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卷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海洋爬行类动物是指可以在海洋中生存的爬行动物。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陈列的乌沙安顺龙化石发现于贵州安顺地区,这是约2.4亿年前生活在三叠纪的海洋爬行类动物的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乌沙安顺龙类动物,繁盛于( )
A. 鱼形动物时代
B. 两栖动物时代
C. 爬行动物时代
D. 哺乳动物时代
2. 安顺地区发现大量乌沙安顺龙化石,推测2.4亿年前此处曾为( )
A. 热带地区
B. 森林地带
C. 高原地带
D. 海洋环境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乌沙安顺龙类动物化石,是约2.4亿年前生活在三叠纪的海洋爬行类动物的化石。爬行动物时代是在三叠纪,所以乌沙安顺龙类动物,繁盛于爬行动物时代,C正确;鱼形动物时代和两栖动物时代都是晚古生代,AB错误;哺乳动物时代是新生代,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根据材料,乌沙安顺龙类动物化石,是约2.4亿年前生活在三叠纪的海洋爬行类动物的化石。所以可推测2.4亿年前此处曾是海洋环境,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距今25--4.38亿年前,为包括元古代的震旦代和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时期。藻类是元古代海洋中的主要生物。距今4.38--3.55亿年间,为志留纪、泥盆纪时期,生物发展史上有两大变革,其一是生物开始离开海洋,向陆地发展。其二是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距今3.55--2.5亿年的石炭纪、二迭纪时期,陆生生物飞跃发展。距今2.5--0.65亿年前为中生代,分为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中生代生物界最大的特点是继续向适应陆生生活演化,裸子植物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更能适应陆生生活,形成茂密的森林。动物界中爬行动物也迅速发展,演化出种类繁多的恐龙,成为动物界霸主。中生代末期,生物界又一次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极度繁荣的恐龙突然绝灭;海域里很多无脊椎动物如海蕾、海林檎、菊石、箭石等遭淘汰。从0.65亿年前到今天为新生代,进入新生代,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成为植物界的新霸主。哺乳动物爆炸性大发展,成了陆上霸主。
杨树适应性强,枝叶繁茂,绿化中应用较为广泛。每年四五月份,杨树新叶吐露前后,产生的杨絮也会在各地如约而至,让人不堪其扰。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三日飘絮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杨树所属的植被类型为( )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 温带落叶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4. 导致该地区进入“飘絮季”时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光照 B. 热量 C. 水分 D. 昼夜温差
【答案】3. C 4. B
【解析】
【3题详解】
杨树适应性强,图示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杨树所属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符合题意;我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排除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我国没有这种气候分布,排除B;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地区,图示区域主要为暖温带,排除D。故选C。
【4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产生杨絮时间出现在杨树新叶吐露前后,决定杨树新叶吐露时间的主要因素是热量。一般来说,纬度越低的地方,热量条件越好,杨树新叶吐露越早,进入“飘絮季”时间也越早,因此导致该地区进入“飘絮季”时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光照、水分和昼夜温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纬度和季节)、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下垫面的性质〈包括反射率、热容量和海陆因素、地形和地势、洋流和人文因素(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地面性质)。
下图为某时刻世界局部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此时风速最大的地区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 此时在北京放飞的探空气球将飘向( )
A. 西南方 B. 东南方
C. 正西方 D. 正东方
【答案】5. C 6. B
【解析】
【5题详解】
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分布越密集,风速越大。读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中,丙处等压线最密集,因此丙处此时风速最大,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6题详解】
此时北京的西北侧气压较高,东南侧气压较低,在图中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垂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大致吹西北风,因此放飞的探空球将飘向东南方,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读:(1)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阅读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气压高低,并按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2)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3)定偏转角度——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的气流,若是近地面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30°~45°);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下图为太平洋海域某月海水平均温度(单位:℃)随经度和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该海域海水温度的分布特点是( )
A. 自表层向深层递增 B. 50~200米变幅较大
C. 表层水温西低东高 D. 自西向东呈递增趋势
8. 形成图示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分布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人类活动 B. 经度 C. 地表径流 D. 太阳辐射
【答案】7. B 8. D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海域海水温度的分布特点是,自表层向深层递减,A错误;50~200米处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变幅较大,B正确;表层水温西高东低,C错误;表层水温自西向东呈先增再减的趋势,300米以下东西水温接近一致,变化不大,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图示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分布特点是由表层到下层递减,表层高,底层水温低。主要影响因素是表层受太阳辐射影响,获得太阳辐射量多,水温高,深层阳光透入少,获得太阳辐射量少,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D正确;人类活动与海水温度变化无关,A错误;地表径流对图示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影响不大,C错误;各经度分布区海水温度垂直变化都是由表层到底层递减,不是经度因素,B错误。故选D。
【点睛】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到1000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递减,1000米以下,水温下降变慢。其原因主要是海洋表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大,在海洋深处受太阳辐射和表层热量的传导、对流影响较小。
丹娘沙丘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大峡谷,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河流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下左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下右图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
A. 风力堆积 B. 河流堆积 C. 冰川堆积 D. 海浪堆积
10. 该沙丘的沙源直接来自( )
A. 附近山脉 B. 青藏高原疏松的土壤
C. 江心沙洲 D. 塔克拉玛干沙漠
11.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 B.
