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自相矛盾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
2.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难点)
3.根据情景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难点)
简析题目
自相矛盾: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
矛
古代的一种兵器用来刺杀敌人。
(进攻)
盾
用来抵挡敌人的进攻。
(防守)
对立
认识
作者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 后世人尊称其为“韩非子”或“韩子”,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 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主要作品:《韩非子》等。
认识
生字
wú fú fú
吾 弗 夫
多音字
夫
fū 1.成年男子的通称。
2.丈夫(女子的配偶)。
3.旧时称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
4.旧时指为官方或军队服劳役、做苦工的人。
例:夫妻、丈夫。
fú 1.指示代词。那;这。
2.人称代词。他。
3.a)用在一句话的开始;b)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
例如:夫夫,且夫。
会写生字
矛 盾 誉 吾
初读课文
思考: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后第1题)
2.注意断句,读出古文的韵味。
初读古文,对照注释,试着说一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自相矛盾
yù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再读课文
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主人公是干什么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卖
……的人
释文:楚国有一个卖盾牌和长矛的人。
思考:这个人是怎样夸赞自己的矛与盾的
有人向他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为什么他回答不上别人的问题
再读古文,对照注释,说说每句古文的意思。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刺破
刺破
坚固
锋利
释文:有一个卖盾牌和长矛的楚国人,夸耀他的盾牌说:“我的盾牌坚固得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又夸耀他的长矛说:“我的长矛锋利得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再读古文,对照注释,说说每句古文的意思。
有人
用
怎么样
不
释文:有人说:“用您的长矛刺您的盾牌,会怎么样呢 ”那个人答不上来了。
思考: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试着填一填下边的表格。楚人两次”誉“从这其中说明了什么呢?
结果 结果分析
第一种可能 盾碎 说明他的盾不是最坚固的
第二种可能 矛断 说明他的矛不是最坚固的
第三种可能 …… ……
自相矛盾
走进人物内心,探寻思维过程。
走进人物内心,探寻思维过程。
楚人两次”誉“从这其中说明了什么呢?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是 夸大其词 前后抵触 之”誉“
自相矛盾
再读古文,对照注释,说说每句古文的意思。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释文:穿不透的盾牌和什么都能穿透的长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存在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吧。
楚国有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牌非常坚固,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非常锋利,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是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自相矛盾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本文通过楚人“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言行一致,前后一致,三思而后行。
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