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A卷)参考答案
1.(3分)B【解析】A错。原文中这一部分闸述的主要是办学条件差、住宿条件差、伙食
条件差…因此许多老师忍受不了狠苦的环境而辞职,并没有直接提及是因为“学生素质
太低、太差”而辞职。C错。属于错误推断,文中只是通过百分比说明了一种现象,由此
不能推出华坪女高教学质量的好坏。D错。通过对原文的理解,“速度”是指学生们严格
按照严苛的纪律来约束自己,并不是指“办学速度快”。
2.(3分)A【解析】原文并没有系统报道张桂梅的所有事迹,而是截取其生活断面,抓住
最具代表性的片段,彰显人物的高尚品质。
3.(3分)A【解析】原文中只是说“衬托作用,衬托要有度”,没有强制要求“必须是正
衬”,因此,可以是正衬,也可以是反衬。
4.(4分)①作为“女儿”的张桂梅懂得大山改变命运、摆脱贫穷的渴盼。②她兴办免费女子
高中,让山里女孩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改变了她们的命运。她将教育脱贫的理念带进大山,
给大山带来了巨大改变。
5.(6分)①坚守理想,践行初心:②担当使命,不怕牺牲:③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学生
结合材料,总结归纳“共产党人的精神”即可。)
6.(3分)A【解析】B错。“这表明人们爱看热闹的心态”错误,原文中有“男人们呻吟
着捏紧了拳头,女人们尖叫着把脸转过去。有些人疯了一样沿着海边跑来跑去,朝无法救
应的地方呼救,我发现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个:我们没有理智地向一群我认识的水手们哀
求,求他们别让这最后两个绝望的人在我们眼前消失”,可见并非是“爱看热闹”,很多
的是紧张、担心和关怀。C错。“虚伪无常”错误,原文中说“向他跑去,重申求他救援
那两个人的意思。但我又记起了这于他有多危险,于是我用双臂搂住他,并求我刚才求过
的那些人,求他们别放他走,别听他的,别让他去死,让他离开海滩”,可见“我”的心
理极为复杂,一方面想要救船桅上的人,一方面又怕汉姆遭遇危险,都是关爱,并非虚伪
无常。D错。原文中汉姆在出发救援前对“我”说:“如果我大限已到,那就是到了;如
果没到,我可以等待。上帝保佑你,保佑大家!伙计们,把我准备好!我要去了。”后文
汉姆受伤后,他依旧奋不顾身冲向大海去营救,以及文末那句“他那颗宽厚的心也永远安
静下来不动了”的表述,让我们感受到的都是汉姆不是那种自私自利,拘泥于个人恩怨的
人,而是一个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拥有大爱精神的人。
高二语文A卷ZT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昭通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A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乍暖还寒,山路迢迢。2月6日到16日间,张桂梅拖着病躯,家访了山区104个学生家庭,这是她连续第十三年的寒假家访。
大年三十,她在福利院陪孩子们度过除夕,还亲手做了炸蘑菇和熘豆腐;大年初一,她认真巡查女子高中校园各个角落……
扎根边疆山区教育四十余载,张桂梅用教育之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照亮了无数人的心。
创举——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沿着县城边的狮山南巷往坡上走,是张桂梅曾工作过的华坪民族中学,女子高中就在旁边。红黄色调的大铁门上,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红布标语。这所看上去不起眼的高中,在当地颇有影响力:女高成立前,华坪县中考升学率还不到50%,2020年达到90%以上,全县高考升学率多年在丽江保持第一;以前农村女孩早婚早育的多,现在读高中的越来越多。
华坪女子高中,就是一所因抵抗贫困而生的学校。
1996年丈夫去世后,张桂梅从大理调到华坪教书,大山里的贫困超出了她的想象。有家长带着一包钢镚儿和角票交学费,有学生只吃饭不吃菜,有的头天晚上把大米放进暖水瓶做早点。班上男生多女生少,“一些女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
