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课件(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课件(共6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7 22:5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庄子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中国的先秦是一个属于思想家的时代。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庄子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星。
他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他的很多寓言故事至今人们耳熟能详——邯郸学步、螳臂当车、井底之蛙、东施效颦、对牛弹琴、越俎代庖等,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今天他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给我们带来了《庖丁解牛》的故事,我们又会生发出什么样的人生感悟呢?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后人据此提炼出成语“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梦见的是自然中的生灵而非他物,在梦中,庄周与蝴蝶化为一体,由此可见,庄周在内心深处还是非常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并且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也就是说,庄子深谙自己生活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与自然是不可相分的。在庄子的思想中,天、地、人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这种和谐统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本是一体的,但是由于各种制度束缚了人的天性,使人不能顺其自然本性发展,因此要打破种种限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说:“鲦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
庄子临终前,内心很平静,他的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倒觉得难过了,他认为: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看破生死。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禁垂泪,说:“我们怕鸟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你们怎么如此偏心呢?”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他生活贫困,但学识渊博。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出世”。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世学者所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又称《南华经》。
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
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论和政治论;
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观点更为明确和具体,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的更为强烈;
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整体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无情的揭露现实,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主张顺应自然,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庄子思想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庄子的散文,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代表作有《逍遥游》等。汪洋辟阖pì hé:水势浩大而开关有制。比喻文笔言谈酣畅淋漓,放得开,收得拢。面对春秋战国的纷乱社会:儒家的回应: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时代背景道家的回应: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的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儒家和道家的比较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而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道家看儒家以道家的立场来看,儒家所调的道德规条,礼制规范,这皆是人为的标准,束缚人的本性,而且大大违反了自然。人唯有返回自然本性,自然各得其所。道家看秩序道家认为真正的秩序是寓于自然本来的状态中,所以只要顺应自然,万事万物各得其所,便根本没有秩序的问题,所谓「无为而治,方为大治」。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
道家思想的园地:
《庄子》
《老子》
《周易》
合称“三玄”
《老子》(《道德经》)
《庄子》(《南华经》)
相传庄子出生于没落贵族,其家族本是王之后,吴起变法之后,庄子一家避乱迁至宋国蒙地,生活穷困潦倒。庄子自幼生活在动荡、忧患的环境中,物质生活的匮乏姑且不论,幼小的心灵也过早地承受了过重的压力。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天资聪颖的庄子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另外,因其家庭成员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使得庄子在耳濡目染中也读了许多书。庄子的勤奋好学、善于思辨是其成为一个反传统、反异化、非理性、重内在精神修养的思想家的最根本的原因。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诸侯征战杀戮的时代,死亡的气息时时缠绕着人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庄子认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为了提醒人们要“贵生”“重生”,便写下了这篇富有哲理的美文。
解题
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周朝前,一般平民有名无姓,平时人们就用职业加名称呼。)
解牛:剖开,分解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抵住的地方,砉砉作响,进刀时发出騞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呢?”
问题探究一
1.第一段写了庖丁解牛的情景,是如何描绘写的?
(提示:动作,声音,节奏)
2.第二段中写文惠君话语的有何作用?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为:替、给
解:分解、剖开
触:接触
所:所+动词=名词,
译为……的地方
倚:靠
履:踩
踦:抵住
砉:皮肉筋骨分离的声音
向:同“响”,声音
奏:进
?:插刀裂物的声音
莫:没有 中:合乎
音:音律 舞:舞乐节拍
乃:又 会:节奏
盖:同“盍”,何,怎么
至:到达
欣赏“解牛之美”
解牛时的动作姿态——连用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是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欣赏“解牛之美”
这一段描写非常独特。视听结合,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将解牛的场面舞蹈化、音乐化。 我们看不见牛挣扎之状,听不到牛的惨叫之生,也没有血腥的场面, 解牛的场景如音乐舞蹈表演,是一场视听盛宴。韵律和谐,动作优美,声音悦耳,妙不可言!
2.第二段中写文惠君话语的有何作用?
问题探究一
结构上:借文惠君的提问过渡到下文。
内容上:通过文惠君的赞叹,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高超。
庖丁解牛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释:放下 好:追求 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进:超过
无非:没有不是 未尝:未曾 遇:接触
官知:感觉器官 神欲:精神活动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三年以后,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觉感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庖丁解牛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天理:牛体的自然结构 批:击 郤:同“隙”,空隙
导: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 窾:空隙 因:顺着
固然:本来的结构
技:“枝”,指支脉 而况:何况 軱:大骨
良:优秀的 岁、月:每年、每月 更:更换
族:众 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 新:刚刚
发:出,指磨出来 硎:磨刀石
庖丁解牛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空处,顺着牛体本来的构造,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庖丁解牛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间:空隙 无厚:没有厚度。这里形容刀口薄。
恢恢乎:阔绰的样子
游刃有余:比喻技术娴熟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是以:因此
那牛骨节间有空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分宽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了,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庖丁解牛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虽然:虽然这样 至于:到达 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为:处理 怵然:戒惧的样子 戒:戒备
视:眼睛 止:凝视不动 行:动作 迟:缓慢
微:轻 謋:骨肉分开的声音 委:散落,卸落
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善:擦拭
养生:指养生之道
庖丁解牛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难以处理,就戒惧地提高警惕,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謋的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四处张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抵住的地方,砉砉作响,进刀时发出騞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三年以后,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觉感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空处,顺着牛体本来的构造,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砍断骨头。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那牛骨节间有空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分宽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了,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戒惧地提高警惕,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謋的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四处张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这段答话层次分明,其总领性的句子是哪一句?庖丁所谈的解牛境界包含了有哪三重?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以解赏技——解牛境界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⑶“方今之时”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不懂规律)
(认识规律)
(运用规律)
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道”。规律的洞悉、掌握和娴熟的运用,全在于长期的专注的实践。
小结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臣之所好者,道也。
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
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方今之时”——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与庖丁形成对比
从而突出庖丁解牛技巧的高超。同时突出了解牛时“有道”和“无道”的区别,强调追求“道”的重要性。
为什么提到“良庖”和“族庖”?
