间时代一定是连续的
【答案】21. D 22. C 23. C
【解析】
【21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石笋是由地面向上发育,越下面的石笋年纹层越老,故形成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故选D。
【22题详解】
峰丛进一步受雨水和地表径流沿垂直裂隙向下侵蚀基部,其将逐步形成峰林,再风化侵蚀、重力崩塌等作用下发育成孤峰和残丘,故选C。
【23题详解】
沉积岩地层一般先沉积的在下,地层越老,其中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地层①在最上面,比地层②③④后形成,A错误。地层④在最下面最先形成,里面的生物化石最古老,C正确。距今0.55亿年,为新生代,B错误。受外力侵蚀、内力作用等影响,地层与地层之间的时代并不一定是连续的,D错误。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又名岩溶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在观察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的地形后,将这一奇特的地表形态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埃及白沙漠除了有雪白色的沙子外,还有众多高耸的白垩岩(石灰岩的一种)层屹立其中,仿佛巨大的蘑菇群,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地质奇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Failed to download image : https://qbm-images.oss-cn-hangzhou./QBM/editorImg/2023/2/21/abb9cb0b-4dcd-4df5-863f-0bef444dfafcnull]
24. 图中蘑菇状白垩岩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力沉积 C. 风力侵蚀 D. 风力搬运
25. 图中地貌常见于我国( )
A. 东北平原 B. 青藏高原 C. 四川盆地 D. 准噶尔盆地
【答案】24. C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可以看出图中蘑菇状白垩岩是风沙地貌当中的风蚀蘑菇,是由于风力侵蚀而形成的,所以图中蘑菇状白垩岩形成的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5题详解】
风蚀地貌主要出现在我国气候干旱,风力强劲的西北地区,准噶尔盆地属于西北地区,D正确。而东北平原,四川盆地,气候较湿润,风蚀作用较小,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风力较小,风蚀并不强劲,所以不容易出现风蚀地貌,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
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地貌成因模拟实验设备示意图。实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斜坡上铺一层较厚的土壤(颗粒粗细不一),打开水管,使水流呈线状,待甲处模拟的地貌较为明显后,关闭水管。第二步:甲处晾干后,打开电吹风并控制风速,待部分堆积物被吹离甲处后,关闭电吹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第一步实验在甲处模拟了( )
A. 三角洲 B. 河漫滩 C. 洪积扇 D. V形谷
27. 第一步实验中,甲处模拟的地貌( )
A. 顺水流方向,沉积物由粗变细 B. 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C. 水流湍急,坡度较大 D. 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28. 第二步实验中,甲处模拟的地貌( )
A. 经风力磨蚀作用形成 B. 形成过程与曲流地貌相似
C. 经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D. 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答案】26. C 27. A 28. D
【解析】
【26题详解】
从材料可知:第一步实验在斜坡上铺一层较厚的土壤(颗粒粗细不一),打开水管,使水流呈线状,而甲处模拟出山口,地形平坦,在甲处流速减慢,流水堆积形成洪积扇,C正确。三角洲应在河口地区,A错误;河漫滩应在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的区域,B错误;V形谷应在上中游地区流水侵蚀而成,D错误。故选C。
【27题详解】
从材料可知:第一步实验在斜坡上铺一层较厚的土壤(颗粒粗细不一),在出山口形成洪积扇,分选性较好。在甲处,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流水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先沉积大的,再沉积小的,A正确;出山口地势低平,但没有河网密布,B错误;山口处没有山高谷深,坡度大,而且甲处地形较为平坦,C错误;在洪积扇附近,土层深厚,土壤肥沃,D错误。故选A。
【28题详解】
第二步实验甲处模拟的是风成地貌,用电吹风吹堆积物,表示吹蚀作用,A错误;曲流地貌是流水侵蚀地貌,而不是风蚀地貌,B错误;甲处模拟的是风蚀地貌,而不是风力沉积地貌,C错误;风成地貌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风力强劲,D正确。故选D。
【点睛】流水地貌:1、受重力作用影响:河流上游多为V形谷。2、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就北半球而言,顺流而下,右岸受侵蚀严重,左岸则以沉积为主,所以北半球的河流左岸陆地平坦,河床剖面也相应较平缓;河流右岸陆地较陡,河床剖面也相应较陡。南半球则相反。3、惯性作用影响:由于河道弯曲,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无论南、北半球,河水总是冲刷凹岸(水面凸向陆地处),泥沙沉积在凸岸(陆地凸向水面处)。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下图为成都市民收到的手机地震预警信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中22秒为倒计时时间,不同地区收到该信息时所显示的倒计时时间不同,若时间越短,通常说明( )
A. 当地距离震中越近 B. 当地地震灾害频发
C. 本次地震震级越大 D. 地震波的速度越快
30. 预警信息中还给出了必要的避震措施,最可能出现在其中的是( )
A. 请远离悬挂物,不乘电梯 B. 请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撤离
C. 请向地势较高的地方逃生 D. 请立刻前往应急避难场所
【答案】29. A 30. A
【解析】
【分析】
