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7 20:31:54

文档简介

武安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自从天宝晚期以后,杜甫十几年内写了大量的时事诗和政治诗,或是陈述政见,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淫和残暴,或是比喻和寓意,或是对穷苦的人民表达关怀和同情,都是个人的情感和时事相结合。还有不少长篇,有的记载国家十几年来的大事,有的叙述地方变乱,有的回忆往事,更是像浦起龙所说的“慨世还是慨身”(《读杜心解·读杜提纲》)。
杜甫个人不幸的遭遇、种种感触与国家的危机、人民的痛苦永远是胶漆般地密切结合,难以分割,这就使他大部分的诗篇充溢着个人的和时代的血泪,产生巨大的感人力量。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反映社会现实,指责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同情人民疾苦,多是优秀的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很大的进步作用,但大抵只限于客观的叙述,使人感到其中缺乏杜诗里那种深刻而炽烈的思想感情。这是现实主义的白居易和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的杜甫的不同。杜甫的时事诗和政治诗大都含有强烈的抒情成分。
杜甫诗集里并不都是时事诗和政治诗,还有占有很大比重的写景兼抒情的诗。杜甫写过许多歌咏自然的名篇和名句,无论是山河、草木、虫鱼,他都能根据地点和时序的不同,观察它们在此地此时的形态,予以刻画,无一雷同。这些描绘自然的诗,也同样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经常联系着时事。在这方面,其和南北朝以来一般的山水诗是迥然不同的。历代的诗话、诗评对于杜诗里高度的“情景交融”做过许多精透的阐述。我们却认为,杜诗里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还有情、景与时事的交融。作者在写景和抒情时,很少离开现实,随时随地都想到他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宋人论诗字字求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
这里所说的“意”,对于杜甫来说,就是深厚的思想感情,对于生活的执着和对于国家与人民的热爱。杜甫在写诗时,无论歌咏的对象是什么,都迫切地要求表达出来这种执着和热爱。不像一些流连风景的诗人,掇拾描绘自然的诗句,而缺乏热情和中心思想,像是人们评论谢灵运的诗那样,常常是“有句无篇”。
总的说来,杜甫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现实,但是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以及白居易的《新乐府》那样纯然叙事的诗并不多。杜甫的诗,尤其是长篇的古体诗,“多纪当时事”,里边却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他的写景兼抒情的诗(多半是近体诗)也经常联系时事。这两大类诗是他的诗最主要的部分,在数量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质量上也属上乘;也就是这些诗千古传诵,感动后世无数的读者,使杜诗得到了“诗史”的称号,给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奠定了一个崇高的地位。
(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需要人民,一是因为优秀的艺术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二是因为人民才是作家价值的唯一判断者。
B.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只有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
C.南北朝以来一般的山水诗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往往没有联系时事,一些诗人流连自然风景,雕琢词句,却缺乏热情和中心思想。
D.王夫之说“意犹帅也”,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新乐府》等局限于纯然叙事,缺乏“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积极拥抱时代、反映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才能为大众所喜爱,才有可能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B.杜甫作品大都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不限于客观叙述,所以他难以像白居易一样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
C.有些诗作有佳词丽句却缺乏“意”,被人们称为“有句无篇”,它们往往缺乏感动人心的巨大力量。
D.杜甫诗歌能感动历代读者,是因为无论是时事政治诗还是写景抒怀诗,都饱含着对生活的执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班固《答宾戏》评述孔子孟子:“是以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
B.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D.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被郭沫若赞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4.茹志鹃的《百合花》是反映革命年代生活的小说,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它成为经典的原因。(4分)
5.在诗歌史上有崇高地位的诗人,其创作通常应具备哪些特点 请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蘑菇圈【注】(节选)
阿来
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阿妈斯炯拿起手机,她想要给做州长的儿子胆巴打个电话。
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老了,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
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
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炯,我替胆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来了。胆巴哥哥让我把你送到他那里去。
阿妈斯炯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
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
阿妈斯炯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
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就是耐心地看着它们慢慢现身吗?
阿妈斯炯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
阿妈斯炯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阿妈斯炯说,你不可能知道。
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
阿妈斯炯没有言语。
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炯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一片幽蓝。然后,阿妈斯炯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阿妈斯炯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那块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苔藓因为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啄食几口,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飞走了。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
丹雅说,阿妈斯炯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这里,这么多蘑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
阿妈斯炯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
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炯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簌落下。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
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炯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这些小精灵。她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炯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
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
阿妈斯炯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
阿妈斯炯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
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炯,我们找到了。
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
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处。
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蘑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
阿妈斯炯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这是为什么?
