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共43张ppt)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共43张ppt)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18 14:4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普 通 高 中 教 科 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政治制度(political system), 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阶级专政 而采取的统治方式、方法的总和。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
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及选举制度等。
由于国家的类型不同,或同一类型国家所处的具体历 史条件不同,其政治制度也会有差异。按政权的组织形
式分,有君主制、共和制、议会制和人民代表制;按中 央和地方管理的权限分,有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等。
【概念解析】
960年979年 1127年1271年1276年1368年1636年1644年1840年
二府三司制 行省制度废丞相 军机鸦片
路、府、县 一省制 设内阁 处设战争
宗法制
分封制
礼乐制
贵族制
唐朝 五代十国
581年589年 618年 907年
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州、县 道、州、县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7年 9年 25年 220年
时空观念
原始社会 夏朝
· · · ·
皇帝制度
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度 官僚制 廷议
郡国并行制 中外朝制度 刺史制度
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内外服制
尚书台
州、郡、县
西汉
202年
公元前
明朝 清朝统治前期
三国两晋 南北朝
设三司督抚制,省府县
商朝 西周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公元前
770年
南宋 元朝
春秋战国
三省制
东汉
隋朝
北宋

菌 业

……
1、 夏 朝创立王位世 袭 制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 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 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 统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禅让制是“公天下”,世袭制是“家天下”。世袭制指 血缘关系的君王一代一代传承,维持专制的统治;而禅 让制指的是原本的首领选出有才干的与自己无直接血缘 关系的人来继承统治。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特有的。
政权性质:公天下→ 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 贤 → 传 子
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 奴隶私有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尧 舜 禹 启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示意图
世装制
炎帝
黄帝
禅让制
夏朝政治制度《纲要上》P5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建立王位世袭制
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1、夏朝创立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辛亥革命结束)
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方式: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结果: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在原始社会末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并且沿 袭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的权力更 替方式,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袭制之所以能代替 禅让制,就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也是社会 经济进步的必然结果。
世袭制替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问题探究】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古

正京
银用

石家庄
陕 《 山 西 济南
黄 海
郑州

合肥
上测

杭州
浙江
长 沙 。

贵阳●
商文化影响区


广 州
“殷复兴,诸侯归之;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松 散 性 独 立 性
了 方
王芳
月I
-鬼 方

特 点 : 直 接 统 治 与 间 接 控 制 相 结 合
2、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1)实行内外服制( 地 方 )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 州

商王朝控制区
北 武汉
商王朝直接绕治区
西
青( 海
河 安
广 西
●南宁
江 京
昆明

沈 阳 宁
西
西安
福 州

湖 南
四 川
呼和浩特
广 东
江 西
●南昌
成 都
太原
重庆







2、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2)中央政治制度
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
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事务官 相尹卿士 掌管政务
史官
卜祝史
祭卜记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地方
侯、伯
武官

中央机构
掌管军事
商王
1)背景:周克商解决疆域大而控制力弱的问题; 生产力水平低(如交通、通讯不发达)。
2)对象:
同姓王族(主体 ,
如鲁——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燕——姬奭 (shì) 西周宗室,受封于蓟(今北京)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 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 — 权力分配制度
异姓功臣(姜尚,齐) 先代贵族(微子,宋)
( 周 公 ) 兼 制 天 下 , 立
]shì
封功臣萎尚
封周公子伯禽
原禹后化车楼公
后代微子

封王室周章
都城
同姓的封国 异姓的封国
上 十 一 国 , 姬 姓 独 居 五 十 三 人 。
。楚
封颜顼后代熊绎
封舜后代胡公满
《 荀 子 》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 西周政治制度(1)分封制 — — 权力分配制度
3)目的:
拱卫王室,巩固统治。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4 ) 内 容 :
权利一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独立性)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小 公 山 天子
诸侯
卿 大夫

