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王愿坚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8.3课
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习近平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用人物对话、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厘清全文的线索,梳理小说的情节。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细节,分析黄新、“我”等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章题目的多重含义,体会小说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和革命情怀。
核 心 素 养 目 标
自 主 学 习 任 务(一)
预习任务: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党费》,结合工具书解决文本中自己不理解、不懂的字、词、句。
1. 请同学们自读练习册识作者、知背景。
2. 请同学们结合文本思考分析题目的含义。
1. 王愿坚:立志“写尽红军英雄志”
1. 走进作者王愿坚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
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
王愿坚一生致力小说创作,创作成果颇丰。
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他的作品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作)等。
其作品《支队政委》曾被选作高考阅读文本。
1. 写作背景.故事原型
本文描述的是在1934年的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关于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它属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这篇文学作品取材于三个真实的感人故事,小说中的主人公黄新其实是有真实原型的。
1954年,《解放军文艺》7月号上需要一篇宣扬优秀党员的故事。知道这个消息后,王愿坚首先想到的是那次他南下时听到的有关卢春兰的故事。
在村里坚持斗争的青年妇女卢春兰为了帮助山上没有盐吃的游击队,便组织群众腌了些咸菜,凑到一起,交给从山上来的人带走。不幸的是,他们在半路上遇到了巡逻的敌人,咸菜落到了敌人的手里。敌人把全村的群众聚集到一起,用枪威胁他们,要他们说出这件事的组织者,当然谁也不肯供出实情。就在敌人要疯狂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从容地站出来说:“是我!”
卢春兰的故事是可以写成一篇很感人的小说的,但是这对当时的王愿坚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卢春兰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较早,故事的社会背景、当地的生活风貌和人物的精神状态,王愿坚都无法完整地把握,也就无法把故事中人物最动人的场景展现出来。
这个问题困扰了王愿坚很长时间,他为无法表达革命同志的真情而彷徨踯躅。就在王愿坚为创作而苦恼的时候,他想起了1944年秋天他在莒jǔ南张大娘家做“儿子”时的情景:张大娘为了把“窝头”留给王愿坚吃,就给自己年幼的女儿吃花生皮。
同时,触发他灵感的还有一个故事,即1946年,在一次战斗中,王愿坚在战地收殓烈士遗体时,发现一个笔记本里夹着两角钱的北海币,钱的下面写着:“要是我牺牲了,这钱就是我最后一笔党费。”
这些事情对王愿坚的触动很大,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一个党员在革命落入低潮、处于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对党的信念和忠诚。
2. 思考分析: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按期向所造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它在文中的含义随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
最初(初次见面)指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
后来(再次见面)指黄新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
最后指黄新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这位女地下共产党员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小说记录了红军留守部队一段关于党费的故事。以“党费”为题,点明了结构小说的核心对象,间接表现了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自 主 学 习 任 务(二)
自由阅读课文,同桌合作完成任务:
1.本文写了几部分内容?分清层次
2.每部分的主要是什么?简要概括
3.尝试绘制故事思维导图。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我”接受任务,负责联系地方党组织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6-29段):“我”与黄新第一次见面,黄新用银洋缴党费被“我”拒收。
第三部分(第30-37段):黄新不顾女儿的饥饿,买盐腌菜用来缴党费。
第四部分(第38-60 段):黄新为了保护“我”而牺牲,牺牲前不忘缴党费。
课 堂 研 讨 任 务
第一层 31-37段 :“我”第二次下山与黄新见面
问1:作者写黄新不让妞儿吃咸菜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第二层 :38-55段 “我”差点被逮捕,黄新为了保护“我”而牺牲
问2:这部分的叙述有哪些特色?
第一层 31-37段 “我”第二次下山与黄新见面
问1:作者写黄新不让妞儿吃咸菜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1)交代咸菜的来源,是第一次见面时黄新组织同志们腌制的,照应前文,关联紧密。
(2)咸菜是黄新缴纳的党费,体现她对党的支持。
(3)作为母亲不舍得让孩子吃,体现了她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
第二层 38-55段 “我”差点被逮捕,黄新为了保护“我”而牺牲
问2:这部分的叙述有哪些特色?
