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勾股定理应用的第二课时(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18.1.2勾股定理应用的第二课时(说课)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01-12 23: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利用勾股定理解应用题说课)勾股定理的应用云梦县义堂恒新学校计玉玲说课内容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 程序说说教法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作用位置: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第十八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的第二课时。作用:这节内容的设计主要是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也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一、说教材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目标: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能力目标: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一、说教材3.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教学关键: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知知识来解答。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二.说教法3. 教学方法、 教学思想及教学手段2.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1. 数形结合----列举归纳法3.以“自主─探究、归纳─总结”为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 。三.说学法2.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解答。1.初步培养学生用勾股定理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问题,能让学生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思维能力。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运用类比、归纳、数形结合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说教学程序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 + b2 = c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勾股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实例,发现新知探索2 如图,一架长为3m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是AO的距离为2.5m,如果梯子的顶端A下滑0.5m,那么梯子的底端B也外移0.5 m?32.5CD深入探究,交流归纳1、△AOB是什么三角形?你想到了什么定理?已知AB=3,AO=2.5,你能计算出OB的长吗? 2、△COD也时什么三角形?已知CD=3,CO=2,你能计算出OD的长吗?5、进一步让学生探究AC和BD的关系,给AC不同的值,计算BD。3.线段BD、OD、OB、有什么关系?刚刚已经求出OD和OB的长,你能求出BD的长吗?4.通过计算,你发现BD与AC相等吗?板书解题,规范格式如图,一个长3m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的距离为2.5m,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5m,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0.5m吗?OABCD解:可以看到,BD=OD-OB,求BD,可以先求OB,OD.在RT△AOB中:
OB2=____________________,
OB≈________.
在RT△COD中.
OD2=__________________
OD≈_________
BD≈____________________
梯子的顶端沿墙滑下0.5m,梯子底端外移______AB2-AO2=32-2.52=2.75CD2-OC2=32-22=5OD-OB≈2.236-1.658≈0.5782.2361.6580.578m归纳总结,揭示规律利用勾股定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是: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勾股定理的问题)2.根据条件的特点,适当选用直角三角形计算;3.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4.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1、一架2.5米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上,这时梯足B到墙底端的距离为0.7米,由于实际需要,要将梯子的顶端下滑0.4米,那么梯足将向外移多少米?实践应用,拓展提高回顾小结,整体感知1、这节课我的收获是——;
2、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
3、我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
布置作业,巩固加深课本第 78 页
第 9 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