0
平民
西周等级示意图
统治阶级
器心
名 (




9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的影响
材料一:分封制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 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 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统治范 围扩大。
材料二: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 建立诸侯国, 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 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积极影响:
1)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使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成为疆域广大
的国家;
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3)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西周经济开发与社会的发展。 消极影响:
4)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埋下了割据混战的隐患。
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纵向联系
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 列(秩序),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 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5)分封制的特点:
内外服制度
分封制
与王室 关系 同盟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
有血缘或联姻关系
居民组 成 聚族而居,有血缘联系
原血缘关系被打破
对地方 控制 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有 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 状态
诸侯国的义务明确,周王室的
有效管辖范围扩大,形成“天 下共主”地位
相同点 都为巩固统治;控制都不严密,分封制继承发展内外服制
思考:内外服制度和分封制的异同
3、 西周政治制度 (2)宗法制 一 — 权力继承制度
含义:以血缘关系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目 的 :为了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上的矛盾。
内容: 宗法制 分封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天子
等级关系:大宗——小宗
余子 嫡长子 诸侯
特点: 小宗 大宗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 ②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 ③族权与政权结合, 家国同构 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 ④形成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

长子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积极:①这样的宗法等级,有利社会安定和宗族凝聚力的形成,防止内 部纷争,保证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地位;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影响深远。
消极:②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度森严;形成了传宗接代观念和重 男轻女思想;人们崇尚权威,家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裙带作风盛 行,不利于民主法制的发展。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 所以长和睦也。
——班固《白虎通义》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 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对当时有哪些影响
3、 西周政治制度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内容: 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 ,
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目 的 :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
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
实质: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即维护统治的工具)
影响: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
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等级 乐队 乐舞
称呼“死”
王 面 八yì
加品
马朋
诸侯 三面(缺北) 六佾
薨hōng
卿大夫 二面(缺北和东) 四佾

士 一面(只有南面) 二佾
不禄
相传周公为维护西周统治秩序,制定了祭礼 丧礼、军礼、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 加冠)等,通过衣食住行的规范,使贵贱有差、 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 下庶人。
3、 西周政治制度 (3)礼乐制一一权力认同
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h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 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一天下归心(工具)
互 为 表 里 家 国 一 体 相 互 依 存
长 幼 亲 疏 的 血 缘 关 系
宗 法 制
家 族 层 面
尊 尊 亲 亲 ( 的 文 化 氛 围
责 贱 有 序 的
政 治 关 系
分 封 制
国 家 层 面
西 周 的分 封 制、 宗 法 制和 礼 乐 制之 间 是 一 种 什 么 关 系 呢
礼 乐 制 意 识 形 态
根据教材P3 和材料分析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
( 1)君主的权利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利有制约作用。
(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
(3)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
(4)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材料1: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材料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材料3: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 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 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4、 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3)最高执政集团权力集中程度低.受封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统 治权;西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4)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
思 考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夏朝
商朝
西周
5、 春秋战国时期
(1)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
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2)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 君主权力加强,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角度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地方单位 邦国
郡县
官员身份 贵族
官僚
选官标准 血缘
才能
产生方式 世袭
任命
在职时间 终身
任期
经济来源 采邑
俸禄
行政特点 分权
集权
高度集权 没有
实现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春秋列国形势图
▲ 战国形势图
【历史趋势】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1)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 诸侯 展开争霸兼并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 贵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出现;奴隶主 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士阶层活跃。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 私有制逐步确立,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重农抑商政 策兴起。
(3)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文化下移,科技文化也取得较 快的发展,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4)民族关系上:诸侯争霸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但客 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 一 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
【概念解析】
君主专制:是指决策的方式,处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体现的是君 臣关系)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 专制。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指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 的命令, 一切受制于中央。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矛盾:
中央vs地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秦朝:确立形成;从汉到元:发展完善;明清: 顶峰衰落。
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经济 根源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
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社会 根源
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吸取前朝诸侯割据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
力。秦统一后,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大,只有加强中央权力,才能维护统治
思想 根源
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商鞅变法后, 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
子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 定了理论基础
政治 基础
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逐步瓦解。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
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 建立原因
“皇帝”名称的由来
秦王嬴政自认为“功过五帝, 地广三王”,不更改过去的王 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 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议帝号。 臣下议论后,上尊号为“泰
皇”。嬴政去泰号,取名“皇 帝”。皇帝自称“朕”或“始 皇帝”,命和令分别称为制” 与“诏”,印称为“玺”,其 位世袭。皇帝制度在中国历史 上延续了2000多年
2、 主要内容:(1)中央制度 — — 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的特征有哪些 【历史纵横】P3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 一切 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 都在皇帝手中。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2、 主要内容(1)中央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掌皇室宗庙礼仪
掌宫殿门户
掌宫门卫屯兵
掌皇帝车马
掌山海池泽之税供养皇室
掌皇族和外戚事务
掌刑辟 除廷尉、典客、
掌诸归义是直接为皇帝服
掌谷货 务的。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奉 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少府
宗正
廷尉
典客
|治粟内史
图书文书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廷 议
军务
(虚有其位)
畜 廷 尉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圆希
国家重大事 情由公卿进 行廷议最后 由皇帝裁断
治粟内吏
宗正
奋 奉常
治粟内史外,都
副丞相
皇 帝
典客


