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毛钽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毛钽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18 06:11:03

文档简介

毛钽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卷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必修第一册。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可上九天揽月”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即将变为现实。2023年6月,我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官方宣布载人登月计划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并建造月球科考基地,之后将继续开展载人火星探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在月球基地( )
A. 可以观测到绚丽的极光 B. 只能看到地球的一面
C. 昼夜温差大于地球 D. 不存在昼夜变化现象
2 月球和火星( )
A 均绕地球运转 B. 组成天体系统
C. 自身都会发光 D. 隶属于太阳系
2023年9月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将在福建首次发现的恐龙化石命名为“奇异福建龙”,“奇异福建龙”是在植被繁盛地区水边生活的小型恐龙,它是目前已知全球地理位置最南的鸟翼类恐龙。下图为“奇异福建龙”生态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在福建首次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层( )
A. 形成于古生代 B. 无明显时间顺序
C. 有明显层理结构 D. 有大量被子植物化石
4. 在“奇异福建龙”生活的同地质年代( )
A. 是重要金属矿成矿期 B.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
C. 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D. 蕨类植物繁盛
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国家宇航局科学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表明,随雪花从天而降的黑碳对青藏高原冰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黑碳主要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对可见光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下面关于大气受热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直接热源
②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③大气辐射是地面增温的根本热源
④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6. 随雪花从天而降黑碳对青藏高原冰川的影响及原因是( )
A. 加速冰川消融,吸收a强 B. 加速冰川累积,反射b强
C. 加速冰川消融,吸收c强 D. 加速冰川累积,反射d强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著名的旅游景区,草原篝火晚会是最吸引人的旅游项目。参与晚会的游客发现,篝火火堆越大,烟气上升越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篝火火堆越大,烟气升越高主要是因为篝火附近( )
A. 气温低 B. 气压低 C. 风力大 D. 亮度大
8. 能反映篝火堆及其周边烟气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2023年9月7日晚至8日早晨,受台风“海葵”残余环流等因素综合作用影响,深圳市普降极端特大暴雨,市区路面多处积水,内涝严重。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Ⅰ、Ⅱ、Ⅲ表示水循环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台风“海葵”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 )
A. Ⅰ、Ⅱ B. Ⅱ、Ⅲ C. Ⅰ、Ⅲ D. Ⅰ、Ⅱ、Ⅲ
10. 与此次深圳市内涝形成相关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下渗环节增强 B. 蒸发环节增强
C. 地表径流受阻 D. 大气降水减弱
菲律宾薄荷岛中部有上千座高度介于40米到120米之间的石灰岩小山丘。山上的草在雨季是绿色的,到了旱季变成巧克力般的褐色,故名“巧克力山”。下图为“巧克力山”景观和当地气候统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巧克力山”属于( )
A. 喀斯特地貌 B. 河流地貌 C. 风沙地貌 D. 海岸地貌
12. 观赏“巧克力山”景观的最佳时间是( )
A. 2月 B. 5月 C. 8月 D. 11月
我国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植被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景观。下图为我国四种不同类型植被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植物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落叶阔叶林 B. 乙——常绿阔叶林
C. 丙——温带荒漠植被 D. 丁——热带雨林
14. 植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图中能指示干旱环境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兰州市民收到的手机地震预警信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29秒为倒计时时间,收到该信息时所显示的倒计时时间越短,通常说明( )