丹雅说,阿妈斯炯,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
阿妈斯炯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
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炯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
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炯,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
阿妈斯炯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炯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电话里的胆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
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她。
胆巴直到冬天,最早的雪下来的时候,才回到机村来接她。离开村子的时候,汽车缓缓开动,车轮压得路上的雪咕咕作响。阿妈斯炯突然开口,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胆巴搂住母亲的肩头,阿妈斯炯,你不要伤心。
阿妈斯炯说,儿子啊,我老了我不伤心,只是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有删改)
【注】蘑菇圈:阿妈斯炯偶然在深山里发现的蘑菇圈,传说圈里的蘑菇是山里所有同类蘑菇的起源。蘑菇是某些可以食用的真菌的总称,松茸是其中的一种。
文本二:
文学的叙写抒发与想象(上)
阿来
过去我们听说小说,首先是一个叙事性的文学,叙事性的文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为什么不是叙述而是叙写?
述是一个动态性不太强的字,在述的状态下,我们开始写作一篇小说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把对于小说丰富文本的关注只放在事件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大部分都是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然后,推进情节。这种推进没有延宕,小说进入一个故事的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没有回旋。如果用水流打个比方,今天的很多小说就像农村的人工渠道里头的水,渠道里的水很有效率,流得很快也不会浪费。但是人工渠道,一样的宽度深度,同时也规定它是一样的速度,一渠水这样一泻往前奔流,这样的水用于生产当然是有效率的,但是这样的水没有观赏性。
我们从事的,或者说我们要讨论的叙事文学,它是有美学效应的,它永远相伴于审美活动,那么在这种审美活动中,它就一定是另外一种状态。如果叙述是一条人工渠道,那么叙写就是一条山溪,蜿蜒曲折,快的时候比所有快都要快,慢的时候比所有慢还要慢,它要回旋。叙写和叙述相比,当然一样关注情节的进展,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在写的状态中的人,或者说一个好的小说文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味地推进情节,它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所以短篇小说是从语言展开的,语言一旦展开,叙事就已经开始了,但难道小说就是从头到尾地把一个故事言说一遍吗?如果我们只是重复一个事件,重复一个故事,这样的小说具有审美的意义吗?
如果说我们承认是写,写一篇有意味的小说,充满语感的、想象力的小说,它一定在故事之外另外写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所以小说一定要有旁枝斜出,一定要有言外之意,一定要有关涉趣味的笔墨。多丽丝·莱辛说,我有一个巨大的困难,当我需要写作一个小说的时候我总是在倾听,写作的时候在倾听,在倾听什么呢?它的中文翻译是:我在倾听一种腔调。换句话说,她就是在等待一种叙事的格调,用我们的话讲就是她在等待一种语言风格的出现,而这种语言风格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听得见的,语言都是要发出声音的。
(选自《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阿来文学演讲录》,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阿妈斯炯多次说丹雅不知道怎么照顾蘑菇圈,写出了阿妈斯炯肯定、惊讶、怀疑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变化,虽多次描写却无雷同之感。
B.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了阿妈斯炯守护的蘑菇圈被丹雅的公司追踪拍摄并以此骗钱的故事,塑造了阿妈斯炯和丹雅两人对比鲜明的形象,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C.文章写到阿妈斯炯得知蘑菇圈被发现了之后有种“空洞的迷茫”,这种“迷茫”表现了她面对时代与个人命运变化时茫然失措的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比如两次写到阿妈斯炯给儿子打电话可儿子都没有回来,这既表明阿妈斯炯内心的孤独与难过,又表明儿子对阿妈斯炯的蘑菇圈并不在意。
7.下列对文本有关说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今天的小说大多数先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后推进情节,这类小说进入一个故事的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与回旋,因此没有可读性。
B.叙写和叙述有异有同,互为表里,两者都关注情节的进展。不同的地方在于叙写强调动态性,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而叙述强调完整性。
C.文本一主要通过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故事简单但叙事具有动态性,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时代的关系,突出了人应爱护生态环境这一主题。