张桂梅意识到:提高山区母亲们的教育水平,将至少改变三代人!2002年她开始筹建免费女子高中,“规模化”地帮助山里女孩,改变她们的命运和家庭贫困。
但贫困地区办免费高中,这在许多人眼里简直是异想天开。
可张桂梅不这么想,为了改变这片贫困的土地,她毅然踏上募捐之路。5年间,她被人放狗咬,被吐口水骂是骗子,有一次因为太累还坐在机关大门口睡着了。姐姐心疼,骂她:这是人干的事吗?女子高中办公室主任张晓峰却说:“直面贫困,张老师最懂山里人的渴盼,她是大山的女儿。”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在北京开会时,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把她办女子高中的梦在北京传开。随后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老师办校。从此,女高这棵教育扶贫的“珍稀苗木”栉风沐雨,茁壮成长。
奇迹——红色教育让“丑小鸭变天鹅”
2008年,首届100名学生招进来了,学校却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只有一栋教学楼,连围墙和厕所都没有,吃饭要到旁边的民族中学。几间教室,是老师们的宿舍,睡的是大通铺。没多久,17名教师就走了9个。
张红琼是女子高中的资深老师,受张桂梅一次演讲的感召,2008年建校时她坐了17个小时的大巴车来投奔张桂梅。她也曾打过退堂鼓,但当她拿着辞职申请忐忑地来到张桂梅办公室门口,看见张桂梅正在吃药,心里实在不忍。她说:“我是自愿来的,是党员,这时候不能一走了之。”
剩下的8个老师中,有6个是共产党员。打小就读《红岩》的张桂梅,一下子找到了精神支点和工作抓手。她让人在教学楼二楼画了一面党旗,举起右手咬牙宣誓:人在,教育扶贫的阵地就在!
十多年来,女高每周开展“五个一”教育:党员戴党徽上班,重温入党誓词,组织理论学习,合唱革命歌曲,看红色影片。
看看华坪女子高中的“速度和激情”吧。女生们5点半起床,晨起5分钟后洗漱完毕,跑步上下楼梯,课间出操1分钟站好队。从下课铃响起,到跑进食堂排队、打饭再吃完,10分钟内完成。
女高不只有严苛的纪律和领先的升学率。这里的老师,像姐姐哥哥一样关心学生。这里的学生抗压能力强,还特别自信。
在北京“时代楷模”发布现场,毕业生们在荧幕上一个一个向她汇报:“我现在是医生,我现在是警察……”张桂梅忍不住举起手掩面而泣:“她们一个个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丑小鸭变天鹅了。”
精神——“豁出去一点,怕什么”
2020年12月30日下午,云南省委在昆明举行张桂梅先进事迹报告会。当晚张桂梅就赶回了华坪,11点多到,她下车就去办公室了。
张桂梅身患心脏病、肺气肿等23种疾病,她行走困难,上下楼梯都是攥紧扶手,一步步地挪。可是每天早上5点,她都第一个出现在校园里,每天至少3次巡校、查课……
张桂梅没有子女,没有财产,至今和学生住在女生宿舍里。她的钱都去哪儿了?原来她把全部奖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资累计100万余元,捐献给了山区孩子们和其他需要的人。
说起为啥要办学校,张桂梅最初的想法就是报恩。中年丧夫,重病缠身,是华坪这片热土接纳了她,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张桂梅告诉记者,山里的学生太穷了太苦了,自己想帮帮他们。县政协委员们向她鞠躬、县妇代会上给她捐款治病……回首往事,张桂梅感慨,“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荣誉越来越多,她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我心里始终有一股劲:你豁出命改变她们的命,值!人生老病死都正常,豁出去一点,怕什么?”张桂梅说。
(摘编自徐元锋《让教育之光照亮贫困山区》)
材料二:
所谓红花,指的就是我们要采访的重点对象,绿叶指的是他周围的环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情。在写作时,不仅会对主人公进行描写,还会对他周围的人、事进行描写,但需要注意绿叶是衬托作用,衬托要有度。
主人公并不是神,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也和平常人一样有工作、有家庭、有喜怒哀乐,在对人物进行描写刻画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将工作生活整合起来进行描写,只顾描写主人公是如何刻苦工作,只展现出他在工作方面的成就,这样人物形象就不够多面。