【2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图中22秒为地震横波即将到达的倒计时时间,收到该信息时,所显示的倒计时时间越短,说明当地距离震中越近,A正确;地震到达倒计时短,不能说明发生地震频次的多少,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图示中显示该次地震震级为6.6级,BC错误;地震波速度与传播介质有关,倒计时并不能说明地震波的速度变化,D错误。故选A。
【30题详解】
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是逃生,远离悬挂物,不乘坐电梯,是安全撤离的避震措施,A正确;一般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撤离,不是地震,B错误;一般发生洪灾时向地势较高的地方逃生,C错误;发生地震时第一时间是撤离到空旷安全的地方,而不是应急避难场所,D错误。故选A。
【点睛】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31. 下图示意北半球人口分布。读图,完成下题。
北半球的人口稠密区大多分布在( )
A. 中低纬内陆地区 B. 中低纬沿海地区 C. 中高纬内陆地区 D. 中高纬沿海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可知,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都位于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气候适宜,交通便利,B正确;中低纬度内陆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宜人类居住,交通不,人口稀疏,A错误;中高纬度内陆地区、中高纬度沿海地区,终年严寒,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稀疏,CD错误。故选B。
在乡村,各类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并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左图为云南某乡村鸟瞰图,右图为该乡村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 该村土地利用中占比最大的是( )
A. 居住用地 B. 绿化用地 C. 生产用地 D. 生态用地
33. 为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的空间结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 )
A. 摒弃传统农业,发展乡村旅游 B. 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
C. 禁止乡村开发,保护生态环境 D. 引进各类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答案】32. C 33. B
【解析】
【32题详解】
读该乡村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可知,耕地占45%、林地占31%、蔬菜及果园8%、养殖用地6%,故该村土地利用中占比最大的是生产用地,包括直接和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C正确;居住用地、绿化用地、生态用地占比较少,ABD错误。故选C。
【3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通过规模化、产业化提升传统农业价值,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同时还要逐步完善公共服务系统。B正确,AC错误。引进各类企业,可能会导致污染,应要有选择性的去引进,D错误。故选B。
【点睛】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居民点、道路、各种农业用地组成。乡村土地利用以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生产用地及住宅用地为主,功能分区也较简单。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沿南北纵轴对称布局,由四面房屋围合形成相对封闭独立的院落,以明清、民国时期北京城区最为典型。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有一座没有围墙的四合院。图示意北京四合院的院落布局和奥林匹克公园四合院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34. 四合院“北面窗小、墙体厚”的特点反映了当地( )
A. 夏季炎热,多洪涝 B. 河网密布
C. 冬季寒冷,多北风 D. 地势低平
35.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四合院。此现象蕴含的地域文化是( )
A. 由封闭保守到开放包容 B. 由中规中矩到天人合一
C. 由平等自由到等级森严 D. 由传统守旧到传承创新
【答案】34. C 35. A
【解析】
【34题详解】
墙体厚和窗小一般主要用于房屋的保温和挡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四合院是华北地区的一种组合建筑,结合我国区域地理知识可知,华北地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春季节寒冷且多大风,故在设计建筑时将北面墙体加厚,窗户面积减小,用于阻挡南下的冷空气,A错误,C正确;华北地区河流分布较少,且地势平坦,但其与窗小、墙体厚的设计关系较小,BD错误。故选C。
【35题详解】
四合院结构由有围墙变为没有围墙,体现了由封闭保守走向开放包容,A正确;建筑仍然中规中矩,B错误;由等级森严趋向自由开放,传承了传统文化,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域文化是历史时期遗存下来的至今仍然发挥作用的历史遗迹和人文遗迹,主要有:服饰、饮食、民居、制度、习俗等。
二、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
3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节能建筑的推广,为城乡建设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节能建筑指冬暖夏凉、节省能源、隔音降噪的建筑。
材料二 图1为L市某节能房屋示意图。该房屋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降低了调节室温所消耗的能源。甲、乙、丙、丁均为可以控制开或关的通风口。
材料三 图2为L市气候统计图。
(1)L市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冬季的白天,为降低室内制暖能耗,关闭了甲、丙两通风口。请在图3的虚线上画出箭头,以表示房屋中的气流方向___________。
(2)节能房屋中,鹅卵石比热容较___________(大/小),吸收太阳辐射升温___________(快/慢);双层玻璃可以有效隔绝内外热量交换,起到了___________作用:它还可以___________。
(3)夏季白天,为更好地降低室内制冷能耗,甲、乙、丙、丁四个通风口应关闭哪一个?___________
【答案】36. ①. 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 ②.
