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屈原列传》、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删改)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方面,恩格斯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872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后来在多部著述和多封书信中,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丰富、发展了他和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在恩格斯的晚年,他在一系列书信中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的重大观点:“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关于未来新社会的特征和原则,他深刻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曾经对恩格斯的这些重要思想给予高度赞扬:“恩格斯在谈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今天,我们学习恩格斯,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摘编自任晓山《今天我们应该向恩格斯学习什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做工作必须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不能单凭热情去做事。
B.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的,它是不断发展且开放的。
C.任何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且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D.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教条主义,因此我们不应该死记硬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顶是( )(3分)
A.毛泽东认为“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他从横向上指出,只有了解过去才能发展未来。
B.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其中包括习近平等人的思想。
C.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依旧是正确的,这些原理的运用并不需要根据历史条件作转移。
D.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他由此得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的观点。
3.下列说法中可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B.《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C.《周易》:“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D.《礼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两则材料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上有何侧重?请结合当下中国实际分析其内在联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
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了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往后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有删改)
文本二: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前三段意味深长,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今昔拼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
B.作为次要人物的管家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并多次阻止他砸缸。相比司马光,他是更懂官场潜规则的势利之人。
C.王拱辰所送的“缸”意蕴丰富,既象征金钱的诱惑,也可喻指舆论的压力,两口缸的叠加让司马光倍感压力。
D.两次砸缸,都展现了司马光的人格魅力,文本一中的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文本二中的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
7.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翰林学士王拱辰在文中的首次出现带有神秘色彩。
B.中进士、获“诚信状元”美誉、以学识化解干戈、因反对变法被排挤,这些过往经历体现了王拱辰的才华横溢、诚信正直。
C.第六段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与他重视品行的过往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为后文“缸中皆为财物”作了铺垫。
D.结尾处,王拱辰所送之大缸终被打破,很多人前来看热闹,王拱辰构陷同僚的用心终被推至幕前,他的腐化堕落令人唏嘘。
8.文本一在叙述老年司马光砸缸时使用了延宕手法——砸缸的结果迟迟不出现。请结合文本,概述该手法的作用。(4分)
9.同样写“司马光砸缸”,两个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鲁隐公十一年夏,公会郑伯于郲,谋伐许也。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公孙阙与颍考叔①争车,颍考叔挟辀②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许庄公的弟弟)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③,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偪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
