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穷人》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1.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2.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本能地向别人伸出援手的可贵品质,彰显出人性之美。 课文共2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写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桑娜在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第二部分(3~11)写了桑娜去探望邻居西蒙,却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两个孤儿;第三部分(12~27)写了渔夫归来,得知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课文的情节主线清晰,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也有利于塑造桑娜和渔夫贫穷但善良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具体生动,不仅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也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文中还有很多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这些细节真实展现了桑娜矛盾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同情心的劳动妇女形象。
学情分析 本课属外国文学作品,课文的写作背景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并不熟悉,因此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和资料查找工作。文章有较多生字生词的读音也需要读准。针对这类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对层次结构的把握可能不够准确,需要教师灵活指导点拨。 在体会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小说三要素入手,分别从情节、环境、描写人物的方法等角度展开,在入情入境地朗读和对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的推敲中感受桑娜善良高尚的品质。同时要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将细节描写运用到写作中。在主题理解上,适时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使学生的思维由本课发散开,感受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的千千万万底层人民善良与美好的高尚人性。
教学目标 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会人物心情。 默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小说的三要素和一系列细节描写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感受底层劳动人民善良、高尚的品格。 能根据语境和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说的三要素和一系列细节描写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感受底层劳动人民善良、高尚的品格;根据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的大致情节。 3.通过情节和环境描写,初步感受桑娜一家贫穷但善良的形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动作、心理、对话、神态描写,深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形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心情。 3.能根据语境和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4.能说说为什么“穷人不穷”,理解课文主题。
教具准备 音频、PPT、预习单、围巾、布娃娃、椅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表演法 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追本溯源,图片激趣(3min) 出示雨果图片,引导学生猜一猜他是谁 出示列夫·托尔斯泰图片,引导学生猜一猜他是谁,并提问学生雨果和列夫·托尔斯泰有什么关系 出示背景资料:法国大文豪雨果写了一首叙事诗《可怜的人们》,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深受感动,把诗改编成小说《穷人》。 板书课题《穷人》 朗读课文,检查预习(7min) 学生字正腔圆地朗读课文 借助预习单纠正生字:澎湃、掀开、糟糕、魁梧、黧黑、蜷缩、皱眉、忐忑不安 勾连《桥》回忆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 把握情节,窥见人物(14min) (一)概括情节,梳理内容 问: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穷人? 梳理人物关系,概括故事情节 利用人物间的关系,说说《穷人》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家庭贫困,坚决收养邻居西蒙家两个孤儿的故事。 (二)分析情节,体会人物 1.问:小说的核心是人物,情节的发展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你能从《穷人》的情节发展角度,发现桑娜或者渔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预设:贫穷、善良、朴实 2.找出你认为桑娜和渔夫贫穷、善良、朴实的依据 预设: 开端:桑娜焦急等待丈夫的情节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疼爱丈夫的好妻子。而“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渔夫冒着危险捕鱼的情节也体现出这一家很贫穷。 发展:桑娜看见邻居死后,不假思索地把孩子抱回家的情节,可以看出她善良的本性。抱回孩子后桑娜的忐忑不安也体现出这一家生活条件的艰苦。 