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2023-2024学年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分项评价测试卷
90分钟完卷
评价维度 答题态度 写字姿势
学习习惯 A B C D A B C D
学业成果 基础知识 阅读理解 语言实践 写作表达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选择 材料 组织 材料 语言 表达 书写 标点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第一部分 基础积累
1.圈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万仞(rènɡ rèn) 山坞(wū wù)
满衣裳(shánɡ chánɡ) 拟定(yǐ nǐ)
2.根据读音,结合词语,写出正确的汉字。
àn chóu
( )度陈仓 一( )莫展
( )然神伤 ( )眉苦脸
【设计意图】 通过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读音写出生字,强化生字的音、形的记忆。
3.下面句子中,修辞手法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1)哪一个战士不是父母所生?
(2)操场上多热闹呀。同学们有的在跑道上奔跑,你追我赶;有的在草地上散步,聊天谈笑;有的在大树下休息,闭目养神……
(3)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狮子。
(4)我端起碗,觉得碗似乎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A.反问 排比 拟人 夸张
B.反问 排比 比喻 夸张
C.设问 夸张 反问 夸张
D.设问 排比 比喻 反问
4.选择一个情境,尝试抓住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设计意图】 结合句子学习的重点内容,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改;修辞手法的掌握;以及对语文要素的学习,进行检测训练。
5.解释古诗中带点字的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6.根据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 , 。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比喻,表现了黄河和华山气势雄伟、富有生气。
(2)《从军行》中,表现戍边将士生活环境恶劣,饱受生活孤寂之苦的两句诗是: , 。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实践题,让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认知、识记层面,更强调理解后的识记。
7.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句子中“传世宝”的引号表示着重指出。 ( )
(2)“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一句运用了动作及心理活动描写,写出了毛主席丧失爱子的悲痛心情。 ( )
(3)《军神》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
使用麻醉剂的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 )
【设计意图】 通过对本单元课文中重点语句和主要内容的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等进行判断,以检测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
8.阅读《图书馆各处室开放时间表》,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图书馆各处室开放时间
(1)这座图书馆一共四层,每天开放时间最长的处室是自学室。 ( )
(2)除报刊阅览室和自学室以外,其它处室中午均不开放。 ( )
(3)电子阅览室对成年人开放的时间比较短,对未成年人开放的时间比较长。 ( )
(4)小兰决定去这座图书馆办个借书证,她可以在周六中午13:30点去办证处办理。 ( )
【设计意图】体现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的理念。在学习中学会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一)人类的老师
①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可以说,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②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③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 (jī huǐ rén wáng)的惨祸。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从蜻蜓那里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④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 )头是尖尖的,( )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qīng ér yì jǔ)地超过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⑤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薄薄的鸡蛋壳( )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⑥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⑦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看拼音写词语。
jī huǐ rén wáng qīng ér yì jǔ
( ) ( )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在文中括号里。
之所以……是因为……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不仅……还……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句子的意思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这是一句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 )
(2)“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
(3)人类的好“老师”有很多,本文重点介绍了“鸟类”、“鲸类”和“贝壳”。 ( )
4.思考人类从动物身上发现了什么,并解决了哪些问题?抓住这两方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第3-5自然段的内容。(60字左右)
【设计意图】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是本学段的训练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本题落在根据作者表达的行文思路进行归纳,进一步凸显年段训练重点。
(二)哨 卡
①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夹杂着雪片,打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②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执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③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3000米,前年来的。”
④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
⑤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上校的——弟弟——”
⑥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⑦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汉白玉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1.读句子,替换加点词,使句子意思不变。
(1)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 )
(2)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 )
2.用“~~~~~~”划出一句,直接描写在海拔5000米高的地方站岗的战士外貌的句子。
3.读短文,按照要求填写表格。
事情的发展 情感或态度
将军来到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上,看到一个士兵正在执勤。
生气、愤怒
当将军从随员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
4.读短文第6自然段,把将军当时的心里想法补充完整。
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心想:
。于是,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
【设计意图】 继续落实本单元的训练点,借助细节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本题落在根据将军的言行,体会将军的内心活动。
4.对短文结尾的句子理解最合适的一项是( )
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军人们坚定的意志.
军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显得比别处的人要高得多。
作者突出了人物动作,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壮观的画。
对边疆军人为了祖国利益甘愿奉献、自我牺牲精神的赞美。
5.正确书写短文第1自然段。
第三部分 写作
题目:那一次,我 了
提示:
有人说,酸、甜、苦、辣,皆是生活。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想必生活中总有一件事,会让你心潮起伏,或高兴,或难过,或愤怒……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在横线上填上“陶醉”、“激动”、“生气”……
2.学习运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多角度反应人物内心活动。
3.用词恰当,语句通顺,写出真情实感。字数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