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火烧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火烧云》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8 10:3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火烧云》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4课《火烧云》。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把握教材为基点
《火烧云》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即是对前面几篇课文所学到的阅读方法的总结,更是一个提升和运用。所以我们要在已有的经验上提升学生表达和运用能力,也要在朗读中让学生们感受天地之间的神奇与美好,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本单元在内容编排上具有纵向盘点——螺旋上升,横向关联——层次递进两方面的特点。
1.纵向盘点,螺旋上升
这个单元有两条语文要素,分别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对于第一条语文要素,统编教材做了循序渐进的安排。三年级上有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下有过“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下清楚的”,这都为本课“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奠定了基础。而在后续的四年级上册第五、七单元分别从学习表达、把握主要内容角度对学生提出了进一步的学习要求。不难看出,这些阅读训练要素一脉相承,体现了从理解内容到学习表达的思维过程。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了循序渐进地提升。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逐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这是单元阅读训练在习作中的运用。统编教材与之有关的习作训练要素分布如下。可以看出,这些习作训练要素也是梯度设计,不断加深的过程。而本单元的位置又处于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这样的关键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非常重要的过渡作用。
单元位置 习作要素
三年级上第六单元 习作时,试着围绕一个意思来写。
三年级下第七单元 初步学习整理信息,介绍一种事物。
四年级上第一单元 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的理由。
四年级下第四单元 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动物的特点。
2.横向关联,层次递进
统编教材除了加强不同学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教科书还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版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本单元围绕“奇妙的世界”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这些描写事物的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通过文字带领读者去寻找去发现天地间无穷无尽的奥秘,展现了天地之间的神奇与美好。
《火烧云》这一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精读课文,它是既《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初步培养学生“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的阅读能力之后的总结和提升。其实“写清楚”这一要素有两个内涵:一是了解文章是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的;其二是要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本篇文章字里行间没有分条缕析地把那几方面具体地写清楚,而是非常准确地把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上变化极多极快的两大特点写清楚了。所以说这篇课文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总结和提升。
另外,这一单元的习作与阅读教学的关联非常紧密。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这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了“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因此在教学《火烧云》中,我依托课后习题,借助课文的典型段落引路,让学生针对两个方面的特点充分表达,为日后习作作铺垫。
读学价值为焦点
1.读的价值
从文章的题目就能读出“云”颜色上的特点,像火烧的一样。还能读出这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象“云”的奇特美丽的文章。
从整体上看,本文观察细致、想象合理。用优美的文字表现出火烧云这个自然景象的奇特美丽。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描写了傍晚时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变化过程,重点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极多、极快的特点。
从细节读出语言的平时精妙。首先,作者在描写火烧云变化的段落中运用了短句,这种短句与火烧云快节奏的变化非常和谐,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其次,文中运用了很多排比句,如,三个“……的了”四个“一会儿……”成串的排比写出了火烧云一连串颜色上的变化,读起来赏心悦目。第三,很多句子都以“……了”结尾,由于最后一个字相同,造成一种押韵的效果,读起来朗朗上口。第四,用词非常丰富,尤其是代表颜色的词语。“红彤彤、金灿灿”以叠词形式展现火烧云颜色的明亮和饱满;“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展现不同颜色揉在一起的特征;“葡萄紫”“梨黄”“茄子紫”则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比拟,突出火烧云的色彩明媚又惹人喜爱。
最后读出天地之间的神奇与美好,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学的价值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字词、句、作者写法、阅读方法、语言表达这些角度筛选出本课学的价值。
字词:
①本课生字,会认“檀、喂”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模”。
②会写“必、胡、灿”等12个生字。
③积累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和表示时间短速度快的词语,发现词语组成的特点并体会它们的精妙: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紫、梨黄、茄子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忽然、一转眼等。
句子:文中出现了2个排比句,1个比喻句。这样的排比句能让我们感受到火烧云变化极快,比喻很生动形象,值得我们学习。
写法:作者以时间为线索,描写了傍晚时分火烧云从“上来”“变化”“下去”的整个过程。在“变化”中又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细致描写,写出了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极快极多的特点。最后一段以“火烧云就下去了”结尾,让人意犹未尽。
阅读方法:借助相关语句感受火烧云的特点,运用想象画面、交流感受、读出感受的方法体会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极快极多的特点。再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更好地了解课文从哪几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这一阅读要素。
语言表达:在汇报中学习4-6段作者的写法:动物的出现、变化、消失的够段方式,发现语言密码。并发挥想象火烧云还会有哪些形状。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定标为基点
