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1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7 14:2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表现,感受革命先烈终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和描写的表达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对比写法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课前,咱们先来个热身。请大家观察一会儿屏幕中出现的画面,吟诵相关诗句。可以是整首诗,也可以是其中的一句。(出示清明图的局部)(指名诵读)
2.刚才老师打开的其实是一副图当中的几个局部,现在我们把整幅画面展开(出音乐),你们又想到了哪首诗?(《清明》)
3.让我们一起来吟诵(齐诵《清明》)
二、情境导入
2.师:上课(问好)。画面描述了我们国家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每逢清明节,我们都要追忆逝者,缅怀先烈。今天我们就一起阅读李星华追忆父亲李大钊的一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十六年前的回忆)齐读题目
三、学习字词
1.师:昨天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示匪 屉 舅)读字,组词。(指2名读并组词)
谁能给“匪”组一个四个字的词?(受益匪浅)
(板书 受益匪浅)这个词中的“匪”是什么意思?猜一猜。
你能连起来说说受益匪浅是什么意思吗?(收获不小)也可以说(有很大的收获)
(手指词语)我们在理解字义和词意的时候,可以结合整个词的大致意思去推想其中关键字的意思,或者由我们知道的关键字的意思来揣摩整个词的意思。
2.师:这三个字也是本课书要学会书写的字,它们在书写时都要注意笔顺的问题,特别是圈出的部分(课件重点部分圈出来)。
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写一写,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他们写的对不对,一会儿请你来评价。(注意提示学生不要挡住字)
(学生评价)现在请你们用手在桌子上再写一次,注意它的笔顺。
我们在书写汉字的时候不能只满足于把字写对,还要把字写好。下面我们就以“屉”为例(拿掉“匪”“舅”),怎么写好这个字呢?你有什么建议?(学生交流)
除了笔画,我们还应该注意部件之间的联系和间架结构。
(课件演示)“屉”为半包围结构的字,具体说属于左上包围,上窄下宽,整个字呈梯形。(课件出示梯形框)
起笔横折的“横”略短,抬肩;“折”后回收,第二笔为短横。尸字头的字属于偏斜结构,书写时,必须注意重心平稳,其关键是这一舒展的长撇,以及右下的世字,它不是写在尸的正下方(世变小在尸正下方),而是舒展一点、右移一些(世右移至恰当位置),这样写,整个字重心才稳。
结合老师的提示,对照方格中的例字,你也在本上练写一个。请***到黑板再写一次。
这是他第一次写的,这是指导之后写的?有变化吗?好在哪儿?(生评价)
3.师:我们学写了一个“屉”,其实和它类似的左上包围的字还有很多。像广字头的字(课件出示厂字头),如废除的废(课件出示庐)(学生一起念);厂字头的字,如厨房的厨;疒字头的字,如疾病的疾,户字头的字,如房屋的房;羊字头的字,如害羞的羞;麻字头的字,我们这课的生字魔
4.绝大多数左上包围的字,书写要领都是一样的,希望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举的这个一(手指屉),自己反三。
四、初读感知
1.师:课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追忆父亲李大钊(课件出示李大钊)。李大钊这个人,你们了解吗?(指名说说)课文中哪些段落是作者回忆的十六年前的事?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这个问题。(根据自读提示自主读文)
2.师:也就是说除了第一自然段,从第二自然段直到最后,整整31个自然段全是这个内容。这部分篇幅很长,像这么长的课文,我们以前也学过,比如《少年闰如》,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把长文读短的?(指名说说:划分层次、概括小标题……)
3.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变划分层次便概括小标题。谁来说说?(指名回答)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通过刚才这位同学的梳理(课件出示小标题),一目了然,这一部分也是按照时间顺序写得。
五、精读体会
(一)描写
1.师:这节课,我们就先聚焦“被捕时”,看看作者是如何塑造父亲这位“革命者”的形象的。(板书:形象)(课件被捕时的部分变色)
师:(课件出示被捕时的段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开始抓捕时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句。(生自读课文进行圈画。学生说一句,课件画一句)
