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卷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30题,60分)
“金发姑娘区”是指一个恒星星际适宜生命生存的地带,其间有适宜的温度,水能够以液体形式存在,故而其离恒星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下图示意“金发姑娘区”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所示各天体,同属于(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仙女星系 D. 河外星系
2. 影响图示“金发姑娘区”所处位置及范围大小的因素是( )
A. 距日远近 B. 宇宙环境 C. 液态水 D. 太阳活动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考查天体的级别及天体系统的判断,图中所示天体有太阳、火星、地球以及金发姑娘区的各累天体组成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地月系为太阳系的构成部分的行星系统,仙女星系材料中无法体现,太阳系属于银河系的构成部分,不属于河外星系,因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金发姑娘区所处的位置和范围是由于距离太阳的远近导致的,只有距离太阳适中的位置,才能使金发姑娘区有适宜的温度,水能够以液体形式存在,才能为生命的产生提供条件,A正确;宇宙环境主要为金发姑娘区的天体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运动环境,而不是导致适宜温和液态水的原因,B错误;液态水是否存在与金发姑娘区天体的温度有关,而位置远近是导致温度高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C错误,太阳活动主要是通过高能带点粒子流对其进行产生影响,对于温度和液态水的影响无关,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1)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
(2)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自身条件:
(1)温度——①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度
(2)生命必需条件:大气——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
(3)生物的作用对大气成份的改造:水——③结晶水汽化,形成原始的大洋
(4)地球环境稳定足够长的时间:原因是地球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太阳在漫长的时间比较稳定
读浙江省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单位:MJ/m2),完成下面小题。
3.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太阳辐射哪个波段( )
A. 可见光波段 B. 紫外光波段 C. 红外光波段 D. 任意波段
4. 浙南地区出现太阳辐射低值中心,与此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位于低纬度 B. 丘陵云雾多 C. 季风影响弱 D. 城市密度小
【答案】3. A 4. B
【解析】
【3题详解】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尽管射向地球的太阳辐射首先到达大气层,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这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很少,绝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射向地面。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纬度越低,年太阳辐射总量越高,浙南地区纬度低于浙北地区,与图中的低值中心不符,A错误;浙南地区位于浙闽丘陵地形区,多云雾、阴雨天气,太阳辐射总量较少,B正确;浙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省内各地区受季风影响差异不大,C错误;城市密度对太阳辐射总量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因素主要有四个:①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②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③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④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如1月份,南极为极昼,北极为极夜,南极比北极的太阳辐射强。
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是描述电离层特征的一个重要参量。下图示意2023年11月北京地区电离层TEC平均日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注:图中圆点代表每日该时TEC值,中间曲线代表平均值。
5. 电离层( )
A. 大气气压较高 B. 天气状况复杂 C. 受地面影响大 D. 大气密度很小
6. 有时电离层TEC会急剧增大,导致其急剧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太阳活动强烈 B. 温室效应增强 C. 火山地震频发 D. 臭氧空洞增大
7. 北京地区电离层TEC( )
①白天大,夜间小②白天小,夜间大③夏季大,冬季小④夏季小,冬季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5. D 6. A 7. A
【解析】
【5题详解】
电离层位于60~500千米高空,海拔高,大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天气状况单一,受地面影响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太阳活动剧烈时,喷发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增加,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加,会导致大气电离层的电离程度增强,使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增大,A正确。温室效应和火山地震频发主要在对流层影响不到高层大气,臭氧空洞也不在高层大气,与之无关,BC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电离层电子总含量与太阳紫外线密切相关,由图可知,北京地区电离层电子总含量白天大、夜间小,故其与紫外线强度呈正相关;由于夏季太阳辐射和紫外线都强于冬季,故推测应该夏季大、冬季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电离层处在50km至几千千米高度间,温度在180~3000K范围之间,其带电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受到地磁场的制约,因此在电波传播领域又称电离层介质为磁离子介质。
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期的地方性风。某日洞庭湖某气象站湖陆风明显。下图示意该日该气象站风向统计。完成下面小题。
8. 该日陆风转湖风的时段最可能为( )
A. 1-3时 B. 9-11时 C. 15-17时 D. 19-21时
9. 该气象站可能位于湖泊的( )
A. 东侧 B. 南侧 C. 西侧 D. 北侧
10. 5时和13时风速较大,其根本原因是该时间湖泊与陆地之间( )
A. 地表温度差较大 B. 水平气压差较大
