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夜雨寄北》2024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5:《夜雨寄北》2024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8 11:26:32

文档简介

专题05:《夜雨寄北》
2024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人排挤,潦倒终身。诗歌成就很高,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人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作品赏析】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读者可以猜测到,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诗人眼前之景。秋山夜雨,总能唤起离人的愁思。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倚床前。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雨夜的孤独。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从眼前之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展开对未来团聚幸福时刻的想象,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诗人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紧扣“未有期”,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令人回肠荡气。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情思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重要知识点】
1.主题:这首诗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作者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今日的愁苦夹杂着渴望团聚时的欢乐。
3.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怎样的心情 这种心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答: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思之情。这种心情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的水涨秋池的景物表达出来的。
4.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答:这两句是实写,两个“期”写出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惆怅和无奈,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这两句诗用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
5.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这两句是虚写,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重逢情景。“何当”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这两句诗表达思念与渴望团聚之深情。
1.名句默写。
(1)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 。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 。
【答案】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剪、涨”等字容易写错。
2.下列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问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B.第二句诗表面上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加形象、更加浓郁了。
C.“涨”字富有动态,虚写了巴山夜雨落入秋池的景象,点明了季节,又流露出诗人绵绵深重的愁思。
D.全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C.有误,“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是: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涨”字富有动态,这是实写了巴山夜雨落入秋池的景象,点明了季节,又流露出诗人绵绵深重的愁思。不是虚写;
故选C。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①。
【注]】①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乙两诗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甲诗中的“寄”和乙诗中的“书”都表明他们身在异乡,借书信表达自已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B.甲诗前两句由一问一答,写到眼前景色,宜情于景,“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和无奈。
C.乙诗前两句则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意万重”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
D.甲诗的后两句运用实写展现了诗人与亲人团聚的美好场面,乙诗的后两句将对亲人的眷恋融在了临行前因担心又开封的行为中。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甲诗的后两句运用虚写想象诗人与亲人团聚的美好场面;
故选D。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甲、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甲诗属于五言律诗,乙诗属于七言绝句。
B.甲诗中“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即题目中的“北固山”。
C.乙诗“却话巴山夜雨时”写自己终于回乡与亲友相聚的情景。
D.甲、乙两诗都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抒发了在外游子的思家念乡之情。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阅读。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为: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诗人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并非对重聚时情景的描写。选项中“写自己终于回乡与亲友相聚的情景”理解有误;
故选C。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甲]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①
李商隐
竹坞②无尘水槛③清,相思迢递④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释]①崔雍崔衮:是诗人的重表叔兼知遇者崔戎的两个儿子,是诗人的朋友。本诗是和二崔告别后旅途中寄怀之作。②竹坞:竹林环抱荫蔽的船坞。③水槛: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也是题中的“骆氏亭”。④迢递:遥远、高高的样子。
选出对两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A.《夜雨寄北》第一句一问一答,羁旅之愁,不得归之苦跃然于纸上。第二句写了眼前景,愁苦与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B.《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一、二句由清幽景色写到别后相思,“隔”不只是表明“身隔”,而且曲折地显示了“情通”。
C.《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作者跨越现实去写未来,畅想重聚的欢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出了环境的寂寥,从而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D.两首诗都写出了秋雨的凄冷,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语言含蓄隽永,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有误,【甲】诗虚实相生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乙】这首诗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属于实写。故选D。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①这是作者滞留异乡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赏析“只有空床敌素秋”中“敌”字的妙处。
(2)请分析这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及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
