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诗词鉴赏-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3 诗词鉴赏-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8 15:1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
专题03 诗词鉴赏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一)阅读《望岳》,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紧紧扣住题目中“①________”字写景,多角度描写了泰山之②________。其中“阴阳割昏晓”,用一个“③________”字,便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可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2.请你结合诗句,说说本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在古典诗词中,登高赋诗抒怀是文人的一个传统,每有登临必有诗作。下列诗句中和杜甫“登高望岳”时的心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二)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详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游山西村的见闻和感受,诗句无一“游”字,却处处扣“游”,表现出诗人的游兴十足。
B.首联以农家劝留客人的口吻起笔,“腊酒浑”和“足鸡豚”等内容,写出了农家在丰年之中待客的热情真诚。
C.颈联写村中欢天喜地举行春社活动,以及活动中人们粗陋的衣着,体现了当地民风的质朴和村民们生活的艰辛。
D.“拄杖无时夜叩门”一句,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山西村的优美自然风光和淳厚人文气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5.明代杨植在《升庵诗话》中评价“宋人诗主理”,意思是说宋代的诗歌富含哲理。请结合两首诗歌的画线句,分别谈谈你对其哲理的理解。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阅读《望岳》,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诗人远望泰山,以“_______”描绘了泰山山色苍翠没有尽头的景象;近望泰山,以“钟”“割”二字分别突出了泰山_______和巍峨雄壮的特点;细望泰山,以“荡胸”“决眦”表现了他对泰山的_______之情。
7.由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可以联想到许多诗句。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从内容或写法方面简要说明这样联想的原因。(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诗句: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
(四)阅读《登飞来峰》,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登飞来峰》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诗人首先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极言塔的①______,登上飞来峰顶的这座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后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用“②______”的典故,表现了诗人③______。
9.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本诗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就是如此。请简要解释它们后来衍生的意义。
(五)阅读《望岳》,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本诗的作者杜甫是①____朝诗人,被后世尊称为“②____”。
1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与本诗“荡胸生曾云”都写到了云,请你分别谈谈对两首诗中“云”的理解。
12.现实生活中,哪种情况下可以用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请举出具体事例。
(六)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首联写诗人出游到农家,“①______”字表现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颔联既描写了村外山间水畔的景色,又蕴含哲理,后人常用“山重水复”借指______②,用“柳暗花明”借指转机或希望;颈联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描摹了山西村的风俗画卷;在尾联中,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山西村的③______之情。
14.花草树木是古诗词的常见意象。历代诗人常以“柳”入诗,借此传达不同的情感。从下面诗句中任选其一,结合诗句简要说明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2)此夜曲中闻折柳①,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注释】①折柳:这里指汉代乐府名曲《折杨柳》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乙】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5.这两首诗的作者都借“花”来寄托自己的情怀。【甲】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_____的姿态,从花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去的春天的热爱和不舍;而【乙】诗中诗人以“落红”和“_____”自喻,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却_____的情怀。
16.《己亥杂诗(其五)》立意高远,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富有积极意义。以下诗句同样体现诗人胸中豪情壮志的一项是( )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八)阅读《游山西村》和《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7.(1)两首诗都交代了农家主人盛情待客的情况,《游山西村》诗中农家“_____”(填写原文诗句或短语),《过故人庄》诗中故人“_____”(填写原文诗句或短语)。主人尽其所有,也正反映了他们 _____的品质。两首诗歌都流露了作者 _____之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先描绘本句诗中呈现的画面,然后领略其中的哲理。
(3)对上面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山西村》诗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
B.《游山西村》诗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极力表现了农村生活的迷信和落后。
C.《过故人庄》诗颔联“绿树”是近景,“青山”是远景,使人感到幽静、平和。
D.两首诗的尾联,都表现了主客之间的融洽气氛。
(九)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登幽州台①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材料二】
隗②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③。
——陈子昂《郭隗》
燕昭④延⑤郭隗,遂筑黄金台。
——李白《古风 其十五》
注释:①[幽州台]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②[隗]郭隗,战国时燕国人。 ③[黄金台]相传战国时代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④[燕昭]即燕昭王。 ⑤[延]聘请。
18.(1)阅读材料及注释可以推断,“幽州台”可能就是“黄金台”,它是燕昭王为招纳____(人名)所建。陈子昂借这一典故表达了渴望得到赏识的心愿。
(2)《登幽州台歌》表达了诗人登台的感慨。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久远,第三句登台远望,表达空间的①_____,“悠悠”与第四句的“②_____”字鲜明映照,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表达了诗人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悲伤。
(3)中华文化底蕴深厚,许多诗文都与“登高远眺”相关。请默写任意两句。
(十)阅读《望岳》,完成问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9.(1)《望岳》这首诗,开篇两句写的是远望泰山,以问答的形式,展现泰山①_____的气势;接下来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近望,写出了泰山②_____的形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则是细望: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长时间细望以至眼眶似有决裂。结尾两句写出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山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体现了诗人③_____的精神风貌。
(2)古诗中经常借“云”来表达不同的情境或情感。这首诗中画线句和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写到了“云”。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首诗中作者借“云”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境或情感。
(十一)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0.请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内容 诗人的情感
首联 农家盛情款待客人 ①
颔联 山间水畔之景 由疑惑转为②
颈联 ③ 赞美
尾联 诗人期许再来做客 留恋热爱
2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什么哲理?