C. 垂直气压差较大 D. 空气湿度差较大
【答案】8. B 9. D 10. A
【解析】
【8题详解】
读图,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夜晚吹陆风,白天吹湖风。当陆地气温高、湖泊气温低时,陆地上为低压,湖泊为高压,风从湖泊吹向陆地,即湖风,相反则为陆风;由图可知9~11时,风向发生明显的变化,又处于夜晚到白天的转换阶段,所以该时段应该是由陆风转为湖风,B正确,ACD错误。选B。
【9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气象站陆风为东北风,湖风为西南风,结合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该站最可能位于湖泊的北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根据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可知,地表冷热不均是形成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白天时,由于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温高,湖泊热容量大,升温慢,气温低,陆地上为低压,湖泊为高压,风从湖泊吹向陆地,即湖风;夜间相反则为陆风。因此,湖陆风转变是由于湖泊、陆地的热力性质(比热容)的差异,导致气压差异,从而形成风向的转变,即根本原因是湖泊、陆地的热力性质(比热容)的差异引起的地表温度差,A正确;水平气压差异、垂直气压差异、空气湿度差异不是根本原因,BCD错误。故选A。
【点睛】陆地气温低于湖泊气温时吹陆风,陆地气温高于湖泊气温时吹湖风;湖风转陆风时刻应该在湖泊气温逐渐升高、陆地气温逐渐降低,且陆地气温低于湖泊时。
热反射涂层材料是指涂覆在物体外表面,对太阳辐射具有高反射率,从而降低物体表面及内部温度的功能性材料。目前,热反射材料多用于覆盖沥青路面。下图是沥青路面热反射涂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沥青路面涂覆热反射涂层可以增强( )
A. 太阳辐射 B. 地面反射 C. 大气辐射 D. 大气反射
12. 城市道路涂覆热反射涂层技术的广泛使用能够( )
A. 缓解热岛效应 B. 增加空气湿度 C. 增强城市风速 D. 增大昼夜温差
13. 与路面涂覆热反射涂层降温相比,传统沥青路面多采用洒水降温。道路洒水除降温外还会( )
A. 增多空气尘埃 B. 增加空气湿度
C. 加重城市污染 D. 加剧城市内涝
【答案】11. B 12. A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以及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进行分析的能力,结合材料热反射涂层材料是指涂覆在物体外表面,对太阳辐射具有高反射率,从而降低物体表面及内部温度的功能性材料。城市道路涂覆热反射涂层可以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进而降低城市道路地面的温度,据此分析B正确,A错误;大气辐射与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有关,城市道路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则地面辐射减弱,导致大气辐射减少,大气反射和云层多少有关,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城市道路涂覆热反射涂层的广泛使用,可以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进而降低城市道路地面的温度,达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A正确,该技术的使用,可以减小城市风的风速以及减少昼夜温差,CD错误;对于城市空气湿度影响不大,B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路面涂覆热反射涂层是通过减少吸收太阳辐射降温,传统沥青路面多采用洒水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吸热多而降温,后者可以增加水分的蒸发,增加城市空气的湿度,B正确;洒水能够减少城市空气中的部分尘埃,减轻城市环境污染,A、C错误;城市洒水降温一般是在晴天,且气温高,蒸发旺盛,不会导致城市内涝问题,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以城市沥青路面涂覆热反射涂层的技术使用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和运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荆江段河道曲折的主要原因是( )
A. 长江上游,流量大
B. 落差大,下蚀作用强
C. 地形平坦,侧蚀作用强
D. 长江上游,流速快
15. 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可以( )
A. 加速洪水下泄 B. 增加河床淤积
C. 减少上游来水量 D. 扩大径流量
【答案】14. C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荆江河段位于长江中游,当河床坡度减小以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而侧蚀作用明显,河流不断地侵蚀河岸、扩展河床,致使河道开始发生弯曲。据此选C。
【15题详解】
裁弯取直使得水流速度加快,可以加快河水的下泄 ,提高河水的搬运能力,减少河床淤积,故A 正确,B错误。裁弯取直并不会减少上游来水量,故C错误。径流量主要受流域面积和当地气候等因素影响,与裁弯取直无关,故D错误。
【点睛】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横剖面呈“V”字形。堆积地貌多见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包含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等,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平原分布在河口地区。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表层海水与1000米深处海水温差最大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 甲、乙洋流对流经地区的影响是( )
A. ①地形成大型渔场 B. ②地海水盐度下降 C. ③地大气对流增强 D. ④地大气湿度下降
【答案】16. A 17. B
【解析】
【16题详解】
海水温度垂直方向上随深度加深而递减,1000米深度海水水温相差不大,因此本题表层海水与1000米深处海水温差主要通过表层水温比较温差大小,表层水温越高,温差越大。全球表层海水水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若要表层海水与1000米深处海水温差最大,则应在较低纬度海区,排除③④,CD错误;图中①②均位于较低纬度,①处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会加大表层海水与1000米深处海水温差,A正确;②处寒流流经降温减湿,会减小表层海水与1000米深处海水温差,B错误。故选A。
【17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可知甲为寒流,乙为暖流。单一暖流流经不会形成大型渔场,因此①地不会形成大型渔场,A错误;乙暖流会使得流经地区增温增湿,④地大气湿度增加,D错误;甲为寒流,寒流流经地区降温减湿,会使得②地海水盐度下降,③地大气对流减弱,B正确,C错误。故选B。
【点睛】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阳江入海口处,修建于公元1053-1059年、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桥面由重达几十吨的天然石板铺设而成,桥基养殖了大量牡蛎。牡蛎是典型的营固着生活的贝类,可以通过分泌类似胶水的粘性物质使自身牢牢地黏着在岩石上。左图为洛阳桥景观,右图为洛阳桥的船形桥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洛阳桥桥基上养殖大量牡蛎的主要作用( )