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④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颍考叔者。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节选自《左传·隐公十一年》,有删改)
【注】①公孙阏与颍考叔:二人都是郑国大夫。公孙阏,字子都。②辀:车辕。③昏媾:即婚姻,姻亲。④胤:后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许A大岳B之胤也C天而既D厌周E德矣F吾其能G与许H争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会郑伯”中的“公”“伯”以及“公会齐侯”中的“侯”,他们都是周朝五等爵位中的称谓。
B.“壬午”与《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壬戌”虽都是干支纪法,但前者是纪日,后者是纪年。
C.《左传》中的“君子谓”与司马迁《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一样,都是一种史事评论的形式。
D.“序民人”中的“序”意为使之有序,与《屈原列传》中“短屈原于顷襄玉”的“短”词类活用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伯将要攻打许国时,他的手下公孙阏与颍考叔为抢夺兵车而发生矛盾,之后颍考叔在登上城墙后被公孙阏暗箭射死。
B.鲁、齐、郑三国逼走许国国君后,许国的归属成为难题,齐侯与鲁隐公都不愿接手管理许国,最终许国交到郑伯手中。
C.郑伯告诉百里,只有郑国能够像姻亲一样对待许国,希望百里不要让别国迫于形势而占有许国,进而与郑国发生冲突。
D.郑伯对许国的管理考虑得相对全面,让许国大夫百里辅佐许叔主持国政,并安排公孙获住在许国西部边远之地来辅佐。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4分)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4分)
14.“君子”为何说“郑庄公于是乎有礼”?后来却说“郑庄公失政刑矣”?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思归寄柳州①
张孝祥
秋满漓源,瘴云净,晓山如簇。动远思,空江小艇,高丘乔木。策策西风双鬓底,晖晖斜日朱栏曲。试侧身、回首望京华,迷南北。
思归梦,天边鹄。游宦事,蕉中鹿②。想一年好处,砌红堆绿。罗帕分柑霜落齿,冰盘剥芡珠盈掬。倩春纤、缕鲙捣香齑,新篘③熟。
【注】①词人出任静江(今桂林)知府时,作词寄送柳州的朋友。②蕉中鹿:春秋时郑国一樵夫打死一只鹿,以蕉叶覆鹿藏匿,后来忘记所藏之地,便以为是一场梦。比喻得失荣辱如梦似幻。③篘:用篾编成的漉酒具,借指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描摹漓江山水,下阕叙写南国风物,扣合写作地点及词题中的“寄柳州”之意。
B.词人侧身回望京城所在的方向,一时间分不清身在何方,表达了心中迷茫惆怅之情。
C.“砌红堆绿”运用比喻的修辞,与《春江花月夜》中“月照花林皆似霰”的修辞一致。
D.“霜落齿”写出柑橘冰凉的口感,“珠盈掬”写出芡实的圆润可爱,凸显咏物之工。
16.从下阕可以看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梦中看见落花,意识到春天已过去大半,而自己还未能还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行军时金鼓震天、旗帜舒展飘扬的场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今年“十一”期间,博物馆成为热度爆表的目的地。如果说对于远道而来的游客,参观博物馆是最快了解这座城市的方式,一眼千年,一眼千里;那么对于本地人来说,还要常去家门口的博物馆吗?有数据显示,“俺也一样”。
曾经,观众与博物馆的关系,可简单地描述为“人—玻璃—展品”,参观方式相对直观,作用较大,而非像有些人吐槽的那样 ① 。今天,博物馆的空间不再局限于馆舍天地,而是走向大千世界乃至元宇宙。故宫博物院在紫禁城建成600年的2020年,上线了“数字故宫”小程序,并不断迭代,数字故宫可以“一站式”满足用户需求。
有了元宇宙的博物馆,自然还有元宇宙的藏品。今年4月,上海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联合推出数字藏品,让分藏两馆的国宝级文物在元宇宙 ② ,共同呈现一段数字藏品的传奇。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俺也一样”的叙述风格似乎与整个文本不一致,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20.“爆表”原意是指仪表爆炸,即仪表指针超过仪表所能显示的上限。当下网络上多用来形容人或物在某一方面特别厉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网络词汇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常有学生让我帮着开书单, ① 。因为,让人开书单,一般都带着某种想在读书上“走捷径”的诉求,绕过“浪费时间的无用之书”。这不是读书应有的态度,读书是一件需要绕远路的事,偷不了懒。书单是私人读书的结果,是困惑、寻找、遇见的过程,不是可以绕过这个博览过程而直接享受的结果。一个能开书单的人,读了千本书也许才能开出十几本书,你照书单只读这十几本,捷径就是巨大的“知识折扣”,吃了大亏啊!
读书需要在笨办法、笨功夫、笨投入中去积累,才能在饱满的内存支撑中成就作品。绕远路,需要克服很多枯燥,克服那种变现的功利,才能享受“绕”的过程。
学生问我某个问题, ② ,但我一般不会直接告诉他,那叫“喂养”,而是让其自己读书检索。这么绕一下,答案才会属于他。讲座之后,我一般也拒绝给学生课程PPT,那似乎是知识的捷径,可是课堂包含着论证和展开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支撑的“PPT知识点”一点儿用都没有,那只是“点”,无法连成“线”并形成“面”。 ③ ,才能智慧地输出。
21.下列句子中的“啊”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啊?怎么会有这种事!
B.啊?你明天到底去不去呀?
C.这话说得是啊!我也没说你全错了!