(十二)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2.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一片祥和、欢愉的景象,一个“_______”字,写出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尾联抒发了_______之情。
23.结合画线诗句的具体内容,详解其所蕴含的哲理。
(十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咸阳城东楼①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③云初起日沉阁④,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⑤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②汀洲:水中的小洲。③溪:指磻溪。④阁:指慈福寺。⑤芜:丛生的杂草。
24.《登幽州台歌》和《咸阳城东楼》这两首诗都是诗人登高望远后创作的,可是产生的情感却有所不同。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表达了①____;许浑登上咸阳楼观赏风景,触景生情,表达了②____。
25.发挥联想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联所展现的画面。
(十四)阅读《游山西村》和《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6.两首诗都交代了农家主人盛情待客的情况,《游山西村》诗中农家“________”(填写原文诗句或短语),《过故人庄》诗中故人“______”(填写原文诗句或短语)。主人尽其所有,也正反映了他们________的品质。两首诗歌都流露出了作者_____之情。
27.《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请你解释这句诗在原诗中的意思,以及其蕴含的哲理。
28.对上面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山西村》诗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
B.《游山西村》诗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极力表现了农村生活的迷信和落后。
C.《过故人庄》诗颔联“绿树”是近景,“青山”是远景,使人感到幽静、平和,又不荒僻。
D.两首诗的尾联,都表现了主客之间的融洽气氛。
(十五)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9.下列选项中对两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欢悦喜庆的气氛。一个“足”字突出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甲诗全诗都是写实,无一“游”字,而处处扣合“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
C.乙诗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D.乙诗第三句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而“过夜半”则表现出诗人等待时间之久。
30.“闲”在古代诗文中常被赋予丰富的意蕴。甲乙两首诗都提到了“闲”,表达的心境却不尽相同。请分别说说这两首诗中的“闲”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1.从诗人所处时代的角度看,如果陆游要“约客”一起去“游山西村”,以下人物最有可能与其同游的一位是( )
A.陈子昂 B.李商隐 C.龚自珍 D.杨万里
参考答案
1.望 高大(壮美) 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的意思是:我一定会登上泰山的顶峰,从最高峰浏览群山的渺小,这句话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抒发了作者对实现理想强大的信心。体现了作者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心,抒发了他的豪情壮志。 3.B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结合诗句可知,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泰山,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凝望(细望)泰山,诗人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俯望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多角度地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壮美)。
“阴阳割昏晓”意思是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与遮天蔽日的形象。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意为我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诗人将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流露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3.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情感。
结合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杜甫“登高望岳”时的心情是豪迈开怀的,充满了豪情壮志,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A.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表达了诗人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B.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C.表现了诗人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之情,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表达了诗人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的思想感情。故选B。
4.C 5.示例:①陆诗画线句写诗人面对重叠的青山和曲折的水路,疑心前面无路可走,突然看到了一个柳荫浓密、鲜花明艳的村庄,蕴含着坚持不懈终会走出困境的哲理。②苏诗画线句写正面看庐山连绵起伏,侧面看则山峰耸立,从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看到的山势各不相同,体现出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会有不同的道理。(或:要认识事物的全貌,必须打破局限,摆脱主观成见)
【解析】4.本题考查诗意理解。C.衣冠简朴古风存: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简朴”写出的是村民们的穿着简朴、充满古风,而不是“人们粗陋的衣着”;由首联“丰年留客足鸡豚”可知,村民们生活富足,并非“生活的艰辛”。故选C。
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通过这句诗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而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这两句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结合后两句可知,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6.青未了 神奇秀丽 喜爱 7.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原因:都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答案示例二:
诗句:①政入万山围子里 ②一山放出一山拦
原因:都寄寓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答案示例三:
诗句:①遥知兄弟登高处 ②遍插茱萸少一人
原因:都借助了想象来表情达意。
【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主旨。
结合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可知,诗意为:五岳之首的泰山啊,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一脉横亘的苍莽的青色没有尽头;诗人远望泰山,用“青未了”描绘了泰山山色苍翠没有尽头的景象;
结合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可知,这是诗人近望泰山的景象,“钟”用拟人的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夸张地表现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结合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可知,这是细望泰山,诗人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诗人用动态的画面进一步描写泰山的高大雄伟,并写出了诗人长久凝望泰山的神态与“爱岳”(对泰山的喜爱)的情怀。
7.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与名篇积累。
结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详解,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由此可知, 这两句诗在内容上,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还寄寓了耐人寻味的哲理;在写法上,诗人借助想象来表情达意。据此来选取名句完成填空并说明理由。
示例:
