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兰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地理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一;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我国有首童谣唱到:“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童谣中描述的天体,按照先后顺序分类正确的是( )
A. 恒星、行星、卫星 B. 星云、恒星、行星
C. 恒星、行星、小行星 D. 恒星、小行星、流星体
2. 童谣中所涉及的天体系统层次共有( )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3. 下列各图中的大中小圆分别表示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三者关系的是( )
A. B. C. D.
据国家天文台太阳活动情况预报中心报道(2020年9月28日):在过去的24小时中,太阳活动较低,日面上无黑子。该期间无C级以上耀斑发生,地球磁场较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黑子位于( )
A. 日冕层 B. 色球层 C. 光球层 D. 太阳内部
5. 若2020年是太阳活动谷年,则下一个谷年是( )
A. 2025年 B. 2031年 C. 2036年 D. 2040年
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虽然到地球的能量只占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关于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
A.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即太阳辐射
B. 太阳能量来源于强劲的太阳风
C. 太阳辐射能量巨大,是目前人们生产、生活所使用的唯一能源
D. 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上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比其他行星多
7. 下列能源来自太阳能的有( )
①煤②石油③水能④核能⑤风能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读甲、乙两地地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甲、乙两地处于同—时代的地层是( )
A. ①和Ⅰ B. ②和Ⅱ C. ③和Ⅲ D. ②和Ⅲ
9. 下列关于图中地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层①比地层②的化石生物等级高 B. ①到③地层的厚度一样
C. 最古老的地层是Ⅰ地层 D. 甲地地层比乙地相同高度地层形成时间早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 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 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11. 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的是( )
A. 图中C层 B. 图中G层 C. 软流层 D. 下地幔
下面左图为南京市连续三天的天气预报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分析右图,从大气的受热过程角度出发,直接影响南京市几日近地面气温高低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 与前两日相比,12月12日昼夜温差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②增强,③减弱 B. ②增强,④增强 C. ①增强,④减弱 D. ①增强,③增强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及郊区的热力环流示意图,甲处为市中心,①②为两个郊区村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中甲处( )
A. 上空的空气下沉 B. 气压高于①②两地
C. 空气向四周流动 D. 气温高于①②两地
15. 图中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 由①流向③ B. 由③流向④ C. 由②流向⑤ D. 由④流向⑤
下图为8月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表示大西洋表层温度、密度、盐度的曲线依次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17. 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比副热带海面海水( )
A 温度低、盐度低、密度大 B. 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
C. 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小 D. 温度低、盐度高、密度大
18. 吃水深度,简称吃水,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垂直距离。一艘轮船在大西洋中航行,吃水深度不断变化,影响吃水深度的直接因素是( )
A. 海水温度 B. 海水盐度 C. 海水运动 D. 海水密度
潮汐发电是利用潮涨潮落时形成的落差来推动水轮机,再由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下左图为某潮汐发电站水位示意图,右图该潮汐发电站某日潮高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潮汐能主要来自( )
A. 太阳辐射 B. 地球内能 C. 风力作用 D. 日月引力
20. 左图所示甲乙两种水位状态对应出现在右图中的时间最可能为( )
A. 甲——2:00,乙——20:00 B. 甲——4:00,乙——16:00
C. 甲——6:00,乙——22:00 D. 甲——12:00,乙——18:00
21. 该潮汐电站通常一天能发电的次数为( )
A. 一次 B. 二次 C. 三次 D. 四次
下图为我国沿海某地区的典型地貌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中①地貌为( )
A. 海蚀柱 B. 海蚀平台 C. 沙嘴 D. 海蚀崖
23. 该地貌形成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海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流水堆积 D. 海水堆积
骆驼刺是落叶草本植物,茎上长着刺状的坚硬小绿叶,如图为骆驼刺。完成下面小题。
24. 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A. 光照强烈,地形平坦 B. 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 气候干旱,日较差大 D. 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25. 骆驼刺所在区域的主要植被是( )
A. 温带草原 B. 温带荒漠 C. 温带落叶阔叶林 D. 热带草原
银杏是一种“色相”树种,春夏是“绿油油”的,秋天是“金黄黄”的,冬天是“光溜溜”的,非常适合城市绿化。重庆某中学老师发现,校园内相邻的两颗银杏树树叶脱落程度完全不同(下图圆圈标注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银杏林属于( )
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针叶林
27. 重庆的银杏树比北京的要晚一点变黄。影响银杏树变黄的主要因素是( )
A. 水源 B. 降水 C. 地形 D. 热量