A. 当地距离震中越近 B. 当地地震越频繁
C. 本次地震震级越大 D. 地震波的速度越快
16. 影响本次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有( )
①震源深度②地震震级③地震波速度④建筑物坚固程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地处热带,降水有干、湿季之分。亚马孙河最大流量出现在5~6月,最小流量出现在11~12月。亚马孙河口有一个世界自然奇观——涌潮,可与我国的钱塘江大潮相媲美。下图为亚马孙河口附近表层海水多年平均盐度分布示意图。
(1)描述亚马孙河河口附近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特点并简述其成因。
(2)分析亚马孙河河口涌潮现象壮观的原因。
(3)指出人类利用潮汐的常见方式。(回答三种)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地貌指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包括沟谷、侵蚀平原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研究河流地貌,掌握河流的演变过程,预测河流的变化趋势,对水利、交通、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左图为河流流域地貌示意图,右图为某地貌景观图。
(1)描述从①地到③地地表所受外力作用的变化。
(2)说出③处容易形成的地貌的名称及成因。
(3)指出右图景观地貌在左图中的位置(数字序号),并描述该地貌的形态和从扇顶到扇缘地貌特点的变化。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千里黑土地,万亩大粮仓。一樽东北酒,三天齿留香。”诗句除阐述作者对东北的热爱之情外,同时也表明了肥沃的黑土地与当地丰富的物产之间的关系。东北平原是世界三大重要黑土分布区之一,肥沃的黑土使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下图为东北某地黑土垂直剖面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黑土垂直方向上的土层。
(1)图示①表示土壤的____,②表示土壤的____,③表示土壤的____。
(2)从生物积累量、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东北黑土肥力较高的原因。
(3)目前我国黑土存在土壤肥力降低的问题,试列出可有效提高黑土土壤肥力的措施。毛钽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卷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必修第一册。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可上九天揽月”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即将变为现实。2023年6月,我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官方宣布载人登月计划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并建造月球科考基地,之后将继续开展载人火星探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在月球基地( )
A. 可以观测到绚丽的极光 B. 只能看到地球的一面
C. 昼夜温差大于地球 D. 不存在昼夜变化现象
2. 月球和火星( )
A. 均绕地球运转 B. 组成天体系统
C. 自身都会发光 D. 隶属于太阳系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极光是太阳活动抛射的带电粒子流冲击大气层而产生的,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观测不到绚丽的极光,A错误;由于地球自转,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的全部,B错误;月球没有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气温高,而夜间保温作用弱,使夜间气温低,故月球的昼夜温差大于地球,C正确;月球有自转运动,存在昼夜变化现象,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运转,而火星是行星,绕太阳运转,A错误;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与地球组成天体系统,B错误;卫星和行星本身不会发光,C错误;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火星和地球都是太阳系行星,故月球和火星都隶属于太阳系,D正确。故选D。
【点睛】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023年9月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将在福建首次发现的恐龙化石命名为“奇异福建龙”,“奇异福建龙”是在植被繁盛地区水边生活的小型恐龙,它是目前已知全球地理位置最南的鸟翼类恐龙。下图为“奇异福建龙”生态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在福建首次发现恐龙化石地层( )
A. 形成于古生代 B. 无明显时间顺序
C. 有明显层理结构 D. 有大量被子植物化石
4. 在“奇异福建龙”生活的同地质年代( )
A. 是重要金属矿成矿期 B.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
C. 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D. 蕨类植物繁盛
【答案】3. C 4. C
【解析】
【3题详解】