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原因:都寄寓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8.高峻 浮云 答案示例:坚定的理想和远大的报负 9.苏轼诗: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王安石诗:掌握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解析】8.考查诗句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中的“寻”是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之高峻。
“不畏浮云遮望眼”,用典。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作者根本就不怕那些奸邪小人阻挡自己变法图新。因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方法,已经站在了最高处。“不畏”一词,直接表现了诗人坚定的理想和远大的报负。
9.考查诗句赏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告诉我们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10.唐 诗圣 11.示例:“浮云”喻指奸邪小人或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曾云”指山腰间层出不穷的团团云气,诗人借此表达心情的激荡。 12.示例:朋友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想要放弃,我可以用这两句诗来鼓励他。
【解析】10.考查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根据此作答即可。
1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的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浮云”会遮挡望远的视线,因此可以视为障碍、困难等。诗句中的“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据此可知,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云”喻指奸邪小人或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荡胸生曾云”一句的意思是: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写的是诗人细望泰山,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据此可知,本诗“荡胸生曾云”中的“曾云”指山腰间层出不穷的团团云气,诗人借此表达心情的激荡。
1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运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据此可知,我们可以在立志实现远大理想时激励自己,也可以在定下一个目标时,用这句诗给自己加油打气,表达自己对实现理想或目标时有信心。还可以遇到困难、挫折时,用这句诗体现自己不怕困难、挫折,要勇往直前、勇于攀登的决心和气概。
示例:在自己立志实现远大理想时,用这两句诗来激励自己。
13.足 困境(绝境、困难等) 向往(喜爱、热爱等) 14.示例一:(1)句将柳树拟人化为亭亭玉立的美人,将轻柔的柳条比作少女绿色的丝织裙带,写出了早春时节柳树的动人风韵,表达了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示例二:(2)句诗中“折柳”含有惜别的意味。远游在外的诗人在深夜听到哀怨动人的《折杨柳》曲,不禁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理解详解能力。
首联意为: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所上之菜很是充足,能尽其所有,非常热情。
山重水复:意思是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常比喻为遇到的困难,遭遇到的困境。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向往农村,喜欢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14.本题考查理解详解能力。
(1)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高高的柳树看上去如同那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袅娜多姿,千万枝柳树枝条从树上垂落下来,就像那绿色的丝带一样。诗人将柳树当作亭亭玉立的美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柔和的柳树条比作少女绿色的丝织裙带,形象地描绘出早春时节柳树的婷婷袅袅的风姿,表达了在早春美景中诗人的喜悦快乐之情。
(2)句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此句,诗人由景到情,由听到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进而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
综上详解,概括作答即可。
15.风中飞舞 春泥 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16.D
【解析】15.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第一空,“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该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随风飞舞的姿态;
第二、三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是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该句中诗人以“落红”和“春泥”自喻,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16.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A.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出自王维的《竹里馆》,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出自王湾《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表达了作者豁然开朗,对前途抱有希望的思想感情;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故选D。
17.(1)足鸡豚或腊酒浑(莫笑农家腊酒浑或丰年留客足鸡豚) 具鸡黍 善良(敦厚淳朴或诚挚好客或热情好客等) 赞美或对淳朴民风的赞美(欣赏等)
(2)示例:画面:这里青山连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绿柳繁茂荫浓,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
哲理:在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
(3)B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比较阅读。
一空:“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故《游山西村》中交代农家主人盛情待客情况的词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腊酒浑/足鸡豚。
二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意思是: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故人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盛情。故《过故人庄》中交代农家主人盛情待客情况的词句是:故人具鸡黍/具鸡黍。
三四空:主人尽其所有款待客人,反映了农家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游山西村》中,“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过故人庄》中,故人“邀”而作者“至”,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显示了民风的淳朴。故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美。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山间水畔的景色,让人仿佛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据此理解作答。
(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B.《游山西村》诗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箫鼓追随春社近社”,写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衣冠简朴古风存”,诗人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故选B。
18.(1)郭隗
(2)辽远 独
(3)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根据注释②可知,“隗”指的是郭隗;根据注释④可知,“燕昭”即燕昭王。“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的意思是:燕昭王延请郭隗,高筑起了黄金台。由此可以判断出:“黄金台”是燕昭王为招纳郭隗所建。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详解能力。
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第三句“悠悠”和第四句的“独”字的对比,使人感受天地的广阔与宇宙的永恒,更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3)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
与“登高远眺”相关的古诗文名句有很多,任意写出其中的两句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等。