在筛选教学价值之前,我们还需要先了解三年级的学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进入第二学段,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思维、学习方法的变化。此前,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写景文章的基础。学情摸测阶段,充分利用问卷星小程序进行问卷调查,体现了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能力点。通过问卷调查,发现(82.5%)的学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认识理解本课生字。(87.5%)的学生能感受到文中描写火烧云变化快的词语。全班40名学生,(65%)的学生能读出火烧云变化极多极快两个特点。同时,还有(25%)的学生不能读出文章是从颜色和形状两各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这说明在前两课学习完之后,学生只是学会了抓住每段的关键句来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在本课要素有所提升的情况下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出每段的主要内容。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地走进文本,在细细的品味之中发现并感受到文章是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展示火烧云变化多、变化快的特点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第二学段“阅读与鉴赏”提出了如下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方法上,则是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可见,三年级是从第一学段到第二学段的过渡时期,学生的语文学习已经从字词句的理解转化为到段落的理解和感悟,特别是在关键语句表情达意方面是第二学段着重要训练的阅读能力。
从课程内容角度和学习任务来看,这个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这一学习任务群指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的情感。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精细化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识“檀、喂”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模”。积累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并发现其特点、体会其精妙,再拓展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3.能借助插图,抓相关语句想象画面,读出火烧云变化极多、极快的特点,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之情。
4.能自主发现文章是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来把火烧云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借助插图,抓相关语句想象画面,读出火烧云变化极多、极快的特点,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自主发现文章是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来把火烧云写清楚的。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抓相关语句聊感受,再读出感受的方法分别来阅读第1-3段,读出火烧云颜色变化极多、极快的特点。并发现排比句式和表示颜色的词语的精妙之处,尝试背诵。再通过圈画批注、小组讨论、集中汇报等阅读方法学习4-6段,感受火烧云形状变化极多、极快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出作者的写法,帮助学生背诵相关段落。然后通过观察板书让同学们了解本篇课文是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把火烧云写清楚的。同时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最后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说一说火烧云还有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达成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
设计活动为重点
教学流程,主要分为四个版块。
任务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首先我直接和同学们聊,在我们的家乡哈尔滨有位特别有名的女作家,你们知道是谁吗?她就是“萧红”。在简单了解了作者的基本资料后,引出今天我们要学习就是她笔下的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引出课题《火烧云》。接着质疑题目,让同学们产生阅读期待,再一起走进课文。
接着,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课文,读准字音和长句子是关键,我带领学生读准词语和长句子。尤其读准“模”的两个读音:一模一样;模糊。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落实教学目标1。
任务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聊画面
在学生读完课文后,交流印在脑中的画面。随着学生充分表达眼前的画面,教师相机画出图文并茂的板书。
在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是哪个方面变化,板书:变化 颜色 形状。
在汇报第一或最后一段时追问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板书:上来了 下去了 。
2.理脉络
在完成火烧云“上来了、变化、下去了”整个过程的板书后,让学生观察板书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的脉络。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二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强调在阅读文章时,要想真正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的意图,必须首先理清作者写作的思想路径,即思路。
任务三:品读课文,感受特点
这一板块主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写景文章的阅读方法。
活动一:出示课文第一、二段,读出感受。
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抓相关语句想象画面、聊感受的方法感受火烧云上来后的奇特景象。而我则相机指导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下是我针对重点语句进行的预设。
预设一: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学生在汇报这句话时关注到排比句的使用,及句子中所表达的各种事物变化的颜色,体会火烧云带给大地的奇特美丽。我根据学生抓住的相关词句指导朗读。
预设二: 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当学生汇报这句时关注“笑盈盈”“小金猪”“你们也变了……”“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这样的相关语句感受到火烧云的威力真大,把世界都变成金红色的了。同时借助插图感受到人们看到火烧云时喜悦的心情。这时我引导全体学生圈出相关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读出对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随机我提问,那你现在知道什么事火烧云了吗?
预设三: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时我相机板书,“天空着了火”。
活动二:默读课文第三段,体会火烧云颜色变化极多极快的特点。
在这一环节,学生带着“你感受到火烧云颜色上的什么特点了?”这样的问题,通过抓相关语句、想象画面、聊感受等方法默读课文。在交流后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预设一: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当学生交流到这句话时,会抓住四个“一会儿”来交流火烧云颜色变化的速度极多的特点。我出示图片展示,充分让孩子们感受火烧云变化的颜色也非常多的特点。最后带着感受朗读课文。为背诵本段课文做铺垫。随机我追问:“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呢?”