个人与集体是相辅相成的,个人是在集体中工作、生活的,人离不开集体生存,在进行人物刻画时,集体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人的成就离不开集体的支持和鼓励,不能忽视集体的重要作用,将丰功伟绩都算作主人公的,要让人们看到个人背后的集体力量。
点面结合是人物通讯写作的手段方式之一,既要有面的概括性描述,让读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也要有点的细致描写,让文章具有可读性,点的描写也能够使文章具有真实性,点面结合,能够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人物多面立体、文章生动活泼。
(摘编自陈曦《人物通讯的采访与写作思考》)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08年首届学生招进来后,没多久,17名教师就走了9个,说明学生素质太低、太差,教师们无法承受而纷纷辞职。
B.“用教育之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点出了张桂梅兴办女高教育对于群体和个人的双重意义。
C.“女高成立前,华坪县中考升学率还不到50%,2020年达到90%以上”,这里说明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教学质量很好。
D.华坪女子高中的“速度”指的是学校的办学速度快,“激情”指的是学生们为了前途理想奋斗拼搏的昂扬状态。
2.下列对材料一写作技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作为人物通讯,详细地叙述张桂梅的所有事迹,展现其生活中点点滴滴,突出了张桂梅高尚的品质。
B.材料一开头三段用高度概括的方式描写张桂梅四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日常,赞扬其教育行为的巨大价值和非凡意义,饱含深情,奠定基调。
C.材料一是从两个角度描写张桂梅“豁出去”的:一是不顾病痛,在身体上豁出去;二是不顾私利,在利益上豁出去。
D.人物通讯注重用细节刻画人物,“打小就读《红岩》”揭示了张桂梅无私奉献的精神来源不仅是出于报恩,更源于自小受到的革命教育。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讯中所描写的人物有红花,有绿叶,绿叶衬红花必须是正衬,而且要有度。
B.在对主人公进行刻画时,要结合生活实际这个面的描述之外,还得有点的细致描写。
C.只看到主人公的丰功伟绩,忽视个人背后的集体力量,人物通讯写作就会缺乏客观性与深刻性。
D.对于面的概括性描述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认识人物的时代意义。
4.女子高中办公室主任张晓峰说:“直面贫困,张老师最懂山里人的渴盼,她是大山的女儿。”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张桂梅为什么“最懂山里人的渴盼”。(4分)
5.根据材料一“奇迹、精神”两部分,简要概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有哪些。(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飓风
狄更斯
①就在这事发生了的若干年后,我仍常常梦到它。我为它而激动得惊醒,我觉得我安静的卧室在那寂寞长夜里也飞腾着它的狂涛巨浪。直到现在,只要稍稍言及任何一场暴风,或一个海岸,我就马上痛切地联想到它。
②在一阵阵吹得人睁不开眼的狂风中,在飞舞旋转的沙石和可怕的喧闹声中终于得到一个暂时的间歇而足以看看海时,我被那海吓得不知所措了。高高的水墙一堵接一堵冲过来,达到最高峰后跌下时,似乎连它们中最小的一堵也能吞没这个市镇。退却的海涛轰隆一声往后撤去,似乎要在海边挖一个深深的坑,要把地面毁坏。浪头白花花的巨浪轰轰然扑向海岸,在到达陆地前就撞击得粉碎,每一片碎浪都饱含了一切的愤怒力量,急急忙忙又重新组合成另一个怪物。起伏的高山变成了深谷,起伏的深谷又变成了高山。大量大量的海水发出震耳的轰鸣声,震动着、摇撼着海岸;随着每声轰鸣而来的海潮聚成一种形象,然后马上变幻并离去,在这同时又把另一股奔腾的潮水击退、驱开;在地平线那头像彼岸的高塔和建筑的浪影时起时落;乌云急急地厚厚罩下;我似乎看到天崩地裂。
③“一条船破了!就在附近!”有人大叫。
④“什么船?”