2023年我国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8次。其中大陆发生5级以上地震11次,包括1月30日新疆沙雅6.1级和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两次6级以上地震;海域发生5级以上地震4次,台湾发生5级以上地震3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以下关于地震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
B. 地震与滑坡、泥石流无关
C. 地震主要人类活动不合理造成
D. 积石山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9. 积石山地震发生后,当地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
A. 植树造林,防止坡面崩塌
B 修筑护坡工程,加固坡面
C. 及时抢修道路,便于救援
D. 加强灾情预警、预报工作
30. 剧烈地震发生时,高楼层居民应立即采取的紧急避防措施是( )
A. 乘电梯逃生 B. 蹲在内承重墙墙角
C. 打电话报警 D. 站到阳台呼救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0分)
31. 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大气的名称,A层是_____,B层是_____,C层是_____。(填文字)
(2)A、B、C三层大气,空气密度最大的是_____层。(填字母)
(3)A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_(升高或降低),B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_(升高或降低)。
(4)对流运动强烈是图中的_____层,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是_____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的是_____层。(填字母)
(5)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层中某种大气成分增加或减少,则该层可能是_____层或_____层。(填字母)
(6)_____层(填字母)中20-40千米的高度,臭氧含量较高,称为_____,能够吸收对人类和动植物有伤害的紫外线,故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2.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各数码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①________;⑤________;⑦________;②________;⑥________
(2)图中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环节是________(填数码)。目前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与________(填数码)环节最密切。
(3)由②和③组成的水循环叫________,①③环节中水量较大的是________。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参与的是________循环。
33. 某地理研学小组在我国的A、B、C三个地区,通过观察及拍摄和绘制,获取了三组当地的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A处地貌的名称是____,它是由流水的____作用形成的,此类地貌在空间位置上来说主要分布在河流的_______(入海口/出山口)处。
(2)土壤是反映自然环境一面镜子,B处土壤呈现出黑色的主要原因是环境______(冷湿/暖湿),微生物分解速度_______,______含量高。
(3)C处地貌的名称是冲积扇,通常a处的颗粒物比b处更______(粗/细)
34.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我国,寒潮主要发生在________(冬或夏)半年。
(2)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由三部分组成,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________(序号),无风、少云、干暖出现在_________(序号)。
(3)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来源于________,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________沿海地区,多发于________季节。
(4)简述寒潮的主要危害。友兰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地理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一;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我国有首童谣唱到:“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童谣中描述的天体,按照先后顺序分类正确的是( )
A. 恒星、行星、卫星 B. 星云、恒星、行星
C. 恒星、行星、小行星 D. 恒星、小行星、流星体
2. 童谣中所涉及的天体系统层次共有( )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3. 下列各图中的大中小圆分别表示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三者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1 A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童谣中描述的天体,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是太阳、地球、月球,太阳是恒星、地球绕太阳公转是行星、月球绕地球公转是卫星,A正确,星云不是恒星,流星体、小行星没有绕地球公转,不是地球的卫星,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童谣中描述的天体分别是太阳、地球、月球,地球、月球属于地月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童谣中所涉及的天体系统层次共有二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河外星系是银河系以外的宇宙,不包含太阳系,但其空间和范围应该远远大于太阳系,AC错误;地月系是太阳系中的行星系,属于太阳系,B正确,D错误;故选B。
【点睛】在太阳系中的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银河系中的恒星、星团、星云、星际物质、星系际物质等。
据国家天文台太阳活动情况预报中心报道(2020年9月28日):在过去的24小时中,太阳活动较低,日面上无黑子。该期间无C级以上耀斑发生,地球磁场较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黑子位于( )
A. 日冕层 B. 色球层 C. 光球层 D. 太阳内部
5. 若2020年是太阳活动谷年,则下一个谷年是( )
A. 2025年 B. 2031年 C. 2036年 D. 2040年
【答案】4. C 5. B
【解析】
【4题详解】
当强磁场浮现到太阳表面光球层,该区域背景温度缓慢地从6000摄氏度降至4000摄氏度,这时该区域以暗点形式出现在太阳表面,这就是太阳黑子,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C符合题意;色球层的主要活动现象是耀斑和日珥,日冕层的主要活动现象是太阳风,太阳活动出现在太阳大气层,不出现在地球内部,排除ABD。故选C。
【5题详解】