D.作者在文本一中运用了文本二提出的“叙写”手法,不仅仅是叙述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味地推进情节,而是根据作者的写作需求进行延宕,具有美学效应。
8.阿来认为小说作为叙事性的文学,叙事不是“叙述”而是“叙写”,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中“叙写”的特点。(4分)
9.作者认为小说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文本一具有“诗”的语言风格,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法曰:“安则静。”三国蜀将诸葛亮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率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朝廷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懿弟孚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持兵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春三月,燕太宰慕容恪将兵五万,冠军将军皇甫真将兵万人,共讨之。燕兵至野王,(吕)护婴城自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急攻之,以省大费。恪曰:“老贼经变多矣,观其守备,未易猝攻。顷攻黎阳,多杀精锐,卒不能拔,自取困辱。护内无蓄积,外无救援,我深沟高垒,坐而守之,休兵养士,离间其党,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何为多杀士卒以求旦夕之功乎?”乃筑长围守之。……秋七月,护食尽,果夜悉精锐趋真所部,突围,不得出。太宰恪引兵击之,护众死伤殆尽,弃妻子奔荥阳。恪存抚降民,给其廪食,徙士人将帅于邺,自余各随所乐。以护参军广平梁琛为中书著作郎。冬十月,吕护复叛,奔燕,燕人赦之,以为广州刺史。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桓温伐燕》,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时朝廷A以亮率军B远入C利D在急战E每命F懿持重G以俟H其变。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指如果、假如,与《屈原列传》中“而自令若是”的“若”字词义相同。
B.鸣鼓,指击鼓。古代打仗,一般用击鼓来表示进攻,用鸣金表示停止前进。
C.何为,意为“为什么”,与“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安在”文言句式相同。
D.“护众死伤殆尽”与“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两句中的“殆”字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将诸葛亮领兵十余万在渭水南岸扎营,魏国派大将司马懿率军阻击。司马懿力排众议,率大军过渭水,背靠渭水扎营布阵。
B.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妇女的饰品来激怒他,但司马懿仍不予理会,充分体现“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的作战思想。
C.春季三月,慕容恪和皇甫真率军共同讨伐吕护,军队抵达野王后,吕护环城据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求猛攻吕护,遭到了慕容恪的反对。
D.秋季七月,吕护的粮食吃完了,于是趁夜色偷袭慕容恪,率领士卒突围,结果被慕容的军队打败,于是抛下妻子儿女逃奔荥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懿出兵追之。(4分)
(2)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4分)
14.材料二中,慕容恪远道而来,为什么不对吕护采用速战策略?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谭孝廉赴举①
李咸用②
鼓鼙③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④。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
【注】①赴举:此处指取得贡举资格赴京参加进士考试。②李咸用:晚唐诗人。晚唐时国势衰微,政治混乱,兵戈不断。③鼓鼙: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的大鼓和小鼓。④镐京:西周国都,这里借指京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谭孝廉赴举时正值遍地烽烟、危机四伏,字里行间隐含担忧之情。
B.颔联、颈联既有对谭孝廉积极仕进的勉励,也有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
C.尾联诗人感慨后起之秀稀缺,望谭孝廉善用辩才对答公卿,饱含期许之意。
D.全诗文辞平易,内蕴深沉,虽作于晚唐衰颓之时,却迸发出一股昂扬之气。
16.诗中蕴含许多成才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进行概括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过这样的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与“适俗”形成鲜明的对比,世俗之人讲究的是所谓处世之道,智巧钻营、人情练达。但中国自古以来还有另一种处世方式,即“守拙”,看起来似乎是傻傻笨笨的,但大巧若拙,“守拙”其实是人生大智慧。
荣利会滋生贪婪、荒诞,权势能隐藏愚弄、残忍,机巧会伴随虚伪、狡诈,陶渊明的“拙”,针对的恰是这些。这不是消极,而是智慧。当时世人眼中看来不明智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在陶渊明自己看来则是“欣然”“取拙”。因为不想委曲求全,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做事,舍去的是如云烟的世人竞相追逐的功名利禄,成就的却是完满人格和千载身后名。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真诚。