御史大夫

参政方式: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
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 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廷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
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 帝手中。 )
2、 主要内容(1)中央制度 — — 廷议制度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少府
治 粟 内 史
宗正
典 客
廷 尉
太小
郎 中 令
街史大夫
皇帝
秦朝政府的组织
史 糖 监
中央
音夫
游教
卫 超


( 地 方 最 高 统 治 机 构 )
部 丞 ( 行 政 、 刑 狱 ) 部 时 ( 军
县 少数民族(道)
县 丞 ( 行 政 、 刑 狱 ) 县 尉 ( 军

啬夫/有秩
( 听 讼 、 赋 税 )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 壹(一)家天下,兵不复起……黔首
(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绎山刻石》
在总结西周以来因分封导致“天下共 苦战斗不休”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秦实现了大一统,
2、 主要内容(2)地方制度——郡县制
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②内容:
自主阅读 教材第4页
监御史掌监察
部 守 ( 最 高 长 官 )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①背景:
三老 ( 教 化 )
县 令 ( 最 高 长 官 )
许 微 ( 贱 盗 )
事 、 治 安 )
事 、 治 安 |
③作用:
A、 彻底废除分封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
有效的控制
B、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
重要环节,
C、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D、 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E、 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秦朝 形成的中央集权管理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2、 主要内容:(2)地方制度——郡县制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秦朝郡县图
制度 类别 分封制
郡县制
朝代不同 西周实行
秦朝推广
条件不同 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 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内容不同 分封的诸侯,王位 世袭并拥有封地
郡县的官吏由中央任命,官位 概不世袭,官吏只拥有俸禄没 有土地
作用不同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 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 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特点不同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
纲要P11,P15,
2、 主要内容:(3)其他制度 — — 文书行政制度
条件:
①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②秦统一后,统一车轨,修驰道,建立了以咸阳为 中心的交通网和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③秦统一文字,为文书行政奠定基础;
④秦朝以法治国,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十分严密。
概况: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②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③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为 微 山 中 戰 多 到 二 子 一
签 十 大 而 到 八 南 貨 一 盾
而 套 游 不
甲 令 浆 省 一 质 其 变 主 者 坐 心 餐 誼
属 一 店 自
材料一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材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唇(毕),勿敢留。留者 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材料三: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 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在《论衡》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行政制度有哪些影响
(1)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行 政效率;
(2)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 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 布衣 将相 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 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 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 然产物
重视母 族亲属 关系 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 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 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儒士受 到重用 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 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地方势 力强大 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 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 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
卿制。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1、 两汉行政中枢的演变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1、 两汉行政中枢的演变
(2)中朝:汉武帝设立中朝
(或称“内朝”,包括侍中、尚 书令、常侍,负责决策),使外 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 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 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3)尚书台:至东汉,刘秀将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侍 郎 侍 中 尚书令 帝 三 公 丞 相
太 尉
御史大夫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取代三公权力
尚书台
存 实 亡