D.啊,原来是你,怪不得看着面熟哇!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一般不会“喂养”,确实,独立思考往往是做出理性判断的前提,但许多时候我们也需要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拓宽自己的视野,以达到快速成长的目的。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时常会面临上述情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盐城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B.“它是不断发展且开放的”此句中“它”指的是“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而原文材料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
2.B(A.“横向”错,“今天、昨天和未来”是纵向的解说。C.“并不需要根据历史条件作转移”错,材料二是说“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D.“他由此得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的观点”错,原文并没有强调这是列宁得出的观点;另外,原文强调的是“未来新社会的特征和原则”,不能得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并且前面也不是列宁的观点。)
3.C(材料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A.意思是,要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这段话中,老子论述了未雨绸缪、未兆易谋的道理,告诫人们要见微知著,在险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B.强调胸怀天下的读书人,必须修炼自己的胸怀、眼光、见解与决心。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C.变通趋时,把握时机,做出适于时代需要的判断和选择。符合材料二的观点。D.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强调获得知识的方法。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4.①首先亮明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②然后引出恩格斯的重大贡献,并列举事例加以证明;③最后指出今天我们学习恩格斯的意义。(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
5.①材料一号召全党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②材料二强调向恩格斯学习,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中国建设实际结合起来是方法,这样,才能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6.B(“更懂官场潜规则的势利之人”错误,由文中“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等细节可知,管家是个忠于司马氏,为主人谋划的人,司马光也并非不懂官场潜规则,他只是不认同。)
7.D(“构陷同僚”分析有误。王拱辰送出厚礼是听闻了司马光即将回京任宰相而着意攀附,并非要陷害司马光。)
8.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缸里装的是什么,不得而知,主人公迟迟没有砸缸,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②使情节更曲折动人。插入众人拜访、夫人逝世等内容,使情节更摇曳多姿。③丰富人物形象,如司马光典当五亩地安葬亡妻等情节突出了司马光的清廉自律,④表现主题。在砸缸结果到来前,描写众人送礼、出殡盛况等内容,反映出官场的趋炎附势。(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文体特征上:文本一为小说,内容虚构,讲求艺术性和文学性;文本二为史书,强调真实。②人物塑造方面:文本一采用了细节描写、言行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司马光的形象立体丰满;文本二以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鲜明。③叙事方面: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设置悬念,有铺垫伏笔,使得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文本二的事件叙述为平铺直叙,简约明了。④语言方面:文本一生动形象,修饰词较多,多用比喻;文本二平实简洁,(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A C F(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11.D(“序民人”中的“序”是使动用法:“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诋毁。)
12.C(“郑伯告诉百里,只有郑国能够像姻亲一样对待许国”错误,原文中郑伯认为郑国无法长久占有许国,此处是在请求百里,如果郑国以后有求于许国,希望许国能够像老姻亲一样帮助郑国。)
13.(1)许国已经伏罪,即使您有命令,我也不敢参与并知道(接受/听从)。(“既”“虽”“与闻”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屈原坚持正道,遵照道义行事,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谗邪的小人离间他,可以说是处境困窘了。(“间”“穷”各1分;句子大意2分)