A. 发展养殖,增加经济收益 B. 装饰桥基,美化桥体外观
C 保护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D. 巩固桥基,提高桥身质量
19. 洛阳桥的桥墩呈船形的主要原因是( )
A. 延续浮桥形状 B. 减轻浪涛冲击 C. 节省建筑材料 D. 提高通航能力
20. 仅从地理的视角,推测当时架设桥面石板的最佳农历时间是( )
A. 三月初七前后 B. 六月初八前后 C. 八月十五前后 D. 腊月初一前后
【答案】18. D 19. B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阳江入海口处,修建于公元1053-1059年,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江接海的大石桥。这里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外贸易极为兴盛,货物的吞吐量高,且沿海风浪大,海水和大风对桥体的侵蚀力度大,桥墩要修建的高大结实,古代并无钢筋水泥,用石头堆砌形成的石桥不够结实。洛阳桥位于入海口处,牡蛎产量较多,牡蛎能分泌黏性物质且繁殖力强,它们紧紧地粘接在一起,桥基上养殖大量牡蛎可以巩固桥基,提高桥身质量,D正确;基上养殖大量牡蛎并不是为了发展养殖,增加经济收益,A错误;基上养殖大量牡蛎起不到装饰桥基,美化桥体外观的作用,B错误;当时情况下,人们的环保意识并不强,不是为了保护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C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洛阳桥桥墩呈船型,主要是为了减少对水流的阻力,从而保护桥墩。洛阳桥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河流水量较大对桥墩的冲击较强、且沿海地区易受潮汐和风暴潮影响,两头尖的船形有利于减小迎水冲击带来的侵蚀,提高桥梁使用寿命和通行安全,从而保护桥墩,B正确。桥墩呈船形并不是为了延续浮桥形状,A错误;船型桥墩不能节省建筑材料,C错误;桥墩形状对提高河流通航能力作用不大,D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洛阳桥地处洛阳江入海口,面临大风大浪的气象条件和淤泥遍布的地质条件;桥面由几百块石板铺设而成,每块石板重达几十吨,在没有机械的年代,石料的运输和铺设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建造难度大,资金费用高。在古代,为了将每块重达几十吨的石梁架设在桥墩上,必须利用自然的力量,涨潮时,可以利用潮水的浮力将运巨石的船行驶到桥墩附近,待退潮时水位降低,石梁可缓慢下降到刚好架设在桥墩上,所以要借助涨潮时潮水的力量,八月十五前后会出现一年中的最大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古代中国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位于洛阳口, 距福建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洛阳桥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834米,宽7米。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 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图为不同的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2. 图中由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3. ②地貌类型是( )
A. 丹霞地貌 B. 雅丹地貌 C. 喀斯特地貌 D. 峡谷地貌
【答案】21. C 22. D 23. C
【解析】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①表示新月形沙丘,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图②表示桂林象鼻山,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图③表示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图④表示三角洲,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由此判断,因此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的是②③④,故选C。
【22题详解】
图①表示新月形沙丘,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图④表示三角洲,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①④正确,故选D。
【23题详解】
图②表示桂林象鼻山,是流水与石灰岩发生反应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故选C。
【点睛】流水作用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风力作用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下图为“某地森林植被垂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该地植被喜光程度由强到弱排序,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甲、丁、丙、乙
C. 乙、丙、丁、甲 D. 丙、乙、甲、丁
25. 该地森林的垂直分层越多,说明( )
①气温越高②降水量越多③气温越低④降水量越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24. B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在森林中上层光线最强,由于植物遮挡,越往下光线越少。植物有喜光植物和耐阴植物,顶层是喜光的高大的乔木,最下面是耐阴的一些草本植物。图中植被喜光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甲丁丙乙,故选B。
【25题详解】
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类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故选A。
【点睛】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完成下面小题。
26. 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①③②④ D. ④②①③
27. ③是香樟树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
A. 东北平原 B. 青藏高原 C. 华北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26. D 27. D
【解析】
【26题详解】
枫树属于温带落叶树种;冷杉属于针叶树种,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中美洲及非洲最北部的亚高山至高山地带;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树种;在垂直方向上草地应位于森林带之上。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④②①③,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7题详解】