自尚书台侵夺了丞相的权力,变成了实际上的中枢机构之后,兼尚书事的重臣往往
变成了事实上的丞相……朝代更迭后,新朝为了强化君权,特立机构中书省,将尚 书台的权力分割出去一部分,专门负责起草诏书和掌机要、自然也就成了参与最高 决策的核心机构。 进入晋朝以后,设立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有议论尚书奏 事之职,在对尚书奏事说三道四的同时,由于其皇帝跟班的地位,所以还可以时常 对皇帝的阙失提点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门下省的权力越来越大, 渐渐地开始对 中书省起草的诏书也发表批评意见,最后发展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不合适的诏 书驳回重议,这就获得了“封驳权”,这就形成了对中书省的制
约。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2、 魏晋南北朝行政中枢的演变
三省体制
中书省出现,尚书台权力第一次分割 ,皇帝侍从中比较有文学才能,平 时发挥顾问的一部分分出去成为了中书省。 “侍郎”、中书的名字来源。 虽然当时尚书令官阶是要比中书省长官要高,但一般士人还是以在中书 任职为荣。
特点: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牵制
作用 :
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君权的权力; 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公 , 至 可 且 迫 , 点 争 和 石 次 , 为 工 下 苗 向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礼部 礼仪、科举
兵部 军政
刑部 刑狱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也 。 ”
——《贞观政要》
根据材料归纳三省六部的特点及作用
中书省|草拟
尚带省执行
下省申核
政事堂议政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
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 隋唐行政中枢的演变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
皇 帝
殿 前 司 侍 卫 步 兵 司 侍 卫 马 军 司
兵 部
吏 部
礼 部
刑 部
工 部
户 , 部
盐 铁
度 支
尚 书 省
门 下 省
中 书 省
(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 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 知政事等, 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 决……还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 位与宰相相等。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
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三司”担任。其 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至此,唐代所谓
“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 割,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宋代行政中枢的特点
特点:
多设机构,分化事权,
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4、宋朝行政中枢的演变
谏 官
不参与行政(虚职)
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衙
行政(东府) 军事(西府)
皇 帝
三省
三司
财政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采用一省制,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也
称都里),六部归入中书省;枢密院掌全国军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
和管理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 来越大,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工 部
刑 部
兵 部
礼 部
户部
吏部
特点:
宰相权力过大,
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一省制:相权反弹
5、元朝行政中枢的演变
行政
中书省
监察
御史台
军事
枢密院
皇帝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6、 明朝行政中枢的演变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制。
(1)废丞相:1380年(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 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2)内阁制:废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 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不同点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 责 一级决策者
非法定侍从咨询
任 免 要经皇帝及 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
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不能制约
Y
“部拟尽归的
阁”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大 叔独揽)
X(时期)
o
相同点: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明 内 阁 政 治 地 位 演 变 图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参与 机密 事务 决策
(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侍从顾问
票拟权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7、 清朝朝行政中枢的演变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
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提高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人员精干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直接交给相关部门执行,减
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

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机密性能强,
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非正 式
军机大臣全为兼职,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上的
保证,军机处始终不算正式衙门
三足鼎立:
皇权扩大
内阁、皇权受限
南 书 房
康熙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 机 处
皇权到达顶峰
皇太极
皇权不断强化, 相权不断削弱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
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内朝官向外朝 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
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宰相职位的设 置由实位转向 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
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宰相权力不断 分化
辛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
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 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秦 三公九卿制
趋势:削弱(废除相权加强君权
西汉 中朝 东汉 台阁 魏晋 三省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宋 二府三司制 元 一省制 明 废丞相设内阁 清 军机处
归纳:古代中国中枢机构的演变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不断演变的原因
①国家疆域的变化;
②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州 县 ③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


秦朝 郡 县
汉末魏晋 州 郡 县
唐朝 道 州 县
宋朝 路 州 县
元朝 行省 路 府
明朝 承宣布政使司 府
清朝 省 道 府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阅读教材P5、6 页 )
时代 地方行政体制
主要内容
汉朝 郡、县两级制→州 、郡、县三级制
(1)汉承秦郡县二级制:①郡设太守为最高长官,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 事、行政,②郡下设县(或道),县设令或长,之下有丞、尉及分曹属吏,
③汉初地方行政体制还包括王国和侯国(郡国并行制);
(2)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④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魏晋南 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 州、县二级制
(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2)唐承隋制。唐还把全国划分 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3)唐中期后,节度使发
展到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宋朝 路、府、县三级制
宋朝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州(府)变为一级行政区 划,从而形成路、府、县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 县的多级行政体制
(1)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后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 行政机构;(2)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多级行政体制
明清 省、府、县三级行 政体制
(1)明朝:①(废行省,设三司)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
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②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 揽一省之权;(2)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 政大权;(3)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形成省、
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夏:王位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中央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廷议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其他制度:文书行政制度
中央行政制度:西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 一省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清:设军机处
地方行政制度:西汉:郡国并行制、郡县两级制 隋唐:州县两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宋:路府县三级制 元:行省制 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先秦时期的 政治制度
秦朝的政 治制度

政治 制度 的形 成与 发展
两汉至明 清时期政 治制度的 演变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