⑤“一条从西班牙或葡萄牙运鲜果和酒的帆船。如果你想看,先生,就快点!据岸上人推测,它随时会成碎片呢。”
⑥那紧张的声音沿着楼梯叫喊而去,我也披上衣服往街上跑去。我前面有很多人都朝海边跑。我赶过了许多人朝那里跑,不久就看到那发怒的海了。站在我身旁的船夫伸出他那裸露的胳膊向左边指。于是,天哪,我看到了,离我们很近呢!
⑦在离甲板6英尺或8英尺的地方,一条船桅折断了,向一边倒下,被乱纷纷的帆布和绳具纠缠住;当那船颠动和撞击时——它没有一刻静止过,那剧烈是无法想象的——那团破损断裂的东西撞着船侧,像要把它击穿。就在这时,冲击那条动荡着的船的海这时又掀起一个高浪,把人们、圆木桶、船板、上层船舷,还有那一堆像玩具一样的东西全卷入翻腾的海中,从岸上发出的惊叫声压过了风声和水声。四个紧握残余船桅索具的水手和那条破船一起从海里腾了起来。
⑧船上有只钟,当这条船像头被逼疯了的野兽那样翻腾滚动和抛动时,这只钟响了。钟声像为那些不幸的人而敲的丧钟,钟声随风飘向我们。那条船有一会儿看不见了,但一会儿又露出。又有两个人看不见了。岸上的苦恼更加剧了。男人们呻吟着捏紧了拳头,女人们尖叫着把脸转过去。有些人疯了一样沿着海边跑来跑去,朝无法救应的地方呼救,我发现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个:我们没有理智地向一群我认识的水手们哀求,求他们别让这最后两个绝望的人在我们眼前消失。
⑨这时,我看到人群中又有了新的骚动,并看到他们自动让开,汉姆从他们中间走到了前面。我向他跑去,重申求他救援那两人的意思。但我又记起了这于他有多危险,于是我用双臂搂住他,并求我刚才求过的那些人,求他们别放他走,别听他的,别让他去死,让他离开海滩!
⑩岸上又响起一阵惊叫。朝那破船看去,只见那船帆残酷地一下又一下打下来,把两人中的一个又打落了,然后威风凛凛地去把仅剩的那个活跃角色甩得飞旋起来。
在这种景象下,要动摇那个已毅然要拼命的人的决心,我等于向风祈求。这时,汉姆很愉快地握着我的双手说道:“如果我大限已到,那就是到了;如果没到,我可以等待。上帝保佑你,保佑大家!伙计们,把我准备好!我要去了。”
我被狠狠地推到一边,周围的人把我挡住……后来,我看到汉姆穿着水手衣裤,一个人站在那里,手里握着一条绳子,也许那绳子就系在他腕上;还有一条绳子一头拴在他身上,另一头松松地盘在沙滩上,由几个远远站在那里的助手拿着一点点放松。
连我这外行的眼也能看出,这条破船就要裂开了。我看见它从中间裂开,桅上唯一的那个人生命如系于一发之上。他依然紧紧抱住船桅。他头上戴着一顶很特别的红色便帽——不像水手帽,颜色也较鲜艳。由于生死攸关起决定作用的几条已下陷的板子在转,船已漏水了,预告他死亡的丧钟敲响了,我们大家都看到他挥动那顶便帽。当时看见他那样做时,我觉得我都要疯了——因为他那动作使我记起我旧日的一个挚友。
汉姆一个人站在那里望着海,他身后是紧张屏息的一片沉寂,身前是那暴风。有一个大浪退去时,他回头看了看那些握着紧系着他绳子的那些人,便随着浪头冲了进去,立刻和海浪拼搏起来,忽而与高山一起升腾而起,忽而与深谷同时降下;终于他又被推到岸上,人们赶快把绳子收了起来。
汉姆受伤了。我从我站的地方看到他脸上有血,可是他根本没想到这一点。他似乎急切切地在教他们把他放松一些——也许我只是从他胳膊的动作上这么推测——然后像先前那样出发了。
这时,他奋力朝破船靠去。他时而随高山升腾,时而随深谷下降,时而沉入起伏的泡沫,时而朝岸的方向漂浮,时而又向船的方向漂浮。他艰难勇敢地挣扎。那段距离并不算长,但是海和风的力量使得那挣扎可怕了。终于,他挨近了那条破船。他离得那么近,再向前靠一步,他就抓住它了。可就在这时,一股高山一样的深绿色海水从船的那边朝岸的方向涌来,他似乎一下就跃了进去,船也不见了!
