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答辩
学术
顾颉刚
怀疑与学问
新课导入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学习《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认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和独立意识。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目标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著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文体知识
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虚妄(wàng)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停滞(zhì) 折扣(zhé)
①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②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③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④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⑤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⑥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防守,因称善于守的人为墨守。后指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⑦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合作探究
1、初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与上下文是什么关系?
3、梳理课文,划分层次
合作探究
1、初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如何理解“消极方面”和“极积方面”两个词的意思?说明前后两部分是什么关系?
“消极方面”指对已经有的传说或学问的怀疑,针对的已经存在的或过去的;
“极积方面”指对建设新学问,针对的是未来的。结合“不仅……也……”,说明前后两部分是递进关系。
4、这两者分别对应文章的那几段?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对应3——5段,可以放在第3段开头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可以放在第六段开头。所以说这句话在第六段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合作探究
5、梳理课文,划分层次
整体梳理
作者为什么会提出“做学问要先疑问的”的这个观点呢?
助读材料:
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他与胡适和钱玄同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1923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引起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整体梳理
2.作者借谁提出观点呢?为什么要他俩?
第1、2段“学者要先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张载
链接材料1:程颐是北宋时期开创新儒学的“五子”之一,他与其兄所创立的“洛学”,使理学具有了完整的形态,是宋明理学的实际创立者。
链接材料2:张载创立“关学”,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道理论证,增强观点的权威性,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整体梳理
作者认为做学问要讲究什么?为什么?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自己亲眼看见的 最要紧可靠
听别人说的 不一定可靠
整体梳理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运用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论证了传说的不一定可靠。
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属于什么论证?
举例论证。论证必须有怀疑精神,甚至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学问。
整体梳理
对别人说的话,如果我们很想要相信,我们要怎么办?
先怀疑——再思索——最后辨别是不是事实。
当我们这样一步一步的做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呢?
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怀疑真的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吗?
举例清代大文学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的典故,举例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增添文章的趣味性。
整体梳理
反: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
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强调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正反对比论证
整体梳理
正: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
反: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正反对比论证
赏析语言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①去掉“一切”,意思有无改变?
加上“一切”更有力度了,强调全部,每个学问家都要这样做。说明怀疑精神对于学问家来讲极其重要。
把“常常”后面的几个动词画出来。“辩论”“评判”“修正”这三个动词能不能换位置?
不能更换“怀疑”“辩论”“评判”“修正”,是学者对于处理这种事情的一个逻辑顺序。?
思考探究
本文的标题是“怀疑与学问”,两者是什么关系?做学问光有怀疑精神行吗?
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不是并列关系。做学问固然需要怀疑精神,但仅有怀疑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做学问除了需要怀疑精神,也需要勤奋、坚持和全心投入,还需要有前辈的指导、朋友的切磋等。怀疑精神只是做学问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全部条件。怀疑是思维的开端、探究的起点、创新的基础,怀疑必须经过一番思考,没有经过思考的怀疑或者疑问,不能促进学问的发展。
作业
思考探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