C. D.
【答案】9 A 10. C 11. C
【解析】
【9题详解】
材料信息显示,该地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携带沙洲和河漫游上的沙粒,受江边地形相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A正确;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不是河流或者冰川堆积形成,BC错误;此地距海较远,没有海浪作用,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材料信息显示,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因为该地降水集中在6-9月份,可知该地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水位较低,河滩和沙洲便裸露出来,成为沙丘的沙源,C正确;附近山脉少沙源,青藏高原土壤不疏松,AB错误;塔克拉玛干沙漠距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较远,且受重重山脉阻挡,不会成为该地的沙源,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受风力作用影响,沙丘由河漫滩向河流北岸山麓移动,即由低向高处移动,BD错误;沙丘迎风坡一侧坡度较缓,背风坡一侧坡度较陡,A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风沙活动形成的原因可从物质、动力、环境(气候、植被)等角度进行分析。沙源丰富,风沙活动的物质来源丰富;风力大,多风沙活动;气候干燥,多风沙活动;植被覆盖率低,易产生风沙活动。
下图示意“我国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游某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植被类型之间对应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该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随土壤深度增加( )
A. 先增后减 B. 总体递增 C. 保持稳定 D. 总体减少
13. 影响高草植被与低草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生物量 D. 成土母质
【答案】12. D 13. C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读表可知,高草植被条件下深度为0-10厘米、10-20厘米、20-40厘米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4.80克/千克、11.93克/千克、8.25克/千克,低草植被条件下土壤深度为0-10厘米、10-20厘米、20-40厘米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0.35克/千克、8.23克/千克、6.44克千克,由此可知,该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随深度增加总体减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表中信息表明,在同一深度条件下,高草植被条件下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材料信息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质多少有关,也与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质损失有关。与低草植被相比,高草植被植株高,生物量生产量大,补充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质多,因此高草植被条件下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因此生物量是影响两类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C正确;表中两种植被均位于我国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游某地,气候,地形,成土母质等条件相似,这些条件既不影响有机质补充,而且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差异不大,因此不是影响两类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ABD。故选C。
【点睛】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土壤中的碳包括无机碳与有机碳。土壤有机碳是指土壤中各种正价态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是土壤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而且对地球碳循环有巨大的影响,既是温室气体“源”,也是其重要的“汇”。
2016年7月,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群山深处的大窝凼(25.6°N,106.8°E)建成。大窝凼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下图是大窝凼工程建成前后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大窝凼属于( )
A. 喀斯特残丘 B. 河流冲积平原
C. 喀斯特洼地 D. 河口三角洲
15. 在大窝凼建设该工程的优势是( )
①群山环抱有利于设备隐蔽②坑穴地貌有利于减少工程量
③裂隙和地下河有利于排水④交通便捷有利于物资运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4 C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从景观图上可判断出大窝凼为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从材料中的“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及“贵州"可判断出该地处于喀斯特地貌区,C正确;该地为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不是残丘,A错误;该地属于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受到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地貌,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大窝凼处于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地貌,利于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的安装,减少工程量,②正确;由于该地“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便于在雨季将地表水及时排出,③正确;该工程对世界公开,没有必要对设备进行隐蔽,①错误;该地位于群山深处,对外交通不便,④错误。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和竖井,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等;地下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绿地对气温产生的影响,专家称为“绿岛效应”。“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下降0.5℃以上。云山叠翠,珠水流光,广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建成了最美城市中央湿地。目前,广州基本形成“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四季花城”的城市景观。下图示意城市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异。