我跑到人们收绳子的地方,只见海里有些团团转的木片,好像刚才不过打破了只木桶。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惶恐。他们把汉姆拖到我脚前——没有知觉——他死了。他被抬进最近的房子里,这时再没人阻拦我,我留在他身边,忙着用尽了一切急救方法,可他已被那巨浪打死了,他那颗宽厚的心也永远安静下来不动了。
当一切希望都放弃,一切都已做完后,我在床边坐了下来。这时,一个认识我的渔人来到门口,低声喊我。
“先生,”他说道,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这时已淌满热泪。他嘴唇颤抖着,面如死灰。“你肯去那边一下吗?”
我从他表情上看出我记忆中的旧事。我靠在他伸出来扶我的胳膊上,失魂落魄地问他道:“那具尸体靠岸了?”
他说道:“是的。”
“你认得那尸体?”我问他道。
他什么也不说。
可是,当我站在海边,就在当年爱米丽和我曾经寻找贝壳的地方,就在辟果提先生那条旧船昨夜被风吹散后一切碎片落下的地方,就在被斯蒂福兹伤害的那个家的残迹之中,我看见斯蒂福兹头枕着胳膊躺在那里,正像我过去在中学学校里时常见他躺着的那样。
(本文选自《大卫·科波菲尔》第五十五章,有删改)
相关情节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曾被继父送到大卫乳母的兄弟——渔民辟果提先生家里。在雅茅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大卫与辟果提及辟果提收养的一对孤儿爱米丽和汉姆,一起过着清苦但和睦的生活。后爱米丽经受不住大卫中学同学阔少爷斯蒂福兹的引诱,竟在与汉姆结婚前夕与他私奔国外。后来,辟果提和汉姆经过多方奔波,终于找到了被斯蒂福兹抛弃后,沦落在伦敦的爱米丽,并决定将她带回澳大利亚,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就在启程前夕,海上突然风狂雨骤,一艘来自西班牙的客轮在雅茅斯遇险沉没,只剩下一个濒死的旅客紧紧地抓着桅杆。汉姆见状不顾自身危险,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没。当人们捞起他的尸体时,船上那名旅客的尸体也漂到了岸边,原来竟是诱拐爱米丽的斯蒂福兹。爱米丽被汉姆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回到澳大利亚后,她终日在劳动中寻找安宁,并且终身未嫁。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开头说“只要稍稍言及任何一场暴风,或一个海岸,我就马上痛切地联想到它”,这表明这件事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紧张、担忧与悲痛。
B.听说船快要沉没飓风袭击的海岸上聚集了许多围观的人,这表明人们爱看热闹的心态。
C.“我”一会儿没有理智地向水手和汉姆请求救援船上的人,一会儿又请求别让汉姆去,这反映了“我”的虚伪无常。
D.汉姆一开始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救的人是自己的情敌,如果他知道,他一定不会去施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第②段对于飓风的环境描写,采用比喻、比拟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飓风来临之时海面的情形,营造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
B.文本第 段汉姆出发前“他身后是紧张屏息的一片沉寂,身前是那暴风”,通过对比,突显此次行动极其危险。
C.文本用动作、神态、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了汉姆的形象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具体。
D.文本的结局是汉姆被浪打死,那个仅存的遇险者也死了,“我”认出遇险者的尸体正是“我”的同学斯蒂福兹,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8.文中不乏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出现,本文第⑧、 段都提到了“钟”,请简析“钟”的象征意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4分)
9.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亡妻王氏墓志铭
苏轼
①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②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
③铭曰:君得从先大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0.《亡妻王氏墓志铭》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眉之A青神人B乡贡进士C方之女D生十有六年E而归于轼F有子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夜来幽梦忽还乡”的“幽”与“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中的“幽”意思相同。
B.讳:旧时可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如:汉讳武帝名“彻”为通,子厚讳宗元。
C.“其敏而静也”中的“而”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而”意思相同。
