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8 09:57:4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社戏》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文章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淳朴热情的民风。作品围绕“社戏”展开情节,事件集中,人物鲜活,夜间水乡之景非常有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单元课文或表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情感,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感受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小说的赏析评价能力,能读懂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挖掘和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会流于表层。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但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新奇又有很多疑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汇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聚焦课文的矛盾之处。
2.把握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法】教法:提问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阅读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10年,北平城。一位中年人买戏票,看演出。可戏没唱一半,他便难以忍受的出来了。这所谓名角的戏和他童年时看过的一出戏相差太远了。沿着时间的河流追溯,我们来到平桥村,一起去看看那出让他魂牵梦萦的“好戏”!
二、整体感知,聚焦矛盾
请大家在文章中圈划出文中的“我”对童年看过的那一场戏评价的语句。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遗憾、留恋和怀念)
请大家一起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情感。(朗读指导:重读“真的”“实在”)
请大家默读18-21自然段中描写“我”看戏的语句,说说这出戏真的好看吗?
(我有些疲倦了;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只觉得……我很担心,我忍耐着等着——这出戏很无聊无趣不好看)
除了写到童年记忆中的那场戏还有偷豆的事情。请大家默读24-39自然段中描写“偷豆”的语句,说说罗汉豆好吃吗?怎样理解孩子们的“偷豆”行为?
“偷”反映了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和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纯洁无私的心。文中的“偷”是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纯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三、深入悟读,解开心结
那夜的戏不好看,那夜的豆不好吃,文中的“我”念念不忘的到底是什么?
请用“我”怀念那里的句式谈谈你的理解。
预设:自由自在生活,淳朴热情的民风,恬静幽美的景色(乐土)
四、教师总结
人到中年的“我”两次看京戏都败兴而归,而小时候在赵庄看的一出社戏却永生难忘。虽然在少年心里那夜的戏不好看,那夜的豆不好吃,但“我”难忘的是豆中情,戏中情,是那段美好的童年生活。
童年的美好记忆能让我们在成长路上不断汲取力量和勇气。愿我们都能珍藏这份美好记忆。
五、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鲁迅的《故乡》《孔乙己》,感受作者的乡村情结。
2.写一段推荐语向其他人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具有乡土特色的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