高潮:桑娜面对渔夫没有直接说自己抱回两个孩子,而是委婉地表达西蒙家的困境,看出她很有智慧。 结局中渔夫也和桑娜一样决定抱回孩子体现夫妻俩都很淳朴善良。 3.总结情节发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品读环境,感受人物(13min) 1.复习回顾:本单元《桥》这篇课文中的洪水渲染了紧张气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徇私情、舍己救人的老汉形象。那我们通过《穷人》的环境描写又能读出怎样的人物形象呢? 2.任务: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环境的词句,在旁边写一写环境的特点,并且想一想从环境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 P1: 环境特点:从“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狂风的怒吼”等词语看出屋外环境非常恶劣,从“温暖而舒适”“干干净净”“闪闪发亮”等词语看出屋内环境十分温馨。 感受: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渔夫仍要出门捕鱼,可见这一家非常贫穷;渔夫冒着暴雨出海也体现出渔夫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女主人桑娜的勤劳贤惠、对家人的爱。 问:不同的环境描写,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吗?(温暖、幸福、平静再到心惊肉跳) 总结:不一样的环境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环境描写能反映出人物跌宕起伏的内心,塑造出人物形象。这就是托尔斯泰小说的精彩之处。 P7: 环境特点:“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稻草铺” 感受:西蒙家的生活环境差,生活极度贫苦。寒冷的环境与睡得香甜的小孩子形成鲜明对比,为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五、总结所学,体会性格(3min) 1.总结方法:通过小说三要素中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可以体会到穷人的贫穷,也感受到桑娜一家的善良品质。 2.留下思考:列夫·托尔斯泰在这篇《穷人》中还用了哪些方法进一步塑造桑娜和渔夫两位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回顾所学,导入新课(2min) (一)旧知引新 上节课,我们以小说的三要素为线索,在情节和环境描写的品读中感受到桑娜一家虽生活艰难、极度贫穷,却依然善良的可贵品质。 (二)设疑思考 提问:联系所学知识想一想,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天才艺术家,还有可能通过哪些方法来刻画桑娜一家的人物形象? 预设:细节描写,如动作、心理、神态、对话描写等。 二、聚焦细节,体会情感(10min) 任务:浏览8~11段,找出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语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桑娜? 预设:“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1.通过动词体会人物心理 圈出这段中描写桑娜动作的词语:“裹”“抱”“放”“拉” 质疑:列夫·托尔斯泰这样写会不会太啰嗦?能不能把“裹”和“拉”去掉,只留下“桑娜把他们抱回家里”? 结合屋外环境引导得出:桑娜之所以用头巾裹住孩子,是不想让他们因屋外狂风暴雨的侵袭而着凉生病,体现出桑娜无微不至的细心和深深的母爱。 品味“拉”字,再次质疑:桑娜直接把孩子放在床上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还要“连忙把帐子拉好”? 联系下文引导得出:桑娜是想用帐子遮住这两个孩子,避免丈夫一回来就看到床上多了两个孩子而生气。从中体会出桑娜的细心和考虑周全。 有情朗读,读出桑娜的细心和周到。 抓关键句,揣度桑娜内心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提问:文中既没有交代桑娜为什么要抱走孩子,也没有记述桑娜从见到西蒙死去那一幕到抱走孩子的过程的心路历程。桑娜做出“抱回孩子”的决定容易吗?假如你是桑娜,面对本就摇摇欲坠的家庭,你还会选择收养这两个孩子吗? 开展“良心的争辩”:学生自由站队,教师请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别代入桑娜的角色,进行“良心的争辩”。 规则介绍: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正方说出桑娜应该抱走孩子的理由,反方说出桑娜不能抱走孩子的理由,讨论时间共5分钟。讨论完毕两方各派3位代表上台,排成两个相向而站的队伍,组成一条“良心胡同”。教师从中间通道穿过,两边学生轮流发表观点,说服老师扮演的桑娜。 良心的争辩(以下为预设) 正方反方理由这两个孩子如果不抱走就会死去,这是两个幼小的生命啊家庭条件本就很艰苦,再来两个孩子生活的压力会更大,丈夫会更辛苦从前文可以看出桑娜是一个勤劳、顾家、善良的人,所以她会选择收养把孩子抱回来,丈夫说不定会揍自己桑娜也是一个母亲,她有着爱孩子的本能,不忍心看着可怜的孩子死去收养了这两个孩子,自己的孩子的食物就会更少,甚至面临死亡的危险
教师通过模拟再现桑娜纠结的内心,引导学生感受桑娜的高尚品质:桑娜虽然是一个穷人,但她更是一位母亲,她有着穷人天生的善意和母亲对孩子的爱意,桑娜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当时的她没有考虑那么多后果,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桑娜的坚定决心 三、聚焦心理描写,走进桑娜内心(10min) (一)概括心理:忐忑不安 1.引导:此时此刻,桑娜的内心有着强烈的思想斗争。丈夫还没有归来,桑娜坐在床边,她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预设: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问:桑娜此时的心理用一个词形容是——忐忑不安。 3.问: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字形:“心”“上”“心”“下”四个部件,得出“心里极为不安”的意思。 (二)聚焦写法,体会情感 1.要求:默读第 9 自然段中描写桑娜心理的部分,画出打动你的词句或标点,并和同桌交流从这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可以是针对一个词一个句子,也可以是针对一个标点做批注) 2.将整句拆分成几个单句,学生按照正常的语序排列: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会说什么呢? (1)提问:原文为何不按我们排列的正常语序来写? (2)引导学生发现:此时的桑娜处于十分慌张的状态,因此她的思绪也很混乱。