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边说变化横线)
(出示三句话)请你来读第一句(生读一句)这句话是写李大钊的?(生:语言、动作、)什么是严峻的态度?那这句话是写父亲的(神态)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三句。(分组读)这些都是对父亲的描写。我们以前就学过,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板书:描写)
2.师:读了这三处描写,想象当时的画面,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指名回答)他把脑海中的画面凝练成了一个词——****(板书),你们呢?(再板书一个)
3.师: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神态,笔墨虽少但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老师刚刚从同学们的发言中选择了两个词积累下来,请你也照样子,选择两个词积累在你画的句子旁边。(将词语写在书上)
4.师:让我们再来一起配合读一读这一部分,同学们来读描写李大钊的部分。
面对受惊恐惧的女儿,李大钊以自己的沉着冷静安慰着孩子——“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屋外响起尖锐的枪声,李大钊从容不迫——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魔鬼似的敌人一拥而入,包围了父亲,然而他临危不惧——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二)对比
1.师:(手指屏幕)在这一部分,整整10个自然段,作者描写父亲的文字寥寥无几,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谁?具体有哪些人?(宪兵)哪些句子写宪兵?(指名说句子)大家看,这句话除了写宪兵还写了谁?(侦探、警察)(课件变色显示)
你看,这么多句都是写他们的。这么多人,如此声势浩大,只为一介文人的父亲而来,真是有点兴师动众了。
2.师:老师将这部分中的语言描写提炼了出来(课件出示),这是写主要人物李大钊的,这是写抓捕李大钊的这群人的,同样都刻画人物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吗?你们自己读读,体会体会。
预设1:(描写父亲只用了语言,而描写敌人还用了外貌、语气、动作等描写。)具体说说哪些?从中感受到敌人的残暴
预设2:(感受到了敌人的残暴和李大钊的镇定)从哪儿感受到的?还有吗……
正向同学们说的,在描写这群人的时候,作者不仅谢了这群人特有的语言,还细致的刻画了他们说话时的外貌、动作、语气,看来在这个可怕的早晨,这群野蛮的人,他们野蛮的行为在李星华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一位同学读李大钊的话,另一位同学读这一群人的话。(自主练习)
谁愿意来试试?一人读李大钊,另外三句我们分别请三位同学。选择你读的最好的一句。(指名 4人,1人读李大钊。3人每人读一句敌人)指导朗读
想象当时的情况,想想当时敌人是怎样的嘴脸。满脸横肉、冷笑……揣摩人物的语气,自己再练练(生再次练习,再次指名读)
你们觉得谁读的最逼真?最能再现这群人当时的嘴脸?(生说说)
行,大家这么拥护你,老师也希望有这个荣幸和你合作读一读。我来读李大钊,你来读这群人好吗?
3.师:语言描写是这样,其他描写也一样。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详实、细腻地刻画这群人呢?你能具体说说嘛?
正如同学们所说,这就是对比(板书:对比)。它往往比单一的描写更能突出人物形象。
4.师:回到课文,除了父亲和这群人的对比,这一部分还有哪些对比?(我和父亲的对比)具体说说怎么对比的?
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凸显了他们各自的特征,在此期间,李大钊这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就更加鲜明了。
五、回顾沉淀
师:好的朗读可以让听者身临其境(课件出示“声”临其境),(课件出示三个部分)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部分,自由朗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读。希望你们读出不同人物,读出不同语气,能用你的声音带领我们走进1927年那一段难忘的记忆。(自主练习,指名读文)
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了被捕时,在课文的其他部分,作者又是如何运用描写、运用对比来刻画李大钊的形象呢?我们下节课来继续学习。今天的作业就是回家继续思考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描写 受益匪浅
形象 从容不迫
对比 临危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