【答案】(1)示例:“敌”是匹敌、相对的意思,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冷的秋天相对。渲染了凄凉萧瑟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空床独寝、滞留异乡的悲怆之情。
(2)①情感:《端居》是诗人滞留异乡之作,他已经很久不见家人的“远书”了;《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②表现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端居》借“雨”景、“月”色的描写,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借雨大池满,表现了愁思的深重。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只有空床敌素秋”意思是只有那空荡荡的床榻与那寂寥清冷的素秋默默相对。“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端居》是诗人滞留异乡之作,借得不到家人音书而产生归家之梦,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妻子寄来书信询问归期,诗人因秋雨阻隔,滞留在巴蜀一带无法确定。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端居》借“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借雨大池满,表现了愁思的深重。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诗人太多的苦涩与无奈之情。
B.甲诗后两句实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C.乙诗以“僵卧孤村”的凄凉处境来反衬诗人“不自哀”,更显其信念坚定。
D.乙诗“铁马冰河”是诗人日夜所思的场景,但只能“入梦来”,何其悲壮。
8.诗人喜欢借“雨”抒情,请说说这两首诗寄托在“雨”上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7.B 8.《夜雨寄北》中的“雨”表达了游子羁旅巴蜀的孤寂凄凉之感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强烈而缠绵。
《十月四日风雨大作》的“雨”既指自然界的雨,又象征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或借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杀敌报国的豪情。)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
B.“实写”理解分析不正确。甲诗后两句意思是:几时才相会共剪红烛,在那西窗之下?再来细诉今夜巴山中,这听雨的情思。据此可知,甲诗后两句虚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故选B。
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情感。
结合【甲】诗可知,诗歌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巴山夜雨”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巴蜀的环境和孤寂凄凉的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结合【乙】诗可知,前两句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写诗人虽年迈却仍思报国,因日有所思,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并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因此,作者借“雨”这意象,抒发想要戍边杀敌、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故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另一方面,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现实中诗人得不到重用,报国无门,梦境与现实形成对比、冲突,表现了壮志难酬的遗憾和忧国忧民之心。
(2024上·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甲】诗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选取 和 两个意象,点明了暮春时节,渲染一种 的氛围,烘托离别的伤感之情。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道龙标”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B.“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诗人盼归而又归期无望的无奈心情。
C.“涨”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实写相逢后一起剪烛夜谈,叙说巴山夜雨的情景。
【答案】9. 杨花 子规 凄清、悲凉 10.D
【分析】9.本题考查意象。
“杨花落尽子规啼”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杨花”“子规”是春天独特的景物,首句写“杨花”“子规”,既是写景又点明时令(暮春)。“杨花落尽”,写杨花已不在树枝而是随风飘扬,给人以飘零之感,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鸟的啼叫声是悲切的,有“不如归去”的意思,古人认为其是悲情之鸟。“杨花”飘落,子规悲啼,给人以画面感,同时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此时正值杨花落尽的暮春时节,作者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偏远一事,不禁担忧起友人的的命运,怀念起友人来,借“杨花”“子规啼”来渲染凄凉悲切的气氛,寓情于景,景中传情,表达了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悲痛,希望友人早日归来。
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实写相逢后一起剪烛夜谈”说法有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是虚写。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故选D。
(2024上·山东德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闻思归乐①二首(其一)吴融 山禽连夜叫,兼雨未尝休。 尽道思归乐,应多离别愁。 我家方旅食,故国在沧洲。 闻此不能寐,青灯茆屋②幽。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①思归乐:杜鹃的别名,俗谓杜鹃鸣声近似“不如归去”,故名。这里指杜鹃的鸣声。②茆屋:茅屋。
11.下列对《雨后闻思归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对鸣叫的山禽、未休的小雨的描写,渲染了冷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颔联写听到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鸣叫后,引发了诗人思乡思家的愁绪。
C.本诗语言晓畅自然,少用或不用修饰词语,写来淡泊清疏,吐露了凄凉的韵致。
D.本诗将描写、记叙与议论相结合,写出了诗人远离故乡、旅食在外的深切感受。
12.请简析《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表达效果。
13.《雨后闻思归乐》尾联中的“青灯”与《夜雨寄北》中的“西窗烛”相比,在手法运用、情感表达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1.D 12.“涨”字本意是涨水,与“夜雨”相呼应,可见秋季夜雨之绵绵不绝;而与秋池同时“涨”起的还有诗人内心因妻子(或友人)“问归期未有期”,思乡而不能回乡的惆怅凄苦之情;因而一字同时写景与情,极富动感,又形象生动。 13.《雨后闻思归乐》是一首羁旅思乡之作,结合尾联“闻此不能寐,青灯茆屋幽”可知,本诗中的“青灯”是实写,写的是深夜茅屋里的青灯,借景抒情,借青灯、茅屋烘托疏落的氛围,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诗,虚实结合,“何当”是什么时候,说明事情还没有发生,这就表明了“剪西窗烛”是虚写,是联想归后的美好场景,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表达此时思归之切,寄托了诗人远离故乡、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的思归念亲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D.本诗没有运用议论,“议论”应为“抒情”;
故选D。
12.本题考查分析炼字表达效果。
“涨”是涨满之意,写出了巴山水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如池中秋水,在心头漫溢。“涨”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1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雨后闻思归乐》是一首羁旅思乡之作,尾联“闻此不能寐,青灯茆屋幽”的意思是:听到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一个人孤独夜不能寐,看着青灯散发幽幽的青光,让整个茅屋更加孤寂冷清。本联中的“青灯”是实写,是作者深夜茅屋里点燃的青灯。借青灯、茅屋烘托疏落的氛围,是借景抒情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李商隐《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何当”是“什么时候”的意思,说明“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还没有发生,这就表明了“西窗烛”是虚写,是作者联想归家后的美好场景。作者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重逢情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寄托了诗人远离故乡、思念远方妻子(或友人),盼望相聚秉烛深夜长谈的思归念亲之情。