恐龙生存于中生代,古生代地层不会出现恐龙化石,A错误;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而沉积岩的形成特点是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有时间顺序, 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B错误,C正确;恐龙生存在中生代,而被子植物是新生代开始繁盛的,故不能发现大量被子植物化石,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奇异福建龙”属于恐龙的一种,恐龙生活在中生代。地球上重要的金属矿成矿时期是前寒武纪,A错误;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发生在新生代,B错误;小型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C正确;蕨类植物繁盛于古生代,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②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国家宇航局科学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表明,随雪花从天而降的黑碳对青藏高原冰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黑碳主要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对可见光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下面关于大气受热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直接热源
②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③大气辐射是地面增温的根本热源
④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6. 随雪花从天而降的黑碳对青藏高原冰川的影响及原因是( )
A. 加速冰川消融,吸收a强 B. 加速冰川累积,反射b强
C. 加速冰川消融,吸收c强 D. 加速冰川累积,反射d强
【答案】5. C 6. A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气受热包括“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由此可知,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①错误,④正确;大气逆辐射能够将能量返还给地面,具有保温作用,②正确;太阳辐射是地面增温的根本热源,③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为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随雪花从天而降的黑碳,到达青藏高原冰川之后,黑色会增加冰川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导致冰川升温,加速冰川消融,A正确,BD错误;黑碳可以增加吸收率,大气逆辐射传递的能量相对太阳辐射要少的多,C错误。故选A。
【点睛】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白天多云,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低;夜间多云,由于云层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使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所以地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著名的旅游景区,草原篝火晚会是最吸引人的旅游项目。参与晚会的游客发现,篝火火堆越大,烟气上升越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篝火火堆越大,烟气升越高主要是因为篝火附近( )
A. 气温低 B. 气压低 C. 风力大 D. 亮度大
8. 能反映篝火堆及其周边烟气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7. B 8. D
【解析】
【7题详解】
点燃篝火时,篝火堆受热较多,温度较高,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篝火火堆越大,篝火中心气温越高,则烟气上升越高,故烟气上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篝火附近气温高,气压低,A错误、B正确。篝火中心盛行上升气流,风力并不大,C错误。烟气上升与亮度无关,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篝火堆受热较多,温度较高,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而篝火堆上空由于空气的不断流入,空气密度相对增大,形成相对于周围同高度大气层的高气压;四周受热较少,温度较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而四周对应的高空,空气密度相对较小,形成低压区。则近地面的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四周流向气压较低的篝火堆,高空空气则从气压较高的篝火堆流向气压低的周边,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①地面受热不均,导致近地面气温出现差异;②近地面气温出现差异,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③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出现高低气压差异;④在同一水平面,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最终形成热力环流。
2023年9月7日晚至8日早晨,受台风“海葵”残余环流等因素综合作用影响,深圳市普降极端特大暴雨,市区路面多处积水,内涝严重。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Ⅰ、Ⅱ、Ⅲ表示水循环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台风“海葵”参与水循环类型有( )
A. Ⅰ、Ⅱ B. Ⅱ、Ⅲ C. Ⅰ、Ⅲ D. Ⅰ、Ⅱ、Ⅲ
10. 与此次深圳市内涝形成相关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下渗环节增强 B. 蒸发环节增强
C. 地表径流受阻 D. 大气降水减弱
【答案】9. B 10. C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水循环的类型有海上内循环(Ⅲ)、海陆间大循环(Ⅱ)、陆地内循环(I)。台风在未登陆时参与了海上内循环(Ⅲ),登陆后还参与了海陆间大循环(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此次深圳内涝受台风影响,降水量大,下渗环节减弱,地表径流受阻,使得市区路面积水,易发生内涝,C正确,AD错误。蒸发环节增强,地表径流会减少,不易发生内涝,B错误。故选C。