37. ①. 小 ②. 快 ③. 保温 ④. 隔绝噪音
38. 乙关闭
【解析】
【分析】本题以节能建筑与L市气候统计图为背景材料,涉及气候类型及其特征以及热力环流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小问1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L市最冷月的温度在0以下,年降水量不足400mm,降水较少,因此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该气候特征为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冬季的白天,鹅卵石受热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至丙,丙流到乙地;甲处空气流至丁,补充鹅卵石上方流失的空气,空气上升再流至丙,形成热力环流画图如下:
【小问2详解】
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空气层升温快,采暖效果好;目前的双层玻璃一般都是中空玻璃,中空玻璃有很好的保温隔热的作用。在节能房中安装中空玻璃,双层玻璃中存在一个空气层, 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双层玻璃进入阳台,但转换成的地面长波辐射不能透过玻璃,可以很好地起到保温作用,实现节能的目的,同时能够减轻噪声污染。
【小问3详解】
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鹅卵石比热容较小,夏季鹅卵石受热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至丙,丙打开,乙关闭,热空气流出室外;甲、丁打开,甲处空气流至丁,补充鹅卵石上方流失的空气,空气上升再流至丙,形成热力环流,可以节省能耗。
【点睛】(1)本道题考查该地气候类型,(2)(3)
37. 下图是“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例应该表示城市中的____功能区。
(2)M、P、Q中____处是高级住宅区。请说明理由____。
(3)拟在乙处规划建设石油化工城,请说明理由。
卫星城是位于大城市周围区域的小城市,通常把中心市区称作母城,外围的卫星城称作子城,具有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纳母城的扩散企业,分担母城的某些功能等作用。
(4)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
【答案】(1)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
(2) ①. Q ②. Q点位于河流上游,水源洁净;靠近文化教育区;靠近旅游观光带,环境优美;远离重工业区,污染少;离中心商务区近,方便购物(而M区靠近重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且靠近飞机场,噪声污染严重;P区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区,易受污染,且靠近火车站,比较吵杂,不符合形成高级住宅区的选址。)
(3)位于河流下游;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垂直的郊外)(水陆)交通便利。
(4)分散城市人口,分担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特大城市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城市功能去的判读、功能区的区位选址、卫星城的作用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问1详解】
图例 位于城市中心部位,应该表示城市中的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功能区。
【小问2详解】
由图中图例可知,Q点位于河流上游,水源洁净;靠近图中文化教育区,环境污染小;靠近旅游观光带,环境优美,环境质量好;远离重工业区,污染少,空气清新;离中心商务区近,方便购物;而M区靠近重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空气质量差,且靠近飞机场,噪声污染严重;P区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区,易受大气污染,且靠近火车站,比较吵杂,不符合形成高级住宅区的选址。所以Q处是高级住宅区。
【小问3详解】
石油化工污染水源,乙处位于河流下游,对水源污染小;石油化工污染大气,乙处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垂直的郊外,对城市的大气污染比较小;靠近河流、公路、铁路,水陆交通便利。
【小问4详解】
甲乙两城市相当是图中中心城市的卫星城,分散中心城市人口,分担中心城市各种职能;缓解中心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中心城市环境;促进中心城市合理化发展。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自要求,请将答案填涂到答题卡相应区城)
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颗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世人对①星球进行生命探测时首先查找液态的水存在迹象,其原因是( )
①存在液态水,说明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才能形成云雨现象
③液态水可以形成多样的地表形态④生命起源于海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若地球在②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
A. 变为寒冷的“冰球” B. 变为火热的“火球”
C. 大气层将会消失 D. 公转方向将发生变化
“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景观的代表,桂林“山水”的形成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下图示为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对桂林“山水”形成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①②③④序号分别代表( )
A. 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B.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C. 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4. 关于①②③④四个圈层说法不正确是( )
