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吉林专用)05
(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远古人类有助于我们研究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开创“贞观之治”局面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该不平等条约是( )
A.《瑷珲条约》 B.《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4.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事件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共一大 D.北伐战争
5.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会战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枣宜会战 D.徐州会战
6.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四大
7.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是( )
A.邓小平 B.毛泽东 C.江泽民 D.周恩来
8.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制定了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该法典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C.《古罗马民法大全》 D.《查士丁尼法典》
9.文艺复兴时期的某位画家通过《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寄托了他对人的理想典型的创造。这位画家是( )
A.梵高 B.达·芬奇 C.米开朗琪罗 D.莎士比亚
10.维护了国家统一,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美国总统是
A.华盛顿 B.罗斯福 C.林肯 D.蓬佩奥
第Ⅱ卷
二、归纳列举题(共15分)
1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关的中国历史人物(5分)
(1)中医药学,史称医圣——
(2)文化交流,六次东渡——
(3)研习佛法,西行天竺——
(4)抗击倭寇,民族英雄——
(5)驱逐荷兰,收复台湾——
12.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口号。(3分)
(1)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的口号——
(2)20世纪初陈独秀首先提出的口号——
(3)20世纪初北京学生游行示威提出的口号——
13.请写出与下列提示相对应的内容。(3分)
(1)1949年9月通过,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
(2)1957年建成的连接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
(3)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4.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4分)
(1)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将当地人称为——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3)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的文献——
(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三、材料分析题(共20分)
15.影响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因素多种多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发达的农业】
材料一:翻到翻到,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调笑令》徐来军
(1)写出上图水利工程的名称。《调笑令》反映的是唐朝哪一生产工具? (2分)
【先进的手工业】
瓷器是中国的创造,是世界的语言,它是水,火,土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好体现,瓷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工艺、文化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
——陈克伦《瓷器中国》
(2)请写出一例唐朝著名的陶瓷器。宋朝时著名的“瓷都”是哪座城市? (1分)
【适当的政策】
材料二: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五年)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人”
——《汉书·食货志》
左图是战国中期的青铜器商鞅方升,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方升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容积202.15毫升。
(3)商鞅方升印证的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请你写出一例商鞅变法中经济方面的措施。材料二中的“上”指的是西汉的哪位皇帝?(2分)
【繁荣的贸易】
(4)上图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出土的文物。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1分)
(5)综合上述材料,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你得到什么启示?(1分)
16.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1987年底,台湾当局放宽居民赴大陆探亲的限制,当年就有3万多名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第二年,两岸人员往来就达到40余万人次。1992年以后,每年来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超过百万人次。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哪一项基本国策?(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香港回归是哪一构想的成功实践?(2分)
(3)材料三“台湾当局”采取了哪一政策使“台湾同胞”能够“来大陆探亲”?“1992年”达成的哪一共识为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分)
(4)通过以上材料,你对祖国统一有何认识?(2分)
17.世界近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更是推动了世界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其生铁产量1848年为200万吨,1870年时已增长到600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指出材料一中英国确立了怎样的国际地位?该地位的确立与哪一事件有关?写出当时英国工业生产先进的组织方式。(3分)
材料二 这两个国家(美国和德国)发展以电力等为中心的工业技术,使它们的工业生产突飞猛进。到1914年,在世界制造业产量当中美国占51.8%,德国占21.3%。英国由1870年的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1895年美国的机器已经大量向英国出口,而且在技术上也超过了英国。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比较材料一和二,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其工业生产的动力来源的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的技术成就一例。(1分)
材料三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不同国家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美德两国重视人才培养,鼓励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因而发展迅速。英国资产阶级只注重对殖民地的掠夺,法国资产阶级则醉心于高利贷盘剥,都忽视了对本国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中华书局教材九上《世界历史》
(3)据材料三,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德和英法造成不同影响的原因。(1分)
材料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建设科技强国》
(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我们能从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迪?(1分)
四、综合探究题(15分)
18.外交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历史更是跌宕起伏,几经波折,回首这段历史,令人深思。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围绕“中国近现代的外交”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0分)
【屈辱外交】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部门的设置
时间 设置
鸦片战争后 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1861年 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
1901年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外交的特点。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趋势?(2分)
【抗争外交】
材料二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的蔓延开来……五四爱国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条约》而圆满结来。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从而为中国此后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图A及文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取得的初步成果。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外交态度有何变化?有人说“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