(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城市市区比郊区气温高的原因。
(2)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说明城郊之间大气运动特点,它和海陆风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3)广州夏季漫长,指出并阐释广州市绿地建设对缓解大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答案】(1)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递的热量多;城市中心区人口、产业密集,车流量大,排放的废热多,使城市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2)城市市区与郊区的温度差异,导致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形成热力环流。海陆风风向存在着昼夜差异,而城市风的风向不存在这种差异,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风总是从郊区吹向城市。
(3)绿化可以调节(降低)夏季气温。炎热的夏季,绿地树木和草坪庞大的叶面积可以遮阳,减少太阳对地面的直接辐射,进而降低气温。树木通过叶片蒸发水分,吸收周围的热量,使气温降低,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
【分析】该大题通过“绿岛效应”和“热岛效应”的相关图文资料,设置三个问题,涉及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小问1详解】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城市建筑物密度大,沥青和水泥等硬化地面多,与郊区大面积绿地及水面相比,吸收和储存了更多的太阳辐射,导致热量吸收多;绿地少,吸收的二氧化碳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气温升高;再加上城市中心区人口、产业密集,各种交通工具密集,排放的人为热量多,进一步使城市中心区气温高于郊区。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城市中心区的气温高于周围郊区,导致城区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形成热力环流。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白天陆地增温快,气温高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而城市风热力环流的风向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是由郊区吹向市区。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城市绿地可以遮挡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使绿地附近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从而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较低;另外,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和水分蒸发,吸收周围的热量,使气温降低,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上约97%的水储存在海洋中,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图示意大西洋部分海域洋流分布。
(1)分析⑤处海域海水盐度较高的原因。
(2)春季船舶航行到④处海域可能会遇到冰山,简述其原因。
(3)指出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最可能形成渔场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周边少大河注入,海域较封闭,盐度较高。
(2)春季北极地区气温逐渐回升,格陵兰岛的冰山崩解,掉入海水中的浮冰顺着南下的寒流漂移到④附近,可与运行到此处的船舶相遇。
(3)② 理由:附近海域有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渔业资源丰富。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大西洋部分海域洋流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水盐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地中海是陆间海,被欧亚非三大洲所包围,海域较封闭。位于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较少,蒸发旺盛,且周边少大河注入,所以盐度较高。
小问2详解】
读图并结合题干可知,春季时气温逐渐回升,北极地区格陵兰岛的冰山崩解融化,掉入海水中,这些浮冰顺着南下的东格陵兰寒流漂移到④附近,使得船只在此处遇到冰山。
【小问3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处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的海区,寒暖流交汇使得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生长提供丰富的饵料。同时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型渔场。
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7月前后,江西省受连日暴雨影响,鄱阳湖水位不断上涨。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近10年最大,7月8日,鄱阳湖的面积已达到4942.6平方千米,暂时成为我国第一大湖。下图为鄱阳湖水系分布图。
(1)2020年入汛以来,鄱阳湖水位持续上涨,造成洪水危害,请说出鄱阳湖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
(2)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赣江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对当地径流的影响。
(3)简述遥感技术在洪灾监测方面具有的优势。
【答案】18. 降水量大,降水时间长;入湖河流多,集水范围广;长江干流水位高,顶托作用明显;地势低平,排水通道狭窄。
19. 赣江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导致涵养水源能力降低,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大。
20. 探测范围广,获取洪灾信息快,不受地面条件限制。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鄱阳湖水系分布图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洪涝灾害的原因、水循环、地理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2020年7月前后,江西省受连日暴雨影响,说明降水量大,降水时间长;从水系分布图可以看出,有多条河流汇入鄱阳湖,集水范围几乎覆盖整个江西省,集水范围广;此时处于夏季,长江正处于汛期,河流水位高,湖泊入江处受干流的顶托作用明显,湖水难以外泄;鄱阳湖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排水通道狭窄,下泄受阻,所以鄱阳湖水位持续上涨,造成洪水灾害。
【小问2详解】