这种“守拙”的智慧渗透到中国文化的骨髓之中了。苏州有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光从园名就可知,园林的主人是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的。远离纷扰世界,退避尘氛,在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悠然自得地种花植草、赏画听琴、曲廊信步,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18.文中加点的词“傻傻笨笨”,如果改成“傻笨”,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名”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4分)
20.文中两处画框的部分都使用了顿号,顿号的使用增强了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你有没有睡前玩手机的习惯?专家称,睡前玩手机会刺激交感神经,从而引起肌肤问题。睡前原本应该是副交感神经开始工作,使人身心都进入放松状态的时期。但人眼如果在睡前受到手机、电脑、电视机等产品发出的强光照射的话,____①____,会让人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种状态如果持续下去,你不仅难以入睡,____②____。而睡眠质量低正是肌肤问题的一大原因。一般认为,交感神经的兴奋会刺激体内男性荷尔蒙的分泌,从而造成皮质分泌旺盛、角质层增厚等问题。这些正是毛孔堵塞、出现粉刺等问题的元凶。
睡前请尽量空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____③____,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入睡上。仅仅减少了一天中一点儿玩手机的时间,就可以避免本不该发生的肌肤问题。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框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B.上个星期你借给我的那本《乡土中国》,我看完了,还给你吧。
C.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
D.“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大胆的凤娇回敬了一句。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革命文化诞生于近代血与火的革命岁月,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积淀与孕育形成的宝贵财富,是对20世纪广大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历史的共同记忆。主要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
读了上述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这些革命精神?请写一篇班会发言稿。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高二期末语文试题答案
1.D(“缺乏‘意’”于文无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只是说“杜甫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现实,但是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以及白居易的《新乐府》那样纯然叙事的诗并不多”)
2.B(“他难以像白居易一样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错误,材料二第二段中说的是“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的杜甫”,意思是杜甫不仅仅是现实主义作家)
3.A(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文艺要服务人民。A项体现的是孔子和孟子个人的修养,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B项中的“合为时”“合为事”、C项中的“道济天下之溺”、D项中的“刺贪刺虐”,都能体现文艺创作为时代、为人民发声,都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4.①取材于革命年代,反映伟大的革命战争生活,能让人民体会到战争年代的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大爱与大道;②塑造和刻画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展现了战火中小人物身上的人性美,手法高超,作品充满了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每点2分,共4分)
5.①诗作反映个人命运和时代生活,反映人民的真情实感。②诗作有对于生活的执着和对于国家与人民的热爱。③诗作质量上乘,能感动不同时代的读者。(每点2分,共6分)
6.C(C项,“这种‘迷茫’表现了她面对时代与个人命运变化时茫然失措的心态”错,这种“迷茫”不包含面对个人命运变化时的茫然失措)
7.D(A项,文中只说今天的很多小说的叙述缺乏美学效应与观赏性,“因此没有可读性”属曲解文意。B项,“叙写和叙述有异有同,互为表里”错误。叙写和叙述不是表里关系,从文本二“如果叙述是一条人工渠道,那么叙写就是一条山溪,蜿蜒曲折……”可知,它们是不同的表达形式,“叙述强调完整性”于文无据。C项,“突出了人应爱护生态环境这一主题”有误。文本一有多重主题,除了“人应爱护生态环境”这一主题外,还包括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对人性温暖的呼唤)
①小说叙写要注意节奏,跌宕起伏,要有灵动之美。②小说叙写要语留三分,意在言外,要有含蓄之美。③叙写要有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风格或语言风格。(每点2分,答出任何两点给4分)
9.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小说的语言具有诗歌的形象性。如“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形象地描绘出松茸生长的自然生机;“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形象地写出阿妈斯炯因为丹雅找到了她的蘑菇圈而感到愤怒。②运用反复、叠词等手法,如反复出现的“你怎么可能知道”,叠词如“湿淋淋”“簌簌”,使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韵律感;运用整齐的句式,如“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使小说的语言有一种整齐之美。③作者将自己浓浓的主观感情渗透进作品里,使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抒情性。小说中的第一个视频、第二个视频对蘑菇圈的环境描写浸润着作者对自然的深情和热爱,意境优美、语言灵动,体现出抒情性。(每点2分,共6分)