14.①君子说“郑庄公于是乎有礼”,是因为许国无视法度,郑庄公便跟随讨伐它,伏罪便宽恕它,(1分)郑庄公估量德行与人相处,量力而行,相时而动,不连累后人;(1分)②君子说“郑庄公失政刑矣”,是因为郑庄公命令大家诅咒射死颖考叔的凶手,这既不是治理百姓,也不是纠正邪恶。(或:既缺乏清明的政治,又没有威严的刑法。)(1分)
15.C(“砌红堆绿”运用借代的修辞。)
16.①思归不得、宦海如梦的怅然。“思归梦,天边鹊”表达归家不得之意:“游宦事,蕉中鹿”表达了官场失意的意思。②享受当下、自我宽慰的旷达。词人珍惜“一年好处”不辜负眼前的美食和美酒,有自我宽慰之意。(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1)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2)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每空1分)
18.①一无是处②珠联璧合(每空1分,成语意思符合语境即可)
19.①“俺也一样”口语化明显,使得整个文本生动活泼;②“俺也一样”显得感情充沛,与年轻人的热情相吻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①作为新兴词语,“爆表”一词使文本富有时代气息;②形象地写出了十一期间参观博物馆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21.C(和例句一样,是用在陈述句末,使句子带上强烈的感彩。A表示惊疑;B表示追问;D表示明白过来。)
22.①但我一般都拒绝了(这种请求)②我是知道答案的③(只有)笨拙地吸收(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指导】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
第一个角度,独立思考是做出理性判断的基石,也是个人成长的关键。不“喂养”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能力,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自主思考、自主决策。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在学习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个角度,我们需要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以达到快速成长。虽然独立思考非常重要,但我们也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和建议。通过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快地成长。
第三个角度,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需要平衡独立思考和接受他人建议之间的关系。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自主思考、自主决策,但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建议和观点。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做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判断。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鲁隐公)十一年夏,鲁隐公在郊地会见郑伯,谋划攻打许国。郑庄公将要进攻许国,五月甲辰(二十四)日,在太祖庙内分发武器,公孙阙(子都)和颖考叔争夺兵车,颖考叔扶起车辕便跑,子都拔出载来追赶他。追到大路上,没有追上,子都很愤怒。
秋季七月,鲁隐公会合齐僖公、郑庄公进攻许国。庚辰日(初一),军队(汇合)逼近许国。颍考叔拿着郑庄公的“蝥弧”旗帜抢先登上城墙。子都从城下向他射箭,颍考叔(从城墙)坠落摔死。瑕叔盈又举着“蝥弧”登上城墙,向四周挥动旗帜,并大声喊道:“国君登城墙了!”于是郑国的军队全部登上了城墙。壬午(初三)日,(郑军)终于进入(占领)许国。许庄公逃到卫国。齐侯想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鲁隐公说:“您说许国不交纳贡品,所以我才跟随您讨伐许国。许国已经伏罪,纵使您有命令,我也不敢参与并知道(接受/听从)。”于是齐侯把许国领土送给了郑伯(郑庄公)。
郑伯派许国大夫百里辅佐许叔治理许国的东部边境地区,说:“上天降祸到许国,肯定是神灵确实对许国国君有不满,就借我的手(惩罚许国)。我只是这样连一两个父老兄弟都不能和谐共处(的人),哪还敢自以为有本事领导(异姓)许国呢?我有一个弟弟,不能和睦相处,让他在各处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难道能长期占有许国吗?您一定要辅佐许叔来安抚这里的百姓,我将派公孙获来辅佐您。如果我贪求的是吞并这里,上天或许会根据礼制撤除对许国造成的祸害,那还不如现在就让许公重新为国家效劳。希望我郑国对许国有所请求时,你们能像老姻亲一样,可以降低身份回应我。不要让别的国家滋长,迫于形势而占有此处,来同我们郑国争夺这块土地。(若如此)我子孙一定连挽救(自己)灭亡的时间都没有,又哪能顾得上替许国祭祀宗庙呢?我之所以让您留在这里(管理),不只是为了许国,也姑且是为了稳固我国的边境。”
于是让公孙获治理许国的西部边境,说:“你们的一切器具、财产、货物,不要放在许国。我死后,你就马上离开许国。我先祖在这里建立新的城邑,但周王室已经衰败,(我们这些)周王室的子孙日渐丢失自己的祖业。再说,许国是四岳的后代,上天既然已经厌弃了周王室的行为,我们又怎么能和许国相争呢?”
君子说:“郑庄公在这件事上合乎礼法。礼,是治理国家、稳定社稷、让百姓有秩序、对后代子孙有益的法规。(对)许国,无视(违背)法度,庄公就讨伐他们,顺从了就宽恕他们,估量自己的德行来与人相处,衡量自己的能力来做事,看准了时机才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懂得礼了。”
郑庄公让一百人的指挥者拿出一头公猪,二十五人的指挥者拿出一条狗或一只鸡,来诅咒射死颍考叔的凶手。君子说:“郑庄公失掉了政治和法治。政治用来治理百姓,法治用来匡正恶行,既缺乏清明的政治,又没有威严的刑法,所以才招致恶行。已经发生恶行再加以诅咒,又有何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