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即两个相邻太阳活动谷年之间间隔约为11年,题意表明,若2020年是太阳活动谷年,则下一个谷年应该是11年之后,即2031年,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太阳大气结构,由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太阳活动: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周期(黑子数目变化周期)为11年。
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虽然到地球的能量只占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关于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
A.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即太阳辐射
B. 太阳能量来源于强劲的太阳风
C. 太阳辐射能量巨大,是目前人们生产、生活所使用的唯一能源
D. 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上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比其他行星多
7. 下列能源来自太阳能的有( )
①煤②石油③水能④核能⑤风能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答案】6. A 7. D
【解析】
【6题详解】
太阳辐射是太阳内部核聚变产生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A正确,排除B;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人们还可以利用来自于地球内部能源的地热能和核能,以及引力能的潮汐等能源,排除C;热地距离适中代表地球能够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不代表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排除D。故选A。
7题详解】
来自于太阳能的是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等,①②③⑤正确,核能属于地球内部能量,排除④,排除ABC,故选D。
【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1、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2、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
读甲、乙两地地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甲、乙两地处于同—时代的地层是( )
A. ①和Ⅰ B. ②和Ⅱ C. ③和Ⅲ D. ②和Ⅲ
9. 下列关于图中地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层①比地层②的化石生物等级高 B. ①到③地层的厚度一样
C. 最古老的地层是Ⅰ地层 D. 甲地地层比乙地相同高度地层形成时间早
【答案】8. D 9. C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可知,相同时代的地层含有相同的化石,不同时代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也不相同,因此图中甲、乙两地位于同一时代的地层是①和Ⅱ,②和Ⅲ,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地层②比地层①新,其化石生物等级高,A错误;①到③地层形成在不同的时代,沉积时间不同,因此厚度不可能一样,B错误;年龄最老的地层是最下部的地层,Ⅰ位于Ⅱ的下部,①和Ⅱ中含有相同的生物化石,属于相同时代的地层,因此Ⅰ地层年龄最老,C正确;甲地地层比乙地相同高度地层形成时间要晚,D错误。故选C。
【点睛】地层学三定律:(1)原始水平定律:在水中沉积的一层一层岩层的原始产状都是近水平分布的。(2)原始侧向连续定律:每一岩层一定延伸很远,分布面积很广(3)地层叠覆律(地层层序律):在沉积岩层未发生构造变动(如逆掩断层和褶皱倒转)的情况下,沉积层序保持着正常层序,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既上覆岩层比下伏岩层为新(下老上新)。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 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 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11. 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的是( )
A. 图中C层 B. 图中G层 C. 软流层 D. 下地幔
【答案】10. C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图中各圈层的位置判断,图中A、B、C、D、E、F、G分别表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幔、地核。因D圈层(地壳)属于地球内部圈层,C为水圈,则选项A错误;地球内部圈层应由D、F、G构成,选项B错误;图中D和E构成岩石圈,与大气圈(A)、生物圈(B)、水圈(C)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选项C正确;F、G交界面为古登堡面,地震波的纵波在此界面上的传播速度不会减为0,选项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时,温度便接近于地幔物质开始熔融的温度,这时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开始产生选择性熔融,逐渐形成固流体软流层,一般认为,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软流层,C符合题意;图中C层为水圈,其温度条件很难产生岩浆,排除A;下地幔和地核(图中G)深度太深,其物质很难上升形成岩浆,排除BD。故选C。
【点睛】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时,温度便接近于地幔开始熔融的固相线温度,这时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开始产生选择性熔融,逐渐形成固流体软流层。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下面左图为南京市连续三天的天气预报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分析右图,从大气的受热过程角度出发,直接影响南京市几日近地面气温高低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 与前两日相比,12月12日昼夜温差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②增强,③减弱 B. ②增强,④增强 C. ①增强,④减弱 D. ①增强,③增强
【答案】12. C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地面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于地面辐射,它是大气直接的热源,由图可知,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反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因此直接影响南京市几日近地面气温高低的是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前两日为阴天和多云天,12月12日为晴天,与前两日相比,12月12日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增强,升温快,气温较高;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减弱,即④大气逆辐射减弱,导致夜晚气温较低,因此昼夜温差变大。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大气的热力作用指的就是: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②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又称为“温室效应”。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及郊区的热力环流示意图,甲处为市中心,①②为两个郊区村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中甲处( )
