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第一课时逐字稿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单元。请大家先来看一幅图片。图片中的这个人名叫伯乐。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故事中的千里马非常幸运,因为它遇到了伯乐,所以有了驰骋沙场,显身扬名的机会。可是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有这样的幸运呢 那可不一定了。唐代的韩愈写过一篇《马说》,在这篇文章当中,对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他写出了自己的认识。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并识记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2.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4.预习课文的字词、句子翻译。
三、文学常识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爱莲说》《马说》,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常借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事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2.作者: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他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著有《韩昌黎文集》。他的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
3.请做作一下这个文学常识小检测
四、写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摧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
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五、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六、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逐字稿
一、导入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韩愈的马说。
学习要点
1.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
2.梳理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3.品析语言,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主旨。
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
1.精读课文,用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主要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3.这篇文章的首句发人深省,请大家来想一想,到底是先有伯乐呢 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自然界)存在着的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但是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这样说。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4.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请你进行概括。
先指出千里马的重要特性,然后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5.第三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请你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种排比的修辞手法。作者用这一组排比,为我们指出了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极尽讽刺之意。
第三段主要是在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四、深入探究,领悟文章深意
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对文章做一下深入的探究。
1.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只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而饲马者是指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请大家继续思考: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不平和穷困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3.作者是怎样在文章中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此文写于作者仕途屡遭挫折之时,因而本文正是他怀才不遇的怨愤情绪的宣泄。但在封建社会,压抑人埋没人才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韩愈之鸣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埋没、摧残人才现象的深刻批判。才用“祗辱”“骈死”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可以看出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与怜悯。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也可看出作者在为千里马鸣不平时,还有一种无奈和委屈之情。这些感情都蕴含在议论当中,使文章情理相融,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梳理结构,理清思路
作者首先指出了自己的观点是有伯乐才有千里马,从反面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事实。又指出千里马的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意。在第二段,作者为我们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的谴责之意。最后归纳中心,痛斥了食马者的无知,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也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嘲讽之意。六、托物寓意这篇文章以马喻人,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千里马比作人才,伯乐比作能识人才用人才的明君,食马者比作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不遇伯乐比作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人才常有,但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不常有的观点,抒发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讽刺和谴责;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的情感,和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和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
七、品析语言,体会情感
(一)涵义丰富的“也”字
我们来品析一下马说的语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也字。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未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
《马说》中有五个“也”字,请大家再次诵读课文,体会“也”字的妙用。
1.请大家辨别“不以千里称也”和“不以千里称”的不同。
在第一段,作者指出伯乐对千里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千里马如果遇不到赏识自己的伯乐,结局会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如果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就会有意犹未尽之感,而结尾“也”字的运用恰当地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请大家思考:“安求其能千里也”的“也”字换成“乎”行不行
第二段作者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个“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乎”字的反诘语气没有那么强,不能很好第抒发这种感情。
请大家运用老师刚才的分析方法来看看“其真不知马也”的“也”能否用“矣”替换呢 不能。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如果换成“矣”,这种嘲讽之意就减轻了。
4.以上三个“也”都用在句末,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请大家再来体会一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和“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中的“也”字的用法。前一个“也”字用在句末,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后一个“也”字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5.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文中这几个“也”字的微妙作用,领悟蕴藏其中的作者情感。
这篇文章除了也还有一些别有韵味的不字,希望大家也能关注一下。
(二)别有韵味的“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八、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
文章借助伯乐和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抨击了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
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文章先从正面提出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及其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再次强调“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九、复习小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5.表现食马者无知浅薄(不知马)的句子
6.本文的主旨句(中心句)是
7.本文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8.“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比作什么
9.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
10.本文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就写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