阅读《夜雨寄北》《邯郸冬至夜思家》,完成各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4.对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语言华丽,构思缜密,空间与时间相结合,情致深蕴,缠绵深刻。
B.两首诗写诗人的思家之情,眼前实景与想象相结合,虚实相映,真挚动人。
C.“邯郸驿里逢冬至”一句紧扣标题,点明时间、地点及客中过节的事件,暗含了游子思家之意。
D.“巴山夜雨涨秋池”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就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15.下列诗句中,与以上两首诗表达思想情感不同的一项是( )
A.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B.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C.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D.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
【答案】14.A 15.B
【解析】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A.“语言华丽”有误,《邯郸冬至夜思家》这首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故选A。
15.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两首诗写诗人的思家之情。
A.出自唐代戴叔伦的《题稚川山水》。解释: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此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诗人宦游途中,行旅中偶遇美景,稚川山水风光的优美唤起了词人心中油然而生的乡情,“秋风思”代指乡愁归思,表达出诗人对故乡一切熟悉亲爱的事物的深切忆念;
B.出自唐代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解释: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诗人反用班超“但愿生入玉门关”之语,写爱国将士戍守边疆、舍生忘死的高贵气节,展现出诗人忠诚爱国的情怀;
C.出自北宋李觏的《乡思》。解释: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D.出自宋代汪元量的《望江南·幽州九日》。解释:漫漫长夜里阵阵角声,凄厉悲凉好像是在自语;这亡国被俘的幽囚之客,愁破了心胆正在日夜思家。长夜漫漫,角声时起,给人一种绝域苍茫的肃杀气氛,在这阴森恐怖的陌生之地,作者只有悲愤地喃喃自语,聊以排遣内心的痛苦于万一。这种悲痛的来源就是对“家”的无限思念;
故选B。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是一首绝句,作者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乙诗是一首寓情于景的小令,有“秋思之祖”之称。
B.甲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乙诗用极端简练的白描,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
C.“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巧妙地抒发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和不得归之苦。
D.“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17.甲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和乙诗中“小桥流水人家”两句都运用了反衬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反衬手法在抒发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答案】16.B 17.甲诗用“却话巴山夜雨时”未来夫妻相聚畅谈的欢乐场面,反衬诗人今日思念之愁苦。乙诗用“小桥流水人家”温馨恬静的景象,反衬了诗人的羁旅之苦。
【解析】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眼前动态景物的真实描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为虚写的想象之景,因此本诗采用虚实结合,而非“动静结合”的手法,选项错误;
故选B。
17.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
甲诗“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想象与亲人团聚的场景,反衬实际上“巴山夜雨涨秋池”营造的孤独思乡的愁苦画面,突出表现诗人对念家思亲的情感。《天净沙·秋思》用白描手法写“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流水人家”意思是: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小桥”“流水”“人家”共同勾画出了温馨恬静的画面,这更加反衬出了漂泊他乡的诗人的孤寂之情。
(2023·河南驻马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鬂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8.请简析《夜雨寄北》中“涨”字的妙处。
19.请结合你对《无题》和《夜雨寄北》的理解,赏析李商隐诗歌中借景抒情写法的妙处。
【答案】18.“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夜雨景象,也将诗人的愁思注入其中。 19.《无题》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既是描写自然环境,也是诗人在抒发心境,物我交融;《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涨秋池”,既言雨大池满,又表现了愁思的深重。
【解析】18.本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
“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思是: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雨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绵绵的思家念亲之愁。
1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的分析。
《无题》中“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意思是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既言雨大池满,又表现了愁思的深重。
(2023·湖南永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0.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一个“涨”字,富有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绵绵的深厚。
B.这首诗运用联想,借巴山夜雨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艺术构思极为巧妙。
C.“巴山夜雨”在诗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虚写,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第二次是实写,表现了诗人当下不能与家人相聚的愁苦感受。
D.“何当”呼应“未有期”,有力的表现了作者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21.《夜雨寄北》作为一封普通的“家书”。几行浅显的诗句,既有眼前之苦又有未来之乐,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那么,诗人是如何写出内心情感的曲折变化的?请结合全诗来谈一谈。
【答案】20.C 21.“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接下来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自然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解析】20.本题考查赏析。
C.“巴山夜雨”在诗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实写,以景衬情,表现了诗人当下不能与家人相聚的愁苦感受;第二次是虚写,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
故选C。
21.本题考查作者感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这样的环境让人更感到孤独凄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自然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2023·河南开封·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请想象并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画面。