A. ①圈中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 ①②③各圈层分界线明显
C. ③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 各圈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2022年5月6日,科考人员完成了珠峰地区大气垂直探空实验,探空气球最高飞升至距离珠峰大本营地面39.1km处。下左图为科考人员释放探空气球,下右图为四条气温垂直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右图中,能正确反映当日该地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气球在上升过程中( )
A. 气球不断膨胀变大 B. 测定的气压越来越大
C. 测定的紫外线变弱 D. 测定的水汽含量增多
研究发现,近年来南亚地区棕色云团的季节性爆发加剧了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含硫化合物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下图分别为南亚地区1月份棕色云团分布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棕色云团加剧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消融,与其成因密切相关的是( )
A. ①增强 B. ②减弱 C. ③增强 D. ④减弱
8. 为减弱南亚棕色云团爆发频率及强度,从根源上应该( )
A.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B. 限制氟氯烃的使用
C. 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D.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冷却降温到0℃以下,水汽在地面或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民间有“雪落高山,霜打洼地”之说。下图示意山谷风的形成原理。完成下面小题。
9. 华北地区“霜打洼地”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 )
A. 5∶30左右,晴朗无风 B. 11∶30左右,大风呼啸
C. 18∶00左右,浓云密布 D. 24∶00左右,雨雪交加
10. 造成“霜打洼地”的是图示气流(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该地“夜雨”较多,其直接原因是该地区( )
A. 夜晚①上升气流 B. 夜晚②山风影响
C. 夜晚③谷风影响 D. 夜晚④下沉气流
下图示意部分海区某年2月份洋流与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四地中,海水温度最低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3. 图中M、N两海域海水盐度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M<N太阳辐射 B. M>N降水量 C. M<N陆地径流 D. M>N寒暖流
2023年8月24日,日本当地时间13时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右图为日本附近海域洋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关于图中的洋流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处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B. ②处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
C. ③处的表层海水温度最低
D. ④处为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渔场
15. 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主要影响是( )
A. 促进海水运动 B. 海水蒸发增加
C. 提高海水密度 D. 危害海洋生物
“海绵城市”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既包括河湖水系、湿地、蓄滞洪区,也包括城市配套设施,如绿地、花园、集水池、可浸透路面等。完成下面小题。
16. 下列城市中,当前最适宜大面积推广“海绵城市”的是( )
A 乌鲁木齐 B. 北京 C. 拉萨 D. 成都
17. 下列城市建设方式符合“海绵城市”理念的是( )
A. 填湖造地 B. 硬化河道
C 裁弯取直 D. 增加绿植
18. 某城市推广“海绵城市”后,城市内部各自然要素年内发生了相应变化,结合水循环原理,推测下列选项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蒸发量减少 B. 地下水位趋稳
C. 湖岸线变直 D. 径流流速加快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植被与土壤类型多样。下图为我国两个不同地区自然土壤景观示意图。图中甲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平原广袤,以黑土、黑钙土为主;乙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山地丘陵,以红壤、砖红壤为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与甲地相比,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是( )
A. 森林植被稀疏 B. 降水淋溶作用强烈 C. 微生物分解慢 D. 成土母质矿物质少
20. 甲、乙两地典型植被类型及其特征分别是( )
A. 甲—常绿阔叶林——附生植物较少 B. 乙—常绿阔叶林——垂直结构复杂
C. 甲—落叶阔叶林——乔木叶片宽阔 D. 乙—落叶阔叶林——乔木多革质叶片
喀斯特地貌分为地上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石笋是地下喀斯特的典型地貌,洞顶的水滴落在地面,会在地面上沉积一部分碳酸钙,这些碳酸钙如竹笋一样生长,故名石笋。石笋被称为喀斯特地区的“地质钟”,像树轮一样,石笋也有自己的“年轮”。图为石笋年纹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中的石笋年纹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②①
22. 峰丛为典型的地上喀斯特地貌,峰丛进一步溶蚀发育,可能逐步形成( )
A. 洼地—溶沟—峰林 B. 溶沟—峰林—残丘
C. 峰林—孤峰—残丘 D. 洼地—孤峰—残丘
23. 若图为沉积岩地层示意图,则最合理的是( )
