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二课时
在分析人物形象上,以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为主,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二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本文突出的表达特点,主要引导学生感受在叙述过程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为学生还原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敬佩,以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课时目标
1.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3.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
1.结合时间,了解背景
(1)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作者(李星华)于(1943)年所写下的对自己父亲(李大钊)的回忆,而文中的“十六年前”指的正是历史上的(1927)年。
(2)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请你说一件1927年的中国发生的大事。
(3)总结:1927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年。《十六年前的回忆》所写的,就是这样一个血雨腥风的历史背景。
2.齐读课题,走进文本,共同在本课的学习当中,体会李大钊的精神品质。
二:切入回忆,梳理时间节点。
(1)那年春天(第2自然段~)
(2)4月6日早晨(第8自然段~)
(3)十几天过去了(第19自然段~)
(4)28日黄昏(第30自然段~)
三:扫描回忆,梳理事件。
(1)那年春天——李大钊(坚守)
(2)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
(3)十几天过去了——李大钊(被审)
(4)28日黄昏——李大钊(被害)
四、品词析句,感悟形象。
体味人物神态、言行、外貌,感悟人物品质。
1.1927年的李大钊在第一、第二、第三个时间节点有哪些反常表现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在李星华的清晰回忆中,李大钊身上有哪些反常的神态、言行和外貌?
②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为什么李大钊有这些反常的表现?
③写一写从这些反常中你体会到李大钊有这怎样的品格?
同学们找到李大钊的反常表现画出来,把你的感触想法在旁边批注。
2.第一个时间节点李大钊有哪些的反常神态呢?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你从哪里看出父亲一向是慈祥的呢?
(父亲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然而这一次,李大钊的神态是怎样的?
(这一次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为什么父亲一向慈祥变成这一次的含糊呢?
(局势严峻,李大钊不希望自己的女儿也牵扯进去,这样含糊的回答她是为了保护她。)
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关爱自己家人的父亲,那么你从李大钊反常的神态中体会到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怎样的品质呢?
(他是一位终于职守的革命者。)
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3. 第二个时间节点李大钊有哪些的反常言行呢?
课文第10、11自然段。
多媒体展示课文第8、9、10、11自然段。
学生与老师合作读李星华与李大钊的对话。
这一段中,你从哪里看出形势的严峻呢?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者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枪声和纷乱的喊叫,这枪声是谁发出来的呢?
(是敌人。)
除了枪声,还有纷乱的喊叫声,这纷乱的喊叫声是谁发出来的呢?
(是周围群众的喊叫声、惊吓声。)
这时,小时候的李星华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此时的李星华是惊恐、害怕、恐惧、慌张……)
这是普通人的正常反应,再来看看李大钊是怎样的?
指名学生读一读李大钊说的话。
谁再来读一读李大钊的行为,他是怎么做的呢?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从李大钊的言行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临危不惧、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学生分角色读李星华与李大钊的对话。
4. 第三个时间节点李大钊有哪些的反常的外貌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看着这段描写李大钊外貌的文字,面对此时的父亲,你有什么样的疑问呢?
①李大钊在这十几天里一定遭受过苦刑,那他为什么还这么平静而慈祥呢?
②他为什么没有戴眼镜?
③他的头发为什么乱蓬蓬的?
多媒体展示李大钊在狱中遭受过的苦刑资料。
指导学生齐读这一段。
现在你们知道李大钊为什么没有戴眼镜,为什么他的头发乱蓬蓬的了。
按常理,李大钊的脸此时应该是怎样的呢?
(苍白的、痛苦不堪的、疲倦的……)
李星华清楚的记得在法庭上,父亲的脸却是这样的
学生齐读这一段。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反常的外貌呢?从这有反常的外貌上你又体会到李大钊有怎样的品质呢?
①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②李大钊宁死不屈的精神。
③李大钊视死如归的精神。
④李大钊坚贞不屈的精神。
5.这反常的神态,反常的言行,反常的外貌背后究竟是什么支撑着李大钊呢?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指导学生朗读。
五、深化主题,课堂小结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永远的走了,这个时间在文章的开头也交代了,那么李星华仅仅是希望我们记住4月28日这一天吗?她更希望我们记住的是什么呢?更希望我们记住的是李大钊的什么精神呢?
①李星华更希望我们记住李大钊忠于革命、沉着冷静、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李星华是想让我们记住中国共产党经历的种种挫折,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③李星华更希望我们记住的是李大钊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⑤李星华更希望我们记住李大钊身上那种舍生忘死的精神、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献身革命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
这种革命精神不仅体现在李大钊身上,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
(1)多媒体展示飞夺泸定桥画面
看,1935年5月29日,红四团的22名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踏上只剩下铁链的泸定桥,奋不顾身,冲向敌人,夺取红军长征路上的又一次关键性胜利。是因为:
学生齐读:他们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们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多媒体展示刘胡兰画面
1947年1月12日,为了保守党的机密,保护党的组织,共产党员刘胡兰毫无惧色的走向敌人的铡刀,壮烈牺牲,年仅15岁。是因为:
学生齐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3)多媒体展示董存瑞画面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共产党员董存瑞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托起炸药包,炸毁敌人的暗堡,使胜利的红旗高高飘扬。是因为:
学生齐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4)多媒体展示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画面
看,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原子弹。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是因为:
学生齐读:他们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们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5)多媒体展示我国1998年洪灾画面
看,1998年,举世罕见的洪灾肆虐全国。人民子弟兵在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众志成城,创造了抗洪救灾、保卫家园的伟大奇迹。是因为:
学生齐读:他们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们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6)多媒体展示钟南山院士画面
2020年,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舍生忘死,逆行而上,奋斗在抗疫的最前线。是因为:
学生齐读:他们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们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板书设计: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 李星华
1927 1943
神态 忠于革命
言行 临危不惧
外貌 坚贞不屈
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分析人物形象上,以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为主,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二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本文突出的表达特点,主要引导学生感受在叙述过程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为学生还原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敬佩,以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教学时,我努力做好长文短教。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备课时我采取了“切入回忆,梳理时间节点、梳理事件”的方法,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通过抓住李大钊的外貌、神态、言行,体会李大钊的人物品质。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7年的革命形势、李大钊的狱中受过的酷刑,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深化了主题。拓展部分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分享交流资料,说一说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当代革命者的英雄事迹。把整个课堂推向高潮,让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牢记李大钊的这种革命精神,立志为祖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