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灯笼》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属于自读课文。该文是吴伯箫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灯笼为线索,串联起与灯笼有关的回忆与联想,表达对旧时民俗以及家乡的思念之情,更是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本单元课文或表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情感,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该单元指出: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散文的赏析能力,能初步读懂文章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情感。课文围绕“灯笼”所写的事距离现在的学生比较遥远,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进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内在情感。作者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在时代洪流下的担当精神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因此,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加以启发,同时据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梳理作者围绕“灯笼”所写的事。
2.体会作者通过“灯笼”寄寓的情感
3.学习作品“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通过“灯笼”寄寓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作品“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法学法】教法:朗读体味法、提问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阅读法、圈点勾画法、批注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灯笼
说起灯笼,同学们会想起什么?也许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盏灯笼,或是孩提时的新奇,或是奔波中的慰藉,或是元宵灯节的流连......在作家吴伯箫笔下,灯笼与他更是结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缘。那盏灯火点亮了往昔岁月,光耀于历史长河,更激昂了家国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抒情性散文——《灯笼》,体会作家吴伯箫在特殊年代下的抒怀与誓愿。出示幻灯片,快速了解作者信息。
二、结缘——数灯笼
作者在文中写到“真的,灯笼的缘结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缘由事而起。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结合阅读提示跳读课文,通过筛选关键词、勾画相关语句,说一说作者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事?
【预设】挑灯笼,迎祖父。(老师给示例子)
接纱灯,思母亲。挂红灯,慰孤客。
跑龙灯,庆元宵。打灯笼,嫁族妹。
描纱灯,写宋字。联宫灯,忆历史。塞外灯,马前卒。
二、析缘——品灯笼
灯笼是文章的线索,把作者关于灯笼的记忆串联起来,作者与灯笼结下的深深的情缘也自然流淌了出来。请大家精读课文,找一找你认为与作者结下最深的缘分的灯笼是哪一盏?
你可以用“我从看出这盏灯笼与作者结下最深的缘,因为它表现了 情感”的句式来表达你的阅读感悟。
【预设】祖父的慈爱、母子情深、乡情民风淳朴、文化的雅致
(板书:亲情缘、民俗缘)
四、解缘——悟灯笼
这些深深浅浅的缘分里,不仅仅有对亲情的怀念,有对乡情民俗的赞美,还有什么?请大家关注文章结尾处,作者联想到宫灯,回忆了汉献帝的历史,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情绪陡然一扬,想表达什么?
出示背景资料(阅读提示):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事件的炮火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吴伯箫十分愤懑。这一时期,他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旋律。对中国人民奋起斗争抱着迫切的期待。
明确: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对时局的担忧,希望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抵御日寇,保家卫国,这灯笼里凝结的是作者浓浓的爱国情家国缘。
五、续缘——写灯笼
作者记忆的网里,挤着的都是深深浅浅与灯笼结下的缘。本文以“灯笼”这个小器物为切入点,叙述了一些细碎之事,抒发了亲人的温情,家乡民俗的思恋,和悲壮的家国情怀。这种写作手法叫以小见大。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小物体,学习本文的写法,进行片段练习。
六、拓展--促提升
一盏灯笼,一生温暖的美好回忆;一盏灯笼,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一盏灯笼,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时代在变,不变的是我们的精神,让我们在灯笼的烛照下,勇担时代重任,争做时代的马前卒。
七、作业布置
1.课下完善片段练习。
2.推荐阅读《吴伯萧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