这样写更能突出桑娜此时此刻因为内心紧张不安而语无伦次和思路混乱。 3.关注标点符号,感叹号、问号、省略号也能体现出桑娜当时内心的忐忑不安。 (1)聚焦问号,发挥想象 在桑娜想象中,渔夫会说什么? 抱回孩子后会面临什么样的生活?自己的五个孩子怎么够他受的? 桑娜为什么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体会桑娜内心的自责、矛盾、犹豫 (2)聚焦省略号,删留比较 PPT出示删去省略号的句子,提问学生能不能删去,引导发现:省略号中不仅暗含作者没有写出来的心理活动,还表示桑娜在想的时候是断断续续的。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发现,桑娜的心情经历了从一开始的担惊受怕、矛盾犹豫到后来“嗯,揍我一顿也好!”的坚定。 问:你读出了怎样的桑娜?——心地善良、勇敢、有同情心、有爱心 总结:3 个感叹号,4 个问号,5 个省略号。这些符号体现了桑娜复杂的情绪变化,表现出桑娜的思绪时断时续和矛盾的心理。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标点符号来表现心情。 4.配上音乐,表演情境。 配上背景音乐,学生加上动作、神态、表情等个性化表演朗诵。 5.质疑:第8、9自然段都是心理描写,有必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写桑娜的心理吗?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穷人在决定收养孩子时,内心会有有很多波折,心理描写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更为饱满,故事内容更加真实。 四、研读人物对话,感受渔夫品质(13min) 过渡:通过对心理描写的分析,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桑娜心地善良,也深刻体会到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就像单元导读页中说的“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其实,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不仅是心理描写大师,同样也是语言描写大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中的语言描写,看看又能读出渔夫什么样的品质。 聚焦12~20自然段 概括该部分对话主要内容:渔夫和桑娜谈当天打鱼的事 出示学习任务: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读后思考这段对话有什么特点?与同桌交流。 选取若干组同桌朗读并汇报交流:桑娜有些紧张和心不在焉。 提示:这段对话中谁说得多?谁在主动交流?——渔夫。 引导发现:桑娜在应付渔夫的话。 提问:桑娜本来在焦急地等待、盼望渔夫回来,现在渔夫终于回来了,本该高兴的她却心不在焉,这是为什么? 预设1:因为此时她心里想的是该如何把抱回孩子的事告诉丈夫;因为她心里很紧张,不知道怎么开口。 预设2:因为她看到丈夫这么辛苦不忍心告诉他。 试写练习:聊完了天气,“两个人沉默了一阵”。在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学生试写,四人小组根据评价标准互相评价修改:是否写出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矛盾与坚定。 (二)聚焦21~27自然段 1.概括该部分对话主要内容:桑娜和渔夫聊关于西蒙孩子的事 2.出示要求,有情朗读:“同学们,现在你就是桑娜,怎样读才能引起渔夫的同情,从而同意收养两个孩子呢?”(朗读语调低沉,语气凄凉,配合表情、动作) 3.问:听了桑娜的话,渔夫说了什么?他有什么表现? 预设: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问: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1:神态描写“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动作描写“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 预设2:语言描写中的三个问句表现出渔夫的急切,从而表现出他的善良。 模仿渔夫的动作和语气朗读 预设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说第一个“我们”时不是很肯定,但是为了这两个孩子他决定放手一搏,所以说了两个“我们”。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熬”字:“熬”就是煎熬。从这个字可以看出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即使已经很艰辛,但仍然决定收养这两个孩子的善良。这不是一般的善良,而是一种舍己为人的无私,闪耀着艰苦环境中的人性之美。 (3)有感情地朗读24自然段,读出渔夫的善良和无私 (4)总结:透过对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高尚人性。 五、总结全文,回顾写法(5min) 1.提出问题:桑娜一家真的穷得一无所有吗?完形填空:“穷人虽然家庭条件穷苦,但却拥有_________”(抽5位学生回答,板书“穷人不穷”) 2.补充背景资料:列夫·托尔斯泰当时所处的社会,由于沙皇的统治,贵族阶级道德败坏,贫苦农民却葆有高贵的精神品格。 3.聚焦课文结尾,小组讨论: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4.问: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预设: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5.总结:上节课我们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中感受到桑娜和渔夫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又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中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无私、舍已为人的美好品质。在写作时,我们也可以试着用上这些好方法。 6.布置课后作业:语言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很多。我们也可以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试着读一读他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看看会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