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17 10:1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文字、建筑、服饰、铸刀技术......日本文化为何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阿倍仲麻吕
原名:阿倍仲麻吕(698年—770年)
汉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
国籍:日本
民族:和族
来唐时间:717年
好友:李白、王维
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 公元770年正月,阿倍仲麻吕在长安辞世,并埋葬于长安,时年72岁。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交流的使团。
高层
遣唐人员
◎日本遣唐人员构成示意图
中层
下层
大使、副使等
水手、工匠等
短期:请益生、还学僧
长期:留学生、留学僧
阿倍仲麻吕
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
为什么日本要派遣唐使到中国?
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并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たいかのかいしん)
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影响:“遣唐使”回到日本后,把中国的先进技术传回日本,
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平安京平面图
长安城平面图
唐朝三省六部制
日本中央官制
日本和同开珎( bǎo )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文字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中国文字
建筑
制度
经济
文字
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服装
节日
和服受唐影响,打破原来单一色调,色泽艳丽。
七夕在唐朝时期传到日本,后随着时代发展,形成独特的日本七夕节。
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
1
2
3
4
5
6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
因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
因弟子好心阻拦,未果。
遭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754年,66岁的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
鉴真
(687-763)
鉴真身上具有什么精神?
坚持不懈、百折不挠
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日本后,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新罗派遣_______和大批_________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仿唐制建立了_____________,采用_________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________、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使节
留学生
政治制度
科举制
医学
新罗的人参、牛黄等药材大量输入唐朝,新罗商人则从唐朝贩回丝绸、瓷器、茶叶、图书等。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二、唐与新罗
秋夜雨中
(唐)崔致远
秋风惟苦吟,
世路少知音。
窗外三更雨,
灯前万里心。
唐与新罗
新罗人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岁时考中进士。
在唐为官8年多,884年以唐使身份归国,被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百世之师”的称誉。
新罗汉字书法
新罗唐风建筑
唐与新罗
为什么要去取经?
玄奘祖上世代为官,其兄长是一位很有名的僧人。他自幼聪明,爱好佛学,11岁时便能诵读佛经,12岁时 在洛阳出家。 此后遍访名师,刻苦钻研佛教理论。因为他精通佛学中的《经》《律》《论》三藏,故尊称他为 “三藏法师”。
随着佛教在中土传播,由于对原始佛典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学说。为了进一步了解佛学原著,贞观年间,玄奘决定亲自去西行取经,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探求佛理。
玄奘西行
玄奘从长安起步,杂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关独自西行。在苍茫的戈壁沙漠上行走,没有路标,光有从前走过的马匹、骆驼留下的粪便,或是一堆堆的尸骨。沙漠里不仅没有水,喉咙还渴得发痛,连眼皮也睁不开,甚至浑身焦躁难以忍受。困难不断,但是并未阻挡玄奘前进的步伐。到了今新疆哈密县,当地王苦苦相留,可是玄奘决意西行。就派了几个人送玄奘到印度。后来几个护送被冻死在山上。但玄奘没有失去信心,历经险阻最终到达印度。
玄奘西游归来图
虔诚的信仰
坚定的意志
虔诚的信仰
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回到长安后,在大慈恩寺担任住持主持译经工作,唐太宗还专门为他修建了大雁塔保存佛经。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合计1300多万字。
玄奘西行
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玄奘西行的故事,经过后人的文学创作,成为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故事原型。
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项目 人物 在位皇帝 方向 国家 目的 贡献
不同点 鉴真
玄奘
相同点 西

日本
唐太宗
唐玄宗
传播佛法
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学习
佛法
天竺
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精神相同: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坚定信念、
勇往直前的精神永流传。
2、意义相同:都是大唐对外交往的友好使者,
都体现了唐朝对外开放、双向交流的特点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唐墓中的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和东罗马金币
合作探究: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高度发展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
◆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对国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 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仰慕。
◆ 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
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进步。
◆ 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
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
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小结
唐朝中外
文化交流
日本
新罗:在许多层面相互借鉴
天竺:玄奘西行,吸取外来文化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双向交流
课后巩固
1.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日本国家馆中展示了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驶入上海的十六铺码头与唐朝交好的情形。这一情形再现的是( )
A.日本遣唐使来唐学习 B.新罗商人在上海经商
C.鉴真东渡日本传佛法 D.玄奘西行天竺求真经
2.以下是出土于唐朝墓葬的部分文物,这些文物可以证实唐朝( )
A.疆域辽阔 B.文化昌盛 C.对外交流广泛 D.对外侵略频繁
大食人俑 东罗马金币 非洲黑人俑
A
C
3.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
A.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D
4.盛唐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阊阖chāng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  )
A.政治制度 B.经济状况
C.对外关系 D.社会风气
C
5.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