赣江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对当地径流的影响主要从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分析。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长江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导致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降低,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大。
【小问3详解】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可感知即时的地面信息,可以在短时间获取大面积的地理信息,因此在洪灾监测方面具有的优势主要表现为速度快、获取范围广,且不受地面的条件限制。东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卷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海洋爬行类动物是指可以在海洋中生存的爬行动物。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陈列的乌沙安顺龙化石发现于贵州安顺地区,这是约2.4亿年前生活在三叠纪的海洋爬行类动物的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乌沙安顺龙类动物,繁盛于( )
A. 鱼形动物时代
B. 两栖动物时代
C. 爬行动物时代
D 哺乳动物时代
2. 安顺地区发现大量乌沙安顺龙化石,推测2.4亿年前此处曾为( )
A. 热带地区
B. 森林地带
C. 高原地带
D. 海洋环境
杨树适应性强,枝叶繁茂,绿化中应用较为广泛。每年四五月份,杨树新叶吐露前后,产生的杨絮也会在各地如约而至,让人不堪其扰。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三日飘絮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杨树所属的植被类型为( )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 温带落叶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4. 导致该地区进入“飘絮季”时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光照 B. 热量 C. 水分 D. 昼夜温差
下图为某时刻世界局部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此时风速最大的地区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 此时在北京放飞探空气球将飘向( )
A. 西南方 B. 东南方
C. 正西方 D. 正东方
下图为太平洋海域某月海水平均温度(单位:℃)随经度和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该海域海水温度的分布特点是( )
A. 自表层向深层递增 B. 50~200米变幅较大
C. 表层水温西低东高 D. 自西向东呈递增趋势
8. 形成图示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分布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人类活动 B. 经度 C. 地表径流 D. 太阳辐射
丹娘沙丘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大峡谷,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河流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下左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下右图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
A. 风力堆积 B. 河流堆积 C. 冰川堆积 D. 海浪堆积
10. 该沙丘的沙源直接来自( )
A. 附近山脉 B. 青藏高原疏松的土壤
C. 江心沙洲 D. 塔克拉玛干沙漠
11.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 B.
C. D.
下图示意“我国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游某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植被类型之间对应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该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随土壤深度增加( )
A. 先增后减 B. 总体递增 C. 保持稳定 D. 总体减少
13. 影响高草植被与低草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生物量 D. 成土母质
2016年7月,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群山深处的大窝凼(25.6°N,106.8°E)建成。大窝凼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下图是大窝凼工程建成前后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大窝凼属于( )
A. 喀斯特残丘 B. 河流冲积平原
C. 喀斯特洼地 D. 河口三角洲
15. 在大窝凼建设该工程的优势是( )
①群山环抱有利于设备隐蔽②坑穴地貌有利于减少工程量
③裂隙和地下河有利于排水④交通便捷有利于物资运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绿地对气温产生的影响,专家称为“绿岛效应”。“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下降0.5℃以上。云山叠翠,珠水流光,广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建成了最美城市中央湿地。目前,广州基本形成“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四季花城”的城市景观。下图示意城市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异。
(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城市市区比郊区气温高的原因。
(2)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说明城郊之间大气运动特点,它和海陆风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3)广州夏季漫长,指出并阐释广州市绿地建设对缓解大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上约97%的水储存在海洋中,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图示意大西洋部分海域洋流分布。
(1)分析⑤处海域海水盐度较高的原因。
(2)春季船舶航行到④处海域可能会遇到冰山,简述其原因。
(3)指出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最可能形成渔场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7月前后,江西省受连日暴雨影响,鄱阳湖水位不断上涨。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近10年最大,7月8日,鄱阳湖的面积已达到4942.6平方千米,暂时成为我国第一大湖。下图为鄱阳湖水系分布图。
(1)2020年入汛以来,鄱阳湖水位持续上涨,造成洪水危害,请说出鄱阳湖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
(2)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赣江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对当地径流的影响。
(3)简述遥感技术在洪灾监测方面具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