香樟树是亚热带常绿树种,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A错误;青藏高原为高原山地气候,典型植被为高山草甸,B错误;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C错误;香樟树是亚热带常绿树种,四地中只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气候,D正确。故选D。
【点睛】我国北方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的自然带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为主,南方地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自然带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某校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湖南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下图)”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推测该地的土壤类型名称是( )
A. 黄壤 B. 红壤 C. 黑土 D. 棕壤
29. 以下关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在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中发挥作用
B. 苔藓繁殖增强岩石内部的风化,促进土壤形成
C. 生物的类型和更新周期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D. 动物活动可改变土壤孔隙度,增强土壤透气性
30. 同学们还测得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少,关于其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气温低,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②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有机质积累少
③降水少,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留存比较少
④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中的有机质易流失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28. B 29. B 30. B
【解析】
【28题详解】
土壤呈均匀的土红色,说明该土壤颜色为红色,应为红壤,红壤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且红壤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判断该地的土壤类型名称是红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9题详解】
生物和微生物会对有机质分解产生影响,且生物还会在土壤养分的循环中发挥作用,该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A错误;苔藓着生于岩石的外部,而不是岩石的内部,所以不会对岩石内部的风化产生作用,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正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所以生物的类型和更新周期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该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错误;动物活动可改变土壤孔隙度,增强土壤透气性,该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B。
【30题详解】
湖南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年均温相对较高,虽是山区,但强调气温低,应是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①错误;湖南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速度快,有机质积累少,②正确;湖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为丰富,而不是降水少,③错误;湖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为丰富,淋溶作用强,土壤中的有机质易流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留存比较少,④正确。②④正确,故选B。
【点睛】不同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相差很大,与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类型、耕作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综合题(40分)
3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影响环节③的能量来源主要是____,②环节的名称是____。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⑤和⑧的数量变化情况是:⑤____,⑧____(填“增大”或“减少”)。
(2)图中____(填序号)环节短时期内增多易导致城市地表径流水位迅速上升,从而形成城市内涝;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影响的是____环节(填序号):伴随着大气水平运动进行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填序号)。
(3)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①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②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
③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
④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31. ①. 太阳(辐射) ②. 降水 ③. 增大 ④. 减少
32. ①. ④ ②. ⑤ ③. ① 33. C
【解析】
【分析】本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水循环的环节、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的意义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③环节是蒸发,能量源自太阳辐射,②环节是降水。图中⑤是地表径流,⑧是地下径流,植被有促进地表水下渗的功能,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地表水下渗减少,则⑤地表径流增加,⑧地下径流减少。
【小问2详解】
若城市的降水④增加,短时期内增多易导致城市地表径流水位迅速上升,从而形成城市内涝;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影响地表径流⑤;图中①是水汽输送环节,是伴随着大气水平运动进行的水循环环节。
【小问3详解】