A. 上空的空气下沉 B. 气压高于①②两地
C. 空气向四周流动 D. 气温高于①②两地
15. 图中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 由①流向③ B. 由③流向④ C. 由②流向⑤ D. 由④流向⑤
【答案】14. D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城市由于人类活动更频繁且人口数量、密度较郊区大,排放的废热更多,所以温度比郊区高,即甲气温高于①②两地,D正确;甲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C错误;甲处上空(④处)的空气在高空堆积,进而向郊区上空(③⑤)扩散,A错误;由于甲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故在甲处形成低压,郊区上空(③⑤)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近地面(①②)形成高压,故甲处气压低于①②两地,B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城市由于温度比郊区高,气流上升,郊区温度低,气流下沉,气流由③流向①,气流由⑤流向②,AC错误;由于城区气温高,气流上升,气压低,而郊区相反,因此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在高空,由城市流向郊区,即由④流向③和⑤,B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下图为8月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表示大西洋表层温度、密度、盐度的曲线依次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17. 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比副热带海面海水( )
A. 温度低、盐度低、密度大 B. 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
C. 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小 D. 温度低、盐度高、密度大
18. 吃水深度,简称吃水,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垂直距离。一艘轮船在大西洋中航行,吃水深度不断变化,影响吃水深度的直接因素是( )
A. 海水温度 B. 海水盐度 C. 海水运动 D. 海水密度
【答案】16. D 17. B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线①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增,符合海水密度变化曲线;曲线②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符合海水温度变化曲线;曲线③自副热带海区向南北递减,符合海水盐度变化曲线,D正确,ABC错。故选D。
【17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曲线①表示海水密度,曲线②表示海水温度,曲线③表示海水盐度,赤道附近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B正确,ACD错。故选B。
【18题详解】
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垂直距离,也叫吃水深度,其与水的浮力有关,浮力大小直接取决于海水密度,D正确,温度、盐度对吃水深度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直接因素,A、B错误;海水运动不会影响吃水深度,C错误。故选D。
【点睛】海洋水密度分布特征: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就小。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
潮汐发电是利用潮涨潮落时形成的落差来推动水轮机,再由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下左图为某潮汐发电站水位示意图,右图该潮汐发电站某日潮高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潮汐能主要来自( )
A. 太阳辐射 B. 地球内能 C. 风力作用 D. 日月引力
20. 左图所示甲乙两种水位状态对应出现在右图中的时间最可能为( )
A. 甲——2:00,乙——20:00 B. 甲——4:00,乙——16:00
C. 甲——6:00,乙——22:00 D. 甲——12:00,乙——18:00
21. 该潮汐电站通常一天能发电的次数为( )
A. 一次 B. 二次 C. 三次 D. 四次
【答案】19. D 20. A 21. D
【解析】
【19题详解】
潮汐能来自日月引力,与太阳辐射、地球内能、风力作用关系不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图大海水位高于海湾,乙图海湾水位高于大海;读图可知,2:00、4:00、16:00、18:00为涨潮时间,大海水位高于海湾;6:00、20:00、22:00为落潮时间,大海水位下降,海湾水位高于大海;12:00大海水位较低,综上所述,甲——2:00,大海水位高于海湾,乙——20:00,海湾水位高于大海,与图相符,A正确;乙——16:00,大海水位高于海湾;甲——6:00,大海水位低于海湾;甲——12:00,大海水位低于海湾,与图不符,BCD错误。故选A。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一日有两次涨潮,两次落潮,故该潮汐电站通常一天能发电的次数为四次,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潮汐能是一种清洁、不污染环境、不影响生态平衡的可再生能源。潮水每日涨落,周而复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完全可以发展成为沿海地区生活、生产和国防需要的重要补充能源。
下图为我国沿海某地区的典型地貌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中①地貌为( )
A. 海蚀柱 B. 海蚀平台 C. 沙嘴 D. 海蚀崖
23. 该地貌形成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海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流水堆积 D. 海水堆积
【答案】22. D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①位于海岸.地势极陡,为海蚀崖,D正确;海蚀柱是海岸受海浪侵蚀、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海蚀平台是海蚀崖前形成的基岩平坦台地,沙嘴指从陆地凸人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A、B、C错误。故选D。
【23题详解】
海蚀崖是基岩海岸受海水侵蚀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断层节理或层理面形成的陡壁悬崖,A正确;海蚀崖形成与风力侵蚀、流水堆积、海水堆积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被海浪侵蚀的碎屑物质由沿岸流携带,输入波能较弱的地段堆积,塑造出多种堆积地貌。