19.(1)雄伟阔大 巍峨秀丽 勇于攀登、俯视一切
(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对前途充满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详解。要注意结合诗句进行详解。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大地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用一个“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巍峨秀丽的形象;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生动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20.(1)赞赏
(2)欣喜
(3)农村风俗画卷 21.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解析】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3)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写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21.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22.足 对家乡、农民、田园生活的热爱。 23.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渐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正如人生中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解析】22.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对炼字技巧的把握。
①本诗首联的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所以①处应填“足”字。
②尾联的意思是: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表明诗人已经“游”了一整天了,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露,愿能不时拄杖乘月,轻扣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2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首先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诗句的具体内容,然后详解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然后围绕意思来描绘画面即可。
哲理:诗句中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从“疑无路”到“又一村”,既写出了山西村山峦重叠、水流曲折的自然美景,也表现出诗人由最初的紧张急迫到愉悦惊喜的心情,感到无路可走时,眼前却豁然开朗。读完诗句会让人顿觉与人生的境遇无比契合,如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启发人们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
24. ①表达了怀才不遇、孤独苦闷的愁苦情怀 ②表达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25.示例1: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楼顿时沐浴在萧瑟的秋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示例2:乌云刚刚浮起在磻溪边上,夕阳已经沉落在慈福寺后面。山雨即将来临,城东的咸阳楼满是风声飒飒。
【详解】24.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第一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从而表达自己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第二首,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无限惋惜之情。
25.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思是: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描绘了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的景象。
示例: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
26.足鸡豚或腊酒浑(莫笑农家腊酒浑或丰年留客足鸡豚) 具鸡黍 淳朴、善良(敦厚淳朴或诚挚好客或热情好客等)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向往、赞美)或对淳朴民风的赞美(欣赏等)。 27.原意:这里青山连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小路曲折蜿蜒,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
哲理:在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28.B
【详解】26.一空:“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故《游山西村》中交代农家主人盛情待客情况的词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腊酒浑/足鸡豚。
二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意思是: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故人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盛情。故《游山西村》中交代农家主人盛情待客情况的词句是:故人具鸡黍/具鸡黍。
三四空:主人尽其所有款待客人,反映了农家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游山西村》中,“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过故人庄》中,故人“邀”而作者“至”,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显示了民风的淳朴。故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7.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山间水畔的景色,让人仿佛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据此理解作答。
28.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B.《游山西村》诗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热爱的深情。“箫鼓追随春社近社”,写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衣冠简朴古风存”,诗人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故选项理解错误,选B。
【点睛】译文:
《游山西村》: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
《过故人庄》: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29.B 30.示例:甲诗中的"闲”,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及和不舍弃,以及貌似闲适却仍心系国事的复杂情感。乙诗中的“闲”,则表现了一种长久未等到客人赴约的寂寞惆怅,以及因独享雨夜诗意而生发的一种闲情逸致。 31.D
【详解】29.考查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B.有误,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这是作者的美好愿望,不是写实。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于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故选B。
30.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甲诗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闲居老家农村,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此外,诗人被弹劾罢归故里后,心中难免有抑郁不平之气。诗人虽貌似闲适,却仍心系国事。乙诗,“有约不来过夜半”,“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渐渐快燃尽,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诗人独自静静地敲着棋子,看着满桌的灯花,友人久等不至,虽然使他不耐烦,但诗人的心绪却于这一刹那脱离了等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寻到了独得之乐。另外,“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据此详解“闲”字表达的诗人情感。
31.考查文学常识的灵活运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诗人生活的朝代,然后就可得出答案。陆游是南宋文学家,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家,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龚自珍是清代思想家、诗人,杨万里是南宋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由此详解,如果陆游要“约客”一起去“游山西村”, 杨万里最有可能与其同游。故选D。
同课章节目录