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篇小古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撰写,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王戎不取道旁李》被安排在了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开篇。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古代故事”,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故事”。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 66首古诗,3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古诗文经验。课文非常简短,只有 49字,叙事完整,生动有趣。课文第一句话交代了主人公王戎的年龄(戎七岁),以及事情的发生(尝与诸小儿游),接着讲了事情的发展(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之,惟戎不动),再讲故事的高潮(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最后讲了故事的结尾(取之,信然。)
这篇课文课后有五条注释,第一条是对王戎的介绍,后四条是对文中难理解的字以及重点字的注释。如果让学生多诵读几遍根据注释能够大致了解意思,但是对于个别地方需要老师进行精讲点拨,如“走”字的古今异义,三个“之”的不同含义,以及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课后习题有三道。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道题目的是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级的目标“学生背诵优秀诗文 50篇(段)”而设计的。第二道题目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让学生整体上、大致了解古诗文的意思,而不要纠结于某个字、某个词的意思,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读懂古诗文的能力。第三题是“说说为什么树在路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有着很高的思维含量,是学生锻炼思维、培养语用能力的好素材。在设计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逆向思维,如“若甘,......”将思维的训练和语言文字的应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这课,可以先让学生采用自由读、指生读、齐读让学生熟读成诵。然后让学生尝试着根据注释来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老师不串讲意思,只对难点、易混点做必要的点拨。在学生基本上读懂了意思的基础上开展序列的说话和思维练习,如“诸儿竞走取之”会说些什么,“此必苦李”会怎样,诸儿尝过李子后会对王戎说什么等等,这样就将课后作业融入进了学习过程之中,达到无痕教育。讲故事和积累背诵环节,为了避免学生的畏难情绪,要注意给学生搭建脚手架,让学生有层次地学习,逐步背诵。如看着板书、借助插图讲故事,等等。
最后从人文元素来谈谈这一课,这课处于第八单元的第一篇,后面分别是《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扁鹊治病)纪昌学射)》,都是讲的古代人物形象。为了起到引领的作用,学习这课时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学法指导和感知历史人物的语文要素的落实。可以在学习的结尾拓展《世说新语》中的《王戎观虎》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王戎的了解,可以推荐阅读《世说新语》,为学生打开古代人物的大门。
教学目标:
1.会写“戎、尝”等 5个生字,会认“戎、诸”等 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
4.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智慧及美德,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课题
1.教师谈话导入: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凿壁偷光”四个故事的图片,猜出故事的名字。这些故事讲的都是一些名人的小故事,并且这些故事都选自《世说新语》。
(教师简介《世说新语》)课件出示《世说新语》,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现存三卷。今天我们学习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就是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板书课题)讲解“戎”字,制指导学生书写。
2.师:王戎是什么人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王戎,教师课件出示王戎的简介。)课件出示: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晋朝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引入课题,学生很好地、快速地了解了《世说新语》这本书的特点是写名人言行与轶事,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题。
师:同学们齐读课题,并理解课题意思。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停顿。
(1)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能读懂吗?自己试着读一读。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指生读,生评价。师范读,依据提示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出停顿。课件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理解字词的意思。
(1)学生翻译故事,师提示: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①抓住重点字“尝、诸”来理解第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②抓住重点字词“子、竞走、唯”理解第二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③第三句话的意思是: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④抓住“信然”理解第四句话: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教师谈话:同学们,在这一课中有三个“之”,它们的意思有区别吗?理解“之”的意思。“诸儿竞走取之”中的“之”代表“李子”。“人问之”中的“之”代表“王戎”,“取之,信然”中的“之”代表“李子”。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指名学生回答。预设:因为李子树在路边,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4)大家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王戎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4.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呢?请同学们先和同桌互相讲一讲,然后再给全班同学讲一讲。教师指名学生讲故事。
5.背一背:分小组背诵。
6.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生:我学到了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善于观察,仔细思考。
师: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把王戎和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进行对比。这样的对比,容易使我们感受到王戎的聪明机智。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多方位、多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感受人物形象。拓展深入出示《世说新语》中另一篇写王戎的小故事-《王戎观虎》,运用借助注释、组词等方法理解文章,更加深入地了解王戎。课后作业课下可读一读《世说新语》,了解更多的古代名人小故事。
《王戎不取道旁李》测评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róng zhū jìng wéi
( )马 ( )位 ( )赛 ( )有
二、比一比,再组词。
戎( ) 诸( ) 竞( ) 唯( )戒( ) 者( ) 竟( ) 难( )
三、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尝与诸小儿游。
尝:
诸:
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竞走:
唯:
3.取之,信然。
信然:
四、课文整体梳理。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_______,那些小朋友都_______,只有_______。说明了王戎是个_______的孩子,我们要_______。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反思
《王戒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本文主要讲的是王戎年仅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孩子。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多种形式的通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款学效果:
1.加强了诵读,诵读的多样化(范读,自读,齐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通读过程中逐歩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审美情趣。
2.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课堂动态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3.注重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寻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獸化的影响,从而达到物细无声的佳境,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人。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参与到间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单述,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表明自己的见解。
三、不足之处
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少有个性与创新。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与知识,能力并重。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接着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然后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教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注释,尝试翻译文章,并采用器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最后悟读主旨,质疑探究:试对人物进行评价,并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