骆驼刺是落叶草本植物,茎上长着刺状的坚硬小绿叶,如图为骆驼刺。完成下面小题。
24. 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A. 光照强烈,地形平坦 B. 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 气候干旱,日较差大 D. 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25. 骆驼刺所在区域的主要植被是( )
A. 温带草原 B. 温带荒漠 C. 温带落叶阔叶林 D. 热带草原
【答案】24. C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图中显示,骆驼刺植株不高,根系发达,叶片呈刺状,这是为了适应水分条件差的沙漠地区的形态特征,因此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日较差大,C符合题意;骆驼刺不能反映当地地形平坦,排除A;骆驼刺反映的沙漠环境不具有土壤肥沃特征,不具有水源充足特征,排除BD。故选C。
【25题详解】
根据前面分析可知,骆驼刺是一种温带沙漠地区的植物,温带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属于温带荒漠植被,当地水分条件很难形成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当地热量和水分条件很难形成热带草原,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植被形态对环境的适应性:植被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如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茎粗壮,储水量大;茎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气温暖季短或雨季短。
银杏是一种“色相”树种,春夏是“绿油油”的,秋天是“金黄黄”的,冬天是“光溜溜”的,非常适合城市绿化。重庆某中学老师发现,校园内相邻的两颗银杏树树叶脱落程度完全不同(下图圆圈标注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银杏林属于( )
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针叶林
27. 重庆的银杏树比北京的要晚一点变黄。影响银杏树变黄的主要因素是( )
A. 水源 B. 降水 C. 地形 D. 热量
【答案】26. C 27. D
【解析】
【26题详解】
从图中描述可知,银杏树春夏是“绿油油”的,秋天是“金黄黄”的,冬天是“光溜溜”的,说明存在着季节性的脱叶现象,脱叶的季节为秋冬季,说明为落叶阔叶林,C正确;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不会脱叶到“光溜溜”的状态,ABD错误。故选C。
【27题详解】
北京和重庆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这反映了两地温度的变化不同,北京气温先降低,重庆气温后降低,这是热量因素主导的,不是水源、降水、地形等因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决定因素)、地形(高度、地势)、海陆位置、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等。
2023年我国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8次。其中大陆发生5级以上地震11次,包括1月30日新疆沙雅6.1级和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两次6级以上地震;海域发生5级以上地震4次,台湾发生5级以上地震3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以下关于地震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
B. 地震与滑坡、泥石流无关
C. 地震主要是人类活动不合理造成
D. 积石山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9. 积石山地震发生后,当地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
A. 植树造林,防止坡面崩塌
B. 修筑护坡工程,加固坡面
C. 及时抢修道路,便于救援
D. 加强灾情预警、预报工作
30. 剧烈地震发生时,高楼层居民应立即采取的紧急避防措施是( )
A. 乘电梯逃生 B. 蹲在内承重墙墙角
C. 打电话报警 D. 站到阳台呼救
【答案】28. A 29. C 30. B
【解析】
【28题详解】
我国多处位于板块交界处,是地震多发国家,A正确;地震会诱发滑坡、泥石流,B错误;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是地震的主要原因,C错误;积石山处于中国南北地震带北部的甘东南活动构造区,D错误;故选A。
【29题详解】
地震会导致道路的损毁,发生地震后应该及时抢修道路,以便救援人员与物资进入,C正确;植树造林以及修筑护坡工程,加强灾情预警、预报工作,均不是最应立即采取的措施,应先保证地震救灾顺利进行,ABD错误。故选C。
【30题详解】
剧烈地震发生时,高楼层居民应立即采取的紧急避防措施是蹲在内承重墙墙角,此区域是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保护生命安全,B正确;剧烈地震时不应乘电梯逃生、站到阳台呼救,会对生命造成威胁,AD错误;剧烈地震时先保障自身安全,然后再打电话报警,D错误;故选B。
【点睛】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0分)
31. 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大气的名称,A层是_____,B层是_____,C层是_____。(填文字)
(2)A、B、C三层大气,空气密度最大的是_____层。(填字母)
(3)A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_(升高或降低),B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_(升高或降低)。
(4)对流运动强烈的是图中的_____层,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是_____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的是_____层。(填字母)
(5)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层中某种大气成分增加或减少,则该层可能是_____层或_____层。(填字母)
(6)_____层(填字母)中20-40千米的高度,臭氧含量较高,称为_____,能够吸收对人类和动植物有伤害的紫外线,故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答案】31. ①. 对流层 ②. 平流层 ③. 高层大气
32. A 33. ①. 降低 ②. 升高
34. ①. A ②. B ③. C
35 ①. A ②. B
36. ①. B ②. 臭氧层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并图中信息分析可知,A层为地面以上至大约12km高空处,是对流层;B层是对流层顶往上至50~55km高空处,是平流层;C层是平流层往上,是高层大气。
【小问2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集中了大部分的大气质量、固体杂质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所以空气密度最大的是A层。
【小问3详解】
读图中横坐标可知,A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B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小问4详解】