D.姑:本义为旧时妻子称丈夫的母亲。文中指“苏轼的母亲”,文中作本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起笔,苏轼用通常惯用的志文笔法,详述了亡妻王弗丧葬事宜。精心雕琢,哀思尽显。
B.苏轼以先君一句“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从侧面再写王弗对苏轼的德重情厚。
C.第②段苏轼略述妻子嫁入苏家前后的情景,言语间可见他在妻子嫁过来后才慢慢了解她。
D.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怀妻之语寄寓着的伤婉痛情,与本文异曲同工,情深意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4分)
(2)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4分)
14.《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写尽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根据《亡妻王氏墓志铭》的内容,请简要概括王弗身上有哪些让苏轼难以忘怀的品质。(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踏莎行
洪迈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寓情于景,用“深沉”的“院落”、“寂静”的“池塘”写女主人的生活环境,透露了境中人的孤单与寂寞。
B.“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两句对仗工稳,表现女主人公闲听筝声,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
C.用“杜鹃啼月”这一意象,表达出作者盼望远行之人快快回归的心情,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D.下阕结句中的“又”字平凡且神奇,把相思的情形无限延长,凸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16.这首词写“思妇怀人”主题,选取意象清冷、凄寂,却没有一个字切切实实触及“思妇怀人”,请简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名言都启发我们做事要从点滴做起。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屈原诚信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冤情。
(3)“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也寄托了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怎样读《红楼梦》?这绝不是只有一种答案。读的方法可以因人因条件而异,不必 ① ,你完全可以另辟蹊径,抵达书中绝妙深奥之处。但这不等于说,不需要听别人的指点。譬如登山,问刚从山上下来的人或游过此山的人,他的指点切实可靠得多。
就我多年的阅读经验而言, ② 是读《红楼梦》的起点。曹雪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有怎样的特点……不弄清这些问题,你可能无法读懂作品、作者。对一般的读者,要知人论世,读一些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就可以了;对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那就必须读相关的原著,如《清史稿》《清实录》。
读《红楼梦》,自然还应该认真地反复地读, ③ 地读一二遍,是不可能对此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北京冬奥会使用了机器人手术系统,外科医生可以远离手术台操作机器进行手术,一旦切口位置被确定,装有照相机和其他外科工具的机械臂将实施切断、止血及缝合等动作,外科医生只需坐在手术室的控制台上, ① 工作就行了。机器人做外科手术成本是比较高的,全世界仅有不足300家医院可实施机器人手术,因此机器人手术 ② 。通常,实施开放式外科手术需要输血,而机器人做手术则相对出血较少,无须输血,患者1天即可出院。一些外科医生采用被称为“达·芬奇”的机器人系统做心脏外科手术。该机器采用最先进的主仆式远距离操作模式,灵活的“内腕”可消除医生手的颤抖,特有的三维立体成像系统在术中能将手术视野放大15倍, ③ 精确性和平稳性。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部分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B.“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年了。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挂上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天气。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发生后,有人发文说,这个事件里没有一个无辜者,每个人都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把他人推向了最终毁灭的局面,生活中请远离利己主义者。
这些看法得到了一些人的赞同,但显然他们是较为偏颇的。请你针对以上看法写一篇驳论文,阐述你的认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