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7 22:0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尝试运用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小标题的读懂内容的方法。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得身临其境,如见如闻,经历陌生的战争生活,感受阅读的魅力。
在体会、深化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过程中,实践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对比衬托等阅读方法,培养细心阅读的好习惯。
4.在批注的交流、补充记录的过程中,继续学习批注,提高阅读批注的质量,感受边阅读边批注的意义和乐趣。
5.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丰富的阅读量对于阅读理解的意义。
教学重点:
在体会、深化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过程中,实践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对比衬托等阅读方法,培养细心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在批注的交流、补充记录的过程中,继续学习批注,提高阅读批注的质量,感受边阅读边批注的意义和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交流:
简介学习内容。
提醒学生读懂自己陌生的时代的故事的方法:借助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课文。
下发教师搜集的资料范本,交流获取资料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根据课题猜测,引发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读懂内容。
1.带着“期待的这些情节文中都描写到了吗”的想法,自由读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预设:会有不全面或者语言不够简洁的现象。
导概括的策略:老师示范用四个字概括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学生模仿这样简洁的方式把故事经过中的几个环节补充完整。
三、默读批注课文,补充阅读资料,读得入情入境。
1.过渡:知道了课文写了什么事,但我们未必亲眼看见,也未曾亲身经历,要想真正读懂课文,就要回到1941年这场战斗中。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旁。
2.交流默读批注的感受
学习方法提醒:在倾听别人的汇报时,如果有你没有批注的就换一支笔马上补充。倾听和记录别人的理解也是一种学习和积累。
(1)交流“第一自然段”旁的批注
预设:学生会从“集中兵力,大举进犯”读出“敌军人多”
预设:掩护群众,是连队转移的任务。
导读策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资料,搜集整理、阅读有关“战斗背景”的内容后,再来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第二自然段”旁的批注
请五名同学分别朗读五名战士的战斗场景后,选择印象最深的那位战士的描写,交流自己的批注。
导读策略:再次搜集整理背景资料,补充阅读占有的资料后,再谈对于“恨”的理解,感受拓宽阅读面的重要意义。
(3)交流“第三自然段”旁的批注
导读策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读懂“坚定”,感受联系生活实际读书的好处。
(4)交流“第四、五自然段”旁的批注
导读策略:引导学生注意对于敌人的描写,发现对比衬托的效果。
(5)交流最后几个自然段的批注
导读策略:搜集整理背景资料,补充阅读占有的资料,感受资料对于阅读的重要意义。
总结过渡
1.回顾盘点本节课读懂课文的过程与方法。
2.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描写了这次战斗,才让我们读得如见如闻、心潮澎湃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盘点这篇课文中的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
学生感受 爱国热情 学生感受
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