1.叙述节奏张弛有度,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形成叙述张力。
38-42段 叙述节奏快,形成突转
43-44段 叙述节奏慢,细腻展现人物性格
45-55段 叙述节奏快,交代人物结局
2.用对话叙述,节省了笔墨,推动了情节发展,塑造了人物性格。
知 识 卡 片:节 奏
(一)什么是叙述节奏
叙述节奏是叙事类作品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具体指的是叙述过程中起伏变化所产生的话语的音乐感和跌宕美。
如鲁迅小说《伤逝》的开头,作者只用一句节奏鲜明的话,就为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调:“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主人公涓生对往事伤感的回叙从沉痛的诉说开始。他的悔恨凝结在三字一顿的短语里,仿佛一张嘴便哽咽住了。作者这样写,就形成了小说的叙事节奏,叫人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体验到一种音乐感。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叙述是没有意味的。叙述需要详略得当,详细的东西需要放慢节奏,而简略的东西只需一笔带过。空白和省略可以加快叙述的节奏。不同的叙述节奏还表现着不同的情趣,带着不同的审美意味。小说家会在叙述当中采用不同的叙事节奏来产生多变的叙事速度,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使作品实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知 识 卡 片:节 奏
(二)叙述节奏的类型
1.加速: 次要情节,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细细品味。加快叙述节奏的手法有概括叙述,减少描写,利用对话、书信等方式(含现实与回忆交错)等。
2.减速: 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细细品味。延缓叙述节奏的手法有铺张叙述(情节延迟摇摆)、增加描写等。
小说的阅读魅力就是体现在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
知 识 卡 片:节 奏
叙 述 节 奏 示 例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 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红楼梦》以上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
叙 述 节 奏 示 例
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每人一个奶娘并一个丫头照管,余者在外间上夜听唤。一面早有熙凤命人送了一顶藕合色花帐,并几件锦被缎褥之类。
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プ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当下,王嬷嬷与鹦哥陪侍黛玉在碧纱橱内。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
【《红楼梦》以上加速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
叙 述 节 奏 示 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梳理如下:
沧州遇故交——听闻密谈
报告林冲——买刀寻仇
接管草料场——风雪夜沽酒
暂宿山神庙——听闻阴谋
搠杀仇人——冒雪投东
这些情节的叙述节奏时缓时疾,时快时慢,和林冲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紧密联系,极富探究价值。
知 识 卡 片:对 话 作 用
语言的艺术(语言特色)
①含蓄深沉、幽默风趣、文白夹杂——彰显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情节人物)
②鲜明的时代特色、富有地方特色——揭示小说的主题
人物间的对话 对话表现人物
身份、职业、内在品质——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
对话供读者阅读(读者意识)
①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拉进读者、叙述者、故事中人物之间的距离,真实可感
对话是小说情节的组成部分,若对话多为短句且连贯性强
①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的推动流畅自然
②叙述节奏:快节奏——使小说叙述集中紧凌
慢节奏——多为“详写”,大段工笔(环境)描写,插叙内容的出现
知 识 卡 片:对 话 作 用
实例分析:
1. 小说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请分析其作用 (夏尊《命相家》 (天一联考))
①人物语言诙谐幽默,富有个性,有利于塑造被迫放弃理想,带有诙谐自负的命相家的形象。
②用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小说的画面感和真实性,吸引读者的共情。
③有利于揭示主题,通过二人的对话,反映了当是社会的动荡与黑暗等。
知 识 卡 片:对 话 作 用
2. 小说把人物的对话糅合在叙述之中,这样处理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凯歌《书者雪樵》 (2023届高三3月大联考))
①使叙述者、阅读者和小说人物之间的距离更加贴近,感情流动更自然,节奏也更加流畅。
②使文意表达更加集中紧凑,更能凸显人物的矛盾冲突。
③使叙述形式新颖,不落俗套,叙述语言简洁。
【课时总结】
本文讲述的是1934年闽粤赣边区斗争时,敌人对百姓进行“并村”,切断党同群众的联系。而上了山的红军极度缺盐,战士们尝到一点咸味都会十分喜悦。百姓也缺油盐,被白匪控制得死死的。黄新同志宁可自己的孩子受不进油盐之苦,也不忘记自己参加红军的丈夫欠了几个月的党费,凑钱买盐腌咸菜送上山。而“我”作为线索人物,在白鬼们搜村的时候是愿意挺身而出的,只因黄新对“我”苦苦相劝,要“我”顾全大局,为了党一定得活着。而她却做出了死的选择,赞扬了共产党员爱党爱民,甚至甘心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生命的精神。
赞美水生嫂们的勤劳淳朴与坚贞勇敢,歌颂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英勇抗日的爱国热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反映根据地青年在共产党领导下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走向新生活,反对封建愚昧落后思想
赞扬党员信仰坚定忠诚,讴歌党员为党的事业与革命利益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
《荷花淀》
《小二黑结婚》
《党费》
家国情的主题弘扬
写作追求孙犁赵树理王愿坚文学的职责是反映现实中的美和善的。……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在我的脚下,也有一块自己开垦耕耘了多年的土地,它是我的‘根据地’。我的创作实践并没有背离规律,我依然写的是我所熟悉的生活。课 后 自 主 探 究 任 务
文章标题《党费》,从文章内容看应该是黄新同志的,却是用“我”第一人称来叙述,为什么?
女共产党员黄新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
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如果把课文中“妞儿”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本文选取咸菜作为党费贯串始终,请说说这样构思有何好处。
《党费》这篇小说,虽然有些情节略显夸张,但还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的,如何理解“党费”的特殊意义
思考小说的写作特点
1.文章标题《党费》,从文章内容看应该是黄新同志的,却是用“我”第一人称来叙述,为什么?