【点睛】城市内涝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主要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完善,城市地表硬化,下渗量减少等。
菲律宾薄荷岛中部有上千座高度介于40米到120米之间的石灰岩小山丘。山上的草在雨季是绿色的,到了旱季变成巧克力般的褐色,故名“巧克力山”。下图为“巧克力山”景观和当地气候统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巧克力山”属于( )
A. 喀斯特地貌 B. 河流地貌 C. 风沙地貌 D. 海岸地貌
12. 观赏“巧克力山”景观的最佳时间是( )
A. 2月 B. 5月 C. 8月 D. 11月
【答案】11. A 12. B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由材料知“巧克力山”为石灰岩小山丘,结合右图,该地降水丰富,石灰岩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A正确。山丘不属于河流地貌,B错误。由右图知,该地年降水最超过1000mm,为湿润区,风力作用小,小山丘不是风沙地貌,C错误。由材料“菲律宾薄荷岛中部有上千座高度介于40米到120米之间的石灰岩小山丘。”可知小山丘数量多,分布在薄荷岛中部,不属于海岸地貌,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由材料“山上的草在雨季是绿色的,到了旱季变成巧克力般的褐色”可知,观赏“巧克力山”景观的时间应在该的的旱季,由右图知该地2-5月降水少,为旱季,5月为旱季的末期,此时此地已经历较长时间的干旱,小山丘上的枯草颜色已变为巧克力般的深褐色,为观景的最佳时间,B符合题意。2月为旱季的初期,山上的草刚转为黄色,不是观景的最佳时间,A不符合题意。由右图知,8月和11月降水丰富,山上的草为绿色,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构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岩石是石灰岩,这种岩石非常容易受到水的溶蚀作用而分解。所以,在喀斯特地貌分布的地区,土壤表层的有机物质很容易随著这些饱含碳酸盐的水溶液流进入河流、地下河以及其他水系,造成严重的营养物质流失,以致土壤贫瘠。
我国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植被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景观。下图为我国四种不同类型植被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植物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落叶阔叶林 B. 乙——常绿阔叶林
C 丙——温带荒漠植被 D. 丁——热带雨林
14. 植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图中能指示干旱环境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3. D 14. B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芦苇扎根生长在水中,是多年生草本植物,A错误;胡杨分布于西北温带地区,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B错误;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属于常绿乔木,C错误;椰林分布在海南,属于热带雨林植被,D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胡杨是干旱环境生长的,是生活在沙漠中的唯一的乔木树种,因此能指示干旱环境,B正确;芦苇生长在水里,指示水生环境;迎客松、椰林生长在亚热带、热带地区,气候暖湿,CD错误。故选B。
【点睛】芦苇的生态作用:芦苇根茎四布,有固堤之效;芦苇能吸收水中的磷,可以抑制蓝藻的生长。大面积的芦苇不仅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所形成的良好湿地生态环境,也为鸟类提供栖息、觅食、繁殖的家园。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兰州市民收到的手机地震预警信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29秒为倒计时时间,收到该信息时所显示倒计时时间越短,通常说明( )
A. 当地距离震中越近 B. 当地地震越频繁
C. 本次地震震级越大 D. 地震波的速度越快
16. 影响本次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有( )
①震源深度②地震震级③地震波速度④建筑物坚固程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15. A 16. D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图中29秒为地震横波将到达的倒计时时间,收到该信息时所显示的倒计时时间越短,说明当地距离震中越近,A正确。收到该信息时所显示的倒计时时间与地震频繁程度无关,B错误。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震级与收到该信息时所显示的倒计时时间长短无关,C错误。地震波速度与介质有关,倒计时时间并不能说明地震波的速度快慢,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的破坏程度,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级越大烈度越大,烈度与建筑物的牢固程度等也有关,①②④正确;地震波速度的大小对烈度没有直接影响,③错误。①②④正确,故选D。
【点睛】一个地区的烈度,不仅与这次地震的释放能量(即震级)、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关,还与地震波传播途径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建筑物的特性有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地处热带,降水有干、湿季之分。亚马孙河最大流量出现在5~6月,最小流量出现在11~12月。亚马孙河口有一个世界自然奇观——涌潮,可与我国的钱塘江大潮相媲美。下图为亚马孙河口附近表层海水多年平均盐度分布示意图。