A. 地层①比地层②③④先形成 B. ②距今0.55亿年,为中生代地层
C. 地层④中的生物化石最古老 D. 图示地层之间时代一定是连续的
埃及白沙漠除了有雪白色的沙子外,还有众多高耸的白垩岩(石灰岩的一种)层屹立其中,仿佛巨大的蘑菇群,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地质奇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Failed to download image : https://qbm-images.oss-cn-hangzhou./QBM/editorImg/2023/2/21/abb9cb0b-4dcd-4df5-863f-0bef444dfafcnull]
24. 图中蘑菇状白垩岩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力沉积 C. 风力侵蚀 D. 风力搬运
25. 图中地貌常见于我国( )
A. 东北平原 B. 青藏高原 C. 四川盆地 D. 准噶尔盆地
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地貌成因模拟实验设备示意图。实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斜坡上铺一层较厚的土壤(颗粒粗细不一),打开水管,使水流呈线状,待甲处模拟的地貌较为明显后,关闭水管。第二步:甲处晾干后,打开电吹风并控制风速,待部分堆积物被吹离甲处后,关闭电吹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第一步实验在甲处模拟了( )
A. 三角洲 B. 河漫滩 C. 洪积扇 D. V形谷
27. 第一步实验中,甲处模拟的地貌( )
A. 顺水流方向,沉积物由粗变细 B. 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C. 水流湍急,坡度较大 D. 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28. 第二步实验中,甲处模拟的地貌( )
A. 经风力磨蚀作用形成 B. 形成过程与曲流地貌相似
C. 经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D. 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下图为成都市民收到的手机地震预警信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中22秒为倒计时时间,不同地区收到该信息时所显示的倒计时时间不同,若时间越短,通常说明( )
A. 当地距离震中越近 B. 当地地震灾害频发
C. 本次地震震级越大 D. 地震波的速度越快
30. 预警信息中还给出了必要的避震措施,最可能出现在其中的是( )
A. 请远离悬挂物,不乘电梯 B. 请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撤离
C. 请向地势较高的地方逃生 D. 请立刻前往应急避难场所
31. 下图示意北半球人口分布。读图,完成下题。
北半球的人口稠密区大多分布在( )
A. 中低纬内陆地区 B. 中低纬沿海地区 C. 中高纬内陆地区 D. 中高纬沿海地区
在乡村,各类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并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左图为云南某乡村鸟瞰图,右图为该乡村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 该村土地利用中占比最大的是( )
A. 居住用地 B. 绿化用地 C. 生产用地 D. 生态用地
33. 为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结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 )
A. 摒弃传统农业,发展乡村旅游 B. 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
C. 禁止乡村开发,保护生态环境 D. 引进各类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沿南北纵轴对称布局,由四面房屋围合形成相对封闭独立的院落,以明清、民国时期北京城区最为典型。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有一座没有围墙的四合院。图示意北京四合院的院落布局和奥林匹克公园四合院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34. 四合院“北面窗小、墙体厚”的特点反映了当地( )
A. 夏季炎热,多洪涝 B. 河网密布
C. 冬季寒冷,多北风 D. 地势低平
35.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四合院。此现象蕴含的地域文化是( )
A. 由封闭保守到开放包容 B. 由中规中矩到天人合一
C. 由平等自由到等级森严 D. 由传统守旧到传承创新
二、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
3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节能建筑的推广,为城乡建设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节能建筑指冬暖夏凉、节省能源、隔音降噪的建筑。
材料二 图1为L市某节能房屋示意图。该房屋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降低了调节室温所消耗的能源。甲、乙、丙、丁均为可以控制开或关的通风口。
材料三 图2为L市气候统计图。
(1)L市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冬季的白天,为降低室内制暖能耗,关闭了甲、丙两通风口。请在图3的虚线上画出箭头,以表示房屋中的气流方向___________。
(2)节能房屋中,鹅卵石比热容较___________(大/小),吸收太阳辐射升温___________(快/慢);双层玻璃可以有效隔绝内外热量交换,起到了___________作用:它还可以___________。
(3)夏季的白天,为更好地降低室内制冷能耗,甲、乙、丙、丁四个通风口应关闭哪一个?___________
37. 下图是“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例应该表示城市中的____功能区。
(2)M、P、Q中____处是高级住宅区。请说明理由____。
(3)拟在乙处规划建设石油化工城,请说明理由。
卫星城是位于大城市周围区域的小城市,通常把中心市区称作母城,外围的卫星城称作子城,具有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纳母城的扩散企业,分担母城的某些功能等作用。
(4)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