对流运动指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应形成于下热上冷的大气环境中,由图可知,只有A层对流层内空气下热上冷,对流运动最强烈。平流层水汽和尘埃的含量非常少,空气下冷上热,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所以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是B层平流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的是电离层,电离层位于C层高层大气中。
【小问5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砍伐森林和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主要位于A层对流层中。人类排放的氟氯烃等化学物质会使臭氧含量减少,臭氧主要分布在B层平流层中。
【小问6详解】
读图可知,20~40千米的高度应位于B层平流层中,该高度范围内,臭氧含量较高,故称为臭氧层,臭氧能够吸收对人类和动植物有伤害的紫外线,避免地球生物遭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2.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各数码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①________;⑤________;⑦________;②________;⑥________
(2)图中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环节是________(填数码)。目前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与________(填数码)环节最密切。
(3)由②和③组成的水循环叫________,①③环节中水量较大的是________。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参与的是________循环。
【答案】(1) ①. 水汽输送 ②. 地表径流 ③. 下渗 ④. 降水 ⑤. 蒸腾
(2) ①. ① ②. ⑤
(3) ①. 海上内循环 ②. ③ ③. 陆上内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环节、类型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为水汽输送、②为降水、③为蒸发、④降水、⑤为地表径流、⑥为蒸腾、⑦为下渗、⑧为地下径流。
【小问2详解】
我国夏季东南风可将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上来,为水汽输送环节,是图中的①;目前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将长江水调往北方,长江属于地表径流,为图中的⑤。
【小问3详解】
图中②为降水、③为蒸发,都发生在海洋上,由它们组成的水循环为海上内循环。③为蒸发,其蒸发的水汽一部分在海洋上产生降水,一部分被风输送到陆地上产生降水,故③的水量大于①。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流量小,深居内陆,不注入海洋,参与的是陆上内循环。
33. 某地理研学小组在我国的A、B、C三个地区,通过观察及拍摄和绘制,获取了三组当地的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A处地貌的名称是____,它是由流水的____作用形成的,此类地貌在空间位置上来说主要分布在河流的_______(入海口/出山口)处。
(2)土壤是反映自然环境一面镜子,B处土壤呈现出黑色的主要原因是环境______(冷湿/暖湿),微生物分解速度_______,______含量高。
(3)C处地貌的名称是冲积扇,通常a处的颗粒物比b处更______(粗/细)
【答案】33. ①. 三角洲 ②. 堆积 ③. 入海口
34. ①. 冷湿 ②. 慢 ③. 腐殖质
35. 粗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三地景观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地貌、土壤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A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大体上呈三角形,故为三角洲;其成因是由于水下坡度平缓,水流速度缓慢,搬运能力较弱,加之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泥沙难以下泄入海,在入海口处堆积形成三角洲。
【小问2详解】
B位于东北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黑土集中分布区。由于该地区气候冷湿,微生物活性弱,微生物分解速度慢,土壤富含腐殖质,因腐殖质呈黑色,所以土壤也呈现黑色。
【小问3详解】
C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因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a位于扇顶,b位于扇缘,从扇顶到扇缘,由于流水搬运能力逐渐下降,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因此通常a处的颗粒物比b处更粗。
34.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我国,寒潮主要发生在________(冬或夏)半年。
(2)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由三部分组成,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________(序号),无风、少云、干暖出现在_________(序号)。
(3)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来源于________,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________沿海地区,多发于________季节。
(4)简述寒潮的主要危害。
【答案】34. 冬 35. ①. ② ②. ③
36. ①. 西北太平洋 ②. 东南 ③. 夏秋
37. 剧烈降温使得农作物遭受冻害;大风大雪降温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寒潮和台风为材料,涉及寒潮、台风气象灾害等知识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冬半年,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形成,冷气团频繁南下,在我国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
【小问2详解】
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由三部分组成,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降水及风力由外向内逐渐增强,在台风眼附近降水达到最强,属于②旋涡风雨区(需要填写序号)、无风、少云、干暖出现在台风眼附近,台风眼为③。
【小问3详解】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来源于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洋面上,台风灾害主要影响的地区为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小问4详解】
寒潮过境会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生产上,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减产,大风、大雪和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在生活上,低温和雨雪会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