【探索外交】
材料三
朝鲜战争结束后,为争取国际局势的缓和,为国内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争取和平环境,周恩来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形成。 ——摘编自章百家《我们怎样走向世界》和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3)材料三中周恩来提出了什么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体现了新中国外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图B,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出现高峰的原因。(3分)
【大国外交】
材料四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和地区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在这个关键历史时刻,我们召开中国—中亚峰会,顺应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体现世代友好的人民期盼,必将对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具有世界意义。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首届中国一中亚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4)依据材料四回答,中国—中亚峰会的召开具有怎样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综上所述,谈谈中国近现代外交的曲折发展带给你的启示。(2分)
19.追寻历史脚步,开拓国际视野。某中学围绕“大国发展之路”选取相关资料,开展了项目式学习。请你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5分)
探究一【初探英国工业发展】
1760年至1830年,英国经济人均产值增长量的2/3以上都应归功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活动的发生地点,由农舍和小作坊转移到了工厂,从而提高了对工作投入的掌握程度。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经济和社会变化为政治变革提供了动力。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各类议会立法机关为纠正工业化带来的普遍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行动。英国工业革命在全世界其他地方均产生了反响。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美】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
探究二【寻找法国历史记忆】
探究三【重看苏联二战贡献】
事件 影响
莫斯科保卫战 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A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库尔斯克战役 使苏军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柏林战役 促使德国于1945年5月8日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请你根据探究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带来哪些影响?(1分)
(2)假如要选择探究二中的一幅图片对法国历史进行解读,你会选择哪一幅?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理由。(2分)
(3)探究三中“A”处是哪一事件?请综合探究三的资料,归纳一个观点。(2分)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B B A B A A B C
第Ⅱ卷
二、归纳列举题(共15分)
11.(5分)
【答案】(1)张仲景。(1分)
(2)鉴真。(1分)
(3)玄奘。(1分)
(4)戚继光。(1分)
(5)郑成功。(1分)
12.(3分)
【答案】(1)自强、求富(1分)
(2)民主和科学(1分)
(3)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分)
13.(3分)
【答案】(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分)(2)武汉长江大桥(1分) (3)科学发展观(1分)
14.(4分)
【答案】(1)“印第安人”(1分)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分)
(3)《人权宣言》(1分)
(4)巴黎公社(1分)
三、材料分析题(共20分)
15.(7分)
【答案】(1)大运河 (1分)。筒车(1分)
(2)青瓷、白瓷(任答一项即可);景德镇(1分)
(3)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以上三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1分)刘邦(汉高祖)(1分)
(4)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分)
(5)重视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生产工具的改进,重视科技创新;兴修民生工程;注重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协调发展;加强对外贸易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
16.(6分)
【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
(2)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1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分)
(3)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九二共识”或“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1分)
(4)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海峡两岸人民都渴望统一;祖国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答案符合题意即可)(2分)
17.(7分)
【答案】(1)国际地位:世界工厂;(1分)事件:第一次工业革命;(1分)组织方式:机器大工厂 (1分)
(2)动力来源:电气;(1分)技术成就:发电机、汽车(1分)
(3)原因:美德重视人才培养,鼓励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英法忽视了对本国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1分)
(4)要重视科技创新;要重视人才培养;要把握时机。(1分)
四、综合探究题(15分)
18.(10分)
【答案】(1)特点:依附于帝国主义的不平等的半殖民外交。(1分)
趋势: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来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1分)
(2)初步成果: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1分)
变化:由屈服妥协变为积极抗争。(1分)
理解:五四运动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群众广泛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学生的感召下,市民、工人、商人都参与进来,全体国民的意识得到了升华。(1分)
(3)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
变化: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1分)
原因:中国国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1分)
(4)意义:顺应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体现世代友好的人民期盼,促进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具有世界意义。(1分)
启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如今取得的外交成就,我们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外交发展的基础,弱国无外交,一个国家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发展经济,努力增强综合国力;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外交战略要随着国际环境及国家建设的需要而调整等。(1分)
19.(5分)
【答案】(1)影响: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增长;推动了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为政治变革提供了动力。(1分)
(2)示例一:选择图片“巴士底狱”;(1分)理由: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对法国历史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分)
示例二:选择图片“凡尔赛宫”;(1分)理由: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的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的一座著名宫殿,它曾是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宫之一,曾经作为法兰西宫庭长达107年,直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推翻。1919年1月18日,一战后协约会议在此召开,6月28日各战胜国在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1分)
(3)事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分)观点:苏联对二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