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里的年少时光——《草房子》导读课教学设计
《草房子》导读课教材分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成长” 这个主题编排了《小英雄雨来(节选)》《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三篇课文,展示了不同时代少年儿童成长的故事。其中《芦花鞋》描写了青铜到油麻地镇上去卖芦花鞋的故事,刻画了勤劳、纯朴的少年形象。《芦花鞋》是《青铜葵花》一书的第四个章节,在正文章节中处于中心位置,并且是全书中故事和描写都十分出彩的一个章节。
《青铜葵花》是曹文轩先生创作的长篇农村题材的儿童小说,带有半回忆性自传的题材,小说中多个故事都源于作者小时候的生活体验和深刻记忆。其中以简洁流畅的叙事、高雅清远的意境、深沉真挚的情感、符合儿童阅读的纯净,深受广大家长及儿童读者的喜爱。学完《芦花鞋》课文之后,学生对生活在特殊背景下的与自己同龄孩子的遭遇产生了探索的兴趣,进而进行了对《青铜葵花》的“整本书阅读”,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加强了对人物形象的完整认识。对《青铜葵花》的“整本书阅读”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长文章的“略读”能力。于是,作为《芦花鞋》的拓展阅读,我向学生推荐了曹文轩的《草房子》。 这本小说首次出版于 1997年,2019年入选“新中国 70年 70部长篇小说典藏”,次年四月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虽然本书近年来受到了些许争议,但它依然是值得一看的儿童读物。“成长”与“苦难”是曹文轩写作的两大主题,也是现在的孩子最需要但也缺少的。
《草房子》一书感情真挚,情感细腻,书中的的孩子们都在各自的苦难中成长着,在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中学会了坚强,毅力与责任。于是,我从苦难与成长的主题切入,引导我们感受文章的魅力,体悟作品中对生命的诠释。它的主题是有关于成长的,展现了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着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这种有关人生沧桑、有关美好与善良的充满浪漫和悲悯的叙述,使作品显示出一种宽厚、深沉、凝重又不失色彩的审美空间。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因此而感动,并从中获得人生初体验,他们需要这样的审美指引,而我们的儿童文学作者亦有责任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良性灵魂。
《草房子》虽不是教材推荐阅读篇目,但我觉得,比起童话故事,《草房子》或许更像是一本儿童纪实小说,它反映了上世纪农村社会儿童的生活,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与那时候的孩子们握手游戏。曹文轩老师的作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看世界,语言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作品创设的真善美的意境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都很有意义,所以,我决定通过这本《草房子》把学生引到曹文轩老师的文学世界中来。
【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分享,通过观察封面、封底,了解《草房子》和作者,结合目录整体把握本书,激发阅读期待。
2.通过部分精彩片段赏析,让学生产生疑问和兴趣,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初步了解书中主要人物,并对书中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
3. 层层递进,渗透整本书的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整本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草房子》,不仅可在书籍中去感受语言,体会内容,更要去感悟内涵,去感悟童年带来的美好。使读者体会到,即使碰到了苦难、病痛,心中也有对美的无限向往。
2. 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
(一)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为什么?(学生谈谈)有人说:读书是精神王国的探险,是灵魂的壮游,是内在性灵不断成长的源泉。今天,老师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草房子》。
2. 介绍作者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吗?了解曹文轩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相关资料。曹文轩是个多产的作家,他专注于儿童文学创作,获了很多奖项,请一位同学来读。《草房子》这本书,让曹文轩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是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曹文轩曾说,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所以他的文字,处处充满着美感。这几本书就是他纯美文学的代表作。
3. 了解评价齐读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和著名文学评论家肖复兴对本书的评价。
《草房子》这本书,是曹文轩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创作的一部小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童年,去看看那一座让他牵挂的“草房子”。
4.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草房子里的年少时光。
(二)书中寻宝,读前概览
1.关注封面读一本书,是作者和读者的心灵相约。拿到一本书,我们最先关注到的是什么?(封面)阅读从封面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封面中获得的信息。封面告诉我们,本书的作者是曹文轩。而且这本书获得了很多奖项。所以,当我们从书架上千万本书中一眼看到它时,是它的封面吸引力了我们。
2. 浏览扉页我们展开书页,其实就是在走进作家的心田,我们的目光走过文字,其实是在和作家亲密对话。再来看看扉页,扉页部分对这本书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大家自己快速浏览一下。由此我们知道了故事的主人公是——桑桑,也了解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
3. 概览目录这样一本厚厚的书,如何快速地了解内容呢?引导学生观看目录。这个方法就是看目录,通过读目录,我们可以把书读薄了。这本书的目录非常有意思,都是采用人名或地名为目录。人物也是故事的灵魂,是故事曲折来回的主要成分。这本书的目录,很清晰地向我们介绍了主要的人物。即使是地名,也是在讲述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主要人物。介绍书中的几个重要人物。
4.剖析题目读着这本书,我的心中无数遍地想象过那片草房子。你印象中草房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书中的草房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交流。曹文轩先生为我们搭建的这座草房子古朴、温馨而又浪漫,他用诗意的语言把草房子“画”了出来,读完之后,宽敞结实的草房子,独特香味的苦艾,平静的溪流,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配乐范读,齐读书中对草房子的片段描写。
(三)阅读情节,赏析人物
曹文轩说: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的陡然急转和摇摆不定当中塑造。作者将桑桑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尽管并未单独成章进行记叙描写,但所有的事件中均有桑桑的影子映射参与其中。我们一起走进桑桑的故事。
1.学生默读学习单片段 1、片段 2,根据文段内容,边读边批注,用一个词概括你对桑桑的印象。(调皮、异想天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朗读,读出桑桑的调皮、异想天开。
2.书中说道:桑桑的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的行为,是一贯的。课件演示桑桑为纸月和刘一水打架的视频。说说对桑桑的其他印象。