解牛方法/切入点
刀刃的厚度是有限的,牛的骨缝是有空间的。用不厚的刀刃,深入有空隙的骨缝内,找准解牛的关键,刀刃在宽敞的骨缝内“恢恢乎”才能游刃有余。
庖丁解牛,解牛不用蛮力,不和牛硬碰硬,他的突破口就是找准关键,之后就迎刃而解了。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从解牛的哪个方面写的?
以解赏技——解牛态度
即使技艺高超如庖丁,每当解牛时,会不会因自身技艺高超而大意?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解牛态度:
谨慎小心
① 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② 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③ 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有哪些?
解牛态度
谨慎、专心。“怵”,足见庖丁谨慎小心,眼睛集中在难解之处,动作慢下来,动刀的幅度也小了。庖丁技艺高超,解牛流畅但也绝不马虎大意。即使成功解牛后,在满足的同时还是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庖丁解牛的态度不仅独特可以说难得,技艺高超,却不随意。态度之庄重可以看出其对解牛的敬畏,对解牛这个事业的敬畏,这样态度的人是不是也很敬畏自己的人生呢!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是从解牛的哪个方面写的?
  文惠君听庖丁“解牛之道”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
  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庖丁的“解牛之道”: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以无厚入有间”
(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在空隙处下刀,不硬砍)
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 养生应顺应自然,掌握规律,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
相似之处:顺应自然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 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全自己,保全生命,奉养父母,终其天年。
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比喻社会,用刀比喻人
以解悟道——养生之道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顺应自然、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牛虽多不以伤刃,物虽杂不以累心”,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也就是说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时,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还是容易受伤害的。
儒家是仁义之道:教化民众,积极救世
法家是法律之道:人性本恶,驾驭臣民
道家是自然之道:遵从自然,善待生命
以解悟道——养生之道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
以无厚入有间——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
善刀而藏之——
顺应自然,不强求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不莽撞,谨慎行事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依理
谨行
藏锋
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食店,粮食是天天要吃的;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
——南怀瑾《论语别裁》
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著名学者,老庄哲学研究专家陈鼓应先生说:“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这就是一种神游物外的超然境界。在当下这样一个急功近利思想甚嚣尘上、物欲横流的高科技时代,优游自在的生活已渐渐被淡忘,“每个人只是急躁而盲目地旋转于‘高速’的漩涡中,像是被恶魔赶着,匆匆忙忙地承受随波逐流”(陈鼓应语)。如何才能让生命得以诗意地栖居大地?庄子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出路,那就是随顺自然、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节制欲望、清洁精神,让人类得意安然自在地生存!
“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前是动词:处理;后一个介词:因为)
视为止,行为迟
(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技盍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 “于”,介词,引入动作对象)
依乎天理(相当于 “于”,介词,引入动作对象)
而况大軱乎(疑问语气词: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字的用法和意义
砉然向然(都是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奏刀騞然(助词,象声词词尾)
因其固然(名词词尾,……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通假字
通“响”
通“盍”,何、怎么
通“缮”,擦拭
“岁” “月”,名词做状语
词类活用
“厚” 形容词做名词,厚度
“向”:
“盖”:
“善”:
(1)“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2)以无厚入有间
一词多义
“善哉” “善刀而藏之”
“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
善:
族: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通“缮”,修治,擦拭
众,一般的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特殊句式 
倒装句: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状语后置)
省略句:
如土委(于)地
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判断句: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也”表判断)
臣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断)
整理《庖丁解牛》中的成语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在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1)庖丁解牛:
(2)游刃有余:
(3)目无全牛:
(4)踌躇满志:
(5)切中肯綮:
整理《庖丁解牛》中的成语
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不用眼睛看,只凭潜意识去做某种活动。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6)批郤导窾:
(7)新硎初试:
(8)官止神行:
(9)善刀而藏:
1.下列各句全都属于庖丁解牛技术高超原因的一项是(   )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②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③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⑤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⑥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A.①②④  B.①③⑤C.②③④ D.④⑤⑥
B
2.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B.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C.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D.文惠君之叹:“善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议论转入叙述做好铺垫。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 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二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三为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
D. 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C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名,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B.“庖丁”指名为“丁”的厨师,一说即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
C.《桑林》是传说中周朝时的乐曲名。
D.《经首》是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
C
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