23.本诗写作的对象,有人认为是李商隐的妻子,有人认为是李商隐的友人,请你根据文意做出合理分析。
【答案】22.高大巍峨的巴山正下着连绵的大雨,深夜里,秋天的池塘水波一荡一荡地即将溢出来。 23.示例一:寄给妻子。全诗中有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还有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与幸福;
示例二:寄给友人。“君”在古代多指男性,诗中没有交代任何家事,全诗风格朴实郑重,有对友人的尊重和对相逢时的期待。
【解析】22.考查描绘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诗句原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中画面即可。如:秋夜,沥沥的雨下个不停,落在窗外池塘的水面上,滴滴答答的声音如同天籁,越发显得雨夜的空旷。夜深了,我孤单地坐在灯下,看着屋外池塘的水渐渐涨满了池塘。
23.考查赏析诗歌主旨。
可以认为是写给妻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与妻子团聚时的情景,两人秉烛夜谈,说不尽的相思缠绵,以及久别重逢的喜悦与幸福之感。这种感情明显是因为妻子而发。
可以认为是写给友人。“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的“君”在古代多指男性。而且诗中也并没有交代自己的家事,只说对方来信问自己什么时候回去。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更多的是表达自己不能及时回去与友人畅诉别情的遗憾与对二人重逢的期待。专题05:《夜雨寄北》
2024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人排挤,潦倒终身。诗歌成就很高,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人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作品赏析】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读者可以猜测到,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诗人眼前之景。秋山夜雨,总能唤起离人的愁思。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倚床前。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雨夜的孤独。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从眼前之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展开对未来团聚幸福时刻的想象,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诗人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紧扣“未有期”,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令人回肠荡气。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情思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重要知识点】
1.主题:这首诗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作者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今日的愁苦夹杂着渴望团聚时的欢乐。
3.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怎样的心情 这种心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答: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思之情。这种心情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的水涨秋池的景物表达出来的。
4.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答:这两句是实写,两个“期”写出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惆怅和无奈,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这两句诗用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
5.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这两句是虚写,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重逢情景。“何当”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这两句诗表达思念与渴望团聚之深情。
1.名句默写。
(1)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 。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 。
2.下列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问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B.第二句诗表面上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加形象、更加浓郁了。
C.“涨”字富有动态,虚写了巴山夜雨落入秋池的景象,点明了季节,又流露出诗人绵绵深重的愁思。
D.全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①。
【注]】①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乙两诗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甲诗中的“寄”和乙诗中的“书”都表明他们身在异乡,借书信表达自已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B.甲诗前两句由一问一答,写到眼前景色,宜情于景,“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和无奈。
C.乙诗前两句则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意万重”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
D.甲诗的后两句运用实写展现了诗人与亲人团聚的美好场面,乙诗的后两句将对亲人的眷恋融在了临行前因担心又开封的行为中。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甲、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甲诗属于五言律诗,乙诗属于七言绝句。
B.甲诗中“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即题目中的“北固山”。
C.乙诗“却话巴山夜雨时”写自己终于回乡与亲友相聚的情景。
D.甲、乙两诗都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抒发了在外游子的思家念乡之情。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甲]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①
李商隐
竹坞②无尘水槛③清,相思迢递④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释]①崔雍崔衮:是诗人的重表叔兼知遇者崔戎的两个儿子,是诗人的朋友。本诗是和二崔告别后旅途中寄怀之作。②竹坞:竹林环抱荫蔽的船坞。③水槛: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也是题中的“骆氏亭”。④迢递:遥远、高高的样子。
选出对两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A.《夜雨寄北》第一句一问一答,羁旅之愁,不得归之苦跃然于纸上。第二句写了眼前景,愁苦与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B.《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一、二句由清幽景色写到别后相思,“隔”不只是表明“身隔”,而且曲折地显示了“情通”。
C.《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作者跨越现实去写未来,畅想重聚的欢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出了环境的寂寥,从而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D.两首诗都写出了秋雨的凄冷,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语言含蓄隽永,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①这是作者滞留异乡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赏析“只有空床敌素秋”中“敌”字的妙处。
(2)请分析这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及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诗人太多的苦涩与无奈之情。
B.甲诗后两句实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C.乙诗以“僵卧孤村”的凄凉处境来反衬诗人“不自哀”,更显其信念坚定。
D.乙诗“铁马冰河”是诗人日夜所思的场景,但只能“入梦来”,何其悲壮。
8.诗人喜欢借“雨”抒情,请说说这两首诗寄托在“雨”上的情感有何不同?