预设二:葡萄紫、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得颜色。
当学生汇报时,我出示图片展示天空中的颜色。引导学生体会此时的天空中有太多的颜色出现了,进一步感受火烧云的美丽和壮观。再发现表示颜色词语的构成规律,如:“红彤彤……”是以叠词形式出现的;“半紫半黄……”是两种颜色糅合在一起的;“葡萄灰……”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比拟的,让学生体会火烧云颜色变化的丰富多彩。并让学生试着分别再说出几个类似的,扩充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并提炼板书:绚丽多彩。最后把我们刚才读出来的感受放到这一段文字里,读出颜色变化的多、绚丽多彩的感受。
背诵第三段:
此时,我出示排比句四个“一会儿”,并展示带有火烧云颜色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像记忆尝试背记本段内容。然后只出示排比句让学生来尝试背记。最后只看图片,让学生背记。完成教学目标2。
活动三:默读课文第四至六段,体会火烧云形状变化极多极快的特点。
在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们默读课文,迁移“借助插图、抓相关语句想象画面、聊感受”的方法先进行小组讨论再集中汇报,体会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有什么特点。最后在三个段落中找到: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这样的行文结构,借助作者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并背记第三段。
预设一:“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学生在此环节会抓住表示时间顺序的相关词语进行汇报,感受到火烧云变化的速度特别快。
预设二:“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
经历了小组讨论,学生们会抓住每段的第一句话来感受天空中的火烧云形状变化的不但速度快而且非常多,想象会有很多种动物的形状出现在天空中。
预设三:“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变模糊了”
“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可是一转就变了,再也找不到了。”
集中小组意见,同学们会在三个段落中找到火烧云消失的句子,体会到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又多又快。想象到一个动物的形状还没有完全看清楚,下一个动物又出现了随即又消失了。此时,我随机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段落的写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预设四:都描写了火烧云出现——变化——消失。
在此环节中学生们边思考边观察课件出示的三个段落,更能快速使学生发现这样的结构。这就形成了从老师导学生学,到迁移读法自主学习的过程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活动四:背诵第四段。明确课文是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来写火烧云变化特点。
在此环节,学生们经历了小组讨论,已经对三个段落的文字非常熟悉了,又总结出这样的行文结构,学生们可以边想象着天边的画面边以填空的形式背诵课文。
预设一:一会儿,天空出现_____,______,_____。马是_____,_______,______。过了两三秒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得人正在_______,_______。
学生们根据有关时间的词语边想象画面边用书中的文字填空背诵。最后把课文的3-6段同时展示出来,让学生们自主发现课文就是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感受火烧云变化极多极快的特点的。再次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设计意图】阅读经验的习得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合、体验,才能逐渐让经验越来丰富,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才能实现读一段,通全篇;读一篇,通一类。此环节就是在前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掌握“本课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阅读要素,深化对学习方法的理解,进一步学会运用,让学习生本化,让学习真实发生。
任务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在此环节我出示本课火烧云的图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一:
本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极多又极快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我们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情趣。
在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的提升。锻炼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接着出示另一个奇特的自然景观“北极光”的图片,让学生们了解除了火烧云还有像“北极光”这样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存在,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趣。
五、作业设计为亮点
分层作业我设计了基础作业、进阶作业、挑战作业三类。
基础作业:
通过基础练习可以了解学生对文章中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和积累情况。
进阶作业:
通过进阶作业,我们可以查验学生课文的背诵情况,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情况。
挑战作业:续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六、教学反思为生长点
接下来我将结合本节课的设计,说一说我的教学反思。
一、抓相关语句想象画面
文中出现很多比喻、排比句和表示颜色、速度极快的词语,形成了很多生动丰富的画面。把这样的词句读成一幅幅画面,是阅读写景文章最好的一种方法。我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在交流的排比句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幅连动的画面。其实,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让孩子潜意识地抓住景物、读出景物特点、读出大自然的神奇。当画面在孩子头脑中形成后,就意味着对文字已有了深刻的感悟。
二、积经验迁学法
在阅读中能不断总结经验,尝试在新的情境中尝试运用经验自主阅读,才能逐渐实现生本阅读。在学习完第三段之后,,我迁移“借助插图、抓相关语句想象画面、聊感受”的方法阅读4-6段,并先进行小组讨论,再集中汇报。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又多又快,再在对比中发现作者的行为结构。完全实现生本课堂,让阅读经验在生本阅读中不断内化。
三、爱阅读提素养。
有感情的朗读是检验孩子是否读懂文本的好方法。学生只有经历理解文本,读出感受,再通过朗读内化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久而久之才会形成能力。教学中,我极力引导孩子通过朗读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极多极快的特点。
在本课的设计中还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