10.CEG(原文标点:时朝廷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
11.A(“而自令若是”的“若”是“像”的意思)
12.D(“于是趁夜色偷袭慕容恪,率领士卒突围”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趋真所部,突围”,吕护是从皇甫真所部突围)
13.(1)恰好诸葛亮病逝,蜀将烧毁营寨遁逃,司马懿率兵追击蜀军。(“会”“卒”“遁”各1分,句意1分)
(2)对我军来说则不受烦劳而吕护的情势日渐紧迫,不超过百天,一定能够夺取城池。(“劳”“蹙”“十旬”各1分,句意1分)
14.①吕护经验老到,准备充分。②之前攻打黎阳,牺牲了许多精锐士卒。③吕护城内没有粮食积蓄,城外没有救援。(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敌人远道而来,士气正盛,利在速战速决;我方应当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固守阵地不要应战,等待敌军疲惫。即使对方用计扰乱,诱我出战,也不要轻举妄动。兵法说:“安守营垒,就要静止不动。”三国时期,蜀将诸葛亮领兵十余万从斜谷出发,在渭水南岸扎营。魏国派大将司马懿率军阻击,司马懿的部将都建议到渭水北岸等待截击,司马懿却说:“百姓和军资都在渭水以南,那里是双方必争之地。”于是(他)率大军过河,背靠渭水扎营布阵。司马懿对部下说:“诸葛亮假若是个大勇之人,就会从武功出发,凭借山险向东进击。如果西进五丈原,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危险了。”诸葛亮果然进驻五丈原。正逢天空中有一颗流星落入诸葛亮扎营的方向,司马懿料准诸葛亮非吃败仗不可。当时,朝廷也认为诸葛亮率军远道入侵,利在速战速决,多次指示司马懿持慎重态度,等待蜀军内部发生变化。诸葛亮多次挑衅,司马懿都不应战,于是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妇女的用品来激怒他。司马懿始终不出战。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来信询问军情,司马懿回信说:“诸葛亮确实身怀大志,但不会选择战机,虽然能出谋划策,但是又优柔寡断,虽然善于治军,但是没有兵权,所以他这次虽率十万大兵,却已经进了我的圈套之中,击败他是必定无疑的。”与诸葛亮对阵了一百多天。恰好诸葛亮病逝,蜀将烧毁营寨遁逃,司马懿率兵追击蜀军。诸葛亮的长史杨仪指挥军队调转旗帜,擂鼓进军,摆出反击魏军的阵势。司马懿觉得对返回本国的敌军不能过分逼迫,因此杨仪便率军列好阵营撤走了。
材料二:
春季三月,前燕太宰慕容恪率领五万军队,冠军将军皇甫真率领一万军队,共同讨伐吕护。前燕的军队抵达野王,吕护环城据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求猛攻吕护,以便节省庞大的费用。慕容恪则说:“吕护老贼经历过的变故很多,观察他的守备情形,不易发动突然攻击,不久之前攻打黎阳,就已经牺牲了许多精锐士卒,最终还是没有攻下该城,反而自取困窘和耻辱,吕护城内没有粮食积蓄,城外没有救援,我军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坐在这里围困他,休整军队保养士兵,离间吕护的党羽,对我军来说则不受烦劳而吕护的情势日渐紧迫,不超过百天,一定能够夺取城池。为什么要牺牲士卒来获取眼前的成功呢?”于是筑起了长长的土围子围困吕护。……秋季七月,吕护的粮食吃完了,果然趁夜色率领全部精锐的士卒直扑皇甫真的军队进行突围,但没有成功。太宰慕容恪率兵进攻,吕护的军队死伤殆尽,于是吕护抛下自己的妻子儿女逃奔荥阳。慕容恪慰问安抚归降的百姓,供给他们粮食,把官吏和将帅都迁徙到邺城,其余的人则可以随意选择去处。(慕容恪)任命吕护的参军广平人梁琛为中书著作郎。冬季十月,吕护又反叛,逃奔到前燕,前燕赦免了他,让他担任广州刺史。
15.B(“也有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错误,“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意思是:虽然知道人的贵贱都是各自的命运先前注定的,但没有见到谁懒懒散散就能成功。也就是说即便考不中,那也是命中注定,但不积极谋求一定不会考中。不是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
16.①不避时局乱,矢志方不渝。由首联可知,一个人即便身逢乱世也须执着己志,一心向学,方可成功。②成功无捷径,皆从磨砺出。由颔联可知,一个人的成功没有轻巧便捷的路可走,必须经过艰苦努力。③出身纵有别,懒散终无成。由颈联可知,一个人无论身份高低,只有勤奋方可成功,懒散终将一事无成。(每点2分,共6分)
17.(1)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2)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3)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18.①语意轻重不同。“傻笨”的语意较重,“傻傻笨笨”语意则相对轻。(1分)②韵律感不同。“傻傻笨笨”更富于韵律性和节奏感。(2分)
19.①第一个“名”,指的是世俗之人所追求的虚浮的名声,含贬义。②第二个“名”,指的是被历史和世人认可、赞美的高尚美好的名声,含褒义。(每点2分,共4分)
20.①第一处的顿号,表示名词的并列,更丰富地展示了荣利权势、机巧带来的负面影响,表达了对这种庸俗人生的强烈批判。②第二处的顿号,表示动作的并列,丰富细腻地展现了园林主人沉浸于自己“守拙”境界的行为,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每点2分,共4分)
21.C(文中画框处的“你”是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个人。A.句中的“你”具体指的是红烛。B.句中的“你”具体指借给《乡土中国》这本书的人。C.句中的“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个人。D.句中的“你”是指说凤娇等人小的人,即“北京话”)
22.①交感神经活跃;②其睡眠质量也会降低;③放下手机。(每空2分,共6分)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