水循环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①正确;降水受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全球各地的降水量并不是保持不变的,②错误;使地球各种水体保持动态平衡,③错误;水循环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贵州位于我国地势阶梯的过渡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喀斯特峰丛是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山峰环绕着洼地。山峰坡度陡,土层薄,一旦植被破坏,就容易产生石漠化现象。下图为贵州某地喀斯特地貌峰丛形成过程示意图。
(1)该地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____(对①→⑤进行排序)。
(2)分析喀斯特地貌地区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影响。
(3)为治理喀斯特地区的生态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答案】32. ②①⑤③④
33. 岩溶(喀斯特)地区地表崎岖不平,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肥力差;地形崎岖,可耕地面积少,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水缺乏,农业用水不足,地表干旱。
34. 实行封山造林、退耕还林;实施生态移民;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贵州某地喀斯特地貌峰丛形成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治理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首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岩石是石灰岩,石灰岩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海洋②。后抬升作用使石灰岩出露于地表;地壳受内力作用弯曲变形①,地表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漏斗⑤,经流水进一步侵蚀作用形成地下溶洞③,溶洞顶部塌陷,地表形成峰丛地貌景观④。
【小问2详解】
农业生产中的自然地理区位因素主要涉及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喀斯特地貌区地表受流水溶蚀作用强,地表崎岖不平;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层薄,肥力极差;地形崎岖,可耕地面积少,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喀斯特地貌岩层多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水缺乏,农业灌溉用水不足,地表干旱,不利于农作物种植。
【小问3详解】
针对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应提高植被覆盖率,实行封山造林、退耕还林;当生态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实施生态移民,让自然地理环境自然恢复;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持水土。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洋混合层是指海洋近表层产生的厚度一定、水温均一的水层;其下为水温急剧下降的温跃层,这里常常成为生物以及海水环流的一个重要分界面。下图示意2020年8~11月我国南海中沙群岛海域多个观察站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统计。
(1)根据材料判断上图中表示海洋混合层的是____;表示温跃层的是____。(填序号)
(2)与海洋混合层相比,说出温跃层的海水性质特点(温度、盐度、密度)。
【答案】33. ①. ① ②. ②
34. 与海洋混合层相比,温跃层温度低、盐度高、密度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2020年8~11月我国南海中沙群岛海域多个观察站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统计表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特征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海洋混合层是指海洋近表层产生的厚度一定、水温均一的水层,其下为水温急剧下降的温跃层,读图可知:①层水温均一,变化小,是海洋混合层;温跃层是水体以温度分层时温度梯度最大一层,温跃层水温急剧下降,②处水温随深度下降最快,为温跃层。
【小问2详解】
如图示②所在的温跃层海水温度要低于海洋混合层,温跃层的海水盐度普遍高于34‰,而海洋混合层的海水盐度普遍低于34‰,所以温跃层盐度较高,由于温跃层海水水温较低且盐度较高,所以海水密度大于海洋混合层。六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卷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30题,60分)
“金发姑娘区”是指一个恒星星际适宜生命生存的地带,其间有适宜的温度,水能够以液体形式存在,故而其离恒星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下图示意“金发姑娘区”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所示各天体,同属于(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仙女星系 D. 河外星系
2. 影响图示“金发姑娘区”所处位置及范围大小的因素是( )
A. 距日远近 B. 宇宙环境 C. 液态水 D. 太阳活动
读浙江省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单位:MJ/m2),完成下面小题。
3.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太阳辐射哪个波段( )
A. 可见光波段 B. 紫外光波段 C. 红外光波段 D. 任意波段
4. 浙南地区出现太阳辐射低值中心,与此关系最密切是( )
A. 位于低纬度 B. 丘陵云雾多 C. 季风影响弱 D. 城市密度小
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是描述电离层特征的一个重要参量。下图示意2023年11月北京地区电离层TEC平均日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注:图中圆点代表每日该时TEC值,中间曲线代表平均值。
5. 电离层( )
A. 大气气压较高 B. 天气状况复杂 C. 受地面影响大 D. 大气密度很小
6. 有时电离层TEC会急剧增大,导致其急剧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太阳活动强烈 B. 温室效应增强 C. 火山地震频发 D. 臭氧空洞增大
7. 北京地区电离层TEC( )
①白天大,夜间小②白天小,夜间大③夏季大,冬季小④夏季小,冬季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期的地方性风。某日洞庭湖某气象站湖陆风明显。下图示意该日该气象站风向统计。完成下面小题。
8. 该日陆风转湖风的时段最可能为( )
A. 1-3时 B. 9-11时 C. 15-17时 D. 19-21时
9. 该气象站可能位于湖泊的( )
A. 东侧 B. 南侧 C. 西侧 D. 北侧
10. 5时和13时风速较大,其根本原因该时间湖泊与陆地之间( )
A. 地表温度差较大 B. 水平气压差较大
C. 垂直气压差较大 D. 空气湿度差较大
热反射涂层材料是指涂覆在物体外表面,对太阳辐射具有高反射率,从而降低物体表面及内部温度的功能性材料。目前,热反射材料多用于覆盖沥青路面。下图是沥青路面热反射涂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沥青路面涂覆热反射涂层可以增强( )
A. 太阳辐射 B. 地面反射 C. 大气辐射 D. 大气反射
12. 城市道路涂覆热反射涂层技术的广泛使用能够( )