再读文段 3,把你对桑桑的夸赞、表扬送进去。通过这两个文段,看到了一个多面的桑桑。
总结方法:如果在平时阅读中能够抓住关键情节,你离书中的人物就会更近。
3. 想象猜测:配乐,指名读下一个片段,思考生病的桑桑,是怎样面对自己的病情的。教师配乐读桑桑病重的段落,创设情境。桑桑的命运到底怎样呢?激励学生去书中寻找答案。
(四)点名主题,升华情感
出示曹文轩的话: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总结本课:《草房子》是一首忧伤的成长诗,它寄托着曹文轩童年的回忆,也是油麻地那些少年成长的印记。书中人物,即便在低谷或是绝境当中,生命依然可以坚韧不屈。正如草房子上的茅草,历经风吹雨打,依旧坚韧不朽。这正是曹文轩先生想要通过《草房子》告诉我们的。
(五)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通过刚才的片段,我们认识了一个多面的桑桑,《草房子》中,曹文轩老师用生动形象的笔触,给我们刻画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一定有个人,有些事深深地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根弦,让人感动,令人难忘。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读书方法,细细品味,慢慢记录,读完整本书后,选择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做一份阅读记录卡,参考评价标准自我完善,并与大家分享。2.课下阅读曹文轩其他文学作品。
【板书设计】
草房子里的年少时光——《草房子》导读课教学反思
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部分对“整本书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不难看出,从“尝试阅读”到“阅读整本书”,从“初步理解主要内容”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到“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再到“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阅读内容从易到难,阅读要求逐步提高,学段目标前后贯通,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每个学段的语文教学目标相一致,成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
“整本书阅读”作为新课标的专项内容,并提出具体要求,体现了整本书阅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清晰而明确的思路。教师不仅知道“整本书阅读”该怎么教,而且知道每个学段教到什么程度。第一次接触整本书阅读,起初,我很迷茫,什么是整本书阅读?这种课型怎么备课?具体上课流程怎样?教学目标如何设定?如何评价教学效果?我都一无所知。我查阅了很多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资料,积极向同仁求助,对整本书阅读有了初步了解。原来,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
现今,《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而把整本书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样态,相对于传统课堂,这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查阅资料得知,“整本书阅读”教学首先要区分课型。
课型不同,执教方式不同。大致分为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三类课型。书还没读,就可以上“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上课是为了激活阅读整本书的愿望,在孩子还没读的时候就爱上读,就想读。学生正在读,读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执教推进课,可以节选片段,一起欣赏和解读,一起感受阅读乐趣。而当书已经读完时,师生可以一起来议论、来畅谈、来辩论、来分享,这便是交流课。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定了《草房子》一书。《草房子》是曹文轩继《山羊不吃天堂草》之后又一部扛鼎力作,作品沿袭了曹文轩一贯的厚重、质朴的写作风格,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这部优秀的少年长篇小说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这本书很适合四五年级的孩子去读。
小学四年级是孩子成长的关键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转变思维方式,在不经意的瞬间悄悄长大,如暗夜抽芽,转眼已是枝繁叶茂。这本书,可以让他们看到成长的丰富性,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求知欲和阅读需求。而书中主人公桑桑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的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很容易引起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灵共鸣。接下来就是备课、磨课的环节。“导读课”,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这本书“哪里好,我们准备去看看”。在设计上,我想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指导,让学生知道此书的大致内容、书的基本框架、书的过往评价、书的历史价值、书的经典地位......因此,我的设计是方法指导和人物赏析双线并行,期待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产生“想读”的愿望。教学设计完成后,磨课的过程并不顺畅,因为从未执教过此类课型,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教师教授得太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凸显;导读课缺少了“读”,学生的兴趣大大减弱;教学过程的嵌入评价如何实施。学校各位老师给我指点迷津,让我渐渐明晰了方向。“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启发,就在于激活,执教中不要贪多求全,可以瞄准三个关键词,带孩子们踏上阅读之路。第一个是“欢喜”。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有欢喜心,课后自然就会去读。第二个是“惊奇”,让孩子感到意外,想知道更多,课后自然就产生探索的动力。第三个是“疑惑”,让小孩感觉困惑,暂时无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阅读就是发现之旅,就是探索和寻找答案的历险。于是我按照这个思路调整教学设计,以桑桑这一人物作为课堂的主线,先结合3个桑桑有趣的故事,认识聪明可爱、调皮古怪的桑桑,然后结合影视资料,转而认识桑桑的另一面。随即情感陡然急转,让学生在认识一个有意思的同龄人之后,再为他的命运揪心,开启学生的阅读期待。最后呈现这节课的时候,虽然我与执教学校的孩子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一起沉入书海,与书中的桑桑对话,桑桑笑,他们也笑;桑桑哭,他们也哭;桑桑病了,他们也开始闪烁起泪光......看到他们的眼神,我知道,他们已经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
这节导读课后,他们一定会找来《草房子》这本书,看看桑桑的命运到底如何。有人说,童年是最美好的岁月,童书是最美妙的种子。引领孩子共读一本本书,就是在他们的童年播下一粒粒最美妙的种子,那是文化的种子、语言的种子、审美的种子、思想的种子......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尊重形形色色的阅读体验,赏析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体验独一无二的阅读乐趣。阅读方法的积累,也让孩子们更会读书,更会品析,有心得、懂运用,启迪心智,熏陶情感,感受语言精妙,品悟人性之美。与整本书阅读的这次遇见,格外美好。未来,我将继续前行,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怀揣美好的期待,等待每一粒种子都有奇迹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