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化学开学考模拟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化学开学考模拟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2-18 10:5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省合肥市 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化学开学考模拟题
1~9单元
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Cl-35.5;K-39。
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水经沉淀、过滤、吸附后得到的水为纯净物
B.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
C.化石燃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D.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2、保护碧水蓝天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B.麦收后严禁焚烧小麦秸秆
C.将生活垃圾分类放到相应的垃圾桶 D.欢度春节时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3、如图是制造导弹材料中含有的稀土元素钕在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符号为nd B.原子质量为144.2
C.原子序数为60 D.核外中子数为60
4、2024年3月27日是第29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下列标识与安全无关的是( )
A.B.C.D.
5、下列关于液体实验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液体读数 B.吸取液体 C.滴加液体 D.振荡液体
6、《神农本草经》记载,柳树的根、皮、枝、叶等有清热解毒功效,其有效成分为水杨酸 C7H6O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杨酸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7:4
B.一个水杨酸分子由 16 个原子构成
C.水杨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水杨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7:6:3
7、“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水银温度计测温度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 钠元素和氯元素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原子中有不同的电子数
C 和的化学性质有差异 氧原子的结构不同
D 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A.A B.B C.C D.D
8、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化学模型正确的是( )
A. 物质的分类 B. CO的性质
C.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 D. 地壳中元素含量
9、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3
B.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g
C.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D.反应过程中共涉及三种氧化物
10、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燃烧都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B.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镁、铝等金属单质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所以铜也能和稀盐酸反应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11、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预期目的或效果的是( )

证明能与水反应 验证的催化作用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铁锈蚀的条件
A B C D
A.A B.B C.C D.D
12、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2℃时,甲物质的溶液和乙物质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
C.将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所得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相等
D.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5分)阅读科技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为缓解石油危机,减少大气污染,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有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工信部预测,到2035年,我国的纯电动汽车将成为主流。
目前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动力电池,安全性、长续航、长寿命是各厂商攻克的主要课题,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电池放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我国制定了车身轻量化的发展目标,到2030年,高强度钢应用比例大幅增加,单车用铝量超过350kg,镁合金,碳纤维使用量占车重5%,整车比2015年减重35%。我国已有新能源汽车厂家使用全铝车身,提前达到了轻量化目标。
(1)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都是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上述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有 (写出1种即可)。
(3)车身轻量化的好处主要是 。
14、(6分)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②的名称 。
(2)请指出B装置中存在的一处错误 。
(3)实验室选用C装置制取气体时的主要优点是 ;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若使用E装置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验满方法是 。
15、(6分)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们分析了用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Fe3O4、FeO等;其他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制备铁红(Fe2O3)的流程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将硫铁矿烧渣加入高温反应炉前,先将其粉碎的目的是 。
(2)高温反应炉中生成的CO能将铁的多种氧化物都还原成铁,写出CO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操作1的名称为 。
(4)溶液C中的溶质有 (填化学式)。
16、(6+3分)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以“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蜡烛燃烧的产物
(1)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小组同学做了图1实验,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一支点燃的小蜡烛,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观察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烧杯底部有黑色物质。
(2)结论:蜡烛完全燃烧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由上述实验可推断出组成蜡烛的物质中一定含有 元素。
任务二:高低蜡烛的熄灭顺序
如图2所示,小组同学分别做了将一瓶二氧化碳缓缓倒入放有高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里(图甲)和用烧杯罩住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图乙)两个实验。
(3)甲图下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 。
乙图上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下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
面对这一异常现象,小组同学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灭?
【猜想假设】猜想1:高的蜡烛先灭是因为产生的二氧化碳在烧杯上层。
猜想2:高的蜡烛先灭是因为烧杯上层的氧气被消耗。
【查阅资料】石灰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碳酸钙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实验1】为了验证猜想1,小明同学进行了图3实验:将浸有澄清石灰水的滤纸分别放在烧杯的顶部a处和底部b处,在滤纸上滴加酚酞,变色后,用烧杯罩住点燃的高低蜡烛,观察两处滤纸褪色顺序。
(4)小明根据现象得出结论:烧杯上层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高的蜡烛先熄灭与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有关。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实验2】
小红对小明的结论表示怀疑,她收集一瓶80%二氧化碳与20%氧气的混合气体,将燃着的蜡烛伸入该混合气体中,发现蜡烛没有熄灭,从而证明小明的结论不正确。
为了验证猜想2,小红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在烧杯顶部测量烧杯内高低两支蜡烛从点燃到全部熄灭后,烧杯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测量结果如图4所示。
【若正确回答下列问题加3分,总分不超过40分】
【实验结论】(5)小红综合她所做的两个实验,得出猜想2正确。请根据图4的数据作出解释: 。
【反思评价】(6)根据氧气浓度曲线变化分析,在 (填“A”、“B”、“C”或“D”)点时低的蜡烛熄灭,请解释曲线CD段变化的原因: 。
17、(5分)某实验小组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氧气,反应过程中测量的有关数据记录如下:
反应时间(min) 0 1 2 3 4
试管中固体质量(g) 14.25 12.65 11.05 9.45 9.4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完全时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原固体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1%)。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B 2、D 3、C 4、B 5、C 6、D 7、D 8、C 9、A 10、D
11、B 12、D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5分)(1)不可再生;CH4+2O2CO2+2H2O;(2)钢或铝或镁合金;(3)减少能耗。
14、(6分)(1)水槽;(2)长颈漏斗下端没有浸没在液体中;
(3)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CaCO3+2HCl=CaCl2+H2O+CO2↑;
(4)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管口,若木条复燃则集满。
15、(6分)(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物充分反应;(2) Fe2O3+3CO2Fe+3CO2;
(3)过滤;(4) FeCl2、HCl。
16、(6+3分)(1)硫酸铜粉末变蓝;
(2)碳、氢;
(3)密度大于空气;
(4) 烧杯的顶部a处的滤纸比底部b处的滤纸先褪色;Ca(OH)2+CO2=CaCO3↓+H2O;
(5)氧气浓度明显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却增大不多,由此说明高的蜡烛先灭是因为烧杯上层的氧气被消耗;
(6) D;下部蜡烛不断燃烧,不断消耗上部氧气,所以氧气浓度越来越低,直到D点氧气浓度不足以支持蜡烛燃烧,蜡烛熄灭。
17、(5分)(1)4.8;
(2)解:设原固体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x

x≈86%
答:原固体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约为8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