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贴近读者,让人感动。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②用第一人称叙述,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加深了对黄新的认识。
2.女共产党员黄新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
①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她把丈夫送去参加红军,“并村”之后又积极组织地下活动。在敌人的严密控制和封锁之下,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十分焦心;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时,又显得异常高兴与激动,渴望重新加入战斗。她不顾自身生活的艰难,省吃俭用,把丈夫留给她安家的两块银洋省下来作为党费,托“我”转交给党组织,以期对党组织有点用处;被“我”拒收后,又用一块银洋买盐腌咸菜以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危难之际,她多次嘱托“我”把咸菜交给党组织,即使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她仍记挂着要缴党费。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她总是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②聪明机警,坚毅乐观。她洒脱干练,斗争经验丰富。她在担任地下党联络员的职务时,能准确识别暗号,保密工作做得也很到位。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她始终怀有希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抱有坚定的信仰,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遇到白匪突然搜查时,她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明知自己可能就此牺牲,仍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③热情质朴,无私赤诚。她第一次与“我”接头时,就张罗着给“我”拿吃的,虽然自己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同志,体现了她热情质朴的特点。黄新五岁的女儿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下,瘦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看到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但黄新狠下心来,不让孩子吃一根菜,在严重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因为她认为“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无论何时,在她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党是红军,充分表现出了黄新的无私与赤诚。
④临危不惧,不怕牺牲。面对生死关头的严峻考验,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如何保护革命同志为了保护同志和党的事业,她已经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面对敌人的搜捕,黄新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同志的安全。这一壮烈的举动,把黄新的思想境界推向最高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最纯洁的党性。
3.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
①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
②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章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章和一块银洋;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脆,也为后面成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成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③“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文代了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4.如果把课文中“妞儿”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妞儿”作为课文中的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着映衬作用。课文中关于“纽儿”的描写一共有五处:
①“我”第一次去接头,打量黄新家时见“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小鼻子一扇一扇的睡得正香。这大概就是她的小妞儿”。小孩睡在“地铺上”, 盖的是“烂棉套子”,足见其生活艰难,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黄新将自己的丈夫送去当红军;丈夫跟随毛主席长征前留下的银洋她硬是没动分毫而留作党费,其对党的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②“我”第二次去接头时,“妞儿”刚拿了一根腌豆角“往嘴里填”就被母亲黄新“拿过来”,这衬托出一个共产党人置儿女亲情于不顾,对同志、对党的赤胆忠心。
③危急关头,黄新交代“我”事情时提到了“妞儿”,交代完后,“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这些细节,与黄新拿过“妞儿”正准备吃的咸菜完全不同,把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疼爱关怀表现到了极致。“妞儿”衬托出了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人性美以及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品质。
④危险过后,“我”“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这是在情节结构上呼应黄新先前对“我”的交代。
⑤见到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这里以政委对“妞儿”的疼爱,侧面表现党对黄新勇于牺牲的精神的高度肯定,以“妞儿”暗示革命后继有人,黄新对党忠诚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所以,“妞儿”这个人物形象是不能删去的。
5.本文选取咸菜作为党费贯串始终,请说说这样构思有何好处。
《党费》选取了一筐咸莱作为特殊的党费,并以之为主线贯串全篇,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性格和形象特征,这种艺术构思是新颖、独特的。
缴纳党费,本来是每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本文却把咸菜这一笔特殊的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密切联系起来。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开始之后,留下来的红军游击队在山区坚持与敌人作不懈的斗争,敌众我寡,斗争十分艰苦。敌人采用搜山、烧山、移民并村等残酷的手段,企图割断群众和游击队的联系。在这种严酷而又恐怖的情形下,黄新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村里的党员为缺盐的游击队腌制咸菜,作为党费上缴党组织,最后为掩护战友脱险,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化为一个普通的党员,黄新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这样构思,使得平凡的咸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得以凸显。
6.《党费》这篇小说,虽然有些情节略显夸张,但还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的,如何理解“党费”的特殊意义
“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信仰的具体化,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负责任。现在的共产党员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也不能丢掉这种信仰,不仅仅是按时交足党费,最重要的是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传承信仰,为人民服务。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交了“党费”。
7、【品读课文·写作特点】
①艺术构思新颖独特。
交党费本是党员应尽的义务,咸菜也是寻常的食物。而小说却把咸菜——特殊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截取横截面”的写法,通过交通员“我”与黄新在白色恐怖下的两次会面,展开故事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典型性格。
②结构紧凑,线索清楚,善用伏笔。
全文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以咸菜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首次会面对窝棚、摘菜妇女、磨损的党证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的突发事件埋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莱等细节首尾映衬。
③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不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细小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如: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小说描写了她“拿在手里掂了掂”的动作,从这一动作可以想象到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对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银洋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