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 (共2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 (共2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8 09:5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词、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诗歌语言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的发展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诗的“尝试”——胡适等
20年代:新诗的奠基与开创——郭沫若等
新诗的规范——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
30年代:新诗的拓展与创新——戴望舒、
卞之琳与现代派诗
40年代:新诗的成熟与深化——艾青、穆旦与九叶派
中国现代诗的发展脉络
流派 特点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湖畔派 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以吟唱爱情的主要内容。 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 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蕙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
新月派 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写作。 徐志摩、方令儒、朱湘、陈梦家、闻一多、林徽因 徐志摩《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红烛》,朱湘《采莲曲》等
象征派 早期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更具有独立的象征主义特征。 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频、蓬子 王独清《但丁墓旁》,李金发《弃妇》《我背负了……》《里昂的车中》,胡也频《旷野》,穆木天《落花》《烟雨中》
早期新诗的主要流派
流派 特点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现代派 他们坚持“纯诗”的概念,主张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手法,重视诗的思维、情绪,但并不注重诗的音乐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 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废名、徐迟、金克木、施蛰存 卞之琳《断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花环》
七月派 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深陷政治冤狱几十年,新时期得以“鲜花重放”,是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诗歌流派 牛汉、艾青、罗洛、曾卓、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胡风 牛汉《我的家》《半棵树》《华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
九叶派 由九位诗人组成。他们努力融合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追求诗歌的现实性、象征性和哲理性,注重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 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 陈敬容《珠和觅珠人》,穆旦《赞美》《森林之魅》等。
郭沫若《女神》——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
戴望舒《雨巷》——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艾青——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新诗发展及其代表与时代精神的变化
群文阅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俄日朵雪峰之侧》
1
2
3
诗歌鉴赏
小组讨论
对比分析


CONTENTS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3
2
1
走近作者


PART A
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朗读辨境
放号:阳平 去声?——读去声,解释成吹号,但是,诗歌内容跟号角不沾边。读阳平,是号叫——呐喊——惊叹——赞美的意思,和这首诗的疯魔状态匹配。


PART A
明确:全诗分为三节:
第一节,描绘出一幅海天汹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
第二节,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了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破坏”与“创造”的主观感受。
第三节,诗人由大海奔腾的波涛引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发出对“力”的呼告与赞美。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可以分为几节,每节写了什么内容?
2.诗歌主要是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两首诗都写了哪些意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意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2.诗歌主要是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两首诗都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创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形象: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总结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简介
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2000年3月,身患骨癌的昌耀在西宁跳楼自杀。
昌耀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 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
文化身份
生平事迹
诗歌特色
昌 耀
解读诗歌
“峨日朵” 是现在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峨堡”的发语词。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镇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了。想来,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它们只是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词语正音
彷 徨
嚣 鸣
石 砾
罅 隙
锈 蚀
Xiāo míng
Xiù shí
Xià xī

Páng huáng
揳 入
Xiē rù
2.诗歌主要是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两首诗都写了哪些意象?
意象:太阳、石砾、罅隙、岩壁,雄鹰、雪豹、蜘蛛。
特点:雪峰、落日、山海、石砾、巨石的罅隙、雄鹰、雪豹,锈蚀岩壁等一系列形象,构成雄浑、壮美、崇高、紧张的审美特征(意境),而蜘蛛是弱小、可怜的形象特征。
《峨日朵雪峰之侧》
扶夷江
2.诗歌主要是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两首诗都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创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形象:塑造了一个登山勇士的形象。
《峨日朵雪峰之侧》
比一比
扶夷江
两首诗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组合构成一幅幅具体的画面,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而且无论是塑造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还是登山勇士的形象,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的展现。
扶夷江
1.小组合作探究:两首诗有何异同?
不同点:抒情方式不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表达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峨日朵雪峰之侧》通过写景叙事,间接抒发情感。诗人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扶夷江
《满江红·沧海横流》——郭沫若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
太阳出,冰山滴;真金在,岂销铄?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桀犬吠尧堪笑止,泥牛入海无消息。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
扶夷江
诗歌要求
①要有浓烈的感情和鲜明的节奏 情感美 音乐美
②要有鲜明的形象,做到情景交融 意象美 意境美
③要有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象 构思美 想像美
诗歌的三个元素: 想象、情感、语言。
想象是蓝图,情感是方向,语言是方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