(1)描述亚马孙河河口附近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特点并简述其成因。
(2)分析亚马孙河河口涌潮现象壮观的原因。
(3)指出人类利用潮汐的常见方式。(回答三种)
【答案】(1)盐度自河口向外海方向递增。原因:亚马孙河人海径流量大,对河口附近的海水稀释作用大。
(2)河口呈喇叭状,外宽内窄;河道中沙岛众多,潮位被推高;河流径流量大,河水顶托作用强。
(3)利用潮汐发电;发展旅游;潮间带养殖业。
【解析】
【分析】本题以亚马孙河河口附近海域海洋表层海水多年平均盐度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水盐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涌潮的影响因素、人类对潮汐的利用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径流量最大的河流,受入海径流的影响,对海水稀释作用大,在入海口附近的海水盐度明显偏低,所以盐度自河口向外海方向递增。
【小问2详解】
涌潮与河口海陆轮廓特征、河水位高低有关。亚马孙河河口呈喇叭状,外宽内窄,海水上涌速度快;河道中沙岛众多,河水以及海水水位易被推高;河流径流量大,河水顶托作用强,加剧涌潮。
【小问3详解】
潮汐有规律的涨落,携带巨大动能,人类可以利用潮汐发电;人们可以利用潮汐涨落景观,发展旅游;在潮间带发展海水养殖业。
【点睛】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地貌指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包括沟谷、侵蚀平原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研究河流地貌,掌握河流的演变过程,预测河流的变化趋势,对水利、交通、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左图为河流流域地貌示意图,右图为某地貌景观图。
(1)描述从①地到③地地表所受外力作用的变化。
(2)说出③处容易形成地貌的名称及成因。
(3)指出右图景观地貌在左图中的位置(数字序号),并描述该地貌的形态和从扇顶到扇缘地貌特点的变化。
【答案】(1)从①到③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增强。
(2)三角洲成因:河流携带泥沙,流到入海口处地形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3)①。特点:呈扇形。变化:从扇顶到扇缘地势越来越低;沉积物颗粒变小;沉积物磨圆度越来越好;分选性越来越好。
【解析】
【分析】本题以河流地貌的演化为材料设置试题, 下设3个小问,涉及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①地位于河流上游,②地位于河流中游,③地位于河流入海口,从①地到③地由于地形地势逐渐平缓,河流侵蚀作用逐渐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增强。
【小问2详解】
③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容易形成三角洲地貌。成因,地势平缓,河流堆积作用增强,泥沙沉积;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缓,加快泥沙沉积,最终形成三角洲。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景观为山麓冲积扇,多形成于河流的出山口,故位于左图中的①。形态:呈扇形。变化:地势从扇顶到扇缘逐渐降低;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沉积物分选性越来越好;磨圆度越来越高。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千里黑土地,万亩大粮仓。一樽东北酒,三天齿留香。”诗句除阐述作者对东北的热爱之情外,同时也表明了肥沃的黑土地与当地丰富的物产之间的关系。东北平原是世界三大重要黑土分布区之一,肥沃的黑土使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下图为东北某地黑土垂直剖面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黑土垂直方向上的土层。
(1)图示①表示土壤的____,②表示土壤的____,③表示土壤的____。
(2)从生物积累量、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东北黑土肥力较高的原因。
(3)目前我国黑土存在土壤肥力降低的问题,试列出可有效提高黑土土壤肥力的措施。
【答案】19. ①. 腐殖质层 ②. 淋溶层 ③. 淀积层
20. 生物总量大,生物积累的有机质总量较多;气候寒冷,有机质的分解速度较慢;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土壤肥力较高。
21. 秸秆还田;广施农家肥,种植绿肥;免耕、少耕和休耕(改变耕作方式,保持水土);作物轮作;适当施用化肥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东北某地黑土垂直剖面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土壤结构、土壤功能与养护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由所学土壤剖面结构知识可知,①是在凋落物层(有机层)的下面,是腐殖质层,②是淋溶层,③为淀积层,④在母岩层之上的一层,为母质层。
【小问2详解】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有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气候方面是当地纬度较高,气候较寒冷,有机质的分解速度较慢;当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水热条件好,生物总量大,生物积累的有机质总量较多;东北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壤有机质含量多,所以土壤肥力较高。
【小问3详解】
长期的农耕使得土壤肥力下降,水肥流失相对严重,为保持黑土肥力,可以适当采取休耕、轮耕的方式,降低土壤持续破坏的影响;还可以种植绿肥,使用农家肥,或将秸秆还田,以增加土壤的肥力的来源;也可以适当施用化肥,提高土壤肥力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