(2024上·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甲】诗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选取 和 两个意象,点明了暮春时节,渲染一种 的氛围,烘托离别的伤感之情。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道龙标”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B.“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诗人盼归而又归期无望的无奈心情。
C.“涨”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实写相逢后一起剪烛夜谈,叙说巴山夜雨的情景。
(2024上·山东德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闻思归乐①二首(其一)吴融 山禽连夜叫,兼雨未尝休。 尽道思归乐,应多离别愁。 我家方旅食,故国在沧洲。 闻此不能寐,青灯茆屋②幽。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①思归乐:杜鹃的别名,俗谓杜鹃鸣声近似“不如归去”,故名。这里指杜鹃的鸣声。②茆屋:茅屋。
11.下列对《雨后闻思归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对鸣叫的山禽、未休的小雨的描写,渲染了冷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颔联写听到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鸣叫后,引发了诗人思乡思家的愁绪。
C.本诗语言晓畅自然,少用或不用修饰词语,写来淡泊清疏,吐露了凄凉的韵致。
D.本诗将描写、记叙与议论相结合,写出了诗人远离故乡、旅食在外的深切感受。
12.请简析《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表达效果。
13.《雨后闻思归乐》尾联中的“青灯”与《夜雨寄北》中的“西窗烛”相比,在手法运用、情感表达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夜雨寄北》《邯郸冬至夜思家》,完成各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4.对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语言华丽,构思缜密,空间与时间相结合,情致深蕴,缠绵深刻。
B.两首诗写诗人的思家之情,眼前实景与想象相结合,虚实相映,真挚动人。
C.“邯郸驿里逢冬至”一句紧扣标题,点明时间、地点及客中过节的事件,暗含了游子思家之意。
D.“巴山夜雨涨秋池”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就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15.下列诗句中,与以上两首诗表达思想情感不同的一项是( )
A.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B.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C.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D.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是一首绝句,作者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乙诗是一首寓情于景的小令,有“秋思之祖”之称。
B.甲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乙诗用极端简练的白描,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
C.“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巧妙地抒发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和不得归之苦。
D.“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17.甲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和乙诗中“小桥流水人家”两句都运用了反衬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反衬手法在抒发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2023·河南驻马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鬂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8.请简析《夜雨寄北》中“涨”字的妙处。
19.请结合你对《无题》和《夜雨寄北》的理解,赏析李商隐诗歌中借景抒情写法的妙处。
(2023·湖南永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0.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一个“涨”字,富有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绵绵的深厚。
B.这首诗运用联想,借巴山夜雨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艺术构思极为巧妙。
C.“巴山夜雨”在诗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虚写,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第二次是实写,表现了诗人当下不能与家人相聚的愁苦感受。
D.“何当”呼应“未有期”,有力的表现了作者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21.《夜雨寄北》作为一封普通的“家书”。几行浅显的诗句,既有眼前之苦又有未来之乐,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那么,诗人是如何写出内心情感的曲折变化的?请结合全诗来谈一谈。
(2023·河南开封·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请想象并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画面。
23.本诗写作的对象,有人认为是李商隐的妻子,有人认为是李商隐的友人,请你根据文意做出合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