A. 缓解热岛效应 B. 增加空气湿度 C. 增强城市风速 D. 增大昼夜温差
13. 与路面涂覆热反射涂层降温相比,传统沥青路面多采用洒水降温。道路洒水除降温外还会( )
A. 增多空气尘埃 B. 增加空气湿度
C. 加重城市污染 D. 加剧城市内涝
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荆江段河道曲折的主要原因是( )
A. 长江上游,流量大
B. 落差大,下蚀作用强
C. 地形平坦,侧蚀作用强
D. 长江上游,流速快
15. 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可以( )
A. 加速洪水下泄 B. 增加河床淤积
C. 减少上游来水量 D. 扩大径流量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表层海水与1000米深处海水温差最大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 甲、乙洋流对流经地区的影响是( )
A. ①地形成大型渔场 B. ②地海水盐度下降 C. ③地大气对流增强 D. ④地大气湿度下降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阳江入海口处,修建于公元1053-1059年、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桥面由重达几十吨的天然石板铺设而成,桥基养殖了大量牡蛎。牡蛎是典型的营固着生活的贝类,可以通过分泌类似胶水的粘性物质使自身牢牢地黏着在岩石上。左图为洛阳桥景观,右图为洛阳桥的船形桥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洛阳桥桥基上养殖大量牡蛎的主要作用( )
A. 发展养殖,增加经济收益 B. 装饰桥基,美化桥体外观
C. 保护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D. 巩固桥基,提高桥身质量
19. 洛阳桥的桥墩呈船形的主要原因是( )
A. 延续浮桥形状 B. 减轻浪涛冲击 C. 节省建筑材料 D. 提高通航能力
20. 仅从地理的视角,推测当时架设桥面石板的最佳农历时间是( )
A 三月初七前后 B. 六月初八前后 C. 八月十五前后 D. 腊月初一前后
图为不同的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2. 图中由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3. ②地貌类型是( )
A. 丹霞地貌 B. 雅丹地貌 C. 喀斯特地貌 D. 峡谷地貌
下图为“某地森林植被垂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该地植被喜光程度由强到弱排序,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甲、丁、丙、乙
C 乙、丙、丁、甲 D. 丙、乙、甲、丁
25. 该地森林的垂直分层越多,说明( )
①气温越高②降水量越多③气温越低④降水量越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完成下面小题。
26. 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①③②④ D. ④②①③
27. ③是香樟树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
A. 东北平原 B. 青藏高原 C. 华北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某校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湖南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下图)”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推测该地的土壤类型名称是( )
A. 黄壤 B. 红壤 C. 黑土 D. 棕壤
29. 以下关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在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中发挥作用
B. 苔藓繁殖增强岩石内部的风化,促进土壤形成
C. 生物的类型和更新周期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D. 动物活动可改变土壤孔隙度,增强土壤透气性
30. 同学们还测得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少,关于其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气温低,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②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有机质积累少
③降水少,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留存比较少
④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中的有机质易流失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二、综合题(40分)
3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影响环节③的能量来源主要是____,②环节的名称是____。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⑤和⑧的数量变化情况是:⑤____,⑧____(填“增大”或“减少”)。
(2)图中____(填序号)环节短时期内增多易导致城市地表径流水位迅速上升,从而形成城市内涝;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影响的是____环节(填序号):伴随着大气水平运动进行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填序号)。
(3)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①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②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
③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
④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贵州位于我国地势阶梯的过渡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喀斯特峰丛是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山峰环绕着洼地。山峰坡度陡,土层薄,一旦植被破坏,就容易产生石漠化现象。下图为贵州某地喀斯特地貌峰丛形成过程示意图。
(1)该地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____(对①→⑤进行排序)。
(2)分析喀斯特地貌地区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影响。
(3)为治理喀斯特地区的生态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洋混合层是指海洋近表层产生的厚度一定、水温均一的水层;其下为水温急剧下降的温跃层,这里常常成为生物以及海水环流的一个重要分界面。下图示意2020年8~11月我国南海中沙群岛海域多个观察站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统计。
(1)根据材料判断上图中表示海洋混合层的是____;表示温跃层的是____。(填序号)
(2)与海洋混合层相比,说出温跃层的海水性质特点(温度、盐度、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